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以下就生物活动教学展开探讨。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1、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存在问题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关键词】发挥;主体作用;初中生物;活动化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课堂都是老师唱主角,一堂课从头讲到尾,滔滔不绝;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其反应很少被重视,甚至根本就不予理睬。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1、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让学生动起来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新颖见解,教师要大胆地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第二课堂的建设
第二课堂指的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小话剧演出、读书会、手抄报、黑板报及文学社刊的编辑、现场作文竞赛、各种形式的征文等。这些活动以前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调节,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现在站在贯彻新课程标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高度,对它要重新进行审视。因为在第二课堂学生是天然的主人,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可以尽情地展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并且这儿不止是学生才情的演示场,更是他们综合素质的竞技场,学生的潜能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无论胜败,他们都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乐趣,心情会无比激动,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学习需求,自觉主动地去学习。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3.1 寻找“动点”
3.1.1 组织活动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3.1.2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3.2 设计“动法”
3.2.1 活动类
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
3.2.2 动手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方法;
现阶段生物实验教学还是以传统常规教学方法为主,有效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大胆地探索和思维获得结论。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备课
(一)备教材。在进行每一节实验课前,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和实验流程,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带领学生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材料,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准备好实验课所需要的挂图、标本、幻灯片等辅助教具。
【教学案例】“观察鸡卵的结构” 目的应该放在观察卵的结构上,而不是学生练习解剖上,所以实验课上必须控制好学生解剖卵的操作时间,不能耽误学生观察卵的结构。针对这一点,在做这个实验前,我就发动学生在家先进行练习,因为每家都有鸡蛋,这样不用担心敲蛋失败耽误时间,这样实验课上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鸡卵的结构。结果学生们做的都很不错,实验效果很好。
(二)备学生。在学生上实验课前,教师应对实验至少要操作一遍,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并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合理解释。充分关注学生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我们学校用的是集体备课,能很好的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三)设计最好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训练,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对于演示和验证性实验一般用同步教学法,即教师边讲解、示范、学生边做,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在探究性实验中则可先介绍一种常规方法,鼓励学生设计更好的方法并一起探讨好坏。
(四)转变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在备课或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教材进行处理,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如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设计实验等,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案例】“观察鸡卵的结构”的实验时,我在桌上放了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等实验用具,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出观察鸡卵的卵壳时的步骤:用手感知坚硬度、用放大镜看透气度,用镊子后端将蛋壳钝端轻轻敲出裂痕,剥开外壳对照鸡蛋的结构图观察卵壳膜、气室,扩大蛋壳的破口,使蛋壳内的物质倒入培养皿内,对照图观察卵白、卵黄、卵黄膜、系带、胚盘。在学生观察时给出这些问题:卵壳有何特点?起到什么作用?卵壳膜紧贴着卵壳,形成一个空腔,起到什么作用?鸟卵的系带起到什么作用?胚盘具有什么功能呀?启发学生总结鸡卵各结构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观察中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
二、实验教学中的有效上课
(一)替代法的实验教学
普九以后,各级政府没有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技术装备的更新保障机制,实际投入的装备经费很少,致使学校的实验仪器、药品等短缺,根本不能保证实验教学之需。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替代法克服实验经费差缺、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用的种子;“观察鸡卵的结构”时用的鸡蛋; “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改用的三块边长是1、2、3CM的马铃薯块;“解剖观察鸡翅”改用的番茄;……这些对学校来说每次要准备14、15个班的材料开资确实很大,但对于四个人为一小组的学生,每次一组出一份材料带回学校是很容易的。在每次实验前一天,叫学生准备好并交到老师处登记(利用学校德育量化管理加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教学案例】“器官构成完整的植物体”一节时,课前先让学生分组准备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因为是个自准备的材料,所以五花八门的植物让学生大开眼界,有的植物学生说不出名,有的植物器官学生搞不清它们是根还是茎、是花还是叶,所以求知欲特强),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备的植物,并说出各器官名称,然后解剖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回答各器官的不同组织及功能,对于学生分不清的植物统一拿到讲台上展示并分析结构特点、功能,学生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观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植物体的构成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也自然的接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二)问题法的实验教学
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事例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的一种教学模式[2]。
【教学案例】探究性实验“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设问的方式设计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明白他们所在做的工作每一步具体的含义,不仅更加有的放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能力也会受到有益的训练。
基本过程是:
1.亲身体验感悟。口嚼馒头,谈感受。提问: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有哪些因素参与消化?
2.“我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参与口嚼馒头的体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题目。
(1)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2)牙齿的研磨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3)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3.整理已前学过的知识,师生一起归纳出设计实验前已经学习到的、确定的信息。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3)淀粉能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4)淀粉遇碘会变蓝,而麦芽糖则不会。
4.自己提的问题自己做主。以小组为单位在上面三个问题中,确定要进行设计的首要问题。最后全班以举手投票的方式确定第一个要进行设计的问题。
5.我该如何做:根据已有知识对相应的问题作出假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设计。此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提示:这个实验方案应该包括:
(1)“我们小级组要解决什么问题?”
(2)“我们决定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
(3)“按照我们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6.接受考验:设计过程完毕后,各小组以画简略图的方式再现其设计的方案,其他组学生通过质疑使设计方案完善化。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尤其注意通过适度的引导,帮助学生们提出如下问题。
就题目而言,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你们设计实验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加……
怎样检验?
你们这样设计为了要证明什么?
按照你们小组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才能证明你假设的内容?
为什么实验出现了你们预期的结果就能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证明?
设计方案是否有漏洞?
对于……问题,还有什么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案?
7.举一反三:通过上述非常详尽的讨论的,相信学生对设计方案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时再将另外要探究的两个问题提出,让学生按同样的方式进行讨论、设计。
8.做好充分准备后,走进实验室,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操作。
本案例所运用的系列设问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初中生物提供的各种探究训练的栏目,除此之外,对于解决一些难点问题也非常有效的。最明显的效果是可以避免学生学死知识的弊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其主动参与性。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三)情景法的实验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3]。
【教学案例】在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鼠妇的音像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并用鼠妇的俗名“潮虫”这一学生熟悉的名词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回家找鼠妇做实验材料也容易了,使学生参与后面探究过程的兴致非常高,此探究活动开展也顺利多了。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其实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或是生物学中的热门话题来进行。
【教学案例】探究性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从学生日常熟悉的进食感受入手,普通的馒头在口腔多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孩子喜欢含着饭而不吞,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请学生结合馒头中的营养成分分析,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一步设问究竟是什么使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这样的转化?随着问题的推进,学生也感到疑惑,开始猜测可能的原因,比如,是否也口腔中的唾液有关呢?此时适当引入“酶”这一物质,借演示酶类的作用,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得以保持。
(四)多样化手段的实验教学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具,如实物、标本、图片、模型等组织表演活动,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会更清楚、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可以提高教学的速度,减小教学的难度,扩大新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案例】“观察临时装片”的实验,可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相功能,将学生已经做好并在显微镜调好焦距的如表皮细胞、果肉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用智能手机对着目镜拍,这样就可在手机里看到清晰的细胞了,还可利用数据线把这相片连到电脑投到白板上,学生就能看得更清楚,而且当看到投得是自己做的,学生会更兴奋,下次动手会更认真。(这方法是江门一学友创的,我借来一用,觉得效果很好。)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有多种方法,不可能一种方法从头到尾用到底,做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 仪进修.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27 09:16:00.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