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英语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家琴
(淮安市淮阴区棉花中学,江苏 淮安 223300)
摘 要: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善于解决问题,更要善于提出问题,面对当前英语教学中“重讲解,轻阅读”的现状,更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设疑激趣,能够立足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阅读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析了“设疑激趣”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疑激趣
任何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学习能力。我们知道“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中,才能真正品尝到学习的乐趣。高中英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阅读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英语阅读兴趣不高,导致这一部分教学效果不高。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设疑激趣”的方式,能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通过学生的阅读,教师的点拨,学生又能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课前设疑,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阅读应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教师阅读不能替代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开始讲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用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简单提出基础性问题,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即When、Where、 What happened、Result),这样学生就知道从哪几方面去关注阅读。再如苏教版高一英语《Unit 9 Technology》中教师提问“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at she/he has had something in her/his pocket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 They may use the expressions listed on the blackboard.”教师通过让学生猜口袋里有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英语模块5《 Unit2 Project》一节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设计导语提问“What are the three longest rivers in the world?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Yangtze River?”激起学生对长江三峡无限的向往和急于了解的心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课中设疑,突破教学重点
教师的阅读设疑不能是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目的却达不到,好的问题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文本地阅读,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信息,使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Unit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What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writer came across ? 2、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felt she had a chance to distinguish herself by inventing something to catch the snakes but not harm them? 3、Why did the writer not use powd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4、Why did cooling the snakes make them less active? 5、In which order did the writer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cooling the snakes? 6、How many attempts did she make to in order to make her solution efficient?7、why do you think she failed for the first time?8、what two factors that helped the writer solve the problem successfully? 通过这些问题串,学生在问题中穿行,就好像沿着阶梯攀登一样,最终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知识的最深处,从而掌握课文学习的重点。
三、课后设疑,引发学生再读的欲望
好的阅读教学应该由问题而来,也要在问题中结束,给学生文虽完,但意未尽的感觉。教师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按照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承上启下的新问题,能够让学生再重新深入地读课文,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与回顾。例如教师在讲完一节课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 Unit2 Project》阅读讲解完后,教师进行再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with China is environment? What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doing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Can you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在课文之外继续去阅读寻找一些有关长江三峡,有关污染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能够再次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关键词: 高职商务 英语专业 《英语翻译实训》 项目教学设计
一、实训定位和岗位任务
根据以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贸易、文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计划,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通用的一种专业语言,广泛地运用于外贸的各项实际工作。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社会,以商务为背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补充,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外贸文员、外企行政助理、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因此需要着力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通晓外贸流程、熟悉外贸业务、能进行日常外事沟通、能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能力。在上述岗位上,从角色分工、业务定位、贸易洽谈到贸易关系确立、维持,英语翻译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翻译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实训课程,在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译”这一能力,同时伴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并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翻译技能。
为期一周的英语翻译实训的主要任务是:1)读懂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外贸业务广告等,并译成通俗的汉语。2)读懂英文俚语、俗语、谚语,并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法。3)读懂商务名片,并能翻译制作简单的商务名片。4)读懂身边的商店、超市等英文名称、产品英文名称、电视栏目等,并译成汉语,了解英语翻译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5)读懂会议纪要、产品说明书、商务合同、企业介绍等英文资料,并能翻译成汉语。
该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环节之一,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实训环节的入门课程,将为以后较为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实训、外贸单证口译实训、外贸函电实训、电子商务实训、英语口译实训提供入门的商务认识和基础的语言支撑。
二、知识、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包括: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外贸文员、外企行政助理、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熟悉外贸操作流程、外贸(询盘,报盘,还盘)业务,能流利地进行基本日常外事沟通,能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能力,能在人事助理的岗位上准确翻译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商业广告;②能运用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准确翻译商务交流活动中基本的广告语及商务名片;③能在外贸文员的岗位上基本正确地进行商务信函、商务合同、协议,能进行简单的会议记录,能熟练翻译产品说明书等;④能了解英语在商店名称、商品名称、电视节目等方面的广泛运用,增强商务英语专业的自我意识,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和感受力。
知识目标包括:①能初步了解商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②能准确理解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英语文字资料;③能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④能掌握国际商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巧;⑤能了解英汉双语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⑥能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必备的背景知识;⑦能掌握商务英语信函、商务合同、协议、会议纪要和产品说明书等语篇文体知识。
三、实训内容及项目设计
围绕英语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安排英语翻译实训任务,注重商务英语翻译的特色,商务外贸活动的基本流程、商务信函的翻译,商务会议、合同、企业介绍等的翻译。该实训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至始至终在“做事情”,而非单纯“学理论”。根据涉外文秘等相关岗位的需求,本实训的项目名称为“欲购买一批外贸服装,接待外方访谈”,以确立初步贸易关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主要过程设计主要包括:1)阅读、翻译英文贸易广告,筛选确立可能的贸易伙伴;2)按广告要求投寄相应的商业信函,表达合作意向;3)阅读并翻译对方的回函,作出贸易判断;4)翻译对方的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向对方再次去函,邀请对方来进行贸易访谈;5)翻译对方来函,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等。
实训可演示的结果为相关信函、广告等书面资料和翻译过程中的录音、录像资料。
能力训练项目1――能了解翻译在外贸访谈中的地位和作用。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概括岗位能力要求。相关支撑知识:英语翻译的工作性质与基本素质。训练方式与步骤:案例分析、提问、讨论、归纳。可演示结果:翻译出的英文求职广告、英文外贸广告。
能力训练项目2――理解并翻译商务名片、商标广告。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①能充分考虑英汉文化差异因素,用英语或汉语翻译产品商标和广告,译文措辞得体,文体规范;②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英、汉产品说明书。相关支撑知识:①跨文化交际知识;②广告的语言特征;③商标、广告的翻译技巧;④产品说明书的格式与语言特征。训练方式与步骤:①教师提供一个因忽略英汉文化差异失败的翻译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该失败案例的原因;②教师点评与讲解知识要点;③学生练习翻译商标、广告和产品说明书;④学生比较分析自己译文和参考译文,找出差距。可演示结果:①对给定的商标和广告翻译案例的分析评点;②模拟商务情景,在实践过程中对商务名片和广告的解读。
能力训练项目3――理解并翻译往来商务信函。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①能准确理解商务英语信函的内容;②能运用翻译技巧准确翻译各类商务信函;③能根据商务英语翻译的7C原则得体表达商务信函的内容。相关支撑知识:①外贸函电知识;②国际贸易知识;③翻译理论知识。训练方式与步骤:①教师提供中、英文信函,让学生动手翻译;②学生分析比较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的差异;③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商务信函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④学生根据教师提供不同的商务信函练习翻译基本技巧。可演示结果:①建立业务关系商务信函翻译作业;②询盘、报盘、还盘信函翻译作业;③交易、支付、装运信函翻译作业;④包装、保险、索赔信函翻译作业;⑤通过网络真实地收发邮件实践商务信函的翻译。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史;变化率;导数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新概念,掌握新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培养数学素养,感受数学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导数概念的引入教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的内涵与本质。”起初觉得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也没太大必要。随着经验的积累,笔者的这种想法发生了改变。学习科学能给人以力量,让人们受到鼓舞,获得信念与勇气,然而只是简单而粗糙地“告诉”学生这些科学,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相符合。因此,让学生经历这些理论的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实践中,笔者大胆引入了数学史的教学。下面是笔者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节选了其中的教学过程部分。
二、导数概念的背景及产生过程
(一)教学设想
遵循“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
(1)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经历用变化率刻画变化的快慢,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认识过程,进而给出导数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
(2)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概念的基本发展过程,初步学会用极限的思想分析并解决问题。
(3)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最后将其统一为数学中的导数概念过程,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在实用性方面的巨大力量,进而对数学中蕴涵的理性美产生发自内心的欣赏情感。
(二)教学过程
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导数。
1.平均变化率的再认识
通过教材中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可以刻画物体一段时间的运动快慢,并结合相应的图像,体会图像的“陡”“坡”与平均变化率的关系,最后抽象概括出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数学概念:
y f(x1)-f(x0) f(x0+x)-f(x0)
x x1-x0 x ,
其中 x=x1-x0
2.瞬时变化率的认识
一方面,让大家理解瞬时速度的产生过程,另一方面,让大家理解切线斜率的产生过程,而这两方面正是牛顿与莱布尼兹的研究过程。
问题1:前面我们已经明白平均速度可以刻画物体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那么在一点处的速度如何刻画呢?我选择了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
若一物体运动路程s(单位: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为:s=t2,试估计t=5s这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分组讨论后,我介绍了相应的数学史:
因为瞬时的速度很难测量,直到牛顿的发现,这一难题才得到解决。大家想不想知道牛顿是怎样思考的呢?
能否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瞬时速度?如果可以,以怎样一个平均速度代替较好的呢?我选择了5~10s的平均速度,―=―=15m/s,此时的误差难以避免,但是能不能减少误差呢?刚才我选择的区间较大,能不能缩小些呢?大家在我的引导下,选择5~6s的平均速度,―=―=11m/s,误差缩小了,能不能再减少误差呢?大家发现随着区间的不断缩小,所得平均速度分别为10.1,10.01,10.001,10.0001,……越来越接近一个确定的常数10,到底5s处的瞬时速度为多少?很多同学说,近似为10m/s,大约是10m/s。我又问大家什么是大约10m/s,10.1叫大约,10.01也叫大约,10.001还叫大约,可见这种说法还不够科学准确。我告诉大家,如果当初牛顿只停留在无休止的运算当中,就永远也得不到伟大的结果,而只是停留在无休止的量变过程中。其实要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需跨出那小小的一步,我们共同想想:如何跨出那小小的一步,完成由量的改变到质的飞跃?那么在5s处的瞬时速度到底是多少呢?“10m/s,不多不少刚刚好。”大家较为整齐地回答。看起来大家好像明白了一些,但还是有疑惑,我就鼓励大家:人类经历这一过程花去了几百年的时间,而现在让大家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理解确实很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知识不断积累,会慢慢明白这一道理的,而后来恩格斯评价这一飞跃时称:“这是人类精神上的最高胜利。”
问题2:如图,P(xo,yo)是f(x)=x2+1图象上一点,那么如何求该图象在P(xo,yo)处的切线的斜率呢?
在x0过程中,割线AB的变化情况你能描述一下吗?请在函数图象中画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数、形的变化:
x0, B(x0+x,f(x0+x))A(x0,f(x0)),
当x0,割线AB有一个无限趋近的确定位置(演示动画),这个确定位置上的直线叫曲线在x=x0处的切线,请把它画出来。
x0,割线AB切线AD,则割线AB的斜率切线AD的斜率
有了前面的基础,大家理解起来简单容易得多,但同时也发现两个过程中具有相似之处,就是用无限逼近的思想,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问题3:运用上面的方法求瞬时速度和切线斜率显然太过复杂,能否简化解题步骤呢?这样的问题是为了下节课导数的运算法则提供知识和思维的准备。
最后我让大家谈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很多同学都谈到了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需要勤奋不懈,更需要巨大的胆识与异于常人的勇气。
三、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探究前人伟大发现的足迹,再现当年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历史的发展,以及蕴涵在数学中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以鼓舞与信心,促使他们达到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数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阶段可以说无处不在,除了导数与积分外,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数列、简单线性规划等,都与数学史息息相关。在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如果能进一步探讨数学史与课堂的有效结合,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其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功能认知:语言学习与价值观教育
在探讨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晰高中英语教学的功能认知。对许多教师而言,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基于学生初中所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包括语法知识、词汇量、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简言之,“提高英语水平”即高中英语教学功能。这种功能认知不仅具有当下普遍性,也是长期以来的观念范式。我们很少对这种功能认知进行学理性探讨,也甚少反思这种观念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深层影响。我们似乎并未认识到,功能认知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根本性问题,既涉及英语教学的内容安排,也关乎教学方法的主动选择。
1.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语言、文化与交际。毋庸置疑,“提高英语水平”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我们似乎并未注意到,“英语水平”不仅指涉英语语言技能,而且关乎西方文化认知,更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大胆地说,任何缺乏西方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水平”都是值得置疑的。然而,反思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我们往往非常重视语言内容的学习记忆,而常常轻视西方文化的认知解析,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我们常常淡忘,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开启认知西方的直接途径,掌握国际交流的实践技能。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解并学习西方及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与先进技术,是为向世界呈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简而言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语言学研究充分证明,语言离不开语境,没有语境则没有意义。语境既指话语发生的具体语境,也指话语发生的文化与历史语境。缺乏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语境,我们则无法认知话语的具体语境,也无法解读话语的真实意涵,包括字面语义与深层涵蕴。毋庸置疑,我们只有把英语语言重新放置于西方文化语境中,才能更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理解,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交际运用。就此而言,西方文化认知是英语语言认知的必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要。只有基于西方文化认知,英语语言内容才能有效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鉴于此,我们教师应注意到,英语教学的语言关注应与文化关注紧密结合。只有正确认知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明晰英语语言技能与西方文化认知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一言以蔽之,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由英语的语言本质决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西方文化认知与价值观教育。明晰西方文化认知重要性后,我们需要解决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西方文化。据观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仅限于西方文化的知识介绍或现象描述,而并未真正进入西方文化的认知层面。这种现象常态,一方面源于认知层面的误读,一方面源于认知视角的局限。语言呈现文化,文化浸蕴价值观。西方文化不仅包含西方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内容与特征,而且蕴含西方的价值观体系。显然,西方文化的知识介绍或现象描述只触及西方文化的认知表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知,不仅是理解语言内涵的必要,也是解读西方文化的基础。据此可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认知绝非简单介绍西方文化,而应深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层面,深入西方文化的灵魂层面。
无论是西方文化的表层认知,还是西方价值观的深层认知,认知视角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西方文化认知而言,跨文化视角是一种目前获得普遍认可的视角。把西方文化置于文化比较视角下解读,既在中西文化的横向比较中阐释,也在中西文化的纵向比较中审视。只有把认知对象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观察,置于更多元的视角中追问,我们的认知才能更接近真实。具体到价值观认知,我们必须把西方价值观置于比较视角中,既需正确认识其中的普适性意义,亦需甄别其间的意识形态意涵,既应厘清其中的历史发展语境,也要揭示其间的时代变异与偏见。只有基于正确的价值观认知,我们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西方文化认知。也只有进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知,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西方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认清各种西方话语的意识形态目的与价值观偏见,避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在跨文化比较视域中,通过价值观的历史语境还原,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认知“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概念的真正意涵,能够更恰当地了解这些概念的历史意义,也才能更深刻地辨别与批判这些概念在当代西方话语中的内涵变异与意识形态偏见。在西方价值观认知的教学指导中,我们发现,十提出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呈现其优越性:不仅继承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的优秀精华,亦吸纳其他文化及价值观的普适性成分,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不仅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亦规范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给予足够的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关注,必然认识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命。只有揭示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内涵,学生才能具有清晰的价值观认知,才不容易在英语语言学习及西方文化认知中迷失立场与方向,才能避免被当下一些西方话语所蛊惑而迷失。综上而言,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我们英语教师必需把潜在的西方价值观影响转化为显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尤其在选用教材之外的英语阅读材料时。
二、高中英语课文的主题拓展:文化比较与价值观认知
明晰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厘清语言技能学习、西方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者关系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德育渗透及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此,本人进行了多种摸索,尝试了许多方法。在教学探索中,本人发现,课文主题不仅决定课文内容的解析视角与阅读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容接受与价值认知。为抛砖引玉,本文呈现相关主题的拓展案例,并关联价值观教育策略。
1.高中英语教学的视角转换:课文内容的主题归类。纵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的第1册到第11册,课文内容虽各有侧重,甚或有不同主题指向,但基本可归为四大类主题:伦理、人文、科技与环保。其中,7个单元关涉伦理主题,30个单元关涉人文主题,7个单元关涉科技主题,11个单元关涉环保主题(详见下表)。
虽然此四大类主题已含德育教育元素,已具德育渗透功能,但无法直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突破语言学习的局限性,关注课文的西方文化,内容解读不仅可上升至文化比较层面,亦可通过主题拓展,转向核心价值观教育层面。在此教学实践中,文化比较成为了课文理解的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文化比较与核心价值观则成为理解相关课文的重要推进元素。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题拓展呢?
2.高中英语课文的主题拓展:语言学习与文化比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通常围绕语言点而进行。教学单元的组成结构中,“Warming Up”、“Pre-reading”与“Reading”三个部分作为一种语料学习,显然为凸显其后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部分服务。然而,我们在关注语言点同时,其实可以关注课文内容的西方文化要素,使语言点与西方文化要素认知紧密结合,从而使英语语言学习转向西方文化认知。以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为例,课文词汇主要关涉奥运会比赛项目,但我们亦可关注西方文化认知,包括“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明源泉”、“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神话”等。而以选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为例,课文词汇与表达法主要关涉海洋,但我们亦可关注海洋理念的变化在西方社会发展及历史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从语言点转向西方文化的认知关注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使西方文化认知转向中西文化比较。换言之,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在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他们才能以本民族文化意识去认知西方文化的种种,而不易被某些别有企图的西方话语牵着鼻子走。以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第一单元“世界各地节日”为例,我们应以文化比较视角介绍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强调中西方文化的起源特征,如西方节日的宗教性,中国节日的农耕生产特性等。以选修六Unit 1 Art为例,在指导学生认知西方绘画史同时,教师应以文化比较视角指导学生认知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起源、主题与人文关注等特点。在西方文化认知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避免“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类型的话语言说,而应强调“中西方文化只是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文化”。这是运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进行课文讲解时,我们教师应特别注意之处。
在英语课文的讲解中,从语言点学习到西方文化认知,从西方文化认知到文化比较意识培养。这种教学关注视角的转换,不仅为相关课文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语言点的理解与实践运用。
3.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文化比较与价值观认知。在教改探索中,从语言点中心转换到文化比较视角,我们只是实现了主题拓展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突破课文内容的语言认知,才能开启课文内容的文化比较,也才能进入课文内容的西方价值观认知。
在文化比较视角下,英语课文的内容解读不仅可呈现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更能凸显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例如,在讲解“Olympic Games”(U2/B2)时,我们老师应当指出,众多体育项目实则源起于古希腊军事训练科目,体现了西方一直信奉的“强者生存”价值观;在讲解“Women of achievement”(U1/B4)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圣女贞德”与“伊丽莎白・弗莱”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极大偶然,因为传统西方一直“歧视女性”,女性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在讲解“Art”(U1/B6)时,我们应提醒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题与人权意识的觉醒,但此时的人权概念绝非今日西方某大国的“人权”解读;当讲解“Under the sea”(U3/B7)时,我们不能不指出,海洋不仅仅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起了至关重要的意义,实则也体现了西方一以贯之的“疆域拓展”情结。在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这些课文不仅实现了主题延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西方价值观认知。
4.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是在文化比较及西方价值观认知环节。文化比较既引发跨文化视角下的西方文化认知,也引导学生以不同视角重新了解中国文化。同理,在介绍西方价值观时,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时机。
在西方价值观的认知介绍时,只要把握得当,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在英语课文的内容解读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可引导学生认识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概念,也可展现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意义。例如,在讲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U2/B1)时,我们应提醒学生注意,英语普及现象的背后,实则源起于英国对各地的长期殖民与文化侵略,据此强调“富强”与“爱国”的重要性;在学习“Computers”(U3/B2)一课时,我们不仅应强调,近代以来西方一直崇尚的“高科技与话语权”关系,而且应提醒学生,要有真正的科技创新与发明,“诚信与敬业”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底线;在阅读“Theme parks”(U5/B4)一文时,我们不仅应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而且亦在人类文明史的视角说明,中华民族一直强调的“和谐”具有的伦理价值意义。
论文关键词 职高专 商务英语 网络化教学 实验设计
论文摘 要 本实验以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建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网络化教学学习网页,尝试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探究网络化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本实验采用“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法,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商务英语4个班级共1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学习网页、收集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个业务流程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发商务实训模拟网络游戏,进行教学与施测,将学生商务英语评量之前测、后测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权利,惟有通过学习,个人天生的才能才得以发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科技社会的时代,每一个公民具有资讯应用知能与完善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网络教学(e-education)的应用,无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与媒体,因此,对于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时,是否能有效达到学习目的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者在8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课程时,往往因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死记硬背,使得已经认为成功学习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别是在现代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中显得刻板生硬。选择以商务英语做为对学生网络学习世界的观察中心,是希望学生达到对商务英语知识与技巧的有效学习,适应现代科技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商务活动中的一个业务流程为起点,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与评量概念发展。包括:1.以网络化学习环境,探究学生对商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特征。2.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效。3.推理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差异。
三、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
综合国内学者及其他建构主义学者观点的研究,指出现代建构主义内涵应具有四大原则:“主动原则”、“适应原则”、“发展原则”和“社会原则”。
2.网络学习:
随着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资讯流通的速度变快,使得一般学习模式向e-learning转型,这将改变取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e-learning的学习涵义(游宝达、刘明宗,2002)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重复使用性;教师与学生间角色的转变和责任的改变;量身订做的教材。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由个人化转变到强调社会脉络学习,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使用各种网络工具透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网络化合作学习环境(陈焕彬,1998)应包含:小组成员应具有群组凝聚力;任务是符合学习能力
与兴趣;成员以小组成就为自己的学习成就;落实学习者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四、实验方法
本实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页,提供商务活动各个业务流程的学习情境,并利用与学生交流和教师教学札记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实验以质量兼具的方式进行,以下针对实验对象、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实验工具、资料处理分别加以说明: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商务英语4个班级,每班约40人,共1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作为实验组,另两班为控制组。学生并依瑞文氏标准图形推理测验(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简称SPM)的百分等级分为高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73~99)、中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28~72)、低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1~27)。转贴于
(二)、研究设计
本实验以“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方法(Cook & Campbell, 1979;王文科,1995)方式进行。两组学生皆接受前后测,以共变数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去除学生原来的背景差异,统计教学模式是否影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实验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教学时间均为4节课(即一个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学习),且任课教师为同一位具八年教学经验的自然老师。控制组在一般学习环境就是传统教室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即教师与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与同一地点进行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即教师讲述教学内容介绍活动项目、内容规定活动步骤说明活动结果说明本单元内容与活动结果重点,课堂中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而实验组在商务英语实训室(网络化学习环境中)进行4节课的学习,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或在家自行上网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情形说明如下: 1、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第1、2节课,在商务英语实训室上课,每位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每六个同学一个小组。第1节课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商务英语实训室,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向学生介绍如何登入学习网页,由学生自行登入,浏览与探讨学习页的内容(包括:信息区、学习区与网页地图),并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留言版和讨论区。第2节课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商务英语活动中,其中一个业务流程的模拟网络游戏。让学生根据游戏的结果(分数),分析游戏过程(即业务活动过程),讨论得此游戏分数的原因(即优缺点)。并将分析结果写在讨论区里。2.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第3、4节课:在商务英语实训室上课,每位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每六个同学一个小组。除了让学生自由了解学习网页的内容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讨论区回答问题。此次的重点在于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引导学生根据讨论区里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且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输入留言板里,然后由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实验设计流程
从决定实验主题到撰写实验设计主要有两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实验设计阶段。
(四)、实验工具
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工具主要有: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模拟实训网络游戏,相关教学内容测验和讨论平台。
(五)、资料处理
本实验采取质量并重方式,以前、后测验的相关教学内容及交流方式探究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变情况,资料的分析分为两部分: (一)量化分析1.商务英语学习成效分析2.商务英语学习问题分析(二)质性分析。包括教师教学札记、与学生交流的内容转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