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界思维;管理学;社会工作

跨界思维,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产生的,相对于“平面思维”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叫空间思维、互联网思维,是运用于商业领域,改变商业模式、引起产业变革的一种潮流;特指能从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跨界思维以交叉、共享、跨越为特点,对于课程的跨界嫁接,跨界思维强调通过学科交叉、实现课程融合,最终达到课程的跨越改革目的。在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实务性、操作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跨界思维,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四方面研究如何对管理学课程进行应用性跨界改造。

1.教学思路的跨界改造:以教学思路的转变为切入口,注重学生的管理思维训练

传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有关管理的基本概念,熟悉相关管理思想,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内容。注重学生显性知识的灌输,而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的训练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忽略的状态,使得管理学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的需要。教学思路的跨界改造就是转变教学思路,从注重理论的学习转变为注重实践训练,从注重管理学课程显性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其隐性素质的开发,完成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素质的跨界转变。

2.教W内容的跨界改造:配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计划,梳理管理学课程的关键知识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传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管理的职能来编排的,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安排篇章,再进一步细分知识点,大量介绍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追求大而全,整本教材知识容量大,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不仅在时间上没有教学保障,学生还特别容易感觉枯燥无味,并且体会不到课本内容与管理实践的直接联系。而社会工作专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很多专业实训课程,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这些课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个管理项目,学生要成功实施该项目,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的跨界改造就是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计为依托,对成功实施这些项目涉及的管理知识和方法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以这些关键知识点为主干来重新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项目实训提供管理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借助综合实训平台对相应的管理学知识进行实务模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3.教学方法的跨界改造:以服务项目为驱动,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将基础平台类管理学课程跨界嫁接到社会工作专业,就应该结合跨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跨界改造。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课程的讲授方法可以以社会工作专业安排的实践教学计划为依托进行,以社会工作专业搭建的实践教学为平台,以社会实践项目为驱动,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传授。通过社会实践项目中所呈现的真实管理情境进行迁移学习、实践实训,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自身体验机会,达到相应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目的。如下图所示。

4.考核方式的跨界改造:以全面衡量为准则,实行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以往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也以测试学生对教材及讲授的知识的识记为主,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与指挥棒作用,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跨界改造,树立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核观念,建立新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管理素质的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全面衡量为准则,实行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单一的笔试拓展到社会项目计划书的设计、策划方案的撰写;实训、服务项目的策划、执行等过程性环节的监控考核。实行“理论考核+方案考核+行为考核”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体现了既考核结果又考核过程,既考核知识又考核技能,既考核认知又考核行为的全方位考核理念。

总之,管理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的跨界嫁接,需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实务性、操作性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应用性改造。秉持跨界思维的理念,配合社会工作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重新梳理和编排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再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进行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实务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目的,也达到提高教师管理素质,形成管理思维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8-03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事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管理学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不同的人对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看,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也对工商管理专业及其地方本科院校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也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从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改革思路。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也没有做到位,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因循守旧,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在成绩考核方面,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且重点调整1999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力求在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按照这种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在于管理思想,为此,教师在这一模块,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并借助经典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形象的说,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与企业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14,(5).

[2]李英,王晨筱.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将逐渐由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移,而管理学英语作为esp的组成部分,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变化,近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管理学英语的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管理思想不断涌出,各种新的管理术语与词汇层出不穷。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以及wto各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融入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培养更多既懂经营管理,又熟练掌握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管理学专业英语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管理学是一门跨诸多学科的大学科,因而管理学英语除了用到很多基础英语的核心词汇以外,更涉及很多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管理学专业词汇和重点概念庞杂,使读者难于准确把握其内涵。管理学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具有esp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在内容上涉及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因此其文体较为严谨正式,句法上多使用长句、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等,用词上多使用大词、中性词,用词非常规范。另一方面,管理学英语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如比喻的恰当运用和图表的大量使用等。

二、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

管理学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显重要性,因而管理学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ichards(1984)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印证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展开了管理学英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积累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当然,在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同时,教学部门和学生都应清楚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应达到的目的:(一)掌握本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管理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难度。

管理学英语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难免存在诸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高校进行了esp的教学,其中有部分高校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二本学校。让英语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但不能深刻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管理学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就可能无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用英语语言理解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有专家建议可以让有留学背景的管理学专业方面的人才教esp课程,但这方面的人才有限,而且很多二本的高校可能还无法引进这方面的人才。

(二)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资源不充裕。

近年来,管理学专业英语方面的出版物不少,还有英译本,但总体上内容比较突出,比较新颖的教材还很少。与教材相关的配套辅导材料也很少,很多教材甚至都没有教参,加之管理学英语科研也很薄弱,所以教师在备课,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都很被动。很多教师没有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实习经历,所学的专业知识多半来源于教材和网络,无法有效地拓宽视野。

(三)esp内容较专业正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管理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其语言特点是严谨正式,多用长句和复合句,由此,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在esp的阅读、听说和翻译等方面都会觉得吃力,长时间下去,很可能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好的专业和英语基础,而教材内容又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内容的逻辑性很强,还有很多英文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如果学生连教材内容都看不懂,就毫无兴趣可言了。

四、提高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储备教师资源。

在无法保证优质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各高校要开始储备esp教学的教职人员,因为esp教学将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引进相关专业的留学人员当然是解决教师缺乏的最好办法,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

就管理学英语来说,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而他们缺乏管理学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所在的系或者学院可以与本校的经管学院合作,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学知识培训,也可以派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国等。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sp教师缺乏的问题。

(二)选择合理的教材并利用网络教学充实课堂内容。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要以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标准选择教材,使教材具备可读性和实用性。现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与专业英语相关的案例、文字和视频等,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知识。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其专业知识较庞杂,语言也很正式,在选材时要注意章节的由浅入深,理论框架的系统性和语言的简捷,并且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esp因其内容和语言特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听课,课前课后也不阅读教材。管理学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而且与学生以后就业相关,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学生可以通过多阅读篇章材料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掌握更多的管理学专业知识。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第4篇

案例从19世纪开始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逐渐被引入到医学、管理学的教学中。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案例教学,而肯尼迪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基本教材,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使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2)使学生练就归纳式的思维方式;(3)教会学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决策;(4)使学生从近期和远期的“系统”角度进行思维;(5)使学生懂得集体判断与决策的重要性[4]。亚利桑那州大学为MPA教育实践设计的一种“将真实世界的情景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教学体系,成为国外MPA教育所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最早雏形,此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很多课程设置中也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5]。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事物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案例,通过讨论或角色扮演来深化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吸收及运用的教学方法[6]。“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的融合,由任课教师基于一个实际案例来模拟一个公共管理决策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就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及其情景做出判断,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案例情景及其所涉及的公共决策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很多课程,如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都可以应用到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改进和创新“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将情景决策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参与讨论和情景决策,而且可以参与到案例采集、编写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营造积极思考、开拓创新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

(一)“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来说,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模拟“两会”、模拟政府听证会、模拟在线访谈、模拟街道办事处或模拟乡镇政府、模拟民主实践(民主选举)[7]。“案例+情景模拟”就是在确定模拟内容的情况下引入具体的案例,通过同学们参与分析、讨论,最终在模拟的环境中作出决策。由此,研究得出实现“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如图1):情景模拟前期准备—案例筛选—案例选定—正式模拟—评价、反馈。(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作架构首先,是情景模拟的前期准备。前期准备主要包括确定情景模拟活动、编制活动细化方案和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第一,情景模拟活动的确定。根据上文介绍,公共管理学科情景模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种。所以,在情景模拟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规模和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模拟场景。第二,细化方案的编制。情景模拟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政治活动[7]。但因为课堂的现实条件限制,教师或者学生应该在遵循模拟场景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细化的活动方案应该包括情景模拟的时间、地点、人数规模、角色的设计与分工、模拟的目的、模拟的预期效果和模拟结束后总结反馈环节的安排等。第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理论知识包括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模拟场景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情景模拟的根本目的之一,并且能指导情景模拟的发展,影响模拟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模拟场景基本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情景模拟顺利进行的关键。学习现实政治活动的程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对实际的政治生活有更直观的了解。其次,案例的筛选。丰富的案例资源储备是选择优秀案例的基础和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选择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有效进行的保证。所以,在案例的筛选阶段,案例资源的积累与编写和案例的甄选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公共管理教学中现有的案例存在“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的问题[8]。同时,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所有的案例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选择案例应考虑编写者的着眼点,兼顾所选案例本身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和篇幅长短[9]。最后,加入案例的情景模拟。以案例为主的情景模拟,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也要求其共同培养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扮演着导演、教练、评论员和仲裁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问题的分析者、决策者和演员[10]。在情景模拟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兼顾案例与情景模拟,也就是说要注重案例的讨论分析,同时要尽可能地遵循模拟场景所应该遵循的议事程序。这样的课堂模拟的是一次具体的政治活动,学生与教师被分配给不同的角色。选定的案例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件,需要在这次活动中得到解决该事件的公共政策。所以,加入案例的情景模拟需要学生们在共同分析过程中考虑现实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在讨论之后,他们需要给出一个或者更多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样的讨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第5篇

Zhang Yong; Zhou Tianyuan

(①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连云港 222005;②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徐州 221116)

(①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222005,China;

②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摘要: 电子商务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文旨在结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探索出计算机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Abstract: The e-commerce integrates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finan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appropriate electronic business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major to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combing with computer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计算机 教学 探索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computer;teaching;explor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98-01

1电子商务的地位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电子商务是当今世界商务活动的现实,也是商务活动发展的趋势,并将在本世纪的一定时期内独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通过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以及有关教学案例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树立起电子商务的一个基本框架,同时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管理知识、营运实务,为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高层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计算机专业的开课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计算机专业本科系统地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电子商务系统发展中的热点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发展过程,熟悉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能够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规划、系统分析,进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企业信息门户设计,能够设计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设计电子支付系统,熟悉电子商务安全子系统规划设计,了解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实施,能够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总之,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从事商务实践的理论素养和电子商务的能力。

3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电子商务的教学重点

本课程中涉及的概念繁多,学时较少(32-48学时),因此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和电子商务的知识体系,必须做出取舍,查缺补漏。一个比较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电子商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要求设计如下:

(1)熟悉电子商务的各种基本概念,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

(2)熟悉Internet商务的基本框架,掌握B2C、B2B电子商务交易方法与特点。

(3)了解EDI商务,了解EDI的基本概念、术语、标准等基本概念。

(4)掌握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策略。

(5)掌握流通业、生产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的特点。

(6)掌握电子货币基本类型、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网上支付的模式。

(7)掌握安全交易的体系,掌握安全交易的方法。

(8)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基本概念。

(9)掌握网络营销的策略、网络广告策略。

(10)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立。

从以上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在本课程中弱化了对计算机专业开发技术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基础,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新技术等课程是学生的后续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对先修和后续课程中的知识不做重点讲授。而在课程教学中,讲授的重点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中所不能涉及的与商务相关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4课堂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灵感和探索热情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建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培养了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基础之上,了解电子商务,开拓视野,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途径和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入一些商务和IT经典案例和故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教师可给以积极的引导和培育,可建议学生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探索;还可以在毕业设计时中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有的方案就可能成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的方向。在几年的电子商务教学中,通过引导和培育,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多人成功地创业。另外,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考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认证,将来可成为融IT与商务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5适时推行双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双语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其优越性和迫切性。同时双语教学也是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商务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电子商务人才大量的需求。作为一门由欧美国家创造的新的学科,其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及专业英文文章的出现,电子商务的双语教学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就很有发展的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科目知识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用这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

6搭建电子商务实践平台

电子商务实验,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进行重复、加深和运用,用实践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把在专业理论课中学习过的知识点,转变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过程,联结成一个具有明显实践特征的经验型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知,体验,应用和创新的活动。

7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运用了上述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同学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这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有多名学生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启发下毕业后走上了成功的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