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知识点的引入与知识点揭示
点引入时指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将学习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也称为“导入”。导入的方式很多,也有专门对导入艺术的研究,但无论怎样导入都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相扣。语文教师备课时比较重视这个环节,但往往只顾及学生兴趣,把导入的形式看的很重,又是讲故事又是多媒体等,忙的不亦乐乎,反而忘记了要导入的是什么,忘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好奇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上面,结果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另外,有的教师将导入的重心放在课文上,而没把重心放在课文所体现出的某种规律即知识点上。这是语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白,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本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注意和喜欢,引入方式应尽量生动新颖,以抓住现场气氛为最佳,引入时间要恰当,不宜太长,引入口语要有启发性且干净简练。
点揭示指显示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意义,操作关键词的过程。这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成功整堂课就成功大半,一旦失败则整堂课失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地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理解到位,落实到每个字词上,不能有半点疏忽,同时要认真研究典型材料,找准材料中最能体现知识点的地方,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选择讲解的方式,最后组织好讲解的主要语言,做到准确生动简练、深入浅出。
二、知识点的强化与点延伸
点强化指在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复强化知识点、定义及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再举实例、再剖析,不断接近教学目标的过程。严格说,强化并不只是一个专门的逻辑环节,而应该涉及到教学全过程。其目的是将教学重心始终集中在中心点上,让学生能记住且表述出中心点,特别是关键词。同时提供适当练习给学生,以训练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点延伸指沿着关键词,扩大或加深知识点的涉及和运用范围,牵连出若干相关知识点或相邻知识点,使知识点延展成线、成面、成体。延伸线的长度,或延伸面的宽度,或延伸体的大小等,根据知识本身的潜力、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点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的课堂实践。如果在课堂上缺少这个环节,那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教育”等,都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反之,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得到了综合的创造性发展,这堂课上一般就具备“延伸”这个环节,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点延伸的实质是建立知识结构,同时建立结构思维模式。一般说来,延伸的空间可以是相关材料,也可以是相关领域,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点延伸,还可以向其他学科延伸。
三、知识点的检测与点回归
以《垂直关系的性质》一课为例,我把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第二部分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对于第一部分的自学,我一共留出了8分钟的时间。其中5分钟的独立学习时间和3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在自学之前,我先指出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抓住重难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然后,我提出相应问题,我的问题是这样设置的:
第一,定理6.3如何用图形、符号语言来描述?(设置目的:①考察学生对此定理的理解程度和把握效果。②为后面的学习及相关应用作好铺垫。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图形、符号语言交流的能力。)
第二,定理6.3如何证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定理的证明教材上有,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证明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以及反证法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在黑板上明确给出图形,让学生依照给出的图形进行描述、证明,而且,给出图形上标记的字母要不同于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此定理证明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灵活。
第三,对于例3,谈谈这个题目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并针对此种题目,总结一些简单常用的做题规律和方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能力。然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我这里。然后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充分肯定讨论结果,并指出不足和指导性意见。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针对小组内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体解决。我解决疑难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引导和启发学生突破过程、思路、方法即可,更多的细节和过程自己完成。另外,还可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界定一些课堂上必须解答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当前面一系列的过程完成之后,自然就需要有效的课堂练习来提高和巩固知识。我的理念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训练,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我采用的方式是限时当堂训练达标,我课前从学生用的资料和教材上选好定量且难度适中的题目(有多媒体的话更方便),训练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并且当堂评讲。以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这样做,即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学生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本节课内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另外,从某种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达标意识,提高了实战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做得好,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的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时,我是先播放一曲《山不转水转》让学生感悟“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导入课堂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可以也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形式。
二、精心设置问题
每一堂教学活动都有具体的目标。根据需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心探究其中的核心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在《》一课的教材里提到“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我就引导学生发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都认识到没有禁烟这个举动,英国人也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的。这是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问:发生战争的必然性是什么呢?战争的爆发有偶然性没有?学生从战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思辩中获得了历史知识、思维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三、精心组织素材
要能把书教活就必须组织好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素材。《旅游地区文化的开发》一课讲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摩梭人的神奇走婚习俗,这在已经进入21世纪十几年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通过仔细地了解摩梭人原始婚俗的发展史,体会到摩梭人古老爱情的状况以后,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情感和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收获,取得了“一石双鸟”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安排互动
“没有学生主动的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老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餐饮服务・中式摆台》一课的教学中的,通过示范演示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对中式摆台所涉及到的礼仪规范从表到里都有了深刻的领会,提高了能力素质。
五、精心做好小结
【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在二年级开设有信息科技课程,我也是针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在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即使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上也是薄弱环节。因此,考虑在孩子们二年级的阶段先给予他们对于文件和文件夹关系一定认知的铺垫,从而设计这样一节新授课程――《环游亚洲――文件的基本操作》。
【内容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正好结合学校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国际文化节活动――“走进亚洲”,我也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将亚洲每个区域的分布、国家从属那个区域、每个国家有哪些特产进行分层级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归类,让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活动分别走进: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也在每个环节融合进四个知识点:查看文件、移动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游览亚洲各国风土人情,更能丰富这次文化节的知识面。
【环节一】
原设计:
一、了解西亚特产
1.通过引入的“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学生带着问题“这3个国家的特产分别是什么?”进行任务一:寻找“西亚”文件夹中的特产。
3.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查看文件的方法,提醒注意“后退”和“向上”的使用。
新设计:
一、东亚――我们的家园
1.通过引入“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任务一:找到家的位置(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
3.学生回答总结方法,提出“文件夹”按钮调出左侧“资源管理器”。
4.提问:老师为何不将“实验小学”文件夹放在最外面,大家不是更容易找了?
5.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可以看出两次设计的最大不同体现为三点:
(1)是将任务从原来的直接让学生找“西亚”文件夹内的特产,变成找自己学校的位置。这一改变是考虑到了学生在原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文件夹层次结构的不清晰,以至于在之后的教学进行中学生对于文件夹关系的混淆,而产生很多的误操作和不理解。既然如此我就索性将“实验小学”引入到文件夹中,让学生通过: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层层深入找到学校的所在地。
(2)单单地一层层地去找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引入了“资源管理器”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很好地将文件的层级以树形结构展示给大家,图形化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件夹之间的管理和上下级关系。
(3)加入一个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件夹散乱摆法是不方便的,当我们去给他们分门别类地归类之后,文件就能更方便有效地去寻找和管理。
【环节二】
原设计:
二、整理东亚特产
1.提问:知道东亚有哪些国家?特产分别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任务二:把特产归类到“东亚”每个国家的文件夹中(提供小帮主文件)。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类的?
4.总结移动的方法并引入下个环节。
三、带回南亚特产
1.小组讨论查找并选择一种带回家的特产。
2.任务三:找“南亚”特产图片放入“实验小学”文件夹。
3.总结复制的方法,比较移动和复制的区别。
4.引入下个环节。
新设计:
二、南亚――丰富的特产
1.提问:知道南亚有哪些国家和特产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二:选择喜欢的特产带回“实验小学”文件夹(提供小帮主文件)。
a.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带回家一种南亚特产;
b.一般学生:带回家三种南亚特产;
c.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带回三种非南亚特产;
3.问答总结移动文件的两种方法:复制和粘贴。
4.学生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的区别,并分享意见。
5.提问: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
6.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首先,可以看出本环节的新老设计的变化比较大,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板块的缩减,原先的两个板块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板块。这样的设计正是发现学生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往往能自己去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他们在一个个的任务进行中一直在尝试和操作,问题也一直在产生并不断积累,因此,学习遇到了障碍。所以,为何不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呢?板块就这样由两个化为了一个。
其次,同样是将特产带回家,在任务的设计上我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度的操作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W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尝试完成简单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则进行适合他们的任务,最终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能的喜悦。
再次,在板块结束前又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刚才所学本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去学习和使用这个本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断去思考并学以致用。
【环节三】
原设计:
四、清理东南亚特产。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哪?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四: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3.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五、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
新设计:
三、东南亚――缅甸大清查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并提问: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
3.学生查看、思考并回答,进行任务三: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4.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四、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并提炼价值观。
设计比较: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做的改动较小,是师生对话交流版块,我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前提是学生的“缅甸”文件夹内容是混乱摆放的,并且有很多不属于该国家的特产。之所以做这样处理,就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去了解文件夹的当前状况,让他们去发现文件夹现在是很不整齐的;同时切合他们在国际文化节对于这个国家的探究和了解,让他们去发现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文件夹的内容。孩子们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去分辨文件夹是否规整,产生自主想去整理的能动性,这样的设计更切合他们的需求和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多导向,多引发他们去想一想这节的要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使用?学了这些本领有什么用?在今后还能在其他地方也迁移类似的方法吗?等一系列的思考,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更加有效、快乐地学习。
【启示】
一堂精彩的课,不缺少各种丰富的情境,不缺少各种教学的道具素材,更不缺少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往往缺少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思考的关注。因此,如何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挖掘他们思维深度,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之处。
一、结合生活,寻找共同之处
学生学习单一任务,枯燥而乏味,即使已经掌握了那些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运用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孩子们渐行渐远,甚至于他们不再喜欢你的课堂。而如果仅仅以情境的带入去弥补,反而偏离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毕竟学习知识和本领是为了他们在今后能活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因此,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并利用更多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最近发生的新闻要点,身边的校园活动,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常识等。并且要联通这些知识与本领技巧的共同之处。比如,本节课就将文件的管理和学习中亚洲的分布有机结合,为课堂增添乐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多走一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课堂的每个环节必然是环环相扣、层层相关的。每个环节的知识要点总是点到为止,或跟着流程走的教案明显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开发的。学生会逐渐形成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而不愿意去思考,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改变其实很简单,多走一步,增加一个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步骤即可。这个步骤在我的课堂是通过师生提问的相互交流来达到的,老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学习这些知识的妙处所在,课堂因此才会迸发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简化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在教学中就是指不要给孩子们太多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化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宜过多,而是要精。学习一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多给孩子们体验实践和思考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将知识技能掌握扎实了,才更能推进之后的课堂教学。所以,我在这新的设计中剔除了一个环节――整理东亚特产,就是让学生将杂乱的文件放入它们的文件夹中去。而选择将这个环节进行筛减也是综合考虑环节在实施过程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学生把控的能力、教学时间上的掌控而综合做出来的。我发现,对于文件需要归类的概念已经在“任务一”中理清,而后续的操作过程也是建立在融入该环节的基础之上,所以简化了环节。这一下子就将紧凑的教学过程留出更多的“留白”,充分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四、分层练习,难易度的把控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获得最佳设计方案。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抓住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它必须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环节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这几个环节互相关联,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课堂教学系统各要素以及整个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才可获得最佳设计方案。
1、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指向或预期的学习者行为(知识、智力、情感、身体素质诸方面)改变的结果。一般说来,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是进行数学课堂设计的主要依据。
2.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们研究教学对象,就是要把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结合起来,以找到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促进其发展的办法,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
3.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与教科书,选择组织讲授内容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力求做到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科书设计中,需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科书进行再加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
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者紧密关联,一方面,教学方法一般需要教学媒体的配合;另一方面,教学媒体的使用必须贯穿于一定的教学方法中。二者互为作用,任何一方不当,均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媒体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校的环境和设备资源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具体说来,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上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5.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虽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但它的效果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反馈。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实质就是课堂教学反馈设计。传统教学的信息反馈,一般采用观察、练习、测验、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手段获得,不免显得形式单一死板,而且信息反馈速度慢、过程长,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
6.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根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为此,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环节;而后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如采取何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采取何种方法、运用何种媒体呈现有关内容等等;最后,在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总装”,使课堂教学结构中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使之从整体上形成最佳组合,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便是诊断、决策和评价,它是与教学实施同时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也不是一种静态设计的能力,而是一种动态设计的能力,是一种现场诊断和决策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即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有:
1.系统性。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即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思想就是系统方法论。系统性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去考察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以及相互关联的方式,要把对各要素的研究放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进行,不要脱离系统的整体去孤立地研究其某个要素。
2.最优化。最优化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系统的优化,既有赖于各教学要素的优化,还有赖于各要素间的组合方式的优化,使之通过关联、渗透达到促进,从而使整体功能达到最优。所以,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从整体效益出发,恰当地考虑各要素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各要素间组合方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3.灵活性。现代课堂教学设计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所以,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求针对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设计,以得到在特定情况、从一定标准看是最好的方案。
总之、教师要抓住主要环节,正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把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结合起来,以找到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促进其发展的办法,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从而提高每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大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