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道德教育 时效性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情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看法,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建构,从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事实基础,提高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对长江大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期望可以通过调查数据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长江大学类专业(包括理科类、工科类、医学类、农学类、文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石油地质类)随机进行问卷分配,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中的某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量550,问卷收回503份(回收率91.5%),其中有效问卷486份,问卷有效率96.6%。调查样本为在校普通本科生。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应该开设,以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等有关思想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题上有着积极的认识,有75.5%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想理论课是必要的,60.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行的,约6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认为效果是不强的。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有30.4%的同学是出于对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而学习的,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其他的同学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上课,其中约有26.9%的同学是因为这是必修课,所以才上的,12.3%的同学是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的,15.6%的同学主要是应付考试想拿高学分,14.7%的同学受学校纪律的外部约束而上。大部分同学是出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因素而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表现如何,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听课的,但是行为有所不同。少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够重视,有20%的学生对其较重视。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积极的,他们知道其是重要的,对自己是有好处的,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人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动机进行学习的。但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为表现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知行不一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思想理论课的开设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象原因调查
首先,对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表明,约有35.1%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自身因素所造成,即对课程不感兴趣,而有29.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环境问题,大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约20.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内容不好,14.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问题。
原因分析:
(1)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感兴趣成为阻碍教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约有56.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针对此问题相应列出了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39.7%的大学生推崇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27%选择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态度。要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注意和反思。
(2)有20.8%的学生认为教材不理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是从课程本身原因出发,由于理论性知识太多,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晦涩、不好理解。约有55%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课程本身内容不吸引学生,太过枯燥和太深奥,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17.8%是由于学生自身不愿意学,当然这也与课程本身有一定关系。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的原因还与教师有关,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运用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起着引导性作用。我们调查了教师进行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为何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40.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3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等。这说明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不需要高深、博学的教师,只要他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有40.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枯燥不吸引人,使得教学得不到成效,19.6%学生也是倾向课程本身的问题,认为内容陈旧脱离现实,使得学生不好理解,有13%的学生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17.4%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理论课程存在现实与理想差距的问题,让学生觉得不好接受。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其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有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课程本身就有抵制的情感,知识重复讲解,导致学生一看到这种类似课程就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生,教起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其二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思想理论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别强,学生自己理解有难度,学起来比较枯燥和无味,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是无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精髓所在的。其三是由于教师的原因,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媒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理论性极强,又深奥枯燥的课程,是最考验教师能力的,因而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针对调查结论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其时效性和大学生对其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学生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产生动机的基础,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内在需要,对此课程就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思想理论课只有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需要的道德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冲动、鲁莽,很容易在社会上吃亏。思想理论课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教授他们如何理性待人、待事,如何处理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保证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后,再教导他们如何处理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这样更容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注重德育实践
虽说是理论课,但是理论与实践是不分家的,理论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起枯燥、深奥的政治理论课,学生更倾向于自己亲身实践,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孤儿院陪孩子们玩耍,去社会上进行道德调查,等等,这些活动的意义比上几节课都要深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的是道德认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行为,学生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进而形成道德自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事件,才不至于到了社会发现有那么多与理论课教导相违背的事情,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综述研究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入学高职院校,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政治思想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文的研究,希望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的策略,给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些启示。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国内大不一样,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日常想想行为事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也十分有限,通过对万方、知网等文献查阅数据库进行搜索后,仅找到为数不多的关于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文献,现列举如下:
1.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受风俗、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呈现不同的态势,整体而言,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完善的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环境体系。例如,在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公民教育”,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打造一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日本,早在1947年,政府就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和《基本教育法》,并制订了“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各级高校也以此为标准,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国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着鲜明的国家特色。例如,在美国,高校主要采用“区分化”的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动态分开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定量化考核。在英国,所有的高校则采用导师制的模式,由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专职对4~5名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定期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进行评估。在新加坡,各级高校打造了“社会工作+思想工作”一体化教育体系,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管理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十分广泛,切入点和研究焦点也十分众多。通过调研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分布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的界定、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
1.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刘书林等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平时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的良好可靠性。古人伏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教育者通过德育思想教育过程对接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所产生的效应,而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反映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张文凯则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是同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能效属性。
2.关于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我国学者唐凌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归咎为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差异等几方面。而学者甄勇指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较80后大学生而言,都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使得他们的人生观、思想观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倘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握上述因素,便会给教育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3.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策研究
陶乐以教育内容为出发点,提出了五种措施:第一,弘扬历史文化;第二,构造人文教育环境;第三,开展层次教育活动;第四,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第五,将法律道德理念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刘清林探讨了新时期“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二,辅导员应完善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第三,辅导员应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和总结,不难发现,由于社会体制、国情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小差异,国外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仅有的研究成果也有浓重的本国、本地域色彩,因此,对我国同类课题的借鉴性和价值并不大。而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则较为丰富,主要从理论概念、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详尽的研究结论。然而,通过研究也发现,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鲜少有学者采用实证法、调查法等策略,展开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性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稀缺,这也给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MaxAzicri.Cuba Today and Tomorrow,Reinventing Socialism[M]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0:285
[2]古人伏著.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打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及特点。
1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价值取向紊乱。当今中国大学生们梦想一夜成名。一方面他们对高目标激情万丈,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一遇到问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心理不能承受。
2 大学阶段的学生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如今的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由于溺爱,不知道需要通过努力去取得爱、付出爱。加上网络的负面影响,现代拜金主义和物质享受主义思想对他们产生着巨大地冲击,这也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淡漠,功利色彩更浓。
3 当代大学生存在成长心理异常。长期使用网络交际,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亦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许多大学生因此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以致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的困境。
1 教育者角色转变跟不上网络教育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虽然网络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多样化和灵活化,但是网络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并没有完全从传统意义上转变过来。
2 网络交流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虚拟的网络世界充斥着不完全的个人资料,我们实难利用虚拟的方式对这样的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和困惑。
3 网络教育拷问诚信。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世界,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在网络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1 网络的发展加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开展。
由于新时期里网络文化的形成,学生的思想触角伸出了校园,引入了广泛的社会空间,弥补了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网络文化为更大范围内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网络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3 网络的发展促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传播。
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四)网络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新时期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其优势,趋利避害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它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性的实绩:
1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丰富,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占领舆论高地。我们必须加大调研力度,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校园网站的网页结构和内容,巧妙设置大学生喜爱的栏目,广泛大学生所需的信息,以靓丽多姿的画面和务实宽广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被拓宽,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参予校园网建设,努力通过建立微博、QQ群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带来的便利,提高工作成效。
3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被边缘化,需要我们充分贴近学生增强工作吸引力。时代要求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载体拓展到网络上,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谈话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活动通知,宣传学子风采,进而增强工作吸引力。
4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反馈更方便,需要我们及时改进工作重点和方法。我们可以从校园网站的新闻点击情况了解学生的关注方向,从辅导员电子信箱收集同学们的信息反馈,从而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纠正工作失误,增强工作贴近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现代化,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逼真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讲道理与摆事实更好地结合起来。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地域性、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了解到自己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程度。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即时性和低成本性特点,减少了不必要的内部运作和时间耗费,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载体,把思想政治贯穿于直观、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网”上资源优势,把“互联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库、宣传站,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教育和有针对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三、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样性
网络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提供了全新的机遇,网络所具有的信息量大、传授平等、交流直接的优点,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同时,网络具有形象性、时效性和互动性,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比拟的,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天地。
对网络有效合理的运用可以将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从大学生关心的事情入手,在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把就业工作、贫困生的解困工作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构建完备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可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网上开设心理健康论坛和心理咨询网络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成为心理辅导老师,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渠道。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在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其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于网络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为人接受;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其影响力。
四、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越性
在网络新形势下我们可以根据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借助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用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不断的研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较快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与分析出大学生受到的网络负面影响问题,同时善于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其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必须要大力借助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具体、全面和深入,也更富于成效,从而顺利实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 复旦大学出社.2001.
[2]徐群祥.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对策刍议.苏州大学学报,2006(6).
[3]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http://www.fw99.cn/Yonjlmog/H_yfy/9272.html,2007 06--21.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进途径
G641
大学思政教育融汇了多重成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有效性研究中,应当融合整体视角,科目的调研应被融汇至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指引现实运用。依循普遍联系、事物进展这一总体指引,探析科目教学表现出来的成效性。研究根本点为:提升整体素质,构建更大范畴的科目建设,促进长久的实践进步。
一、解析思政教育的探究现状
(一)现有的认知偏差
现有思政教育凸显了认知中的偏差,侧重社会价值。思政有效性关联着多重的价值,在这些价值中,常常倾向于查验它是否吻合了最大范畴的社会要求、是否合乎目的。然而,现有调研却没能侧重个体,忽略持续发展,没能识别思政教学是否契合了个体应有的长久进展[1]。
另一种观点中,思政教育凸显了明晰的泛化倾向,偏向于政治性。这种状态下,大学时段内的思想政治单纯指向政治内涵,替代了本源的道德内涵。德育指标现有的层级偏高,且倾向于失衡。德育附属于这一时段的政治,很难构建合力。设定了偏单一的后续评价,缺失操作特性,德育显现出虚无及空泛的总倾向。
(二)师资的总水准不佳
有些院校之中,思政教师没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指标,总体水准偏低。解析队伍结构,就会辨识这一弊病。例如:若某一教师拥有较高的自身水准,将会被抽取转而承担专业课;素养优良的师资并没能被抽调至思政这一科目来供应教学。思政教师平日内的其它业务偏多,总体倾向于繁重,没能真正去接受专门培训,很难收获实效。
很长时期以来,思想政治配有的授课薪资并不优良,待遇不够优厚。这种职位很难吸纳优良的专职类人才。有些教师觉得:岗位可被看成跳板,并不打算长久去传授思政类的科目内容,没有长久打算。日常事务偏多,没能抽出时间以便深化探析这一科目。
(三)学生自身的弊病
大学生接纳了思想政治这样的科目内涵,同时作为主体,又要真正去落实这样的原理。针对学科教育,他们并没能乐于去接纳,意愿不够鲜明。作为实践主体,也没能配合预设的实践类活动[2]。并且缺失自主认识,很难从本源上转变被动的思路,缺失自主努力。
思想政治科目及关联的其余科目常常脱离,呈现彼此脱节,并没能紧密衔接在一起。学科彼此割裂,显现鲜明的游离倾向。选出来的授课内涵没能与平日生活关联,学生觉得乏味,很难激发应有的兴趣。平常授课及设定的实践分离,呈现了两张皮。这样一来,很难构建合力,后续评价也预设了单一的指标,单独考虑成绩。
二、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进探究以及未来展望
伴随时代进展,大学生面对着变更的环境,应侧重去调整心态,培育优良道德。解析思想政治现有的教育状态、辨别它是否有效,都要着手予以改进,增进这样的实效。详细而言,未来探究要依循如下的改进路径:
第一,大学生应被看成主体,强化接纳认识。日常思政授课不可脱离主体,学生应为主体,注重这样的位置。侧重强化认识,培育本源的积极性,鼓励积极探究。日常授课时,师生密切互动,随时分享可获取的多样知识,激发认知动力。培育主体认识,变更被动接纳的旧式意识,激发接受新知这样的真实动机。作为大学生,也应随时去教育自身,改进自身道德,注重平日生活之中的多样细节。
第二,提升师资水准,构建更为适宜的科目新体系。培育科目人才,选调水准最优的师资以便传授这一学科,适当添加薪资。增设多重的机制,着力留住这样的优良人才,规避师资流失。构建起来的科目授课体系要有科学性,构架更为恰当。结合真实生活,协助学生去化解真实情形下的生活疑难,消除心态负担。增加实践环节,师生要紧密协同,共同提升获取认知的实效[3]。
第三,创设优良的内外氛围,增添优良环境。依循科学发展这样的新指引,把学生看成核心,促进深刻转型。学校及更广范畴的社区、家庭都应紧密配合,共同创设氛围。彼此密切合作,构建更美的精神家园。明确心理导向,坚定大学生应有的信念及理想。
三、结语
大学时期内,思政教育显现了双重的总趋向:创设新颖的问题、摸索更为精细的路径。要从整体着手,考虑这一科目特有的总体实效,解析时代内涵。借助实证解析,创设更为适宜的探析模型,寻出本源的内在规律。要侧重科学性,构建学术体系,也不可忽略本源的价值指引,勾画出最优的科目进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80-87.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二、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进网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
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最新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准确。
(三)创新队伍建设,搭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