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整个社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档案管理也需要根据时展进行革新,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本文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引进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知识管理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分为两代,第一代主要是挖掘与传统意义上的显性知识相对的隐性知识;第二代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挖掘用户信息。知识管理克服了信息管理的缺陷,属于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相链接的一种管理模式。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其重视的是学习、知识资产创造、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二)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关系
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产生的保存查备的文字、图标、声像及以其他方式为载体的历史记录,都可以统称为档案。而档案管理就是以档案为中心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档案属于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是贮存信息的形式之一。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便捷。同时,两者的管理对象有重叠部分。再者,两者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流程相近,均需要借助集中化的方式处理信息,并都能用到搜索引擎、元数据、信息推送和信息安全技术等。
二、知识管理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推行档案管理改革,知识管理运用可谓势在必行。在档案管理改革中,知识管理改革为重中之重。为了应用好知识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普及知识,积极转变理念
为了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档案的价值,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起全民塑造参与档案管理的意识,明确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在数字档案建设中,增加知识检索、知识服务、知识创造和知识组织等。在全社会和事业单位内,定期宣传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开展档案情报收集与咨询工作,并加大研究力度,把知识档案管理的理念传遍每一个角落。
(二)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知识管理
在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应当自上而下逐步探索实施。对于拟推行知识管理的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草案和实施细则,并首先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定期考察实施内容,并及时汇总经验,在试点期满后,总结试点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三)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推进
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来说,应当制定初步预算,并报请财政部门审批,为知识管理的推进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成立专门的巡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经费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并将拟采取的措施上报给管理部门。
(四)制定基本流程,为知识管理推进制定路线图
知识管理的流程包括知识目标、知识鉴别、知识获取、知识开发、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利用、知识保存、知识评估和知识反馈等目标,这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实施流程。
做事情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在鉴别知识后,方可组织进行实施,比如获取知识产品软件、专家所长、知识地图和专家经验等。在共享与转移知识上,应通过各种网络和实物进行收集,并选择易于使用的软件与平台,主要包括集体、个人和计算机中储存的知识。其中,知识评估是对后期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在与知识目标对比后,整体评估知识管理的效果。
另外,还需要认真分析和挖掘资源,构建高效运转的内部网络平台,扩大知识收集范围,建立一个共享的知识渠道。
(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人员素质与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同时,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掌握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从而适应档案管理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二是事业单位要不断引进新的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档案知识管理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 档案管理 现状
1.我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1职工档案管理不集中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包含干部档案和职工档案。我县干部档案分别由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档案由县组织部集中管理,一般干部档案由县人事局集中管理,唯有职工档案分散在各机关事业中由各单位分别管理。由于职工档案分散管理,各单位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不统一,档案材料的收集办法不一致,在职工办理调入、调出、调资、退休等手续时,经常有档案材料不全的情况发生,致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损。
1.2对职工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干部档案已集中到县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为数不多的职工档案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有的单位职工有几十人,但大多数单位的职工只有十几人到几人不等,因此很多单位的领导都对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认为只有那么几份职工档案,没有必要专门投入人力财力来管理,造成单位从上至下的职工档案管理意识淡泊。
1.3职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职工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由单位劳资人员兼任,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门的档案业务培训;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调动频繁,因此造成业务不熟悉,短时间内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还有的对档案管理工作一点都不熟悉,认为档案管理就是保存档案,只要把档案锁在柜子里不丢失就行了,对职工档案材料不及时收集,收集了不及时归档,以致职工档案材料不齐不全,职工档案资源得不到及时利用。
1.4职工档案材料收集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各单位对职工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不全面。如职工档案材料不全,缺转正定级手续,历年考核、历次调资手续不全,有的复转军人只有安置手续,入伍、退伍档案仍滞留在武装部或民政局,没有并入职工档案,有的党员只在各种表格上体现上党员身份,而入党手续却没有装入职工档案,档案材料的缺失,在职工办理职称评定、工资套改、工龄认定时,导致职工不能按规定享受到正常的职称晋升、工资调整等权益,影响了职工的切身利益。
1.5职工档案管理制度执行较差
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职工档案管理制度,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却不落实。如职工档案未按规定编目造册、编制检索工具,查阅借用、转递手续不够完备,在档案借出时不严格履行手续、不按规定办事,认为本单位的职工调用自己的档案,用不着经过繁琐的手续,只要本人有需要取走就行,造成在接转档案时不密封,借出半月、1月甚至1年不归还的,个别人钻空子,抽取个人档案材料、造假、销毁、涂改等,为自己谋利,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
2.做好我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我们要改革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分散管理方式,变基层分散保管、多头管理,为县劳动保障局集中统一保管。按照集中统一保管的改革思路,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对口到县劳动保障局统一管理,全面杜绝档案分散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安全隐患。县劳动保障局建立规范化的职工档案室,配备专职、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
2.2提高认识,加强对职工档案工作的领导
要求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及时安排部署,落实好人、财、物,认真做好单位职工档案的移交工作,确保档案按时按质进入职工档案室。要统一职工档案移交标准,严格规范。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收集范围,收集职工档案材料。做到:主动及时,全面准确,保质保量,安全保密。 向县劳动保障局移交档案时,除移交纸质档案外,要同时移交文件级目录与全文扫描数据对接的电子档案,确保准确率达100%。县劳动保障局对接收进室的纸质档案和全文数据库进行验收,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一律不予接收。
2.3提高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的职务升迁,待遇调整等,因此职工档案室必须把好用人关。首先,应选调那些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干部来从事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职工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艰苦的工作。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甘为人梯,热心服务的思想品德。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在不违背制度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地为职工提供方便。要埋头苦干,不为名利,服从需要,要立足本职,用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职工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不仅要埋头苦干,而且要头脑清醒,思路敏捷。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新的形势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哲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等,通过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献身档案管理事业。
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因为职工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始终以法律和道德的尺度为准绳,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自觉保护职工档案的安全与完整,自觉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及其合法权益,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坚决不做有损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事,坚决杜绝的现象,并与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2.4加强职工档案室的基础建设
要建设标准化的职工档案室,配置铁质档案柜,搞好档案室的通风、采光、防盗、防虫、防潮、防火等配套保护措施,配备空调、电脑、扫描仪、监视器、复印机等硬件设备,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档案利用安全,档案资料不丢失、不损坏,又保证档案信息不失密、不泄密。
2.5提高职工档案的质量
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很大程度上是衡量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做好职工档案材料的及时收集、归档。各机关事业单位除按规定向县劳动保障局移交职工档案材料外,还要将各单位职工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的考核、调资、晋升等档案材料及时交到职工档案室归入职工个人档案保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认真登记、整理、核实档案材料,仔细查看档案材料是否完整齐全,并将收集到的材料及时入档保存。对在职工档案移交过程中出现的档案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日期随意填写,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不统一,姓名随意用别字情况,各单位要在档案移交时将有异议的材料在移交清单上备注说明,劳动部门经过反复推敲对其作出最后认定。对档案材料不全的,如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各单位尽量为职工把档案材料收集齐全,确实收集不全的也应备注说明情况。坚持“标准化”管理装订职工档案,确保职工档案规范化管理落到实处。
2.6建章立制,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化管理
一、前言
事业单位服务于社会,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推动社会科技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够保证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社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内部控制管理是影响企业管理优劣的关键,内部控制在执行计划、防范维护、调节监督及反馈促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内控制度运用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就必须构建一套设计科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财务信息等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制定方针政策。而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内部审计能使事业单位从内在角度及时、全面地知悉自身的各项活动情况进展,有效规避风险。
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施行企业化管理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机制僵化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依旧依照党政机关的管理体系甚至规章制度,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机制僵化,特别是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此外,人事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人员只进不出,职务只升不降,待遇只高不低”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内部控制管理的内部审计的力度不够,审计力量和审计人员会计基础薄弱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一项工作量大、责任重、要求高、时间跨度长、时限紧、风险大的工作。对审计的力度和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地位虽高,执行力度却薄弱:一是审计工作人员数量不够,既缺少审计人员,也缺少专门的会计人员,致使审计工作不能及时、深入有效开展;二是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大部分审计人员会计基础薄弱,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审计资料的填写和整理不规范;即便是熟悉财务、会计知识的也往往不熟悉事业单位业务整体流程,缺乏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只懂审计,不会分析。
(三)内部控制管理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比较粗放,不够细化、严格,缺乏完善、健全的审计管理制度。大部分单位认为只要严格贯彻实施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的开支规定就算是对财务实施了内部控制。同时,审计岗位不够合理,会计审核不够规范,分工不够明确,容易造成不作为和舞弊现象。
(四)内部控制管理的内部预算控制相对薄弱
预算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的控制力度较为薄弱,预算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预算随意性强,弹性大,经常出现追加经费的情况,这些问题使预算丧失了控制的初衷。
(五)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气氛不够强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存在着不明确责权划分,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致使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气氛不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难以问责,人员管理力度不强,致使员工工作积极性差。
(六)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事物是在内外因素的控制下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财政、税务等监管部门常常只重视对事业单位自身内控管理建设的监督而忽略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致使外部监督不力。
(七)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信息系统流于形式,实际工作中使用程度不高,员工重视程度不够,发挥功效不大,致使工作信息、通知等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影响工作效率。
(八)领导对内控管理认识和重视不够
大部分事业单位监督控制缺乏,财务监督成为摆设,内控程序成为形式。
三、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优化作用
企业化管理的关键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反馈,而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制衡作用,它既可以对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审查与评价,也可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内部审计是为防止事业单位领导腐败的有力措施。具体而言,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优化作用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强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优劣,内部控制一是能对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单位管理存在的缺陷、不足等现象,及时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处理和改进管理方法,实现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单位的预期运作效率;二是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结合单位实际,设计、制定及实施符合单位的管理体系,进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内部控制管理能加强事业单位对领导职工工作的管理,深化岗位监控:既能明确岗位职责,细分责任,以制度管人;也能明确员工的职责,责任到人。
(二)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力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进行科学、深入、有效的内部审计,有效监督和反馈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情况,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内部审计要做到:一是系统控制事业单位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及时评价财务部门和单位其他部门对财务制度的遵守情况及对经营活动、管理活动的执行情况,监督应有管理环节和管理制度的实行情况是否齐全,有无舞弊现象;二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内部审计能对重点业务和政策进行抽样检查,具体控制好单位业务的进度和实施关键点,查证有无遗漏和缺陷,确保单位经济活动持续有效运行;三是内部控制管理,能够让单位纪委根据相关数据和报告,对单位全体人员进行监督,进一步防止职工不作为,防止领导等不良行为;四是内部控制管理既能够让领导根据统计的数据、报告等及时获悉员工的工作情况,也能让单位各部门各员工相互监督相互查证。
(三)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评价制度
长久以来,升职加薪的评定成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源头。只有施行公正客观的奖励或惩罚、考核评价才可以激励、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优化事业单位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健全透明公开的评价体系,根据员工对体系的执行进度和成果进行奖惩,进一步做好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和升职考核,优化激励机制,弱化单位人员内部矛盾。此外,内部控制能优化领导对员工的评价,能使领导突破自身岗位的局限,扩大视角,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合力,有效控制关键项目和员工绩效考核。
(四)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责任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一是可以检查和评估单位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适性;二是可以检查和评估各个部门的执行质量和情况;三是可以强化单位问责体系,对每个科室、部门都能进行健全、有效的评估,增强对单位职工的约束力;四是可以禁止单位负责人滥用权力;五是可以对工作失职的员工进行精确问责,进行有效问责。实施责任追究体系。许多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内部控制不力及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体系。只有审计过程,没有审计责任追究,不但不能改善内部控制,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职能、人员的资格以及责任追究制紧密相关。
(五)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员工素质
内部控制管理要实施得深入、有效需要一批专业素质强、学识广的工作人员。因此,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实施既要求单位的具体管理者和执行者拥有扎实的会计知识,也要知晓财务知识、管理知识,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由此。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人员素质,提升事业单位的业务执行能力。
(六)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信息传递
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的信息传递程度,及时传递全面、真实的工作信息、通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七)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方便外部监督的施行。财政、税务、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能根据内部控制管理反馈的数据和报告、资料进一步优化外部监督和指导,进一步确保国家政策的执行落实,推动廉政建设,保障国家财产的安全。
(八)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可以方便单位纪委推行检查
内部控制管理的推行可以使单位纪委对本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的审批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对大额资金的支出审批进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重点排查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一步跟踪审计项目安排进度、资金支出情况、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此外,单位纪委还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数据和报告对单位员工的行政工作进行监督,防止个人集权,实施关键岗位轮岗,定期稽查,避免、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可以对单位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考核,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能按照国家、上级组织的预定目标及方式进行有效、规范的运作,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从管理体制、内部监督力度、评价制度、责任制度、员工素质、外部监督、信息传递及方便单位纪委推行检查等八个方面提升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完成国家交予的各项任务,做好廉政建设。各个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管理实际,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案,重视和提高内部审计水平,使内部审计真实、专业、科学、有效,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如何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J].会计之友,2007(36).
[2]陈彤.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08).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制路径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革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新经济常态的出现和供给侧改革的日益深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随之紧锣密鼓的推进,其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乃至宏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正向促进效果,经过文献梳理和实证案例经验总结,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版本”相比较,其主要的变化概况为以下几点。首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明显的比其原先的会计制度的范围大许多,原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各个行业和经济类型划分相当明显,其导致的结果是会计计量的口径指标比较混乱,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鉴于当前事业单位各行业的日渐融合而将其各个类型的行业会计计量口径标准化,范围扩展化;其次是还添加了相当部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以积极的解决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更高要求,使其核算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细化,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的运转情况,也使其单位财务资金的使用和核算更加合理和实际,也响应当前政府简化审批的号召,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再者,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个明显变化点是更加突出会计质量的核心要求之一的实质重于形式的特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传统财务会计制度的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同时将实质重于形式的法条和规则直接纳入会计制度的规定范围内,对事业单位各类型资产的管理和归属进行了细化、完善和强化,更有利于资产的管理。在上述重要总结点的指导下,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难点和制约点进一步梳理和剖析,为提出可行的规制路径,筹划出可行的参考建议,以此最终实现事业单位高效运转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瓶颈
首先,鉴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和适用范围的拓宽,也更加精细和规范化,短期内事业单位相关财务工作人员很难转变和更新财务管理意识,理论素养和综合素养亟待提升,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与当前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很难交融,与实际经济环境也存在较大的脱节,财务管理意识边缘化现象突出。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仍难以摒弃长久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下事业单位财务观念的诟病,加之目前反腐廉政力度的加大,有相当部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于死板而墨守成规,不注重实际和变通,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成为主标杆,抱有不扩大事态少为事的想法进而导致对财务管理工作框架的改革和变化,如何使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与当前的实际环境相融合而置之不理;其次,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多和细化,导致一方面财务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急需“充电”,另一方面是财务管理制度由于滞后性而出现不完善的情况,这是由我国事业单位长期计划经济和传统集中支付体系的约束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变革较为缓慢,严重束缚了财务管理职能的施展,最终导致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迟滞,特别是财务预算这一财务管理的重头戏容易出现问题,重点体现在不少事业单位对整体财务预算核算和管理整个过程的不够重视,严重制约着资金使用高效合理性这一财务管理的重头戏;我国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瓶颈点上需要关注的是资产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两大方面,在固定资产方面主要是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过渡期内衔接的不通畅,比如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并且明文规定了相关方法,但是不少事业单位仍用原来的会计科目核算,根本未设置专门的累计折旧科目等,在货币资金方面看主要是内部控制上的不规范和缺陷。
三、加强和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制路径
(一)提高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和机构部门的财务管理的意识,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框架下,首先必须重视新鲜血液的注入,紧随国家政策的变化,从思想根源上树立和变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识,事业单位要加大单位文化的改革力度,鼓励和促使相关财务工作人员消除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而是要时刻关注经当前经济政策的不断变革和调整,与时俱进的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工作与制度镶嵌,与现实经济环境相融合,关注财务管理策略的使用和调整,进一步革新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此外,参照相关标杆企事业单位,牢牢把握和进行财务管理框架的重塑,首先要对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调研梳理,然后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本单位宏观整体层面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主导方向必须明确。最后,不间断的对本单位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财务管理知识的输入和更新成为常态化机制,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事业单位要加紧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体系,务必以本单位的长期发展为出发点,延迟财务管理制度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脱节的情况,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各利益相关方最大平衡点为着力点。与此同时,对先前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识别、挑选、测评,以此去旧换新,最大限度的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着力构建和塑造全面预算体系,优化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强化资金的规范运转
资金的运转是否规范,使用是否高效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乃至任何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关注点,财务预算的合理与否是资金高效使用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构建新形势下全面预算体系,充分优化和融合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在全面预算编制上,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各个部门据实考量和规划,以单位资金合理高效使用为着眼点,对各个单位的具体预算规划进行详细的编写和测试,也要注意相关预算制度的规制和引导。在预算审批上必须引入内控措施,尤其是在重大预算项目上审批的权限等方面,最好采取联审联批的方法,严禁任何个人擅自更改。以此保证极其重大和重要的事项的可行性和公正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紧抓成本控制,预算的执行严格按照预算方案进行,不可随意根据个人意愿变更,有限度的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在争取相关监督部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调整,但是必须做好备案,较好的掌握财务预算执行中灵活性的尺寸。在预算绩效的考核方面,塑造合适的考核和奖惩体系。基于最大限度增进员工福利和利益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经济利益等双向利益线为中心点去重塑绩效考评体系,做大考核结果公正,考核过程透明,考核奖惩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事业资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着实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财产保护体系,对于本单位资产的流进、使用、报废等各种情况实行统一口径的管控,同时加大从内控和外审两大角度构建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产监督的力度,确保财产的安全性和减少非法流失,最终建立起常态化而全辐射的监督机制,通过管理和监督两大主要手段加强和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力度。
四、总结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事业单位的指引和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以及新经济常态下,事业单位急需以新经济环境为导向进行财务管理体系的重塑,使之能够满足当前事业单位自身乃至社会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急需依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以资金和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整顿,同时反过来也就是在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管理制度,以此促进事业单位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集中核算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上一直不断创新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的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当前形势下,国家正在经历政治经济的深度改革,财务管理改革作为经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国家职能组织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不仅仅是国家下大力气改革经济制度、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更表明了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决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实施集中核算制度,不仅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而且能够完善体制机制和单位工作职能[1]。然而,随着集中核算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虽然有效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管理水平,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点。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概述
我国行政单位和企业众多,财务管理模式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财务集中支付模式和财务核算中心模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又可分为:直接管理模式、零户统管模式和村账多管模式等。虽然模式千差万别,然而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管理的对象又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下面主要分析财务集中支付模式和财务核算中心模式。
(一)财务集中支付模式
财务集中支付模式是一种能够进行归一化办理业务,承担全额的预算单位资金的结算方式。财务活动的处理方式是以支付模式为主要依据,集中支付需要建立自己的支付中心对单位和组织进行管理和预算财务,通过在支付中心建立财务预算明细账单将银行的账户转交到支付中心进行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直接行使资金开支、财务活动分析、财务管理机构职能审查和财政资源利用监督等职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取消了第三方的管理,使财务管理效率更高。
(二)财务核算中心模式
财务核算中心模式主要是消除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建立集中核算体制机构可以保持核算单位拥有独立使用资金和财务自主的权利,为的是保证集中核算机构能够独立的完成对财务的核算、监督,账户的管理和维护以及资金的调度和协调安排,确保将财务管理主要的功能职责协调统一[2]。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实施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集中核算制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它的优势在于加强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活动和财政活动预算的统一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然而,由于新的管理模式应用缺乏经验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改革矛盾突出,在实施集中核算制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集中核算制度的优越性。
(一)不能充分理解集中核算制度的职能分配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和理解集中核算制度的职能责任,只是片面的认为这仅仅是核算工作,核算职能以外的一切其他工作都被认为是在职责范围以外的,这样就导致了财务核算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对集中核算制度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和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集中核算制度规章
实现集中核算制度需要相应的规章,它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全面的集中核算制度可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改革中实施集中核算制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3]。就目前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仅仅只是引进了集中核算制度管理的理念,并未制定完整、规范的集中核算制度规章,严重影响日常的预算管理工作中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对应专业人才
面对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集中核算制度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熟练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财务管理的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只具备了旧有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改革,更加无法达到集中核算制度要求。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才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中实施集中核算制度的软肋。
四、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实施和应用集中核算制度
要想有效地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实施集中核算制度就必须解决好以上财务管理问题,为集中核算制度扫清障碍,争取以最大的精力和努力发挥出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4]。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集中核算工作:
(一)建立财务管理集中核算中心,完善集中核算制度的工作职能
在实行集中核算制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建立财务管理集中核算中心、加大资金使用监督上。建立财务管理集中核算中心是为实行计划财务、会计集中核算、计划财务管理做保障,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及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 ,进行财务活动分析、控制财务资金执行进度、加强国有资产和财务活动有效监督管理是它的主要任务。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集中核算制度规章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的首要条件,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内部组织机构,改革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集中核算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改革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日常财务活动、资金运转、财务预算时的有效凭证,而且在强化监督内部人员进行职能审查、预算和信息管理上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制定和强化集中核算制度规章上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施指导。完善的集中核算制度规章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顺利适应集中核算制度和有效把握其效能和优势的绩效凭证。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引进优秀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效改革的关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和理解自己所在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承担的义务、责任和权限,而且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加大业务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财务管理业务水平并且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招聘和选拔,更重要的安排专业人才适当的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特长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5]。对关键技术岗位要设立高门槛、高薪酬充实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五、总结
随着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分类和规划改革的深入,加强财务管理改革和监督是实现集中核算制度的关键。实施集中核算制度要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集中核算制度规章为前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借助强有力的部门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财务管理机制规范内部人员集中核算操作流程,充分发挥集中核算体制在财务管理上的优势,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珊.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商业经济,2009,6(01).
[2]吴利忠.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3).
[3]杨周南,毕瑞祥,吴鑫.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1,5(12).
[4]刘湘,裴云峡.浅析改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效果的途径[J].知识经济,201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