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1篇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实践性差。高职院校创业素质教育相对滞后,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堂传授创业知识、邀请创业人士作创业讲座,创业素质教育基本还停留在观念引导、理论说教的层面,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创业训练和实践指导,学生没有创业的经验和体验,对创业的认知模糊。

高职女大学生对自身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创业信心和行动力。

创业行动意识差。通过对高职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高职女大学生对创业比较认同,并有创业的想法,但真正实施创业或想要实施创业的人数较少,并且创业的时间较为滞后,对立刻实施创业行动信心不足。

创业心理品质不坚毅。在“女性创业劣势”的调查中,高职女大学生认为女大学生对创业期望值过高,心理比较脆弱,面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缺乏。在被调查的高职女大学生调查中,高职女大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创业教育的较少,创业知识和技能、创业经验严重缺乏。

加强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应强化对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创新经济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及创新人才培养对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改变创业教育作为就业辅措施的观念,而应清楚认识创业型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潜在的影响力,努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创业特色发展。

组建专门工作机构,打造高素质的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工作团队。高职院校要真正开展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要成立专门的创业素质教育工作机构,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实际,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团队可以通过几种途径组建:一是通过输送校内现有的创业素质教育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培训提升现有师资水平;二是引进有创业经历、具有丰富创业教学经难的创业导师;三是与创业型企业人员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成立创业指导团队或顾问团队;四是吸收高职女性教育专家,专门从事高职女大学生特点和高职女性教育研究,为高职开展分性别的创业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科学构建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规划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应根据女性创业的规律科学设置创业素质教育内容;二是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应有性别体现;三是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在内容与课程实施安排上都应与专业教育相协调;四是高职女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应兼顾女大学生“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的需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3.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情报科学,2005;8:1176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想人格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华磊(1973- ),男,河南淮滨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73-02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国内外不少相关学者和教育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为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思想新元素的出现,以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渐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目标。基于此,本文力图站在理想人格的视角上,就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以求有益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一、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内涵的重新定位及其研究意义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就已经提出“素质教育”一词,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至于“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其除了指人的先天性质外,更重要的是指人在后天所形成的素养、修养,其将素质和后天的素养修养相连,说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实践和自身的成长过程,把从外界获取的知识、信息加以内化,并逐步积累发展成为自身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品质在内容上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等。对于身心处于转折期的大学生而言,所谓大学生素质,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所应形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等。

从“理想人格”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研究趋向。一般而言,“人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二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通过身心圆融的省思与实践使自身的品德、气质、能力、性格逐步趋于完美的境地。①这里,人格完善所指向的就是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内涵。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内容及其修养方式的论述十分丰富,这些论述所指向的都是如何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全面发展。学说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站在时展的角度。可以这样说,人格完善事关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人格越趋于理想,其工作和生活将更完美,对社会的贡献也会越大,由此组成的社会也更加完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因此,从理想人格的角度入手探究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具有可行性,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他们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理想人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素质教育之主旨、落实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发展最为迫切需要的其实就是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于每个人而言,首先就是健康人格、理想人格的形成。可见,由理想人格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不但规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所应考量的种种方面,还从根本目标的设定上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参考标准,即培养大学生在其以后的人生中,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并为此在情感、意志、道德和信念上通过教育和修养进而形成正确、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文化各方面可以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处于良好的、适宜的、健康的人生状态。

二、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及其实现目标

从理想人格的视野,相比以前的研究来看,我们对于大学生素质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及由此延展而来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理想人格”在内容上至少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心理调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性格素养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幸福感、人生态度等等综合素养。其要达到的目标是“理想”,所谓理想,不是一个僵化的标准,而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即使人格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学习和修养达到逐步完善的境地。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展开,使之整体素质得到切实提升。

如果对照现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将“理想人格”的内容分为以下六大方面,其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定以及由此而应有的实现目标:

1.定位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定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中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准确的自我认识定位,素质教育的其他内容都是一句空话。因此,素质教育要想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理想人格,首先要能够指导大学生去正确认识自我。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意思就是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那么,怎样才算有正确的认识定位呢?笔者认为,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正确认识生理意义上的自我,即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验,如容貌、身高、体重以及健康状况等,不可因为生理自我的过美或过差而有忘乎所以或者自惭形秽之感,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2)正确认识心理意义上的自我,即对自己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感受,不可漠视自己的优缺点,要有足够全面的体认。(3)正确认识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即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外界客观事物、其他人的关系,能够正确评鉴出其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是融洽的,还是紧张的;并进一步认识到,在造成这种人际关系局面的诸多原因中自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倘若是消极紧张的人际关系,自己有没有认识到应该去积极面对和改善等。

2.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个大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品质,由此导致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悲观的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闷闷不乐,常常预想可能发生的不幸,甚至抱怨生活,逃避生活,长此以往,渐渐封闭孤陋;而积极乐观的人情绪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强,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力,即便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不畏艰辛,积极面对。正是因为生活态度的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大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来了解他们是否思维活跃、勇于克服困难,是否总是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倘若发现有悲观消极、逃避生活的大学生,就要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利于其素质的提高。

3.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操守。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和完善,职业道德被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视为重要的人才选择标准之一,从而使得其成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所应形成的必备素质之一。那么,什么才是职业道德这一素质所要实现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不同的行业,其职业道德也存在不同和差异,但是在多数行业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普适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遵纪守法等。总之,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职业行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尽可能地去开拓、创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4.和谐适应的人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大学生与社会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生活以及发展前途,因此,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能和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的发展,能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姿态主动关心、了解社会,并在客观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时展的步伐,才算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和谐适应的人际能力这一素质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接触各种事物,积极地看待社会发展前景和主流现象,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5.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情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其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从大方面来看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小的方面,即大学生个体身心方面来看,是培养大学生面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时,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取舍得当,能够舍利取义,止恶扬善。要培养大学生通过健康理想的生活方式,提高修养,及时排解心理的忧郁和困扰,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并能够在人生的过程中,培养起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

6.崇高浓郁的爱国情怀。俗语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其实就是在解释个体和群体、和国家的关系,即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发展最终还得依靠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爱国传统,心系国家,把这种朴素浓郁的爱国情怀上升为爱国行动,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和目标。

三、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凡是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做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如同教学方法是“法无定法”“有法而无法”一样,素质教育也不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方案。②尽管如此,倘若剥离附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附属元素,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措施和途径,这些措施总体来说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制订相应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并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落实,以培养大学生自知、自爱、自律、自强的理想人格。

1.基于课程教学设置,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态度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课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是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尤为重要。不过,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来看,其效果远没有达到所设定的初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所设课程比较单一,可供学生选修、学习的课程寥寥可数;(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落伍,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其他教学方式少之又少;(3)学生参与度比较少,致使教与学脱钩,上课的只管讲,听课的却兴趣不大。为此,“思想道德修养 ”之类的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以采取“突出中心、多元并举”的方式,既要体现出服务国家、社会之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之现实诉求;既要照顾到长远素质教育目标,又要抓住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如此,才可以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态度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得到提升。

2.基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是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重要载体,这种形式的活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学校之外开展的,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科技咨询服务、生产实习等;一类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比如科学实验、技术培训、教师助教、文明校园建设、校园资讯传播等。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承担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锻炼其实际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承担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相应的心理素质。为此,高校相关负责人要在观念上创新,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之在社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社会活动和学校开设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训练,培养其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基于多形式、多途径手段,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提升其整体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来逐步开展实施。因此,对于校园内外的各种有效途径,都可以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积极加以借鉴利用,如广播、电视、期刊、网站等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的媒体手段,都可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拿过来对大学生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工作。这些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从中得到切实的自我感受,有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詹石窗.道教人格完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6(4):46.

②潘懋元.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范胜举.探索大学素质教育的多维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1999(9).

[3]高宝力.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3(4).

[4]徐庆华.素质教育新论[J].前沿,2007(1).

[5]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

党的十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所以说,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念创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化素质不能纯粹以自然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靠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和提高,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以科学而系统的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①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关注第一课堂的理念创新,例如在学分构成上,会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文科类学生要求选修自然科学领域的文化素质课,而理科学类学生要求选修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素质课;且所有学生必须选修素质拓展或创业教育类课程等。这充分体现学校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由共青团负责,高校团委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文化素质,提升人生境界。为了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部分高校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保驾护航。当然,两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队伍完善

教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履行职责的能力,是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师资队伍建设,是指通过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适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思想”方面,教师一直存在“重言传、应试、学术;轻身教、素质、应用”的问题。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教师会一味地追求填鸭式教学和应试型教学,忽略理论联系实际,阻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更新观念是先导,务必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在“行动”方面,由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综合性,所以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同样具有综合性。教师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队伍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务必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这些都是帮助教师胜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法宝。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方法创新

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正处于一个过渡与转折的十字路口,方法问题更应当被加以重视。教育方法,可以分为显性教育方法和隐形教育方法。所谓显性教育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不直接显露,而是间接、渗透的教育形式,采取迂回、渗透的方式,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其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隐蔽性但不乏指向性是其最大的特点。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上,我国高校历来倾于显性教育方法。如今,新媒体无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有学生都成了新媒体上的常客。新媒体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挤压了显性教育方法的空间。发达国家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更倾向于采用隐性教育方法。该方法采取利用环境、设计情景等方式,帮助学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题教育。我国高校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充分吸取两种方法的优点,实现两种方法的互补,决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关系,更不能片面化和绝对化,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环境优化

常言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是一所高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与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境界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意义重大。我国高校可以秉持“物资环境+精神环境”的原则,致力于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鉴于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就越高:一方面,我们可以增设校园文化景点,突出文化个性和人文特色,从总体上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格调和内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还应当加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度,并合理利用这些设施积极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精神环境方面,为了满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高校应该加强营造精神环境,实现以精神环境带动物资环境。通常,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学术环境、教学环境和交际关系。总之,我国高校应当实现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最优化,以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环境,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进程。当然,文化环境的建设必须服务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否则可能脱离实际、影响成效。

作者:王佳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