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科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低效主要受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1.1教学方式影响课堂教学低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部分老师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等要求和目标,但是受传统初中地理应试教育和本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仅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等观念摒弃。例如:在“全球气候带划分”知识学习过程中,课堂讲师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有学生问:为何如此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老师就用这是某著名地理学家经验总结而来的予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并牢记于心以备应试之用,在本应紧张的课堂教学秩序中,学生的思考慢慢转化为记住老师的话语。
1.2老师教学目标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板,学生是老师的模仿者,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关乎课程进度,还与学生学习效率息息相关。现今中国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需要教学结果,学生需要学习成绩,老师在无形的压力下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只看重地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慢慢使初中地理教育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课堂教育提问这一环节,很多老师发起的提问大多是教材原文中可以找寻的知识,学生每当遇到提问环节首先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翻找教科书,同时提问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将教材上的语句论述出来,不掺和任何个人思考,老师听到答案的时候为了赶课程进度,经常会中途阻止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1.3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花朵,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课堂上只要专心听老师讲解,牢记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疑问、观点等一带而过。部分老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后,尝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时间浏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而效果并没有老师想象的好,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学生把这段时间作为课堂休息时间,有发呆看小说的,也有与邻桌窃窃私语的,真正看老师要求的内容的同学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新课改要求中的合作学习在现今教育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分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毫无兴趣,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此出现部分同学组聊天,部分同学围绕并非重点问题的“重点”展开讨论和争执,慢慢出现极端化,对地理这门科目相对喜爱,平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的学生经常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展开激烈讨论,而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地理相关知识有所忽视的同学则把合作学习时间当成课堂休息时间,默默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2.针对上述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2.1针对教育方式的解决措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为了提供高质量教学,应摒弃传统教育中自己是“主宰者”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培养。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如经典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并结合自身经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知识点以更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此从主观和客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目标解决措施中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短期内无法根除,因此老师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为了让自己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优异的成绩,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课程导入点上,短时间内有效使学生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及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设置,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后重拾自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如讲解“局部气候”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讲解途中设置类似“中国气候类型分布与局部气候类型的相关性”等问题,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可以加强新知识点记忆。
2.3学生学习能力在课堂及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或者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应主动提出,并与同学一起讨论之后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中,用心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勾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若不能在讲解中获取自己所需答案,可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自信,积极提出观点与同学讨论,同时,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出指导,必要的时候延长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老师可以随机提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选题。如讲解“南北方差异”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类似问题:思考并讨论南北方有何实质上的差异?如果生活在南方会怎么样?生活在北方感觉又会如何?等等。团队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主题、任务分配和时机,团队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讨学习的能力。
一、 教师要根据高考考点,高站位,全局把握教材,大胆取舍
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考纲,对历年的高考题做深入的研究,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做到精讲少讲不漏项,针对高考考点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 教师要根据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灵活把握教材,理清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脉络
我们知道,没有高中地理的高站位,讲授各种气候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各地气候知识的掌握相对较难,也比较片面。教师如果从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入手,讲清哪些是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哪些是受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形成的,哪些又是因海陆热力性质不同而形成的季风气候,学生对世界各地的气候分布规律就会变得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要以高中地理必修上下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纲”来统领初中区域地理的“目”,打破教材分割,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既网络清楚,又系统有序。
三、 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高考要求,强化学生识图、读图、心理有图的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地理试题几乎是题题有图,即便有的试题没图,但要求学生心中有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让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图表类型、各类地理图表的读图方法和相关规律。教学中,教师上课可以不拿课本,但必拿地图册及相关的教学挂图、电子音像教学学具等,上课时也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必须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全部在各类地理图册上掌握,不能死记硬背。遇到地图册和课本上没有的图表,我常常一边从黑板上直接画出一边讲授,来强化学生读图、用图意识,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通过自己动手画图来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
【关键词】:“以学促教”课改;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进行师生互动?这不仅是地理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教师技能水平提高的需求。
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自身的能力,发展状态以及发展规律来确定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顺序,使用教学手段。强调要从学生现有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其发展,这就是“以学促教”的含义。“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促教”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策略”。
我们可以“在教中学”也可以“在学中教”,但必须要以“以学促教”为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做到在师生互动中的“以学促教”呢?下面结合本人在人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只有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开放知识结构和问题的探求过程,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交流、表达。例如,在这一节课中,我先设计了三个问题:⑴你是通过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来到学校的?⑵你去过最远的城市是哪儿?用什么方式到那里的?⑶谈谈用这一种方式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自己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何合理选择最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等教学内容,打下必要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因为学习过程开放,学生都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寻求独创性的解题策略,锻炼了多种能力,学生兴趣昂然,知识的获得印象更深刻,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合理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共享成功喜悦。
地理评价可以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对探究活动质量、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当前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他们往往只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取心灵的成功感。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行为,更应发挥它的教育功能,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了解师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成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为什么要修建福温铁路?为什么才修建福温铁路?通过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从中评价学生对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因素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评价教学状况,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第三可以评价学生小组协作交流能力。由学生活动过程,教师可以感受教与学的情况,进一步思考合理评价的方式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合理设计检测,促进“以学促教”。
检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检测是有力的手段之一。检测要灵活多样。可以是口述,可以是笔试;可以长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课堂检测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环节之一,满足“以学促教”的要求,需在短时间内完成,以体现学生学习成效。例如,在这一节课中,结合社会焦点热点话题,我设计了最后的一道巩固题,由南昆铁路图、沿线资源分布图、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区域气候资料图共同组成,目的是让学生整合这些资料信息,灵活运用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因素来分析解决南昆铁路建设面临哪些困难?对当地发展带来哪些好处?这道题目相对综合性较好,能很好地反应出现场学生学习情况,锻炼思维能力,以及对当堂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教学升华。不断挖掘教材的内涵,以促进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画“知识树”,帮助归纳整理提升。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知识树,即思维导图,是由颜色、图象、关键词、曲线等要素构成,充分发挥了大脑思维的“想象”与“联想”的特点,能够充分挖掘大脑的创造力与记忆力潜能。它在教学上产生的好处是:(1)成倍提高你的学习速度,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2)激发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达成的目标。画知识树,可以很好的把整节课的知识内容做一梳理,起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最近发展区”的作用。例如,在这一节课中,各小组通力协作,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从而建立本节课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以学促教”的课堂互动教改的实施,我的课堂有了变化:教师行为变化了,走到了学生的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有了学习的自信;教学质量提高了,我也有了成就感。
【参考文献】:
刘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新做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表现得急功近利,单一的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主张摈弃基础理论教学,执此观点者认为高职学生根本没必要开设理论课程,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来高职学院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又有何区别呢?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和传播者,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具备高于非专业人群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理论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打开学生的眼界,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是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不要开设艺术理论课的答案是肯定的,设计理论课程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教学
目前一些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课堂衔接困难,,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总感达不到好处的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的服务课堂教学。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类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各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车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四、化远为近,生动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