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科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对策
在全球化、网络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人们深深体会到要使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必须依靠人文精神的引导。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自此,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随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工科类高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
1.思想政治课代替人文课程
目前,我国工科类高校开设的与人文有关的课程,基本上是如下几门: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等。其实,这些课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定位和作用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从正面途径,让大学生接受我国社会的主导性思想和价值观念。无可置疑,这些课程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但它们不能与人文素质课程简单的等同起来。而时至今日,不少工科类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课程。
2.已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教育界一直在呼吁加强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育传统的影响,许多工科高校在课程体系上仍存在着重工轻文的倾向,科技类课程在数量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人文类课程只不过是点缀。目前,工科高校所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一是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很多工科高校依据现有教师的状况开设人文课程,有这个学科或专业的教师,就开设这门课,没有教师的就不开,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二是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少。我国的工科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包括“两课”在内,大约只占到总学时数的10%,比例偏低;三是人文课程目标过于功利化。所开课程没有站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只突出人文类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忽视其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审美性,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变成两张皮,无法真正融合。
3.缺乏教学资源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工科高校往往更愿意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专业建设上,而对人文教师队伍的配备、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室多媒体平台和网络的设置、图书馆人文资料的购置、第二课堂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馆的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甚至短缺,这给人文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当前,工科高校从总体上来说,专业的人文教师仍大量缺乏,教学条件滞后,教学手段也相对简单。
4.人文课程定为选修课未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
大学校园里经常有这样的流行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从一句校园玩笑可以反映出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工科高校中恰恰都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在开设,可想而知,大学生在上这一类课程时所拥有的热情和所付出的精力会大打折扣,使本来为数不多的人文教育课程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工科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1.设置人文核心课程
工科类高校应该设置一批人文课程为核心课程,其目的在于更加坚实地奠定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并对其他文化素质课程起到以纲带目的示范作用。如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西方哲学三门课程均可定为核心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不仅仅是简单地扩大了知识面,而在设课范围上有一定的广度,覆盖了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等主要的人文学科领域,而不是局限于其中的某几个领域;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深度,不仅仅是介绍性的、事实性的,而是有理论有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和文化分辨能力。人文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之后,学校应该将其准确定位,这些课程再不是普通的公共选修课,而是与工科专业的自然科学基础公共课程,比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性质相同,是本科生入学后就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全部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领衔开设。
2.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工科高校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是否完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公选课程应至少包括六个板块:
(1)语言、文学类,以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如大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语言学基础、口才与演讲等;
(2)历史、文化类,主要在于强化大学生对中外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世界历史概览、人类文明简史等;
(3)审美、艺术类,以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和审美素养为目的,如中外音乐欣赏、乐理基础知识,书法鉴赏、美术基础、影视欣赏等;
(4)心理、社会学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增强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如青年心理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等;
(5)哲学、政治类,主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哲学导论、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政治学概论、国际时事等;
(6)经济、法律类,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经济学概论、经济管理基础、法律基础、市场经济与法律等。
3.建立学分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校初期,就拟定了培养实用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列入必修课,规定总共要修满不少于8门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学分。其他世界名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等,都规定理工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类课程,以提高人文素养。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都在推行学分制改革,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工科类高校为了使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应该借助这一契机将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进行设计和规定。如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规定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课程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使文化素质教育从制度上有一定的保证。同时,在选课范围和比例上应出台指导性政策,防止课程设置和学生选修上的随意性。
4.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其他教学辅助设备,教师只有教材、教案,外加一支粉笔,授课方法也是教师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其余时间是简单的提问,其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工科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实现多样化。
5.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保证开出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的同时,工科类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工科类高校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有意识地创造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如组织系列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报告会或专题讲座,开展音乐、书法与绘画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大图书馆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科学书籍的藏书等等,都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举措。
6.积极地引进能够促进人文学科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开发人文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人文素质好的教师承担人文课程的教学。人文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对人生和世界的理性认识知识,还要从情感精神上培养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坚韧的毅力、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工科类高校应引进和培养一批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人际环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学科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在人才引进上还要树立一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请其他院校、研究院的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这样既补充了师资,又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大师,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另外,还应重视开发本校已有的人才资源,通过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来促进本校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或者鼓励现有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再深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合理构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才能使工科类高校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融通,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的工科大学生,使他们成为拥有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应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4-02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谈新敏.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潘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素质教育[EB/OL].西南大学素质教育雨僧网,2007-05-17.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于培养和包括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内的人的全面素质,也就是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建构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受教者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艺术教育是伦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能够在受教者不感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深入人心,使他于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道德影响。把道德教育融入艺术作品中,大学生们就更易于接受,在作品中既享受了愉悦,也净化了情感,美化了心灵。
二、艺术教育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
视野,丰富其文化修养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或是阅历的不足,不一定能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 但却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来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概况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
三、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其
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
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审美能力,还能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长处,开设更多相关的艺术课程,增加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智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四、艺术教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生活压力的加重, 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它在实施和推进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正积极的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在相当多的高校形成共识,诸多大学立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着各自的人才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不同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
但目前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又如何呢?
1、艺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普通高校中,在教学的整体安排上,艺术教育作为教学附件, 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在学科建设上,艺术教育只是高就业压力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调剂,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及完整性,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即“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模式。这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理解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与非理性。
3、艺术教育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首先,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设计。其次,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淡漠。艺术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单单依赖音乐、文学赏析等几节艺术课程是无法完成对人的一生艺术教育培养使命。
因此,要想真正充分发挥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首先,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指导、监督等统筹管理;组织教师培训与定期考查,这样各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便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高校艺术教育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是最活跃的部分 ,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国内外各种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增长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3、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要抓住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教学水平,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构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使学生真正受到系统化的艺术教育。同时,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
在不久的将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必定在公共艺术的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收获,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成果必定会在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中突出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彭吉象.艺术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摘要】 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是融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和医学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本文结合该中心的开放情况,探讨其在提高大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大学生;素质教育
Abstract:The Education Center of Somatological Science at our college integrates the experimentatio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al exchange and medical popular science teaching into a teaching platform of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This paper, referr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centers opening to the students, probes into its role in enhancing the students medical humanity competence.
Key words: the Education Center of Somatological Science; college students;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自建成以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对大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已建设成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广东省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一、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对大学生医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通过服务实验教学、提高我校大学生医学专业文化素质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自建成以来,就担负起我校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它不但是我校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实习基地,而且也是医药相关专业《人体形态学》课程和《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习场所。建成至今,仅教学实习方面,该中心已经接待我校四个校区学生参观学习达到3 700余人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建设注重多功能、多层次和全方位地为本科教学报务,使得人体科学相关课程教学有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场地,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在我校2007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作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亮点工程之一,中心建设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另外,我们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尝试,其中涉及《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人体形态学》、《基础医学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广东药学院所有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就能到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近期的实践,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讲授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有效提高了与医药相关的多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了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辐射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实现大学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大学生中开展关于人体科学和卫生健康教育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单一的教学实验基地,它在设计和布展别注重普及医学科普教育知识的理念。尤其是“中心”综合展厅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和胎儿畸形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病原生物学和病理解剖学等知识的介绍,以及人体解剖学展区关于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和形态结构的介绍等,充分的向各专业的大学生展示人体结构的奥秘和与人体结构相关的医学知识。它不仅局限于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观学习,更适合面向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众多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人体结构和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当代大学生医学素质的全面提高[1]。
在实施过程中,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规定,面向本校各个专业大学生以及大学城其他高校大学生免费开放,接受有组织的团体性参观包括各种主题活动如“世界艾滋病防治日”、“世界爱牙日”以及大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等。目前已经接待广州地区大学生组织的团体活动达到1000多人次,得到了广大参观师生的赞许,它不但为广州地区大学生党团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而且也使大学生相对匮乏的卫生健康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教育。
二、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 通过人文科学展区进行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中心的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展区主要通过生物链中各个进化时期的动物标本展示,揭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使参观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人体胚胎发生发育展区以人体在母体内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完整个体的发育过程为展示重点,通过系统的胚胎学标本和模型展示,使参观者了解人类生命活动的孕育与产生的全过程。同时该展区内还陈设了部分畸胎实物标本和模型,使参观者了解发育过程中畸形发生的原因。
古尸古文物展区展出了大量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人类文明遗迹和珍贵文物标本。该展区展出有第一次期间,南沙虎门 “大角山炮台保卫战”抗英阵亡将士遗骸,东莞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东莞明代状元锺雪松(官品至刑部尚书)家族墓葬出土的古尸和陪葬品,以及广州、佛山、中山等其他地区出土的多具明清时期古尸、遗骸和大批生物类文物珍品等。这些文物标本和相应的背景材料,以特有的形式刻录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印迹,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重大的见证作用。部分文物标本如第一次期间的抗英阵亡将士遗骸和东莞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骸,则分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南沙大角山“纪念园”和东莞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蚝岗遗址公园”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通过本展厅标本的展示,大学生在参观学习生命科学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古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升华,起到了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效果[2]。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本展厅的古尸和生物类文物标本,是利用我们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文法” 和广东省科研成果“加快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古尸和生物类文物保存的推广和应用”,由本教研室科研人员和省内文博部门共同研究的成果,是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二)以基地为平台,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积极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大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发挥创新思维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素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利用自身获得的在生物塑化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和成熟的技术,成为广东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的“第二课堂”。
在中心现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该中心资源,我们将那些对生命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人体科学相关技术的培训,如生物标本与生物类文物的塑化保存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人体标本的设计与制作、人体形态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等。利用第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生物塑化标本,而且掌握了生物类文物的保护技术,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中多次获奖,一部分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我中心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技术使得他们在相关领域有了一技之长,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向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
(三) 利用“中心”作为互动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促成了我校学生与国内外相关专业大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向外界展示了我校学生的风采,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国际友人、知名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学术和科研的交流。如,我中心建成后不久就接待了日本大阪仔庆教育集团师生80多人的参观访问,并进行了交流、联欢等活动,不但增进了两国学生间的友谊,而且在医学学习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三、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建设的展望
(一) 继续加强“中心”在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将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方向,不断加强中心展览的内容的内涵建设,增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作为中心的展览内容,并计划每年在大学城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的前沿介绍”等相关大型展览和讲座。中心还计划在丰富布展的同时,增加和完善多媒体互动系统,使参观的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同时,在普及生命科学知识中,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真正提高[3]。
(二) 将“中心”建设成为大学生的“通识”素质教育基地
本中心将更加广泛的面向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大学城乃至全国大学生开放,不仅仅局限于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而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从而更加适应我国当前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通过接受大学生团体组织的参观和交流活动,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主题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还计划设立专职大学生课外辅导员制度,调用相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接待参观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第三,不定期的邀请国内外知名人体科学和医学专家,组织相关专题讲座和座谈,使得大学生有机会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
(三) 将“中心”建设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将继续依托现有的科研优势和科技创新平台,更加广泛的接纳大学生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相关技术指导大学生,通过施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制度,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逐步完善“中心”的 互动式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加强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网站建设,丰富网站的内涵,提高网站的服务的水平,完善网上的互动教学。同时加强国际间大学生的科研交流,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将更好的依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契机,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国际间大学生科学文化交流,丰富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
总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对外开放,不断完善中心的硬件建设,提高运行管理质量,充分发挥中心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福川,崔月英,尹梅.医学文化素质及其教育理念论纲[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8-20.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困境;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
0 前言
2011年9月,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热点内容,教育部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即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质量,社会声誉,还事关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大问题。而在学校中,班级是学校教育与行政的最基层单位,师生互动与学习的最主要场所,辅导员则是学生频繁接触的基层教育者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教育辅导主体。欲实现教育目标,实施教学改革,班级与辅导员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应以班级作为主要阵地,教学辅导和班级团体辅导相结合,重视学生本位,素质培养,人格成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1 认知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1)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问题,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上个世纪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的失败。1978年,整个中国报纸、杂志、电台都在报导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开班,其中宁铂、谢彦波、干政作为首批入学的“神童”备受瞩目。当然,这些“神童”确实有过人之处,据当时报道:宁铂两岁半会背30多首诗词,3岁会做10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4岁学会400多汉字,5岁上学,6岁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会下围棋和熟读《水浒传》,11岁时宁铂就和时年12岁的干政,11岁的谢彦波一起进入科大少年大学班学习,成为“天之骄子”。人们相信这些少年英才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可结果如何呢?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是之后与社会格格不入,于2002年出家为僧了。谢彦波提前一年本科毕业,15岁读硕,18岁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曾获诺贝尔奖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读博;干政后来也去了普林斯顿读博,结果谢彦波,干政却都因为无法与导师相处而终止了学业,前者泯然众人,后者更因精神疾病问题至今困守家中。[1]
(2)无独有偶,2000年天资聪颖的魏永康年仅17岁就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在学习上魏永康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但是生活上极不合群,不懂得尊重人,去导师家一个招呼都不打就去摆弄导师的电脑,大冬天经常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生活自理能力极差。2003年,中科院无奈地终止了魏永康的学业,现肆业在家。[2]
2 思考
人文困境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不乏象宁铂、谢彦波、魏永康这样学业优秀却陷入人文困境的例子。对照分析这些“神童”“天才”失败的人生之路,便可得知人文素质缺失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
我把大学生的人文困境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缺乏人生支柱
我国社会处于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加上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进入,腐朽思想,文化垃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侵蚀年轻人的心理。大学生思想正处于由不正熟走向成熟的思想活跃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易受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影响。受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言必称“个性”,以一己私利作为处世出发点和归宿,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能以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
(2)重理轻文,缺乏创新意识,人文素质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知识价值观易受错误的社会观念影响(重理轻文)出现偏差,重物质之用,轻精神之用;重即时之用,轻未来之用;重显性之用,轻隐性之用,结果造成所学知识零散、肤浅、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应用于实践。更严重地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知识无用论”“上大学就是混文凭”的想法,生活懒散,学习动力不足,把学习当成课业负担,无法实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形成。
(3)难以实现角色转换,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大学生完成学业后要面临“学校人”向“社会人”角色转换,环境变化,社会转型,体制更替,就业竞争压力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迷茫、颓势的心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学生)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人文教育,忽略对健全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部分大学生缺乏爱心,缺乏自制力,缺乏意志力,渴望成功害怕失败,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做事。稍有挫败便失去自信,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3 探讨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