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茶文化传播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6]孟丹.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277-278.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第3篇

问题意识表现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遇到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质疑、困惑、忍不住探究事物本质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地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自主探究和思索的欲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注重“问题”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设定了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展示成果。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培养问题意识,不仅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所有受教育者也都要有问题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带着问题进来,由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带着更多问题在课下实践。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以“95后”眼光去发现问题,这需要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经说过:“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 所以顺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

2.培育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的传递,不如说是储备力量的源泉。有位学者曾说过:“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有价值。”所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二法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其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变为财富的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诱导启发,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认知l展,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寻者。

3.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是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时应当将学生身边的生活变化和时政新闻等作为案例,对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进行质疑反思。“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个性,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课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共同探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典型案例去阐述难懂晦涩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把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彰显出理论的魅力,进而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4.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走入误区。转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做法。将学习好、遵守纪律、不越雷池一步的学生评定为“好学生”,而对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的学生有排斥心理,其实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学生。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性到显性,从弱到强,采用任务设置、团体协作的方法设疑导思。教学中把15~2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课下准备的成果,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发其他学生提出各种设想,并且举行竞赛,评出优秀成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生付诸实践的兴趣;学生共同讨论为主,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活跃思想,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勇于提问题,大胆质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其问题多么简单或复杂,都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指定者和学生成绩评定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转变。

(3)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引导,如设置情境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情境,有助于带着学生进入课程教学的思维场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借助多媒体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把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官方面受到刺激,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火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超越传统观念,把思路引向新的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观察现实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更是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其培养和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决策者、操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帮助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如4G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也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也应同时具备了分众的传播目标、定向的传播效果、互动化的传播功能而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主要特征

1、移动便携性

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媒体使用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到任何时空限制。通过手机的收发信息功能,实现了手机媒体的服务移动化。随着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便于随身携带。

2、即时互动性

相较传统媒体较长的信息制作、发行周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和信息几乎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较强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任何人只要身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转发,既可实现单向传播,也可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个人个性化

作为个人化信息交流产物的手机,属于私人用品,机主对手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一点成为手机与电脑的主要区别。手机在连接互联网后,个人能够通过手机发表最具个性化的信息,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对一的传播路径,也使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定制、小众传播的功能,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具个性。

二、手机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适应并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现实需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且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当前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生长于全媒体时代的“90后”,更乐于使用手机媒体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90后”在校大学生更敢于追求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接受更快,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十分它们的实际、利害及功用。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对这样一群生长在观念多元、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的特殊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在互联网新时代接稳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内容

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传统上,传统媒介在媒介行业具有特殊的垄断地位,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手机媒体,一般受众就能自己信息、表达意见,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成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影视明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大众。他们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学识、利益诉求出发,在手机媒体中政治新闻和各种社会消息,对发生的政治、社会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共同话题关注者进行及时交流。老师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形式,可随时随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料发送给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达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些都拓宽了大学生看待事件、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思想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整合性多种传媒的形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教育成果

手机媒体能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整合多种多样的传媒形态,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视频、网页、电子邮件等功能。以上传统、新颖的功能的结合,使同一内容在手机媒体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满足拥有不同信息接触爱好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通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有机整合,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查阅了解最新实事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实现观点意见的共享及碰撞。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为学生被动接受,时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手机媒体中上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参与课外讨论,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单一、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成果。

(四)移动便携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具有可接近性

手机形体小巧,方便携带,非常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他们与手机几乎形影不离,利用课间时间、排队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可随时随地在手机媒体上浏览和查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可接近性,实现处处、时时皆课堂。

(五)互动参与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时效性

由于课时限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参与讨论,被动地予以接受。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1]手机媒体实现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心得体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手机媒体传播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和融合。手机独具的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大学生通过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信息、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留言和发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但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不少缺点:手机媒体海量信息中充斥虚假与不良信息,易使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心理认知的扭曲。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现象层出不穷,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淡化责任意识,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负面信息,经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爱国情感会产生动摇。此外,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媒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发双重人格和强迫症。这些缺点必须得以及时加以关注并克服。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呈现的新特点,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熟练掌握手机媒体各项性能,提升应对手机媒体和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打造实践平台进行技能锻炼,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三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小组式讨论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成立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技能比拼、心得分享等不同活动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手机媒体良好使用行为习惯

一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运用手机媒体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意义的能力培养,掌握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加强系统性道德知识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把道德规范学习与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养成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内心信念,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律机制。提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正确区分虚假与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手段和功能,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适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主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通过在学校官网上陨杷枷胝治教育专题页面,或专门开设“红色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时事政策、理论方针、社会新闻等,并及时更新所的信息,创建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集思想性、专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二是“运用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技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2]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以短信制作成“高校手机报”,并通过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丰富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载体。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飞信”、QQ群组等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对话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造网络互动社区,搭建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新颖的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聚拢人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五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应用。整合思想政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APP平台,结合移动学习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规范、高效运行,必须完善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手机联系网络制度。建立由上至下面向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信息联络制度,同时建立由下至上的手机媒体信息反馈网络制度。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责制度。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领导管理机制,明确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管理权责制度。三是建立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建立教育者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评估制度。四是建立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制度化补贴和非常时期补贴,特别是给予学生干部一定资费补贴,为大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载体作用,探索完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对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途径

同志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优化本科教学,提高本科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走出校门与企业很好的接轨,不断的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本科教学中来,目前这种形式已经在各地方高校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我们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团队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目前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形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各大高校都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1)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吸纳大学生参加。

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均是较强的,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吸纳大学生来参加,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知识和科研过程的愿望,另一方面使得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完成,可以说是教学科研的双赢。这种方式目前在高校的科研团队中是普遍存在的。

(2)大学生申请属于自己的科研项目。

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某些高校都有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是供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来申报的,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高校公派研究生项目,还有一些大学内部的研究生、博士生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组建科研团队的形式。

(3)各种科技竞赛团队的建立

在高校中各种科研竞赛不断,学生自己从选题,到申报,到竞赛均为独立完成,当然大多的时候需要有指导教师,比如: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电子科技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等。这些竞赛通常都是团体赛。

(4)各种科研学习小组的建立

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很多的高校都鼓励学生建立科研学习小组,比如:外语学习小组、科技活动小组等等,一方面是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各种竞赛和科技活动提前做准备工作。所以各种科技学习小组在一些高校也是很有活力的。

可见,科研团队的建设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大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阵地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在大学生的科研团队中能对大学生进行那些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1)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在自己的科研团队中一定要这样的团队意识:一、我们的协作性不仅仅体现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而且还应该体现实施前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实施前的准备,就不可能真正的胜利。二、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理解与信任不是一句空话,往往一个小误会反而给我们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科研团队是以团队为基础的运作,其工作的效率取决于沟通的有效与否。三、团队必须形成有领导力、决策力、实施力的不同层次上的一个联合体;如果不是最佳组合就难以在竞争中发挥协作性。四、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培养团队灵魂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惩罚和激励。惩罚导致行为退缩,是消极的,被动的,法律的内在机制就是惩罚。

(2)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实践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的大学生从考入大学已经学习了十二年的书本知识,科研团队的这种运作机制会使我们的研究经历迅速丰富,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把书本上的理论更好的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这也符合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特点就是将理论应用与实际,将理论中的原理、规律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研究资料,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分析问题,围绕着一个实际的问题展开,把自己学到的许多的知识不断的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正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践意识不断被唤醒。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呢?一、创设情境培养实践意识和探究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要为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好奇心、求知欲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自然世界是奇妙的,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是迈入科学奇境的一把钥匙。一个的简单的实践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3)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中,更应该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古人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科研道德情操与你的科学素养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那么如何在科研团队中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呢?一、用情境教育,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产生,极大部分是受外界影响。而这个外界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如果一个大学生生活在良好的社会风气里、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良好的班级中,他会轻松愉快地将自己主要精力用于实现自己美好目标之上。会用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去认识、去控制、去调节自我内心。所以我们的科研团队要创造这样的情境,让我们的大学生在这样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环境中进行科研活动。二、用知识来培养道德情操,促进道德情感发展。情感是随生活环境,社会影响,后天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4)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面要宽,专业知识要扎实,要精通,要钻研得深透,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前提。所以在科学团队的研究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使科学研究成为有效的劳动,发挥其作用。

那么在科学研究中要注重提高那些心理素质呢?一、科学研究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人们投入科学研究,会抱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是为了个人的,也可能是为了集体、阶级、民族、国家或全人类的;可以是为了科学的,也可以是为了科学之外的,可以是为了眼前的、近期的,也可以是为了长远的、根本的。二、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必须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压,修正错误不怕丑,不弄虚作假,要严谨治学,一步一个脚印。

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在各大高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的载体,但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在初级阶段,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在大学生的科研团队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真正的把我们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米加德,杨爱华.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J],中国编辑,2010年05期: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