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第1篇

1、生态危机理论。面对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危机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面对这种新的危机,西方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已经无法解决。为此西方学者提出了新的生态危机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自由主义状态是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而当代无产阶级消费观念的异化尤其是对高级消费品的追求,在无政府状态下,刺激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畸形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超出了生态环境的可承受程度,导致了生态危机出现。因此西方学者们认为倡导无产阶级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改革资本主义生产的管理体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手段。

2、批判转嫁生态危机的行为。西方学者在研究生态危机过程中,也极力批判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的行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各种危机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自己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为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并不断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以期解决自己国家的生态危机。然而当代的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只要局部出现危机就可能危机整体。为此生态危机转嫁看似是聪明的,其实是愚蠢的,其根本无法解决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危机。

3、提出生态理性概念。经典的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利与弊,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是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要克服这种危机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然而面对新出现的生态危机,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法完全解决不了。西方生态学者为此提出了生态理性概念。生态理性倡导社会生产不要再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们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保护生态环境观念的前提下进行消费,引导社会生产良性地发展。发展高科技,用科技治理污染和改善企业生产方式也是缓解生态危机的有效手段。

4、提出双重危机理论。20世纪末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日益加重。西方生态学者詹姆斯?奥康纳从新的角度分析生态危机提出了双重危机理论。双重危机理论阐述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两种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而全球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也客观上加重了这两种危机。因此分析研究资本主义这两种矛盾运动,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将有助于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

70年代后的西方学者们将应用于社会的生态环境领域,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他们的研究的确给我们现在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借鉴。

首先西方学者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社会生产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暗示着我们要从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及其在新时代显现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探索有效途径解决生态危机。其次学者们指出消费者观念的异化及无政府的生产状态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并适时提出了生态理性的概念。为我们现在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转变政府职能,改进企业管理方式,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最后学者们提出了双重危机理论,并极力批判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危机转嫁行为。对我们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出现的双重危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西方生态学学者们还十分强调人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要求社会生产与保护环境并重且统一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其对我们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西方学者们对生态的研究理论不免存在着缺陷。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第2篇

由此,我们认为,经济调整恰好是IT的机会。IT行业的成长,不一定完全依赖客户投入和预算的增加,而是找到一个能驱动客户业务发展的最佳途径、方法和解决方案。在金融危机之下,只要我们的IT能帮助企业开源节流,节省成本,带来业务增长,恰好可以成为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救生圈”,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机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经济气候变化是一种机遇

一项新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现在的经济形式正是改造IT环境的良好时机。在当下采取积极的技术策略提升效率和改善成本,将帮助他们率先摆脱经济下滑的影响,在竞争中取得优势。69%的受访者认为在当今的经济局势下将业务目标与科技更好地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应用科技维持现有的或开拓新的收入流,以及为业务部门提供整合的资源及支持。

而惠普中国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高级技术顾问陈武胜先生则表示:成功的CIO会将精力集中在降低战略成本和支持长期业务增长两个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投入得更多:关键是他们能够战略性地投入和优化技术投资。惠普自2007年正式提出“业务科技”战略及理念之后,就致力如何保证技术能够降低业务风险,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业务增长。在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企业从惠普业务科技中受益。而在金融危机之中和之后,也会同样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描述我们的美好明天――在金融危机之中,各行各业的企业,借助IT创新,找到最合适的策略、方法和工具,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效率,促进业务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开源节流的目的,成功经受金融危机的考验,并由此脱颖而出,建立竞争优势。而正因为如此,IT行业的创新也获得了回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共同创新,明天更美好

经济低迷,企业面临的直接和紧迫的挑战,就是如何节省成本,促进业务增长。企业的IT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其一,压缩IT开支,这是很多企业已经采取的举措。其二,利用IT来提升效率、科学决策,促进业务的增长。而这两种变化的核心,就是IT必须为企业业务的成长提供驱动力。特别是在IT开始压缩的情况下,更应该有所作为,成效显著。这需要企业在IT策略进行大的调整和变化。

其实,此前,我们很早就关注到惠普提出的业务科技战略及理念。它希望帮助用户在技术和业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工具和衡量标准,为用户的业务注入活力。在技术和业务不断融合的趋势下,技术不再只是业务的支持要素,而是更积极的业务运营伙伴,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就了解到,惠普业务科技已经帮助很多企业获得了业务成长的动力。而在金融危机之中和之后,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企业成功调整IT策略,进行创新,就可能度过危机,甚至建立竞争优势。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心设问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92

2014年4月下旬通州区“名师之路”协会(高中政史地会员组)在姜灶中学组织了“手拉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研讨主题,历史学科由笔者与姜灶中学徐老师 “同课异构”执教了《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必修二第17课)。活动虽早已结束,但回味与思索仍在。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精心设问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几点拙见。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变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也拓宽了学习历史的途径, 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价值呢?

一、设计的问题数量和难度要适当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时间有限,故问题数量不宜太多,以确保学生有充分开展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贪多只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或者是当学生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在设计学习问题时还要把握好难易度。问题过难很难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过易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 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应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参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以“可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为准则。

考虑到《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部分内容主线清晰,重难点明确,笔者围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主线,就危机爆发原因、爆发过程、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分别设计合作探究问题:“1.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吗?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对此你怎么看?2.这场经济危机为何会从美国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有学者认为‘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这场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机会?以史为鉴,我们应从这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整堂课围绕三大板块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精简保证了基本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完成探究,设问紧贴教材实际又高于教材,学生有所思必然有所答,但要答出要义更需深入探求。因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

“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课堂学习过程来看,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针对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得到升华,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上述问题涉及史学界的新研究、新观点、新成果较多,有些问题甚至当前史学界仍存有争议,问题的思辨性强,联系现实密切,学生有所感有所知,但更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识。如问题1就是要求学生在已形成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三大原因认知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经济与之相似的三大现象,通过对原有观点的质疑引出思考。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形成激烈的思维碰撞,小组间在交流时不断提出新的认知视角,最终达成共识:“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与社会制度、阶级无关。单纯从制度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不科学。当今经济危机更是世界性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应以市场化、全球化的眼光来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这些新见解与当前新的史学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只要问题设计有思考的着眼点和拓展面,中学生也能成为史学研究者。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有多种答案,或者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获得答案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除了思维的深度,问题本身还要有一定的张力,让认识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的影响,应时应景体悟时展动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让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上述问题3就属开放性的讨论题,对此学生有话可说,但历史学科讲究“以史为证,史论结合”的原则,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条理、有深度、有张力。在参与小组讨论之初感觉学生的回答杂乱无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着组间合作的深入,学生原先散乱的陈述有了归纳、整理、提炼甚至是观点升华。到各小组交流时已能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层面逐层展开,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论据充分。学生思维的活跃、合作的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课前预设,所呈现的很多新颖的观点是笔者始料未及的,也无形中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的深刻认知远超出教师苍白的讲述,而这也正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设计问题要选取合适时机

教学中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一般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同伴的帮助时(如问题2),此时的合作最有效;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如问题1),此时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最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如问题3),因解题视角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此外在化解教学重难点关键处(问题1、2、3均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而非教师直接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效果更持久更深刻。而这些时机的择取要求教师课前做足准备,使设计的学习问题有合理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培育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育人目的。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相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伴着新课改的深入,焕发出自己应有的生命活力!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高职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92-02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度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笔者在此浅谈一下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利与弊。

一、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有两大优势:政策优势和专业优势。

1.政策优势

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文件,提前召开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进行紧急动员和全面部署。以“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教育部千方百计以空前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教育部强调一定要带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并要求以多种形式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紧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除了国家的特殊政策保障外,企业、行业也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确保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最大限度就业。因此,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措施,其中就有“积极发展‘定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畅销机制”,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为真正实现“双证”制度夯实基础。2008年12月20日,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近140家企业负责人聚集北京,共同探讨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帮助高职学生应对就业压力。

2.专业优势

除了国家、企业对高职学生在政策上的支持,高职学生本身的专业优势也使得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比普高生更“耐寒”。

对于“高职教育”,目前学界的界定为:①它是高等教育;②它是职业技术教育;③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属性,与之相比,普高生则明显少了“职业性”这个特征。

普高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强调基础知识,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其学科应用性强,在教学中亦更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践行顶岗实习,双证制度,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有一技之长,使自己上岗速度快。在经济危机下,大多数企业更看重生产成本,高职学生经过短时间适应可以立即上手,普高生与其相比反而缺少实际经验。“花费用人成本更少,用人效果更好”的经历使企业尝到了甜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目前召开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超过本科就业率。高职学生自身的技术含量使得许多企业在招聘一线员工时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普高生、硕士生,而是高职生。在经济危机下,企业的人员构成效率要求更高,生产成本要求更低,学历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才是首选。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能成为多数企业的“香饽饽”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比较典型的有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包括四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笔者把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三方面;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基础技能是高职学生找工作的第一技能,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高职学生与社会、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企业考虑录用他们,专业发展能力则考虑他们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生与普高生相比,高职生更实际,更有吃苦精神,就业心理也更务实。他们不太挑剔,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更贴近现状,且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岗。他们一旦被聘用后,很少有跳槽的想法,再加上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高过技校生,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胜过普高生,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会更乐意接受高职生。

二、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劣势

1.人口劣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再加上农民工的不断进城,国外高素质技术人才“抢滩”中国,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仍使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尤显挑剔。这使得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承受巨大压力。

2.自身劣势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当前危机下就业的又一大劣势。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自制力不强。特别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着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因此在真正要展示他们技能时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而大大减少了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间段就业的机率。

三、高职学生如何在经济危机下转“危”为“机”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笔者认为心理因素大过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扩展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树立明确目标,找准方向,积极想策略应对危机,不被动等待,真正做到转“危”为“机”。

1.找准目标行业

虽然金融危机下一些专业,如外贸、物流、广告等受到影响,但对于个别专业,危机中同样也蕴藏着机遇。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广告投入上都会以“节约成本”为宗旨,花大价钱请明星做广告似乎不再是“上策”。于是动漫设计在“经济寒流”中火了起来,社会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可谓是“旺上加旺”。除此之外,保险行业也更吃香,目前在浙江某职业学院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10家保险公司提供了270个岗位。

再者,高职学生在选择单位时也要找准目标。经济危机下受影响较大的一般都是证券、基金、房地产、外企公司,而对国企、事业单位相对来说影响不大,因此高职学生可以优先考虑选择国企。

2.继续读书

如今的就业压力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笔者认为如果有条件,有机会,高职学生可以避开最近的就业压力,选择继续学习三五年,等经济复苏后再利用自身优势找更好的工作。

3.选择自主创业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 语

经济危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时存在利和弊,但只要高职学生认清方向,找准目标,消除心理恐慌,相信即使在“经济寒流”中也可以找到使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35)

2 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货币 贸易与货币制度 现状 唯一性

我们知道,货币的发展史,从羊,到金属货币,到黄金,到纸币,到电子货币(带芯片的银行借记卡),无不表现出每一个阶段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相互间交易变得无所不在,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发达,人们越来越得到经济和贸易及其一体化的好处。笔者在分析研究经贸一体化的问题,例如欧盟,刚成立的拉美一体化(撇开美国和加拿大),亚太一体化。从中发现,一方面,各国都有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世界经济、军事霸主,美国又采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法,东连西横,为保住自身利益,压制中国和其他经济体。当今世界经济现象可谓眼花缭乱,实质上还是各国维护某根本利益决定的,美国尤其表现得更明显。

美国经济逐步好转,但美元靠航母维护的局面,最终必然要失败的,靠美元剥削其他国家,近几年剥削中国,是不会和谐发展的。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如不顺应经济规律,尝试改变贸易—货币霸权制度,其经济必然走向崩溃。

看欧洲经济,单靠一个德国,也无济于事。中国经济,有人认为是“一花独秀”,有人认为是“即刻崩溃”,笔者看法是,二者均为无知的说法。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到今天,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晴阴相伴,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应该是个基本判断。我们翻开百年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为什么不惜使用武力、鸦片等办法,绞尽脑汁,打进中国来。就是看好中国这块大市场,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是,追逐经济利益,转嫁危机所引发。美国和北约,为什么要收拾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叙利亚,进而最后再围堵中国,就是要保住其现有的利益,不想改变,坐享其成。

笔者认为,收拾这些国家,维护美元的独霸地位,这个办法能持续下去吗?答案是否定的。欧洲的福利制度超前设计,导致欧元必将破产,德法修修补补,这种无牺牲精神的办法,勉强过了今天,但肯定过不了明天。

中国经济,既得利益者,认为中国“一花独秀”,2008年救美国,2011年要救欧洲,用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来分析,结论是吧无知当理由。今天“银行道德说”、“福利超前说”、“流动性陷阱说”、“美元阴谋说”等等观点,甚嚣尘上。

笔者研究认为,世界贸易—货币制度,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或者说背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美国、中国等既得利益者,阻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阻挠贸易货币新制度建立。例如美国不惜发动战争来维护美元的霸权,带来全面危机。如果继续走这条路,世界经济将走向倒退,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建立云货币,即建立世界新“贸易——货币制度”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这个构想是,世界“贸易—货币制度”采取双轨制,在亚太地区真正按经济规律办事,实施云货币制度。这样,即会控制住世界经济现实的货币总量,稳住货币,使贸易平衡逐渐得以实现,逐步解决国与国之间财富分配,并趋于合理,维护贸易正常进行。

贸易—货币新制度,从贸易货币发展史,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史,我们得出了商品交易距离不断拉近,使所有贸易实现成为可能。理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迅速改变和推动贸易发展。本文论述的云货币功能唯一性,是新贸易—货币制度成立的核心所在。

我们知道,货币有三种功能,即交换媒介,计算(也称计价单位)功能,储藏功能。而云货币为什麽只有一种功能?

云货币功能,就是计算功能,没有其他功能。这一点和传统?货币是相似的。为什麽没有交换功能,笔者已论述过,即“随着交易距离不断拉近,使云货币丧失了媒介的功能”,就是今天拿着银行给你的电子货币(含芯片的借记卡卡),就可以买东西,不必拿着钱了。为什麽货币有储藏功能,我们知道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其本身有价值,因为受交易距离的影响,很多交易不能即期实现,为了预期实现其价值,而停留下来,为未来交易准备着。通俗地说就是先放进仓库。

今天,由于信息和物流高速公路的发达,已不需要建设更多的仓库存放商品是一样的道理。云货币也一样,由于云的功能和特征,使云货币失去了储藏功能。加之云货币的无限虚拟化,其本身也失去了商品属性。

世界经济危机,是生产、消费、分配不平衡造成的,货币原本就是交易的产物,为交易服务而存在。但今天的货币,不但不能为平衡而服务,由于其储藏功能和其流动性特征,,无论用怎样的“錨”,也拴不住货币“这匹野马”,无论往盆里放多少“面”,这盆“面”也和不好。看中国金融管理状态,典型的一盆稀汤“面”。

商品—货币,货币—货币,货币—商品,在这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相互间交易,无论是商品与商品,还是货币与货币,还是商品与货币。另一方面,由于货币种类很多,货币又不断无限虚拟化,在任何一个交易过程中,不断产生与贸易本身无经济本质关系的货币量。因为贸易受不同的劳动生产率,货币发行量,商品消费量,关税等因素影响,新增货币量难以计算。加上货币之间虚拟的交换和游戏。综合的货币量不断膨胀。这就是,欧元走进死胡同,美元靠狂印维系,中国亦步师傅后尘,虚拟和扩大基础货币量,来解决贸易不均衡问题,这就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