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第1篇

该文主要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态势着手,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思考和规律探索,旨在寻求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的启示及方法。

从我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看,加强和改进其创新性的紧迫性

注重传统优势,发展变化不足。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历来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方面的品德培养,并以一种共性的要求来塑造个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政治教育也凸显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性不强、时效性不强、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脱节、其有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等方面。就教育本身看,存在忽视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发挥。

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显性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单纯的显性教育已难以完成道德教育任务。显性教育往往是把道德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把道德需要作为教育的前提。“隐性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却没有人去确切落实和实施它。隐性教育活动大都表现为学生的个体性学习活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主体性活动,所以,“隐性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社会参与不充分。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大部分老师还是习惯用最古老的方式授课,这就使学生过分倚重于说理和灌输,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在的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而言,如果我们不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还是用基于过去时态的“忆苦思甜”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想象会在当代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中外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研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的启示

教育内容比较。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大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国外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治教育、道德观和价值观育、健康人格教育、宗教教育等几方面进行,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展倾注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引向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的范畴。

教育途径比较。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尚未真正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多样性和社会性的教育途径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国外很多地方都注意通过多样的、社会性和隐蔽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机构共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间接渗透性和隐蔽性途径的作用。一些国家很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通过隐蔽课程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所以称之为“隐蔽课程”。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比较。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完成,一方面,从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大多是经过专业培训后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专家。另一方面,根据岗位职责,西方高校又将从事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的聘任和晋升都有明确的要求。通常情况下,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应具备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管理职位,不仅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除前述条件外,另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经验。

在我国,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因其缺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政治理论、文化底蕴和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致使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及马列主义的基本问题不能科学回答和正确解释,往往只能回避或者粗浅应付。

创新途径探索

坚持“意识形态化”,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政治性和传统性。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西文文化,应当分清精华和糟粕,政府和媒体应当有正确的导向。

改革教学方法。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现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教学改革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尤其是新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革新,而忽略其时效性。教学改革应该既有坚持又有创新。教学改革的内容可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社会实践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进一步发挥理想教育的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重视科学理论思维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自我国进入全面开放性社会以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这样就越需要一种主流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和帮助人们识别正误,认清方向,这种主流的思想观念只能是,是当代的中国化了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理论素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1]袁仲俘.今日美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

[2]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教师始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应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是党对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懂得师德乃教师的立师之本。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会遇到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他们去观察、思索、选择、实践,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青年学生鲜活的教材和样板,在高校的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理想人格,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可以积极主动地引导、教育、感染、影响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在高校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就不能仅仅表现在“教书”上,而更应该体现在“育人”上。在当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激荡不可避免,社会转型期制度的缺失及文化的无序会带来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困惑、价值观的混乱以及信仰方面的危机。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把尊重、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与批判、抵制错误思想、思潮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要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葆青春且受青年学生的真心喜爱,其关键点在于要“与时俱进”。确切地说,是日益开放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思路,要有创新思维。

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复杂的社会性影响。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开放性的特性,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理性判断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弱化,不利于青年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使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对善恶美丑应有的道德判断力。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文化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青年学生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及价值观,体现着维系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与民族发展的未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德建设解决途径

(一)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要以人文本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理念,只有强调教师的责任与权利具有统一性,才能调动教师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树立教师们的共同理想,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振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兴旺发展。因为,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完善教师道德建设领导监督与约束管理体制

完善教师道德建设,管理制度是保障,必须以制度和体制为着手点。首先,高校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道德建设,明确制定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监督机制。其次,深化师德建设的约束管理制度。要强化相关的约束管理机制,设立和完善各种师德建设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坚决执行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同时上级领导也要典型事迹引起重视,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严惩师德缺失又屡教不改的教师。

(三)构建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因地制宜、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其次,要完备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师自我监督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学校的监督体制。实行教师师德状况和教师业绩、评优等挂钩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高校教师能自觉的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规范,激发教师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鼓舞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逐步完善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监督管理体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育环境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优化社会政治环境。首先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和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利,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加坚定。其次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是优化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好地体现出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在部分党员中存在,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和廉洁奉公的政治风气。党风廉政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要加强党纪、党风建设,从严治党,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倡导各级党政领导要公正、廉洁,真正践行“三个代表”思想。这关系着大学生对党的信任,也影响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优化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是社会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总和。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最主要的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分配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基础上,摒弃生产关系中不合理因素如不道德的商业行为、不合法暴富等现象。树立公平竞争、诚信劳动等观念,消除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影响。(3)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为此,当前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防止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入侵。改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充分挖掘文化育人的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加强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硬性环境建设。当前,一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需要高校教师,管理者,学生等各方人员的努力。教师要致力于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教艺、渊博的学识,为人师表的育人风范;管理者各部门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相互配合,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学生要养成勤奋、谦虚、奋进的良好学风。此外,制度的完善也是形成高校良好学风的保障。高校要本着既体现时代要求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各种校园规章制度,并切实抓好具体实施工作。(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也是各高校校风的体现。高校要依托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要注重校园品牌文化的建设,开展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境况和家长教育。重视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营造一种和睦、温暖、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因势利导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先,提高家长的素质。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和思想觉悟,努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发挥家庭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运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只有实行宽严相济、不溺爱;言传身教、不放任;转变角色,不专制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相互理解的家庭教育环境。最后,重视家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链接。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时常联系、经常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关注孩子的发展,不能因为上了大学而采取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经常与学校,教师沟通、联系,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状况,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力,高杰,谢辉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化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资料搜集、信息传播、思想表达、友谊互动的新渠道和新平台。应该说,网络化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追逐热议的焦点,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化开启的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化促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的业态,“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海量的信息数据,其增长容量之大、速度之快、来源之广、价值之杂令人目不暇接。大学生从互联网上可以获得更加快捷的、广泛的、多元的、全面的讯息,从而克服传统思政教育仅靠高校教师这一教育主体提供单向性、唯一性教育资源的弊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信息的及时更新、充实,源源不断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2、网络信息技术以其交互式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更加实效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由教师掌控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的学习方式,网络平台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教育渠道和空间,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多向交流互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沟通交流,传递分享讯息,表达不同意见,形成开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更加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思政教育的功效。

3、新媒体工具开辟的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搭建了新的载体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校园BBS、QQ、微信、微博、MSN等新媒体越来越以其新f、灵活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目光,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微载体,结合主流网站建设,把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课上课外、校内校外的对接,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时空的时刻存在,从而聚合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化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平台,但同时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要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使其面临着时代的难题与困境。

互联网提供的繁杂的海量信息极易诱导一部分辨识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接受非主流亚健康的信息冲击,从而削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度,加大教育难度。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交往,特别是大量社交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利弊参半,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判断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等原因,难以对此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腐朽的、甚至碎片化的信息干扰,由此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选择,使他们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观扭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媒体技术的去中心化反权威性特点极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化时代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生存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空间的对等宽松环境意味着传统一元化、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消解,个性化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对传统中心化一方独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回避心理,思政教育主体话语权不断受到稀释与解构,教育内涵难以得到大学生回应,往往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错位发展状况。可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需要,出现了滞后、低效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话语权的式微是其滞后、低效的关键原因。”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效能难以真正发挥。

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极大地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素养和网络监控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现代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他们在网络平台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网络媒体却精华与糟粕并存。也就是说,网络高新技术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了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不可控性、风险性以及多变性。于是,这种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动态和信息接收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及监控反馈。

三、网络化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对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今天的世界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丰富性、即时性、多元性、隐蔽性、平等性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开始使用网络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可见,网络在当代社会已经普遍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沟通载体和交往工具,我们必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渠道。

1、充分认知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新需求,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不断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控意识,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大刀阔斧地予以变革探索。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模式、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才能够即时破解当前思政教育难题。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全面思维、跨界思维、实事求是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全系统建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2、运用信息技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网络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校全过程化、全时空化、全方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构学校课堂、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各项元素之间网格状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所以,一方面,有必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对大学生理想信仰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巨大能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移动通讯技术的作用,积极打造网络教育阵地,在高校主题网站、校园网络文化、微媒体传播平台等建设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宣传正能量,形成主流价值引导和舆情舆论引领,切实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导向性。

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新领域,大力拓展网络微平台,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选择社会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网络化时代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为此就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现时代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主题网站、新闻网页、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微平台建设,即时利用这些工具平台准确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交流思想,把它们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舞台。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政治能力强大、思想信仰坚定,信息媒介素质良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其过硬的本领和高超的水平_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意识形态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或社会群体实施的,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方式是对成员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方面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使成员最终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当代才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古代的时候,教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尽管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在不断完善和进步,但是发展至今,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1]。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交融,思想开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难度更大,只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很难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例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等。但在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最突出的原因在于学生个体人格教育与培养的长期缺失与忽视。尤其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而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不能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应有的根本作用和意义。

二、新意识形态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1.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对于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种挑战。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教师只有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从而给学生更好的帮助和教育。其次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师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要求学生同样达到具备优良的品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其中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2]。

2.教师应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已然成为众多个体了解世界的窗口和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群体,更是把网络作为日常交流情感、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然而,网络这一媒体是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它既可以带给学生方便、快捷、高效等丰富与便利,又可能充斥虚假、暴力、低俗等负面与反面信息。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利用和驾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因势利导,合理引导大学生讲究网上文明,吸引大学生关注健康积极的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的引导。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日渐加大,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屡屡发生自伤与伤人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沉重的警钟。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谈心谈话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亦师亦友的角色身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深入学生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深入进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三观”教育。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有力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糟粕和腐朽成分不可避免地趁机而入,渗透到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3]。这些成分的传播极易影响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智和尚未健全的人格,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国家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迈好学校教育的最后一道门槛。

总之,当一个个体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就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为之不断努力。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科学、有效、准确地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即将离校之际就具备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即将踏入社会之际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毛清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4,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