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1.把握本质,准确定位
自我国2011年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对语文教学本质给出明确界定: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养成语文习惯,掌握语文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现状,审视困境,着眼未来,秉持本位教学理念,全面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正确处理教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结合语文教材,把握本质内容,着眼高中生特点,面向社会,以本位回归的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定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研究教材,立足课堂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材仅仅是例子,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范本,教师应用教材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以深刻的教材文字向学生阐述并延伸丰富的内涵。自《语文课程标准》执行实施以来,教师应明白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而应该是“用”,应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并理解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内容,立足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理解,而应充分解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考察语文课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基于写作背景,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心灵相融共鸣,对语文课文进行独特感知、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向学生展示生动的语文文本。
3.挖掘资源,返璞归真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动力,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特点,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正确观念,突出语文文字能力,突破现有高中语文费时低效怪圈,以语文课堂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挖掘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实施本位回归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语文课文教学,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感官直观体验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体会、感知;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创设表演、游戏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快乐享受;第三,加强师生学习对话,针对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创办语文文学沙龙,挖掘语文课文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沟通,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进步;第四,结合语文教学资源,结合写作背景、写作实践以及生活现状,多元化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创造并感知语文本真,争做语文学习主人。
4.回归本位,彰显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高中生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准确定位语文教学,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点评。高中语文教学在异化教学理念影响下,逐渐脱离本位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位,彰显语文本色,重新转回至本位教学正确轨道,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只有结合教材有效备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上好语文课程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立足教学做好备课,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设计每节课教学阶段目标,做到“少而精”的教学。第二,紧抓学生特点,设计灵活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基于语文教材,采用解读、游戏、体验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核心,实现语文全方面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22-03
【作者简介】1.朱洁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1),高级教师;2.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线,与其他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叶圣陶先生说:“无论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只有把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意义、实质内涵认清楚了,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明确目标和方向,才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地予以推进。
一、重视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意义
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小学语文课程至关紧要的部分,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主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和后劲。
1.学科关键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根本,它在小语学科中应该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小语学科所有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依仗它、服务于它,它对小语学科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即使是在一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识字写字时,教师也必须清楚认识到阅读理解是小语学科关键能力,将识字写字教学纳入阅读理解的整体教学设计中予以统筹规划。通过识字读文,读文是目的,识字是服务于读文的;并随文识字,在读文中识字,识字是读文的伴生结果,读文识字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读文、更多地读文,小学语文教学要始终重视阅读理解这个基础。
2.学科关键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干。
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小语学科发展的支柱,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其他学科能力都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依托生长起来的,并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持续发展而服务。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能耐,它是语文学科这棵大树的主干,树干强壮了才能枝繁叶茂。抓好了“吸收”或“输入”的阅读理解能力,“发表”或“输出”性学习内容中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才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系列化的输出性学习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从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小初衔接这一特点来看,有了小学阅读理解能力作枝干,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种种阅读目标才能逐步达成。例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以阅读理解为前提。同理,从阅读分类来看,理解性阅读也是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运用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记忆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等阅读的基点与支撑。
3.学科关键能力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和后劲。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和学科能力发展的后劲所在。发展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对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各学科的重要后盾。学好哪门学科不需要阅读理解?又有哪个行业离得开阅读理解能力?它所带来的强大的后劲与可持续发展动力是不可小觑的。
二、阅读理解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质内涵
阅读与写作是整个语文相互依存的学科两大关键能力,但在小学阶段则以阅读理解为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本质上是以交际言语领域为核心,兼顾艺术言语领域和科学言语领域的基础阅读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两大关键能力之一
1.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关键能力。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来看,语文能力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这段论述对于语文课程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清晰的定位,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应培养的学科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课程要实现其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彰显其重要的学科地位,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3]由此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应培养的学科能力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由此可见,语文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吸收祖国语言文字成果,为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二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接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4]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和习惯,指的就是能够运用阅读和写作知识、习惯去完成“吸收”和“发表”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管“吸收”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管“发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关键能力。
2.阅读理解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与写作两大关键能力中阅读不仅是向“读”学“写”的基础,而且越来越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我国的传统经验是‘读写结合’,但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已日益受到重视。它已不仅仅是为写作提供范例和导引作用,而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5]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独立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可以从国内外有关阅读理解能力检测的发展趋势中窥见一斑。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SAT考试、英国英语能力测试、日本日语能力考级中均对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专项测试。国际著名的教育评价项目也都将阅读素养作为核心的测评内容。像PISA和PIRLS都是针对阅读素养进行的国际性评价项目,以此来监控国际范围内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其新颖、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框架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本土化的阅读能力检测也陆续开启并逐渐步入正轨。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了“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系统”项目(SAAE)。2006年9月,江苏省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项目组召开的“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协调会,并参加测试。SAAE项目组对“语文学业质量”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6]“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已然成为本土化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检测的重要核心内容。
(二)培养基础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实际上,培养语文能力既有语文课程通道,也有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就语文课程通道而言,“吸收”或“输入”主要由听、读完成,其中“读”是核心,“听”是围绕“读”而展开,并在促进“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有计划、有选择、经过优化设计、系统而高效地“读”出优秀的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专责,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无法代替。作为语文课程专责的阅读,可以称为基础阅读。“发表”或“输出”主要由说、写完成,其中“写”是核心,“说”是为了促进“写”的发展而进行的必要准备,并在促进“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向“读”学“写”是语文课程的专责,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无法代替。作为语文课程专责的写作,可以称为基础写作。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两相比较,阅读理解是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关键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语文能力涉及交际言语、科学言语和艺术言语三大领域,亦即三种语体。三种语体的言语能力培养都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和核心。
相对来讲,交际言语广泛运用于社会日常生活,是每个社会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其中,阅读理解能力是交际言语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文章是交际语体的主要外在物化形态,它们构成语文课程的主要篇目和课文文本。语文课程的读写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教学完成。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精选文章的阅读理解实践,获得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实现“吸收”或“输入”功能;通过向“读”学“写”,获得基础写作能力,实现“发表”或“输出”功能。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主体的交际言语领域,从先后顺序来看,文章的阅读理解在前,向“读”学“写”在后,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先遣任务。所以,“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7]从语文学习的主次来看,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和精力必须用于大量文章阅读,才能有效吸收一个民族集体积累起来的基本交际言语成果,才能为作为一个学生个体写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没有“吸收”或“输入”的阅读理解作铺垫,“发表”或“输出”的写作几乎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至于以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为外在物化形态的艺术言语,以及以学术论著、政治读本和法律文书为外在物化形态的科学言语,这两种语体的言语能力培养更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主,小学阶段基本不涉及这两种语体的写作能力培养问题。一方面,与交际言语相比,艺术言语和科学言语的实际运用,无论在人群、场合、范围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对处于语文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艺术言语领域和科学言语领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不宜作过高的要求。甚至只需在这两个领域粗读一些基本篇目,获得一些初步的阅读实践经历,开阔一下视野,学得一些艺术言语和科学言语基础知识就可以了,而对这两个领域的写作能力则完全不必作出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以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看,我国语文教育以文学体验为主要取向的传统则应该转向以获取信息为主要取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了。
所以,从各方面综合起来看,以交际言语领域为核心,兼顾艺术言语和科技言语领域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它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素养。
全面准确地厘清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对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改进小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唯有如此,加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和区域课程领导力才不会是个遥远而空泛的口号。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章熊.我对中学阅读能力目标的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1-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笔者认为,解决文言文教学的根本问题,须从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通过“言传”与“意会”两大途径,据言得意(阅读、感悟)、由言表意(鉴赏、分析),达到“言”与“意”的融会贯通,使学生顺畅、全面、准确、高效地把握文言文。所谓“言传”,指阅读者把自己领悟的文本内容按照某种需要(如鉴赏的要求、考题的要求)理性地表达出来;所谓“意会”,指阅读者关注文本的深层意义,领会作品主旨,并感受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体会传统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重视对文本的“意会”,避免“重言轻意”。
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作家创作,首先是表意,所谓“意在笔先”,是说文字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作家在创作时,胸中之“意”――人性、人情或人道,都处于跃动、鲜活的状态,形成饱含作家情意的作品。文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本质价值指向其内在的“精神性”,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这才符合汉语言教学的特性。
教授文言文,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赏鉴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现代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最基本、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那种超越具体语言和物象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观,要借助学生主体的体验、感悟、意会来建构。而意会是自我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言文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会,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缺失了“意会”,文言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就难以达到,语文教育的人文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夯实语言基础,谨防“得意忘言”。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学首先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强调听、说、读、写,不可偏废。这种传统语文教学观自建国后一直影响甚至主导着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即便是在教改大潮中,语文教育也不能因为人文追求而丢弃本真,语言教学的实质和核心任务始终是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我曾听过一节《鸿门宴》,大体流程是:教者范读课文,然后放映多媒体课件,用展示图片的形式促进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忽而是曹无伤鬼祟告密.学生大呼“小人”;忽而是项伯夜访,学生欢呼雀跃;忽而是项庄舞剑,学生凝神屏气;忽然是刘邦夜逃,学生啧啧称好。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鸿门宴”事件的看法,于是,学生或表演、或续写、或高歌、或绘画,课堂浮华之风渐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文言文确实具有多重教育功能,但我们绝不能忽略或虚化语言训练,脱离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言训练,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言文教学的异化。
如果意会情韵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那么语言训练就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对古汉语知识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只有对字词、言、象、意、境细细咀嚼、深入体味,文言文的人文意蕴才会跟随文本之“言”、之“意”、之“境”一起,成为令人陶醉的“韵味”、“意味”、“情味”。
三、架构“言传”与“意会”的桥梁,实现文言、文章、文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