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制滞后性;内容碎片化;法规不健全;经费与宣传不足

公民生态素质是指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公民应具备的生态品德、生态知识、生态技能和生态情感等基本修养,它是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从理论层面上看,公民生态素质强调的是公民自身的内在生态修养;从现实层面上看,公民生态素质关系到公民个体外在行为的生态质量,公民生态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公民素质的必备要素,体现了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态度、情感、价值和行为。具备生态素质的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富有活力的生命体。公民生态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不竭的动力,是对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与养成。

一、生态素质培育的体制滞后性制约了公民生态价值观念的养成。

近年来,我国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开始增加,对公民生态素质的教育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生态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给于保障。学校是对公民进行生态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公民至少有9年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且是人生主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生态素质的教育是不足的,更不要说在其他教育阶段。随着我国全民教育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态素质教育已经是现阶段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公民基本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态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教育认知在这些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系统机制,致使生态素质教育在某一阶段出现断档或突击,不能形成自始至终、从小到大的内化的个人品德、修养,也不能转化为个人素质能力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生态素质提出迫切的要求,自然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治理、生态污染的防治、农业、工业、林业、渔业等各个产业和行业的生态化建设等都急需公民具备良好的生态素质从事这些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公民用生态方式进行生活和消费,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处处都能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事事都能做到生态化处理。这样的社会才是真实意义上的生态社会。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中没能形成从幼儿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完备生态素质教育机制,不能为公民教育提供一个系统的有效制度保障,不能为公民价值观形成中注入规范标准的生态认知,导致公民对生态的感觉、直觉、思维、记忆等心理特质很难在身心中形成内化的生态品质和道德修养等生态价值观。因此,生态素质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和滞后性阻碍了公民生态价值观与其观念的共生与发展,导致公民素质的不完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素质培育的内容碎片化制约公民生态自主意识的养成。

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的生态素质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自身发展条件、主客观环境与发展阶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公民对生态文明的相关认知还不成熟与完善。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和由上至下的完整的生态素质教育体系。我国公民生态素质的教育处于一种分散的、零星的、间断的过程。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宣传栏、报刊杂志、书籍图画、网络通讯、电视广播等方式认识和了解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这些生态文明知识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往往具有集中性、临时性、任务性和局部性,但却不能全面、系统、详细地呈现出来。这种生态素质教育环境影响到公民生态素质的整体形成,公民也就不能自主自觉地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上升到大众认同的境界,也不能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感觉转化为自我的生态素质,更不能将对生态文明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目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中,党和政府对公民生态素质培育的认识程度和重要性都已经大大提高,也开始意识到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育的重要性。这些只是刚刚起步,而其中大多是被动型和应对型的。国内对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还是流于形式、枯燥空洞,不能直接贴近公民生活,不能直接操作,不能直接运用在行为中,从而使得这种素质教育失去了现实意义。因为公民在生态素质的零散、空洞的培育中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更不能外显在日常行为中,所以公民不能养成自主的生态意识。众所周知,公民对生态的认知是一个经由心理特质转化为身心属性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有意识的接纳和吸收,期间对于生态素质的情感、意志是一个动态系统过程。如果期间一旦出现生态内容的混乱、生态信息的中断或变化都将影响个体对生态认知的内化,不利于生态素质的养成。目前,国内关于生态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知识链,还没有形成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初级到高级的知识库。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水平的公民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生态素质教育内容。这些都制约着公民生态素质的最终养成。

三、生态素质培育的法制不健全制约了公民生态法制意识的培育。

公民生态素质的养成与培育不仅是公民自身的行为与要求,还需要国家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素质培育的规制。公民在生态素质的培育过程中要经历心理认知和社会环境影响。尽管国家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已经开始纳入法制轨道,但是还没有形成关于生态素质培育的完善的法律规章。从目前的情况看,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相关法律制度较为缺失。在认知制度方面,公民在很多情况下对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治理等的知情权仍得不到保证。在评价制度方面,国家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前的听证会制度还不能发挥实质,多数政策评估机制和制度取向仍然摆脱不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和对GDP崇拜,忽略甚至无视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单靠自身的养成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国家建立系统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公民生态素质的培育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不健全的,公民在生态方面的法律责任与义务也是不全面、不明确和不具体的。这样难免造成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一个可以遵守的健全的法律规章,缺乏一个予以保障的有效力的法律规章,对公民的生态行为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从而导致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局部效果,不能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A治理B损坏,C付出D享有”的反差现象。当公民良好的生态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生态治理的成果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公民的正能量得不到应有弘扬时,公民的生态潜意识就会被抹杀,公民的生态良知就会被埋藏,公民的生态心理特质就不能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构成部分,公民的生态素质也就不能养成。

四、生态素质培育的经费和宣传的不足制约了公民生态行为的养成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2篇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讲到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等问题。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3篇

一、关于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如下。

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需要,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只有搞好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使全体公民都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训练,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性,德才兼备的尖子人才的出现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大量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培养出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二、关于教学内容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继续学习的是少数,在农村尤其如此。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有较多的升学机会,但是二分之一稍多一些的学生将要进入职业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

我国今后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向职业教育进一步倾斜,进入职业高中或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很少再有学习化学的机会。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只是在初中阶段接受过一年(指“六三”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96学时)或两年(“五四”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132学时)的化学教育。在仅有一年或两年的化学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初步基础,这是我们选择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必须认真考虑和严格遵循的两个基本标准。

三、关于学法指导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视角 成人教育 教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5-01

成人教育是一种区别于全日制教学的教育形式,从其名词解释上看,成人教育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为社会成年人所提供一种教育。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帮助社会成年人增长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与其专业相关的实用技术或理论知识,达到充实自己、丰富知识底蕴、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目的。在全球化经济需求以及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着的今天,成人教育作为我国众多教育形式的其中一种,当其在教育界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时,我们便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和内容特点作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以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1.公民教育

对于一些极其重视成人教育的国家来说,成人教育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公民教育,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民的基本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基础建设水平,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根基。鉴于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基本素质教育,所以,基层公民素质教育应该是成人教育实施的起步点。对那些成人教育处于领先阶段的国家来说,对公民进行成人教育时,所针对的公民或教育对象大多是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甚至没有掌握一定生存技能的社会群体。教育时,可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最基本的阅读、计算、书写等技能教育,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语言交流、文化历史、法律法规、品德与政治等等。目的是希望通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来增长公民的知识,提升其掌握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2.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中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即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所针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无业或失业人士,比如在美国,便有专门为一些社会失业人士所设立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为社会失业和无业人士提供相关的就业咨询、就业培训以及基础技能指导和学习等;而在法国,国家所采取的职业教育方法是设立新技术培训班,为失业人士提供一些基础训练教程和职业进展课程,并向失业人士进行培训指导,相比于美国,法国政府更加注重对社会失业人士经济科学和实用科学上的培训,其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多为实用科学。除了美国和法国之外,欧美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日趋成熟,教育中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完善。

3.闲暇教育

所谓闲暇教育,主要是指,针对一些工作和业务时间较少,在生活和娱乐上有充足时间,但却不能对其进行合理分配的社会成年人所提供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帮助这些业余时间充足,但不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人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其自身修养和素养,在培养其生活乐趣的同时,提升其生活品质。以英国为例,英国成人教育教学中的闲暇教育包括了制陶、园艺、音乐、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且在这些被包括的教学内容中,几乎全部都是英国公民感兴趣,并愿意去尝试的。再比如德国,德国的闲暇教育大多开设在业余大学中,政府在业余大学中设置了娱乐、休闲、健康等相关课程来供成人选择。

二、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针对不同国家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英、美、德、法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比如法国在成人职业教育教学中,其教学内容更加偏重对成年人经济科学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培训;英国闲暇教育的教学内容几乎包揽了所有休闲领域等等。但是,不论其细分之下的教学内容如何不同,其实施成人教育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所以从全局上来看,世界各国成人教育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为:

1.以人为本,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在现已实施了成人教育的国家中,其所设置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必定是丰富多元的,且不同国家具有一个统一的理念,即关注国内或社会上所有成年人的根本需求就是在关注国家需求。的确如此,成人作为国家,乃至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素质是国家的根基,支撑并体现着国家的整体素质。因此,为了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巩固国家基础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丰富多元化的成人教育。从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开始,进而加大对成年人职业教育、闲暇教育的关注和培训力度,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教育服务系统,使成年人在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学习领域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服务机构,为成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内容。这是当前成人教育发展较好国家实施成人教育时,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之一。

2.贴近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实践

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成人教育使民众尽快拥有生活和职业技能,教学内容愈来愈趋于实用性,即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培养成人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美国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社会的适应性,在基础教育上强调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职业教育上强调技能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掌握。

3.与时俱进,注重教学内容的市场灵活

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这种与时俱进的成人教育也早已成为了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重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人才战略的普遍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步伐也越走越稳健,在对成人教育的研究中,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其核心,是各个国家成人教育得以运行和发展的血肉,理应得到各国的重视。

参考文献

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基本品质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开始,90年代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得到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普遍认同,此后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倡导和推进。多年来,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少,但对素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概念不十分清晰,素质教育及实践过程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时至今日,中国GDP居世界第二,但国人素质未见大幅提升,素质教育被冠以“老大难问题”。有人说,素质教育知易行难,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有赖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是造成“应试教育”的直接成因,也是素质教育受阻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依然举步维艰,这让笔者重整思路,反思并总结过去有关素质教育的努力和走过的路程,回到原点重新认识素质和素质教育,定义素质和素质教育。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比较稳定、内在和基本的品质。“素”是物的基本构成成分,如元素、要素、素养等;“质”是指构成物的根本特点, 如性质、本质、品质。 素质,就其本身讲,有先天素质、可能素质和现实素质。先天素质指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先天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可能素质指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叫发展潜能或发展潜力。而现实素质就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在这一层次上,人先天的、可能的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

把素质的基本意义引用到教育领域,综合起来就是人的“基本品质”。它包含人在生理方面的基本品质和人经过“社会化”之后,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而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教育。人在心理意识方面基本的品质,主要包括人格、意志、情感、兴趣、气质、思维、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等。这些基本的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做人、做事,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能否持续发展。所以,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基本”的品质,而“基本”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唯有基本的,才是稳定的、持久的,才具有普遍意义,也才能真正具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按照“素质”的定义,“素质教育”应是以提升人的基本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人的基本品质”,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和教育自身的理想是一致的。教育是宽泛的概念,而素质教育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一样,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的泛化。例如,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教育一词前加上其他限定词,如传统文化教育、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而素质教育与上述各类教育的不同在于: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种素质教育或素质教育思想,可以在不同的教育(如职业教育和英语教育)中得到实施和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没有加深与扩展的必要,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教育,这种教育自然就有其基础性和普及性。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把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从业和求知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所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如果把基础教育限于职业的、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也就无法指望学生很好地应付社会繁杂多变的“不确定性”。

素质教育具有普及性。普及就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提高上,没有选拔和淘汰义务,也没有创新的任务,素质教育依照“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他们,学着做日后合格的公民。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重心放在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这个内涵看起来很全面, 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个素质内涵说包括的内容并不都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最基本的品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是在个体基本品质提升的基础之上因人而异地、自主能动地、有选择地获得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思想品德修养,也往往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与信念、理想联系在一起。所以,“素质”应是人的“基本品质”。它指人在生理方面的基本品质和人经过“社会化”之后,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而上述的素质内涵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或“提升”了素质的内涵意义,当作为基本品质对学生和全民提出时,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也因此有了素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说是老问题,是因为几十年一直在努力,但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说是大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说是难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多年来,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一路坎坷,没有明显效果,与人们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有关。这个被“善意”拔高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在操作层面上搁浅,也是必然。

二、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

社会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着作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应该是对每个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修养。

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它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与社会经济结构完全匹配。哈佛大学前校长鲁登斯坦有一句名言:“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大学不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需求设立的,大学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它更多地关注“应当怎样”和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应当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

《公民常识》一书的编者关澜20年前这样呼吁:“教育从来就是被当作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手段,而从来没有人喊出过什么也不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合格公民。” 关于教育的有为与无为不属与本文讨论的范畴,但是多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教育存在的弊端而造成受教育者所缺失的,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品质。 如今,中国社会需要人的基本品质的输入和不断重申――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徐汝舟译.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