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数学学习总结

对数学学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数学学习总结

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介词习得;原型理论;原型效应;概念迁移假说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56-04

[作者简介]王晶(1989―),女,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英语介词语义抽象而复杂,恰当地使用英语介词对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并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顾性研究较少。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现状,引起研究者对英语介词习得的关注,本文以原型理论和概念迁移假说为基础,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发掘了研究成果对英语介词学习的启示,以期以此为契机,为英语介词习得提供一点帮助。

一、理论回顾

近30年来,范畴理论和语言迁移一直是指导语言学家进行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而范畴理论又以原型理论为主导。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逐渐转向了概念层面,探索影响英语介词习得的深层次原因。

(一)原型理论与原型效应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等[1]根据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认知心理学家对“焦点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畴理论”,即“原型理论”。她认为同一范畴内部成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备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则是非典型成员。同一范畴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结在一起,并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目前语言学家对“原型”给出了三种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即原型样本。Rosch[2]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拥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体,而范畴是围绕原型建立起来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图式表征。Reed[3]认为原型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畴化过程中人们就是以这些图示表征作为认知参照点对范畴进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这种界定方式可以理解为上述两种的结合。而“原型效应”指的就是范畴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畴内部的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拥有更多共同的范畴特点,因而更加具有认知凸显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迁移假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发生重大转向。西方研究者开始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研究语言迁移,从思维层面探究迁移的本质,提出了“概念迁移假说”。

该假说主要指,“人们在习得某种语言(如母语)的过程中,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化方式反过来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习得”[4]。由此可知概念迁移主要产生于语际不同的概念范畴系统及概念存储模式。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来说,发生概念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概念范畴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长期使用汉语这一意合语言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整体、悟性、具象的思维方式。而在英语形合特征的影响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逐渐形成了个体、理性、抽象的思维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改变学习者已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也就是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获得的新概念会使学习者调整并重组原有基于母语的概念结构,改变对实体的范畴化方式和注意倾向。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其整体思维方式会迁移到英语的产出中。

二、英语介词的基本情况

据寇姆统计,英语中各类介词共有285个,而汉语中不到30个。[6]根据Brown Corpus语料库可知,英语中最高频词汇前100个中有15个是介词。英语介词的重要地位及难以掌握的事实决定了对介词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薄冰英语语法》[7]一书中对介词进行的详细划分,按其构成可分为简单介词、复合介词、二重介词(即由两个介词搭配而成,但没有复合介词那样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语介词、分词介词5种。按其词义可分为表地点、表时间、表比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种。根据第二种分类,同一介词可属于多个类别,说明有些介词是多义的。介词一词多义是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介词习得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英语介词习得的相关研究

纵观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该领域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类探索了空间范畴化等认知因素对介词习得的影响,如国外语言学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国内学者马书红、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类从概念迁移角度研究英汉概念化方式的异同对介词习得的影响,此类研究较少,国内仅有张会平和刘永兵两位做过相关研究。各类研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均有独特影响,给英语介词习得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之初,语言学家们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顺序、学习策略、关键期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等,并没有考虑到母语和目标语在空间语义上的异同及学习者空间认知方式的差别,这些语言学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国外语言学家们还从认知角度探索介词的习得。例如1986年Ijaz[8]基于原型理论,讨论了影响高水平学习者英语介词习得的语言和认知因素。他发现制约二语介词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原型效应、母语的概念结构、母语和二语在空间语义上的差异。但他忽略了参照物对目标物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特征。1990年Correa-Beningfield[9]首次基于范畴化理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空间范畴的典型性因素和母语迁移对二语介词习得的影响,提出了“典型性迁移假说”,即当母语和目标语的空间典型概念相同时,会发生母语迁移。但他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如何界定二语介词的典型语义。2000年,Jarvis和Odlin[10]以70名母语为瑞典语和140名母语为芬兰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索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及母语中表空间关系的语素对介词习得的作用,发现母语和目标语在语言结构和语义上的异同分别会导致负、正迁移。2001年,Navarro I Ferrando和Ricker[11]将母语为英语的本族语者为控制组,分别以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两组母语为西班牙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为观察组,考察了学习者英语空间介词“at”“on”“in”语义网络的习得状况。通过对比试验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观察组学习者无法准确判断以上空间介词的相似语义,没有完全掌握以上介词的所有语义项。

Ijaz、Correa-Beningfield及Jarvis和Odlin的研究虽然探索了英语介词习得的一些深层原因,但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范畴化上(语际认知因素)的异同。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克服上述缺点。马书红[12]基于范畴化理论,以174名中国学生和58名英语本族语者为研究对象,讨论了“in”“on”“over”的核心语义及边缘语义,探索了目标语语内认知因素、语际认知因素和学习者语言水平对英语介词语义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目标语内部各空间范畴之间的语义共享以及目标语和母语在空间范畴化上的差异”[12]会给二语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困扰,而这两个因素交叉影响时,习得难度会大大增加。她还发现二语学习者的空间语义知识并不是随着其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此外,在2010年的研究中,马书红[13]发现我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对“in”“on”“over”核心语义成员的分类与本族语者较为一致,而边缘语义成员的划分与本族语者不一致。并且介词空间语义项的数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李佳、蔡金亭[14]在原则性多义网络的框架下,以15名英国本科生为对照组,以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和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为观察组,通过三项任务及回顾性访谈,探索了英语学习者对“above”“over”“under”“below”四个英语空间介词的习得情况。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对四个介词核心语义的掌握情况比边缘语义的好。与本族语者相比,两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空间介词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机制上存在差异,导致对介词各个语义项有不同的心理认知距离,并且在使用这些介词的过程中受汉语概念系统的影响而产生母语概念负迁移现象。但他们的研究没有说明对核心语义和边缘语义的划分依据,也没有明确指出组成任务句子的数量。

张会平、刘永兵基于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以词汇搭配与类联接为切入点,以母语为德语的英语学习者为对照组,通过语料库检索常用空间介词“in”“on”“at”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我国初级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与语法层的概念迁移,发现我国初级英语学习者受母语思维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影响在词汇及语法层的概念迁移错误率很高,且具有独特性。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是否发生偏误与词汇概念的宽窄有关。

以上国内外研究大多关注英语介词空间语义项的习得,较少关注其隐喻义的习得。而介词的隐喻义是造成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与语言使用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关系密切。因此,探究英语介词的隐喻义可促进研究者更深刻地认识不同母语者的不同空间概念范畴化方式,进而更清楚地认识造成英语介词习得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据此分析,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可以在介词隐喻义习得方面进一步努力。

四、对英语介词的学习启示

传统课堂的英语介词教学是将介词的各语义项列出,辅以例句,学习者无法灵活掌握。以上国内外对英语介词习得的研究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

第一,在英语介词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语空间概念系统的影响,出现母语空间语义迁移和母语概念迁移。学习者应时刻提高自己的英汉空间概念的差异意识,不断加强英语介词空间概念系统的认知能力,克服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系统的影响,并及时调整重组自己已有的空间概念系统,增加隐性知识。另外还要积极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相关书籍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显性语法知识,主动内化新的概念。第二,学习者应尽可能地接触各类地道材料,在不同语境中体会介词的各个语义概念。对于难以内化的概念,要仔细对比新旧概念,系统总结两者的差别,再通过典型例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增加阅读量、练习量等方式增加与介词陌生概念的接触频次以便达到较理想的学习结果。第三,根据以上研究,学习者应从介词核心语义项出发,丰富介词语义项,构建多义语义网络。这样有利于掌握介词的边缘语义,减轻记忆负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应发挥自己的理论素养,运用原型理论,帮助学习者推导并构建介词的多义语义网络,了解核心语义与边缘语义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尝试性地总结了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的现状。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研究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顺序、学习策略、关键期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第二类研究是从空间范畴化的角度探索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因素、母语的空间概念、语内认知因素、语际认知因素等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等;第三类研究从概念迁移角度研究了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异同对介词习得的影响。上述研究给英语介词习得启示良多,在主要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环境下,学习者应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介词的多义语义网络,通过不同方式完成对介词各个语义项的内化及新空间概念系统的建构,最终较全面地掌握英语介词。

参考文献: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张会平,刘永兵.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以常用介词搭配与类联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启良.翻译与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4.

[7]薄冰.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12]马书红.中国学生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7(2):173-183.

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分析借鉴

一、高中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行为的分析

1.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行为的分析

数学学习作为一种复杂而系统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差异,具体的数学行为也会不同.数学特优生作为数学学习中的优势群体,具有鲜明的行为特点.首先,在学习计划方面,特优生能按照学习时间制订出详细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包括预习、复习时间的长短等,并培养出有规律的学习习惯,主动执行,保证学习计划顺利完成.其次,在数学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大多数特优生都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每天花2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同时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最后,在数学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方面,特优生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有特定的规律,能有效减少外界干扰,专心学习.同时特优生学习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和恒心,对任何不理解的问题都不会放过,并能独立思考,利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内容.

2.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数学学习是学生数学技能、知识的获得过程.影响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推动并维持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内在力量,充足的学习动力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特优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能用乐观、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从而保持一种协调和均衡.其次,是对数学的认识.数学特优生认为大量的练习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同时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听老师指挥.最后,是数学学习的自我特质.数学特优生具有认真、刻苦、勤奋、严谨的数学学习特质,能为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调节数学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行为的启示

1.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训练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训练是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数学学习动机,从而形成数学责任感.对自我卷入和任务卷入区分,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对数学学习任务和目标的态度.例如,在高一新生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自己在初中的数学成绩和以往的经验了解对数学的兴趣及能力.在教师对高中数学难度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引导每名学生先制定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每周需要对数学学习行为和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和反省.在阶段学习结束时,如果相关目标没有实现,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学生结合实际学习,适当调整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详细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对教学的超越,也就是数学自主学习.学生如果不能自主学习,那么就不能进步和超越.在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是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对新知识和旧知识双向、反复的理解,从而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并完成.例如,班上某位数学特优生的学期目标是保持班级前五名,数学均分在125分以上,其给自己的学习保证是:上课认真听讲,利用课外时间复习,每周六对学习情况总结,每月做一套试卷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同时抽出空余时间自学高二余下的课程,并对高一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对于学习计划制订、完成较好的,教师可以以此为榜样,向全班学生讲解,引导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数学学习的管理与指导

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拥有主动的认知技能.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独立完成任务.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优缺点等进行跟踪了解,指出学生学习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并帮助他们改进,使得每名学生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其次,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并使得他们学会自我监控.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懒散的时候,要适当地进行鞭策;在学生垂头丧气的时候,要进行支持和鼓励.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依赖心理,因此要促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对于一些应用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教师的答案也不一定正确,自己的结果有可能比老师的更为合理.通过以上方法,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明显的进步.

三、结 语

高中作为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非常必要.本文以数学特优生为对象,分析了他们高效学习的行为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分析了数学特优生高效学习给我们的启示,即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数学学习的管理和指导,这对于其他中间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林,华伟.教学监控能力: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教育科学研究,2011(9).

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枯燥;教学方法

1.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

1.1缺乏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在学习中意志力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对于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学习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不愿意去进行长时间的钻研。另外,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很少愿意去主动探究错误的原因,因此常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难以调动自己的思考和钻研兴趣,学习能力低下。

1.2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大多数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难以找出问题的重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麻木无感;做题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解题思路,没有思考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退缩,甚至是丧失信息;课下学习中,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1.3数学学习方法运用不当

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原因,缺乏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数学的理解,偏重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应用和归纳能力则较弱一些;做题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对策

2.1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师要帮助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树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教学节奏。数学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属于较难的学科,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较为苦难,对于学困生则难度更大。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顾及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梯度设置习题和课时进度等,恰当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学困生跟上学习计划。第二,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多注重学困生的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数学学习,及时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从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学习的信心。

2.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学困生完善解题过程,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帮助他们养成严谨治学的学习作风和习惯。教师应保持耐心,在反复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要使学生达成解决疑难问题的目标,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脉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例题解题思路的剖析和解题方法的讲授,注意举一反三,采取更加直观形象的解题方法,多归纳、引申和总结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最终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2.3教授科学正确地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注重教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且多加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应用。第一,应该时常进行归纳和总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学生多归纳、多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和解题思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自我总结的能力,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提高和完善。第二,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和定理和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给学生概念和定理时,不只是要进行字面上的解释,还应当结合一定的例题,强化学生对定理及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

2.4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老师也应当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寻找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名师讲座、教师交流会等,吸取有效便捷的教学方法,寻找优化的教学设计,采取适合自己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竞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奖励制度,对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第三,创设情景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运用数学技巧解决生活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学习成绩。

3.总结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通常具有缺乏积极的学习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运用不当等表现,并且往往对数学学习存在着畏难心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正确使用数学学习方法,同时,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克服恐惧感;增强信心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然而,不少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是对数学产生的恐惧感,这不仅与学习数学的初衷不符,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不良的看法。为此,笔者以实习期间接触到的一名高一学生为例,从其数学学习的过程出发,试探讨如何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并期望能给更多学生带来指引。

一、案例背景

1.学生学习情况

该生数学科目从初中开始就比较薄弱,文科成绩较好。学生对数学的反应慢,害怕数学,对数学的理解不是很好。

2.学生家庭情况

学生的母亲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学习成绩,但不希望学生害怕数学。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方法能使学生理解数学,不再对数学产生恐惧感。

二、案例回放

1.学生情况

学生性格较开朗,学习成绩一般,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学生的特点: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刚步入高中,没有适应高中数学“内容难、容量大”的学科特点,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几乎没有预习、总结归纳的习惯,听完课就写作业,不喜欢与老师交流问题。

(2)学习动力不足

该生把学习当成一件应付式工作,没有投入到学习氛围中,没有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感,也没有克服难题的信心与动力,学生对待学习的认知程度也不够。

(3)心理干扰因素较多

该生很不喜欢理科(尤其是数学),对数学学习有心理压力。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学生数学越学越不好,对数学的恐惧感也越来越深。

2.家长情况

家长在管理学生方面是严厉与关心并存。一方面,家长很关心学生。特别是学生的起居生活,家长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好的成绩,未来有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家长迫切地希望学生能够提分,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压力的来源,让学生对薄弱科目产生恐惧心理。

三、督导诊断

本案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感,家长的过度关注也给学生带来紧迫感,这都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1.初中时就不喜欢数学

该生在初中就一直存在如下情况: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课后对作业无从下手,考试时满脑子的是不会做。由于畏惧心理,该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这种心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与改变,造成长期以来一直压抑的数学学习心态。

2.高中数学成绩更加不理想

到了高中,这种情况更严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加不好(期末考试满分150分的试卷只得了60分左右),更进一步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惧感也进一步加深。

四、指导与建议

本案例中,笔者主要从如何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出发,不仅从学生方面考虑,也从教育角度解决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应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

学数学要乐观,充满自信。碰到难题,要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才能学好数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被动,只做作业,不完成额外任务。而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能只是上课、下课、完成作业,要多与其他学生和老师交流,端正了学习态度,数学能力才能提高。

2.学生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要有良好的听课习惯,高中数学“内容难,容量大”,所以听课要专注。还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课后作业要独立完成,自己对较难知识点进行额外练习,学完一个模块应做好总结反思,使前后知识组块。根据心理学认知规律,只有知识、方法、能力组成结构,数学学习才具有生命力。

3.教师与家长应多鼓励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赞扬。”鼓励就是对他人认可,鼓励可以激发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挖掘其潜能。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引导学生:不断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是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直到完全理解,用鼓励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4.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

若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该生刚上高一,学习目标不强,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即提高要掌握什么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哪类数学问题等。学生初学函数,数形结合的能力极差,存在着很强的畏惧心理,教师应告诉学生,开始学时的确如此,感觉很难,每一位学生都是如此,但只要坚持钻下去,就会理解,并会越学越顺、越学越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总之,笔者希望学生能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养成良好数学学习态度,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方法 细心 耐心 平常心

任教高三数学多年,我一直在寻找适用于每一届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论”,事实上,我知道对学习这件事情来讲没有万能定律,况且不仅是不一届的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甚至于同一届的不同学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且不说智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单说对待数学学科的态度,那已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思索着换一个角度,既然学生们对待数学的态度不一,那么,要想学好数学,那肯定是对学生有一定要求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了数学学习的“三心论”,并付诸于实践,应用与日常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耐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可见耐心对任何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奠基石。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精确性、严密性要求都极高的学科。我们从小学开始接触,到如今已有十几年光景,然而真正能一直保持着对数学学习高度热忱的人确实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到了高中为止,学生们开始接触函数、数列等相对复杂一点的代数,可是这些知识与之前所接触的数学知识俨然不是同一个程度的,学生们会发现高中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广泛,更有甚者会说:数学学那么深有什么用,高考完了以后就完全用不着了,现在勉强应付着,只要高考过了就行。这种应试教育心理后遗症导致了不少高中学生对数学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以至于不少学生到高中以后学科严重失衡,甚至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学生步入高中以后,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加快,学生难以适应,对于没弄懂的题目,草草地就放下了,只是紧紧跟在老师后面赶进度,导致许多知识点都没弄明白,长此以往,知识漏洞增多,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而导致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应该引起数学教师们的注意。我经常告诫我的学生说:“数学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而数学学科更是需要耐心的典范。因此,要想学好数学,耐心是必须要放在第一位的。学生平时做题目时需要耐心,如果遇到没有听懂不或者没弄明白的题目时需要耐心,遇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的时候更需要耐心。只有耐心的思考,耐心的分析,耐心的归纳总结,耐心的检验过后,学生才能体会到解题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更强的求知欲和提供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不竭动力。

二、细心

爱默生曾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数学学科本身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容不得学生有一丝懈怠,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数点挪动一位,对数学学习来说都是满盘皆输的局面。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只有细心才能步步为营,平稳前进。中国有句古话:“小心驶得万年船”再有道理不过了。有学生曾问我说:“老师,我不是对数学不认真,我天生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也想细心些,少出差错,可总也做不到。”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是细心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细心。怎么做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数学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设条件,然后再做题,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养成画图的习惯,做题之前先画个草图,在函数和解析几何中用到最多的最常规的就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可以借助于图形的直观性快速的阐明数之间的关系,“以数解形”,“以形助数”,从而找到题目正解。找出答案以后,最好用逆推法快速验证一下,以免在解题过程中出错。

其次,做个细心人,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归纳。高中数学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有很多题目都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对经常接触的同一类型的题目的解法,要归纳总结,从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下次再遇到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题目多变灵活,但是只要是同一类型的题目,解法也都是大同小异的。

最后,做个细心人,就要学会借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学会总结自己遇到的题目以及解题方法,还要学会从同学那里找思路。要不耻下问,自己想不到的思路,为什么别人就想到了?为什么要这样来思考?勤与同学交流,凡是对自己有启发的思路,都要记录下来,别人好的学习方法或解题思路,也要学会借鉴。要学会留心一切对自己有利的学习方法。

三、平常心

几乎每一年我带的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常头脑非常聪明,数学成绩也非常不错的学生,在遇到大型考试,例如期末考试或者高考的时候,会出现发挥失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导致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真问过他们,有的说是因为马虎了;有的说因为太紧张了,忽然就找不到思路了;有的说因为时间不够用……这些原因归结起来,也就是一个原因:没有保持平常心。平时都没有问题的题,为什么一到大型考试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呢?平时怎么做的,考试的时候就怎么做,要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拼的就是平常心,看谁足够冷静。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模拟考试过程中就要训练学生保持平常心,才能从容应对。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