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耕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业文化价值观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1-03
所谓工业文化价值观,就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人们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工业人才的摇篮,工业文化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总体上与新型工业化要求是相符合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懂、不爱工业,对我国现代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不高,工业文化价值取向、价值标准扭曲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才能收到好的实效。准确把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状况,并探索有效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尽之责。
一、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课题组于2016年4月在柳州市3所高职和4所中职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的认知不足,对工业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度总体不高。调查中,27%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读书是因为想进企业工作;32%的学生认为,选择就读的专业是因为“自己喜欢”;53%的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的对口职业只是“有点了解”,18%的学生完全不清楚,也就是不到三成的学生较为清楚地知道所读专业今后干什么工作的。学生盲目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表明他们对工业的认识是不足的。调查还显示,仅有27%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65%的学生表示“说不准”,9%的学生表示不会在柳州工作。在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中也仅有42%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不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14%是因为不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22%的学生是因为觉得在企业工作太辛苦,22%的学生是因为工资收入太低了,11%是因为柳州工作、生活的环境太差。在关于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的调查中,当问及“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学生,你在别人面前有何感受”时,仅有10%的学生会打内心里感到自豪;32%的学生觉得很正常,没什么特别感受;4%的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其他的则表示“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缺乏挚爱的精神,对工业的情怀不深,对工业文化缺乏足够认同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校期间往往缺乏努力学习、苦练技能的内生动力,毕业后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难以成为现代工业化的生力军。
(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知模糊不清。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应该怎样发展”时,42%的受访学生选择“不好说”,11%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白领”,10%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蓝领”,17%的受访学生认为先当“蓝领”后当“白领”,8%的受访学生认为无所谓,要根据自身能力和企业需要而定。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后频繁跳槽的现象,20%的学生持赞同态度,32%持不赞同态度,48%的学生则是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是模糊甚至错误的,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其择业和就业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容易缺乏劳动观念,好高骛远,工作不安心,甚至成为“啃老族”。
(三)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淡薄。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您将来工作的企业因为一时效益不好,给您的薪酬达不到原来的水平,您会怎么做”时,29%的学生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14%的学生选择“哪怕违约也要另寻出路”,46%的学生选择“还是先留下来,实在不行了再另寻出路”,9%的学生选择“不好说”,甚至有1.3%的学生选择“宁愿回家呆着”。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聘简历造假的现象,虽然高达65%的学生持不赞同的态度,但也有11%的学生持赞同的态度,还有23%的学生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是淡薄的。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若得不到正确培养,在实际工作就可能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惟利是图等不良观念和行为,这与拼搏实干的工业精神是完全相背的。
(四)部分学生工作价值取向扭曲。受访学生在回答“评价工作有何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28%的学生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3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工作单位带来多少经济利益”,2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少满足”,还有16%的学生“不好说”。在就业条件方面,25%的学生把工资待遇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工作价值取向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的。
(五)部分学生质量、责任意识淡薄。当问及“如果一件产品在生产流程中在您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您会怎么做”时,虽然选择“如实报告,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的学生高达71%,但16%的学生选择“如果对自己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就如实报告”,2%的学生选择“能瞒则瞒”,还有2%的学生选择“坚决否认”。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单位有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您知道后会怎么做”,虽然有35%的学生认为会坚决举报,21%的学生认为会极力阻止,但也有17%的学生认为只要与自己无关,决不多管闲事,12%的学生认为会离开该单位,14%的学生觉得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是不强的。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特点的成因
(一)历史因素。具体如下:
1.缺乏悠久的工业文化传统的熏陶。我国近现代工业的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广西的近现代工业起步更晚,发展至今还不足百年历史。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这些工业文化成果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相对于迅速发展壮大的工业产业,工业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尚未被广大群众广泛认知、认同,尤其是工业文化价值观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没有得到凝炼和发展,更没有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是这样的工业文化基因的缺失,成为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之一。
2.深受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相对于工业文化,我国的农耕文化则相对悠久。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而乡镇工业历来都比较落后,工业文化自然也就没有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能够代代相传的工业文化价值观也就缺乏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学生先天就缺少了工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相对繁荣的则是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诸多优良的传统观念,比如敬畏规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劳动观等,但其也有糟粕,比如由小农经济而产生的小富即安、保守落后、自由散漫等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出生在、成长在乡村的学生继承的自然是这些农耕文化的基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现象,就是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3.深受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士大夫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观念影响着学生对工业文化价值的取向和评价,使他们形成扭曲的工作价值观。比如一些学生把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作为脱离“劳力者”的途径,尤其是一些高职生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今后理应成为“劳心者”,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而不应该成为“劳力者”的工人。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毕业后更大可能成为企业一线工人,因此产生失落感。
(二)社会因素。具体如下:
1.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金本主义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进入我国,干扰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院校学生也不能幸免。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择业方面,他们往往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作为择业首选条件,收入丰厚、环境优雅、工作轻松几乎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的共同价值取向。而工作是否与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相适合往往关注很少。在职业精神方面,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忠诚意识,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如果工作单位待遇不好就会另谋高就”。课题组在企业一线调查时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只是把目前的工作单位看成是“跳板”,一旦有待遇更好的工作单位就跳槽;一些毕业生嫌一线工作累、待遇低、没尊严,工作没有积极性,甚至责任意识、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协作观念淡薄,消极怠工,随意迟到早退旷工,稍有不顺就轻易辞职。凡此种种现象,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作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受社会对待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学历导向的影响,与普通高中和本科相比,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更低等级的教育层次,而非另一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加之一些企业招收应届生时过分强调学历,甚至直接把职业院校学生“拦在门外”,结果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很大的困境。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工业文化自信,不能不说深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具体如下:
1.学校教育出现工业文化教育的空白。长期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中小学教育,历来缺乏工业文化的启蒙教育,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先天不足。调查发现,职业院校作为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普遍对工业文化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业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专业入门教育、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等以渗透教育的方式开展一定程度上的工业文化教育,但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在工业文化价值观方面先天不足,后天缺补。
2.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工业文化素养欠缺。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加之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校企分离的培养模式,使教师对工业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这些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十分欠缺,他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就缺乏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意识,更不可能科学地进行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设计。这是导致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具体如下:
1.家庭教育缺乏工业文化价值观基本要素的培养。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是“90后”,中职学生基本上是“00后”,他们多数是城镇独生子女或者农村少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长辈往往以宠溺的方式来爱孩子,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使世代的农耕生活所积淀的勤劳、勇敢、朴实等传统农耕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扬,相反,现代农耕生活形成的某些与工业文化格格不入的观念和意识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比如淡薄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质量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等。因此,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崇尚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工业文化价值观缺乏了应有的思想基础。
2.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言传身教的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有的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家长则信奉实用主义的家庭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做事能力,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勤劳勇敢、朴实节约、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没有变成为他们的自觉自信,也就形成不了他们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内涵,这也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先天不足。
(五)学生因素。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普遍相对较差,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成长成才和职业教育目标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普遍不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和品德修养,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不强。所以既不会认真接受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更不会自觉地学习和培养。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由于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政府发挥主导和推进的作用。政府要主动行使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职能。一是要有推进职业院校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好引领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二是政府要积极加大工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工业文化元素,营造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政府要创建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四是政府要动员、支持、鼓励中小学做好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工作,把工业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五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强化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政策,给予社会参与主体、学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社会媒体等社会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工作中,主动给学校和学生提供条件、创造条件。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与学校一起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尤其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主动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其次,社区、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通过社区宣传窗口、各种团体活动,积极向学生宣传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再次,报纸报刊、电台、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也要大力宣传工业文化,传播科学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三)学校担负起组织和领导的重任。学校是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主体,要承担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组织重任。一是要做好课程设置,把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和地位,统一规定学时学分、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常规化。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工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学校要通过理论辅导、实践锻炼等渠道提高这支队伍的工业文化素养,由这支队伍承担具体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此外,也要提高其他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工业文化建设,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多地包含工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四是要依托校内工厂、实训基地、企业、博物馆等建设好工业文化价值观实践教学基地,并把实践教学也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切实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五是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课程网站、广播、校报、板报等宣传媒介,加大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主动占领思想阵地。
(四)家长做好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成才观,农村的家长更要转变小农思想和士大夫传统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成才问题。再次是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用优良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中的精髓教育子女,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欧阳娟.论高职大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J].传承,2014(1)
【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柳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5BRL08)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比记忆;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43-2
高中历史必修三析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给当代学生展示众多圣人先贤、仁人志士的睿智和理性,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加的完满、鲜活而精细。在讲解西方的文化传统时,教师感到未有的难度,究其原因有二:一、因文化差异,学生对中国思想史较感兴趣,对西方思想史明显感到学习困难;二、必修一中仅有一课内容谈及古希腊的政治文明,史实过少阻碍了学生对古代欧洲文化传统起源背景的认识。
针对问题,通过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西方古代思想史高效教学的策略:对比记忆,缩小中西文化难以逾越的意念差距;精选史料,多角度剖析思想文化的内涵;归纳演绎结合,深刻认识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中蕴含的精神要素。
一、对比记忆,缩小中西方文化难以逾越的意念差距
因文化差异,学生对西方思想存在潜在的排斥情愫,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人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探寻解决方法,即寻找相似点,促使学生产生对西方思想史的亲近感;横向对比,引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共鸣。
1.寻找相似点,促使学生产生对西方思想史的亲近感。
“温故而知新”虽是老生常谈,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奇效。学生意识到西方和中国一样都有延传至今的文化传统,而且能够在历史中找到它的滥觞。由此,学生产生了亲近感和好奇心,进而在书本中找寻答案。
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的导入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层层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源头要追溯到什么时候?产生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那么,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又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那时,人们的思想是莫衷一是,还是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涵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单元,寻求问题的答案。
2.横向对比,引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共鸣。
如果纯粹地讲解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而未进行横向比较,很难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难以找到文化记忆的共鸣。通过中西方环境、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对比,学生从中能够领悟环境对思想发展的影响,经济形态的决定作用,政治制度与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在讲述古希腊人文精神萌发的背景时,笔者也进行了中外比较。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平原多、河流多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生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要求专制统治的保障,在思想领域必然也会具有专制色彩,儒学思想家一般是进取的,“以天下为己任”,因而成为统治者“青睐”的对象。由于政治上的专制,儒学的发展脉络往往被打上了专制的烙印。顺应统治者的需要时,就会勃兴一时;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时,便遭到排挤或压制。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受多山、多岛和四面环海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生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要求平等交换和自由贸易,政治上多表现为民主、平等和自由。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人的地位被抬高,人的作用被尊重,因而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思想风气也就衍生了。与中国的儒学不同,人文思想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更多的关注自我,而常常不为政治所羁绊。
二、精选史料,多角度剖析思想文化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科书的特点是重学生的理性思维锻炼,轻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重历史结论的总结,轻历史过程的叙述;重一家之言,轻百家争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给予三个方面的关注即筛选并呈现给学生思想家的言论,比较直观、通俗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在引导下,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思想主张;展开思想萌发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把思想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围绕一个主题,提供更多的材料,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1.深入浅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选取材料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因为抽象的思想主张是难以理解的,如果通过比较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由他们自己根据课本和材料进行概括,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理解材料和概括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讲解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时,因为其具有哲学意味,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笔者充分利用史料,以浅显的语言对其进行解释,学生将更能接受。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普罗泰格拉
看材料思考问题: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通过材料中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管窥到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引导:材料一中的“人”指人的感觉;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一阵风吹来,如果你感觉它是冷的,它就是冷的,我觉的它热,它就是热的。风的冷热全凭人的感觉。材料二中对于神的存在普罗泰格拉持何种态度?学生很轻易地就得出结论:质疑、怀疑或者不相信。
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做出客观评价。
一、广西的本土文化元素概述
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爱好、文化,对于现代的包装而言,单一的相同的设计不会表现出富有民族风格且具有创新的设计,现代的包装需要领会民族设计中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风俗差异并且进行相应的包装。“本土文化”是指在历史上共同区域的人群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认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稳定的共同体。换言之,即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历史悠久,聚居着壮、瑶、苗等在内的11个世居少数民族,境内还有44个少数民族居住。这些少数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风俗和习惯,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工艺特产、风土人情等,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风情习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这些文化都是广西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现代设计理念提供了新的创作源泉。广西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铜鼓、花山壁画、壮锦和绣球等,以下简单介绍。(一)壮锦。壮锦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是一种风格各异、生动图案、色彩斑斓美的精致工艺品,它由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整个工艺品充满了热烈友好的民族格调,体现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绝伦的历史文化创造。(二)铜鼓。铜鼓是一种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代打击乐器,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外形设计就颇有造型艺术感:无底腹空,腰曲胸鼓,均展示了铜鼓稳重大气之态。铜鼓的鼓面更为重点装饰部分,均配以夸张、有力、庄重等绘画图案,并且这些图案往往是重复排列的,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铜鼓的装饰图案抽象或写实,都融入古人的审美意识,是我们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三)花山壁画。花山壁画是壮族的艺术瑰宝,于201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壁画的涂绘笔法古朴粗犷且作画的风格简单明了,所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古人在壁画上刻画出各种人物形象以及物品、动物的简图,譬如牛、羊、狗、刀剑以及太阳、月亮等简要图画。同时笔画采用平涂剪影方式涂上赭红色彩,将当时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景象描绘出来。(四)绣球。绣球在广西壮族人民眼中代表着吉祥如意,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比较普遍的一种手工艺品。绣球不仅代表吉祥物品,也是壮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古代抛绣球只存在男女之间的爱情活动,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抛绣球已经成为一种体育项目,这项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进入广西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广西的绣球主要以红、黄和绿三种颜色作底及面料。绣球的具体制作过程是:先用自己喜欢的布裁剪成12瓣花瓣形状,然后在每个花瓣上用不同颜色的线绣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吉祥文字,如有的人喜欢绣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梅兰竹样,有的人也喜欢在花瓣上绣上吉祥如意、百年好合等字样。再将这些花瓣组合成一个花球状,在里面填充一些棉花、绿豆等代表壮族时代农耕、对种子孕育新生命寓意的种子,再将花瓣组合成花球,在最低端系一条五彩丝坠,最后在顶端系一条彩带方便携带或挂饰。
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商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传统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何探索出一条更好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使之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包装设计类人才,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对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理解肤浅,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出现误区,不敢进行大胆的创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读,将包装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毫无新意地表达出来,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谈如何创作、升华。一个产品如果只是运用传统文化设计方法而忽略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设计出来的产品也会缺乏美感,不具备时尚性,设计出的产品只能起到简单的装饰作用,并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精华部分。(二)过于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造型,设计的产品缺少艺术性。一些教师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造型,却忽略了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设计出的产品过于保守,没有视觉冲击力,不能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不能引导消费。在包装设计教学中不能完全地应用设计中的造型训练,只有巧妙地运用传统元素才能提高包装设计教学的质量。(三)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灵感来源于生活。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往往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培训,导致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发现有所欠缺,设计出的产品缺少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深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使之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好的点子,将之运用到产品的设计中,使产品具有生活的气息,设计出产品造型美观、时尚,并具有本土文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措施
(一)将壮锦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壮锦元素来自生活和大自然的设计,其图形元素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图形样式间接有序且每个图形色彩鲜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壮锦图形也成为广西壮族一种特色图形语言。壮锦图案繁多,种类丰富,凝聚着伟大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艺术财富,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壮锦图形,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壮锦的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定位入手,突出自身的特色,思考壮锦所表达的信息是否与产品相匹配,并且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浓烈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壮锦图形的色彩与现代包装相结合,将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给消费者造成视觉冲击,使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例如,在将棉麻、纸张、陶罐和稻草等原生态的材料融入壮锦几何图形的设计中,使产品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吸引消费者。(二)将铜鼓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壮族铜鼓造型、物像图纹、物饰等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壮族文化特色,但由于其存在的广泛性,我们在设计包装时,要对铜鼓造型、物像图纹、物饰等元素加以提炼,再进行创新,并将之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这样既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地域特色,又保留了铜鼓的神秘,使之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我们在进行再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原有的东西,应当结合现代时代的特点,丰富其内容,找到其精华,抓住其精髓进行改变再创造,呈现出新的作品。教师可以将铜鼓的古朴元素中传统的要点,融合一定的现代元素后,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并将壮族铜鼓元素延伸阐释,不仅将以往的民俗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而且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既保留了其原有的风味,又加入了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将铜鼓造型的高度说明清楚,再将铜鼓古朴元素与现代奢华元素相结合。不仅可以将设计出来的产品当作家中艺术摆件,也可以赠予亲朋好友。(三)将壮族花山岩画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与河流、山体、台地共同构成宏伟的花山岩画,占地面大、作画程度难、分布面积广是世界罕见的,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花山岩画所存在的主要特点是简而不繁,每件产品都取了人、物最典型的特点,然后再采用排比或者重复的手法将图画进行绘制。这其中还表现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原始的体育运动元素,教师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产品的造型和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在花山岩上作画的特点以及绘制风格,了解其内蕴,明白其活态的体育文化元素,再通过平涂剪影的绘画方法,将产品简练概括描绘出来再平涂上色,抓住其精髓部分加以发挥,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壮族花山岩画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将壮族花山岩画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带来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改变,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花山岩画的创新应用。例如,广西传统民族企业代表之一的丹泉酒业,在设计丹泉酱香型酒包装时,就运用了花山壁画中的舞蹈图形,表现出丹泉酒业昂首阔步、充满活力的特点,提升了特色产品的商业价值、品牌价值,提高了酒业的竞争力。(四)将绣球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在包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绣球造型呈立体球状、多个花瓣结构、色彩艳丽夺目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借鉴,指导学生设计出现具有壮族绣球元素的包装产品,并且最大限度地突出绣球的特点;也可以指导学生以绣球上吊坠为突破口,创新设计,根据要求或者想法将吊坠设计为绣球容器的开关或语音开关。绣球在古时候最开始一点一点演变成为男女之间的表达爱情的媒介,那么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在包装上可以表达出其内涵,表现出绣球是壮族人民对爱情的敬重与向往,对花婆的崇拜与尊敬,突出情感这一个方面;也可以绣球的花瓣为突破口,将绣球花瓣独立设计为新的饰品,摆出花状造型,也能吸引部分消费者;可以将绣球整个作为设计绘画的重要元素,整体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并且加入体育运动的因素,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时代性,还具有应用性。
作者:卢钢强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老师在教育技术的自留地里挥汗如雨,辛勤耕耘,如今春华秋实,让我向您道一声:“老师辛苦了!教师节快乐!”感谢您用信息时代的“开山板斧”为我们大山深处的师生们送来了传播知识和开启智慧大门的教育技术“金钥匙”。
名师速写
焦建利老师,拥有浑厚、质朴、爽朗的陕西人性格,兴趣爱好广泛、热衷于探讨教育技术国际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
在研究方面,焦老师与中瑞典大学有关学者共同主持“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英国教师国际专业发展项目(TIPD)、英语教学与互联网项目等,在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担任国内咨询专家,负责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中国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研究》。此外,焦老师学术专著颇丰,拥有《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学习科学与技术》以及最新翻译的美国教育技术学专著力作《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作为焦老师的学生,浸润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颇感终身受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屈指数来已穷尽双手十指,认识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已经有整整10年了。从2002年省学科网络化高级研修班、2003年中美校际交流Go-fourth项目,到后来的中英合作ETIP项目、参与“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以及2007至2010年跟随焦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和广东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GDAEE学术年会的系列活动,在焦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学会了从在实践中研究到在研究中不断实践。在焦老师的影响下,我常接触到许多涉及教育技术国际前沿的新名词、新工具以及新思想。自己经常被焦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学界密切关注教育技术发展新动向的洞察力和分析新趋势的专注力,以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举重若轻的策略引领着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敬业精神所鼓舞,使我从做叙事研究中养成了研究中叙事的习惯,焦老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我的教诲对我影响深远。
教育技术实践中引领
2002年初,我有幸被省教育厅录取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网络化高级研修班学员,有机会认识了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焦建利老师和桑新民教授,因此与未来教育研究团队开始了密切的交往。当时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也在承担中英合作的一个教育研究项目——中英合作英语教育与互联网项目(English Teaching & Internet Project),该项目是由英国文化教育委员会与广东省教育厅合作的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了项目第一期的评估工作和第二期的组织实施工作。在焦老师和桑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以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身份带领我所在的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在第二期的ETIP项目中加入了省级重点中学英语教师试验项目团队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在ETIP项目活动中,焦老师经常鼓励和帮助我们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还具体和我们商讨中美校际交流的实施问题。2002年8月中旬,我带领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游陆莲老师到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运用网络建立了与美国罗得岛州东格林威治城诺基山学校(Rocky Hill School)的校际联系。焦老师对此给予了鼓励,叮嘱中美校际网络交流要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积累网络资源,并且在中英合作的ETIP项目网站服务器上为执信小学预留了主页空间,为学校参与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供了课题实验的网络平台。英语教学与互联网的课题实验也在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团队指导和帮助下顺利地结题了。
2003年12月,在广州市北大附中召开的GDAEE2003 网络年会上,焦老师主持了大会的有关专题研讨,主题为“学科教学与互联网——实践、挑战与展望”,我在大会上围绕中美校级英语交流项目提出了信息时代中外校际跨文化交流项目CCAC的策略。这是从虚拟交流到面对面真实交流的路线图:“建立联系”(Communication)——“开展协作”(Collaboration)——“欣赏文化”(Appreciation)——“欢庆差异”(Celebration),前两个阶段是网络虚拟方式交流学习,后两个阶段逐渐向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演绎。
ETIP项目课题实验成果在培训中得到认可,桑新民教授和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语教学主管韩海伦(Helen Halligan)女士在广东佛山南海石门中学召开的ETIP项目验收总结会上,曾给予我们的项目学校较高的评价,我也被评为“中英合作ETIP优秀项目协调员”。其实ETIP项目中教师培训构建的目标是培养一批项目协调员,使其成为后续项目创新推广阶段的培训者,在广东各个地区进行拓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与获取、加工与评价、应用与创造等内容,使得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大开眼界。
桑新民教授(左)、作者(中)、英国专家韩海伦(右)在ETIP项目活动合影
桑新民教授对我们山区小学在英语学科教学和互联网应用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他生动地比喻描绘:“偏僻山区的师生运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学校师生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其成果相当于山区网络试验田里,长出了平原土地上才能喜获丰收的庄稼。”该比喻虽然浅显,但却让我直观地领会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应该遵循朴实的生态观。此时调入南京大学的桑教授建议我在不断“挥刀砍柴”的过程中,适当抽空去“磨刀”。在信息时代,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陆之间,传统与现代文化迥异的不同国度之间,我们的教学思想在网络上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因为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开放的。2007年至2010年,我考取在职攻读华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硕士学位,又重新回到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跟随焦老师一起研究学习。
教育技术研究中引领
从农业生态观的角度来看,攻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就相当于在研究如何习得一种将喜获丰收的庄稼“颗粒归仓”的“收割技术”。在焦老师的“教育技术自留地”里,三年的教育硕士学习,使我对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数字化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轻松实现将教师网络社区学习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活动中去。此愿景正如开启大批量的“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丰收麦浪”中作业的景象。焦老师名字中的“利”字可形象诠释为左边“禾”代表粮食,右边“镰刀”则代表收割粮食的工具;作为教育技术学徒,我的名字中的“秉”字当中也隐含了一个“禾”字,此外可见一只从右向左伸出紧握“禾”的手,意即徒手去抓粮食,这就是象形的“秉”字。如果理论是引领铸造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手则是代表农耕收割的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在原始的农耕渔猎时代,东方汉语言文化中的 “利”和“秉”两个字,远比同一时期西方文化俗语当中的“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的行为价值观所透露出来的哲学信念和智慧更具深远。远古东方的刀耕火种、弓箭等发明曾给西方文明的进步做出过贡献,汉语言文化智慧能将“水中月”、“镜中花”转变成“囊中物”、“池中鱼”、“林中鸟”,靠的就是要掌握收割和捕获工具的坚定信念和智慧。
焦建利老师(中)和作者(右一)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合影
在焦老师指导的教育硕士中,总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我们2007级教育硕士四位同学中,除我之外还有中山市中学物理教师李咸启同学、广州市美术中学教师李雯同学、广州电子信息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的姚崇云同学。我们在彼此不同专业背景的实践研究中,有的运用教育技术在进行学科混合学习,有的专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有的针对网络区域行动教研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焦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团结协作,相互鼓励和促进,在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我们沿袭了很好的学术研讨习惯,焦老师总喜欢用英文的译音将之称为“习明纳尔”(Seminar)学术研讨活动。
举重若轻:教育技术从“开山板斧”到“金钥匙”
1.课文的题目叫《长城的价值》,为什么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否定长城的价值?作者为什么从头到尾都在否定“传说”的真实性?
讨论明确:(1)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2)作者否定了评价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3)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在中国的历史上长城起了什么作用?最初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1)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2)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长城里边是农业,长城外边是牧业限。
3.作者否认“爱长城就是爱国”这种说法,他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明确:(1)如果讲清朝人、汉朝人或明朝人爱长城是爱国,那还说得过去,因为他们所爱的国只能以长城为界,长城外面就不是他们的国了。现在的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再以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边界的话,就有点狭隘了。(2)“精神上的长城早已没有存在的基础了,清除得越彻底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越有利”,即我们头脑里固有的把中原和塞外分开,阻碍了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3)“长城毕竟意味着封闭、保守,绝不能代表开放和进取。”现在看来,它要影响经济的发展了,所以作者说爱长城就是爱国,这种说法没有办法成立。
4.作者肯定了长城的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那长城该不该维修呢?
讨论明确:(1)长城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康熙决定不修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巩固“在于修德安民”“民心顺了,国家就安定了,边防自然巩固”。(2)长城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采取的态度应该是:敬仰它,保护它,适当的维修它。万里长城中最关键的几个景点,我们还是要修的,要留给后人供他们瞻仰,但是维修时,要最好保持原貌,修补用的材料最好与原建筑材料接近。
5.课文说“长城毕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还是要放到中国历史中去认识它的价值吧!”在今天的中国,长城除了作为文物之外,是否还有它精神上的价值?
讨论明确:(1)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力量和决心,是值得我们缅怀和自豪的。(2)长城还有旅游价值和审美价值。它雄壮瑰丽的景色,令人陶醉。
6.阅读鲁迅的两段文字,想想鲁迅对长城持怎样的态度?
伟大的长城!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咒它,是因为“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还没有什么用。(2)鲁迅希望呐喊一声,唤醒民众,不要在小小的屋子里,不要因长城阻隔,要走出来,要革命。
7.长城是墙,它是中国最长的墙,有没有同学就此展开一点联想呢?
讨论明确:(1)中国清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用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包围起来了,所以导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比别的国家要晚了很多年。闭关锁国是一道墙,我们要打破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一道无形的墙,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是一堵墙。我们要拆除它,要学会沟通。(3)学校的法规制度,交通法规也是墙,我们要自觉遵守。(4)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应该有底线,应该有度。这个度就是一堵墙,我们要坚守。(5)作业是墙、是困难,我们应该突破它。随着一道一道难关的越过,就达到了光辉的彼岸。(6)钱钟书《围城》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有所启发。
8.长城英文是“greatwall”而不是“longwall”,请谈谈你对这种翻译的理解。
讨论明确:因为它不仅仅是长,它更是伟大。我们要记住祖先这伟大的创造,敬仰它,同时又要辩证地看待它。《长城的价值》一课上完之后,学生课堂的表现既让执教的笔者欣喜,也令听课的教师兴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从来没有听过,笔者认为,这正是此课成功的一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