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 美术 素质 教育 联系
前言:美术教育对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它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欣赏水平,实施美术教育无疑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中,将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必将对小学素质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充满趣味、人格的感性教育,通过兴趣的激发,使人的感性思维得到培养,从而促进人不断完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从中接触到、感受到美的存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识,不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正因为美术教育其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促进人全方位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升,美术教育能够较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人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便能取得预期成效的,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从思想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从美中孕育德行,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知善恶、识美丑,提升思想境界。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美术教育实践性强,对学生自身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美术教育中,通常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去,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乐趣。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相比,这种实践性的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理论型教学魔咒,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不断提升,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使学生身心保持健康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的具体表现
德、智、体、美的全面提升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在实施中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共性和紧密联系。
1.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紧密联系。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与德育教学都属于素质教学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首先,道育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都属于重要内容,美术创作和作品表现通常蕴含情感,是对时代背景和意义的真实写照,在美术作品中彰显社会正面题材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和道德理念契合;另一方面,德育观念的培养和宣传需要借助美术教育载体加以宣传和弘扬,不仅使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拓展道德素质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2.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又一联系点在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开发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据科学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人体右脑的开发作用明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实现小学素质教育目标。
三、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行性建议
1.强化小学美术老师教学能力,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考评美术老师是否称职,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美术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能仅以美术职称和头衔作为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毕竟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学生接触的是最基本的美术知识点,其处于自身审美理念萌发的关键时期,老师基础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使美术教学生活化,而不是专业化,让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注重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制定科学教育方法,给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的理想空间,满足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2.小学美术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节奏,充分利用现代化美术教学设备,实现美术教育素质化教育目标。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美术老师应该积极接受现代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利用信息资源了解、学习美术知识。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美术老师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设计美术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勇于尝试并创新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方针贯彻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探寻出二者间紧密结合点,共同推进小学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注重美术教育,探寻其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点,利用美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尤为必要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找准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契合点,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实现小学美术教育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124-01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学科教育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中学体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转变思想,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的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扎实的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都要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重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因素,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人为中心”,让学生进入到积极、宽松、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形成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不同,在课程设置上应有所侧重,学校体育要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突破原有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课程形式,吸收、引进具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扭转体育教学“大而杂”与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数量的局面,让学生选择一、二种感兴趣的项目系统地学习,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有助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是体育教学的真谛。
三、注重现实与应用间的协调
在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的导向下,中学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造就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始终不渝的宗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不能直接将职业体育的教学程序移植到学生身上。应重视运动技术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知识指导和锻炼身体,学会在脑力疲劳时应用已有知识平衡自身,学会在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时调节身心,这是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境界。
四、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手段,不能仅注重成绩的表象特征,它还应体现能力增长的内在特征,这也是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就必须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关注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注重体育行为规范和科学健身态度的养成,这才是作为手段而应用的评价体系所追求的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力,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反对追求达标化的教学目标,使学校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
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注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体育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体育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开发学生良好的素质,为其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指导学生健身奠定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少平.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走向[J].体育科学研究,2006,(04).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素质教育 功能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2-02
“素质”这一概念本来自生理方面,后被引申到关于人的各个领域,尽管各学科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素质以生理和心理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激发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重点并非在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人的思想、身心、道德、文化、修养等全面发展、内化和升华。素质教育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同样应重视充分发挥自身的素质教育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阐释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功能,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融入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内涵,则体现为素质的竞争。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一直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重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需求,发掘个人身心发展的潜能和主体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与综合相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会为人,懂得求知,学会创造,陶冶性情,为个人将来的生活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21世纪外语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大学英语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理应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英语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中参与竞争的能力,因此,除了英语本身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还包括与英语和国际文化相关的素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大学英语素质教学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更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和准确理解英语文化,让学生爱上英语、爱上课堂,从内心产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新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技能,更需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人的创造力作为重点。大学英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新的定位和思考,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模式,全面与素质教育接轨。结合社会、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变迁,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潜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入素质教育的策略
基于上文讨论的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可通过以下策略,融入素质教育。
(一)创设新的教学体系,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大学英语发挥素质教育功能应从传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转化到促进学生人格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来,不能因循守旧,拘泥于教材原有的规范性,不能拘泥于教学大纲,而应有一定的张力,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素质教育资源。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的交流融合日趋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早已超越早期阶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多种目的深入交流的需求。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是一种精神存在,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区域,其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之地,更是孕育文化、滋养精神之所。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所涉及因素非常多。伴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素质的增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构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学科体系,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英语的基本规则,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不断整合、拓展与深化,广泛建立英语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关联,力争做到由此及彼,互相借鉴。此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传统大学英语课型的界限,通过一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句法、词法等语言知识,更通过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来增强学生的素质和适应能力。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及适当的方法培养,为学生提供素质养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英语运用能力与素质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方法与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推进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摆脱原有方式的羁绊,通过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情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等。首先,创设情境,营造大学英语学习的融洽氛围,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质的三个层次,注重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化设计。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方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现代多媒体辅助技术逐步普及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大学英语素质教育自然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二者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拓宽学生的跨文化眼界,教学手段上实现由传统单一媒体手段向多媒体立体化的转变。即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技术,创设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以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最佳的教学空间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英语世界中学习,让教师从传统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大量融入多媒体课件,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图文并茂,时间与空间相跨越的素质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还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高素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的动机,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学习策略,促进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三)加强大学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面向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整体水平。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素质不高制约了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理念有待提高。相关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现代素质教育观、高尚的职业道德、广泛而渊博的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还应具备执行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观察能力、科研能力、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群体控制互动能力,等等。换言之,实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从专业、文化、师德等方面来提升素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教学的组织者、方法引导者和知识讲解者等多重角色,善于打破固有的模式,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求。尤其当前多媒体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传统教学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更须增强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积极研讨新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形成一套大学英语与综合素质密切结合的教学思想,包括课程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及效果测定等环节。应妥善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重视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加大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确立大学英语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其核心理念并非与传统教育相对立,也不是与知识和能力本位相对立。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增加学生国际知识,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使命,尤须以加强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为突破口,以着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多元的素质为取向,更好地实现知、情、意的和谐统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金晶.浅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2(6)
[2]曹成志.浅谈高校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8)
[3]刘蓉.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4]王辛花.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106―03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最根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任务,而且它还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如何使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有巨大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全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充沛的活力是大学生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没有良好的体质,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成为无源之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帮助其正常地生长发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和习惯。在学生的身体形态的改变和身体机能的提高的同时,使其实现生理和心理的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公共课的延伸,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十分吻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调节、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协作共进,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竞赛中经受失败与成功、表扬与批评的磨练,逐步形成既能享受成功,又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形成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决心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观点视课外体育为课堂社会,并以人际交往为其基本特征,课外体育活动鲜明的特征是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主动(或被动)地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不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相对应,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在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处理好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对素质教育基本特征的分析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对应的。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素质为发展对象,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为发展内容,合理优化素质结构,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3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教师要尊重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素质教育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首先,素质教育从社会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从而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素质教育不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它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次,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素质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通过先天遗传素质表现出来,也通过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由于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应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的特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各个层次所需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其自身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5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教育,必须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3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特征的关系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运用各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练习,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作用。
3.1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但它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己的教育特点: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地提高和巩固。
3.2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其内容比体育教育大纲更多样化,而且在项目锻炼、内容选择及时间安排上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体育活动要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达到调节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它的教学内容广泛,活动空间相对宽松,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3.3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主体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或有组织的、单独或群体性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4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培养模式也逐渐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课外体育活动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上也应符合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完善的制度下,经过自发的身体锻炼而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使被动地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我锻炼过程,从而培养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学生部门和学校体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使学生各团体、运动队进行自我组织与管理,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监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养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廷安,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0(3).
[4]张焱.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J].体育教学,2002(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方向
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科技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确实对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一.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数学是我国素质教育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不断出台的义务教育相关文件,素质教育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在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用多元的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离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地区还是仍然坚持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方面,虽然在考试命题以及教学素材的编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是却存在不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的现象。例如在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部分不符合小学生思维以及特点的考试题目,这导致我国社会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以及对小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提出了质疑。总之,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是仍然以考试成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
二.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
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在于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
1.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意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回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意识的觉醒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师自身如果缺乏主导意识,盲目地配合服从,习惯被动思维,就无法形成对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景,如生活情景、音乐情景、图像情景、问题情景、实践情景等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该给与及时的肯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与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能力,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指导,指导学生完成自己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的规定。
3.增强教育“载体”作用的发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小学数学的学习载体以及不仅仅限于教材,网络以及多媒体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新的载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多种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以及教材进行整合,利用多种载体进行小学数学教育。
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