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焊接 案例式教学 专业课 低合金高强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35-01

1 焊接类专业课实行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焊接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成型方法,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约有45%~50%的钢材通过焊接成型后才在各行各业得以应用。同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焊接专业却一枝独秀,焊接专业的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基于强大的社会需要,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焊接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并对专业或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的改进,在强调基础的前提下,强化了应用和实践环节的培养。目前焊接专业或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焊接成型原理及材料焊接性;焊接成型工艺及设备;焊接电源及自动控制;焊接结构及制造技术;无损检测及质量控制与管理。可见,焊接类的专业课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材料,机械,电子,力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既有复杂的材料科学及成型的基本原理,又有机械电气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冗杂的工艺。目前,高等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张,逐步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了大众教育,而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与之配套的设备及设施相对缺乏,再加上大部分同学的专业基础较薄弱,对该专业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传统的教学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工程案例教学法结合典型的具体实例,将深奥的原理及冗杂的工艺融入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而要保证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成功实施,必须精心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本文结合我校实际,以低合金高强钢厚大件的焊接为例,阐述了焊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2 工程案例的设计与应用举例

低合金高强度钢,是指在碳素钢中加入总质量分数不超过5%的各种合金元素,以提高钢的各种机械性能的钢材。这是一类可焊接的低碳工程结构用钢,其含碳量通常小于0.25%,比普通碳素结构钢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屈强比,拥有较好的冷热加工成型性,良好的焊接性,较低的冷脆倾向、缺口和时效敏感性,以及有较好的抗大气、海水等腐蚀能力。作为工程结构用途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人们主要使用其力学性能,以满足结构件在承受载荷时能保持稳定的形状,而不致由于产生明显的变形或断裂导致失效。低合金高强度钢不仅性能优良,而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热轧状态或经简单的热处理后便可使用。厚大件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就是开发高效焊接方法,同时,一般低合金高强钢的可焊性并不是很好,屈服强度在460 MPa以上的低合金高强钢,正火处理,碳当量在0.47%以上。这种钢在焊接时存在一定的淬硬倾向,很容易产生冷裂纹,焊接性较差。焊接融合区是最薄弱的部分,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组织性能突变等。厚板低合金高强钢常出现的焊接缺陷主要有: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焊缝裂纹;层状撕裂以及气孔、夹杂、未融合未焊透等。可见,低合金高强钢厚大件的焊接面临的诸如,高效焊接方法的开发;焊接裂纹;残余应力与变形等问题,也是焊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及重点。如果能够以此为基础巧妙的设计和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可以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讲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由我们主导完成的工程机械动力臂焊接方法及接头性能评价的课题,就可以作为典型的工程案例来使用。在项目实施之前,该公司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或半自动焊接方法,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人工操作随机性较大,焊接接头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项目实施后采用了双丝双弧焊接机器人技术,使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同时接头质量也得到了保障,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认识和探索焊接新工艺和新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新工艺方法焊接时,采用双层焊一次焊接而成,而双层焊的层间温度的控制,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以此作为工程案例,可以引入和讲解多层焊的焊接热循环这一关键知识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理论。

低合金高强钢厚大件的焊接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焊接应力和变形问题,建筑机械的动力臂由于存在焊接应力致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失效开裂的情形时有发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样的,如果以此作为工程案例,进一步来分析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形成原因,分类及预防和减小焊接应力和变形的措施就会极大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原理。同时通过设计和运用典型的工程案例,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刘琳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学院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可行性

(一)“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特点1.教学设计以情感目标设计为重点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基础”课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培养什么样的态度等有关学习者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都要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基础”课教学要实现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讲解传授,对于大学生是否领会、如何应用、怎样分析、综合创造以及评价判断等,缺乏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具体展现和反馈,而贯穿于以上认知领域分目标实现的恰恰需要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情感目标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应当是实施的重点。情感学习包括学习者的接受或注意、参与反应、价值评价态度以及价值观组织比较,从而形成个人品质性格等等内容,这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2.教学策略要遵循“引导—发现”程序教学程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也就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基础”课要实现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案例,让学习者了解典型人物或典型案件的存在,并且在案例中体现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展示典型人物的命运或典型案件的后果,因而案例教学比直接的劝服更具有效果。“引导—发现”程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2]。这个程序要求教师按问题创设出认识上解决难题的情境,以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和比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进行假设和验证正误,作出认识上的结论。3.教学方法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并且以讨论法为核心遵循“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形式和媒介。过去把教学方法的使用局限在教师运用的层面,仅仅作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并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应当是学习主题、目标和情境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去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和选择知识。“基础”课教学应围绕形成学生价值观点的核心目标,通过对案例主题的群体讨论,启发学生群体思考,让学生在参与、倾听、表达、协作、论辩等过程中形成对价值观判断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案例讨论法在“基础”课中的使用,并不排除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的辅助应用。(二)“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关键1.“道德两难”案例与大学生道德经验紧密相关大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但欠缺的是成熟的道德知行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有效展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某些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败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比如“拼爹”现象和药家鑫案件,尽管只是个别案例,但是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当中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灰色地带”。道德两难案例的应用要凸显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经验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大学生面对实际道德困境中的知行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道德两难案例情境的设定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还可以是社会实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可能被大学生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在道德两难案例中设置的道德冲突规范必须是真正的两难道德选择而不能是非常明显的善恶抉择,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在道德两难实际案例中的道德推理选择能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前提条件。只有围绕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系统完整地体现对道德冲突多方面的考察,并且这些问题容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性,才可能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案例中,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海因茨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假定要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引导。(三)“道德两难”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应避免的误区1.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法混同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材料结合教学主题,使学生把握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以及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级能力。但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案例编写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虽然冠名为案例教学,但实际上是举例教学。这种举例教学通常把现实的例子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加入课堂讲授中,作为对某一原理的现实注脚,或为增加说服力,或为增加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以围绕案例的问题教学为向导进行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出案例使用的“引导—发现”程序以及价值评估判断功能。2.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不合理道德两难案例材料的益处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两难情境中具体行为选择的分析讨论,判断评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意识是何种情况,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引导教学。但由于对“基础”课案例教学方法理解运用方面的偏差,易产生案例教学设计环节的某些缺失。首先,对案例的编写并非按照案例教学的设计方法来编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案例教学进程并非以问题讨论为主体,在教学策略上对于教学的顺序和节奏、教与学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整体功能。最后,案例教学中的测试性案例使用设计方面缺乏,导致对教学效果有效评估的困难。在通常理解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是真实和典型的案例材料,这种案例带有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结论性倾向,但是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测试性案例材料的运用。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建议和原则

1.教学案例筛选需要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和具有法律意识等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从案例教学最早应用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选择来看,倾向于真实的案例应用,这是由法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法律问题探讨的是规则应用的事实。在“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必须应用真实的案例达到教学目标。而对于“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在案例筛选方面需要把握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的结合。这两种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价值,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可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道德两难”特征的虚拟案例分析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判断。真实案例的选择需要贯彻的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主流媒体提供的比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3•15”晚会等,都是真实案例的渠道来源。虚拟案例的编写可以参照真实案例的情境,设计两难的困境或问题,可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的相似性”,在分析或选择过程中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实际应用。2.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主导原则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重要起始,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并且设计围绕案例开展的教学环节,对案例材料和演示进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划分和问题设计。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应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理论素养优势,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德两难问题,阐述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要具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对于道德两难案例的编选需要教师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挖掘具有时代感的新知识、新观念道德两难案例。“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教学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再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3]。3.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原则道德两难案例教学要处理好案例选择与教材导向的关系。案例教学的方法除非是在法学和商科教学中可以实现课程全部内容的案例教学覆盖,在“基础”课中,适当选择适合于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难点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形成“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课型之一。道德两难案例是具有开放讨论空间的案例,在组织讨论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道德经验各异,提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十分普遍。因此,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效果。案例教学实践已经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后积极探索新课型教学,通过道德两难案例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融入与现实结合的案例当中,不但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抉择能力。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74―01

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村教师要迅速抢占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发挥更多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实现农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因此,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取向,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不仅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更加要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并依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由于农村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差异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观念和能力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备课中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式缺乏科学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设计方法的应用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并不经常使用教学设计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在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及应用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具备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的。但是大部分农村教师只能掌握一般的操作,对使用新型教学媒体没有信心。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策略

1. 基于网络的自主协作学习,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协作学习能满足广大农村教师的不同需求。依托网路资源,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更有机会将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学习理解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在线或离线的自主协作学习。

2.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场景,选择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录像,并对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揭示案例的理论和实践含义,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借助于案例,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情境和现实情境的差距,还可以从经验活动中获取、内化、整合知识,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表达和讨论的技能,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反思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是指教师在发展实践活动中,把自我和教学设计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也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件进行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JavaWeb开发,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看中学历,而更注重求职者是否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行业对Java开发人员的需求量一直较大,许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Java Web开发课程。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上岗,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Java Web开发应用》作为软件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并且与实际开发紧密相关。本文探索高职软件专业《Java Web开发应用》课程的改革方案,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一方面积累了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课程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更适合行业需求的高职专业技能人才。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定位、目标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目前软件项目开发中,基于B/S结构的网站开发是应用开发的主流,而作为开发语言,Java、.NET(C#)和C/C++语言依然三分天下。Java语言因其简单、面向对象、跨平台等特性,成为现今主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或嵌入式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开发、桌面开发以及Web应用开发[1]。《Java Web开发应用》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形成课程链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图1是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简图。

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Java平台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开发Java Web程序的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围绕Web程序设计基本技能、JSP编程方法、JavaBean编程、Servlet编程及MVC设计模式等内容,培养学生使用Java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技能。

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课程的教学是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作为教学方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确定

为了确定课程的内容,课程组通过行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参加课程设计研讨会等形式,分析软件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调研分析得出典型工作岗位是网站程序员,表1是网站程序员岗位工作分析,通过岗位分析并结合课程实际得出《Java Web应用开发》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①单元项目:java程序设计单元技能训练项目;②案例模仿:eBuy电子商城(贯穿案例);③同步扩展:系列单元课堂案例的16课时外扩展;④生产创新:从《JSP项目开发全程实录》项目库中,选取了“BBS编程体验-论坛系统(struts+sql2005实现)”作为自主“生产创新”项目,以专任教师为顾问,以开发团队为单位,以岗位为元素,进行项目开发。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目标和典型工作任务等,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三个阶段实施,如表2所示。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展开教学的,图2展示了第二阶段课程内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Java Web开发应用》课程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期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1、教学模式。课程通过两种教学模式完成教与学的同步进行:①课堂教学六步骤,即: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模仿、纠错重做、总结提高,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得以有效实施;②学习过程五步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测试、运行,使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

2、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时机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分解为情境,由情境中重构知识点,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与任务完成。最后由每一单元任务整合成整个项目成果;

(2)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每一教学单元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案例模仿”阶段运用了“案例教学”,即教师首先对任务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编程示范完成案例,然后学生模仿完成案例;

(3)角色扮演法:在同步扩展阶段,学生半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在“自主创新”阶段,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开发任务,老师可充当需求方与技术顾问的双重角色,学生每4~5名为一组,分别担任软件开发的不同角色。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考核与评价

1.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点的掌握、阶段工作成果、团队合作情况。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2. 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期更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 Web开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模拟Web应用系统开发的工作过程,这让学生在工作之前就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Java Web开发应用》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出更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然,在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下一步将进一步结合高职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课程的设计,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友明.Java语言与Java技术概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99.

[2]尹强国,冯娜.企业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