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的理论

健康教育的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理论

健康教育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 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 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 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 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 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 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 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 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 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 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 认知策略

1) 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 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 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 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 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 行为策略

1) 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 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 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 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 信 行 增进健康

图1 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健康教育的理论范文第2篇

一、体验式学习价值观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要求

体验式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于对人性的尊重,把学习者当成教学过程中主体,学习者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这个层面上说,体验式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致的,即都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服务关系。

(一)体验式学习充分肯定学习者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参与者的自尊,参与者只有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才会主动热情地学习,因此教育者需要想办法不断提高参与者的自尊,要让参与者看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另外,体验式学习要求教育者做到接纳,尽管这个学习者面临一些问题,有一些常人不能接受的偏差行为,甚至较为边缘的价值观,请站在他们的成长环境去思考并理解他们,并肯定他们的价值。

因此,体验式学习一直强调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且认为这种价值正是其不断学习与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看重人存在于世界中,并创造着世界。体验式学习要求教育者需要对学习者的挚爱和对学习者的谦虚的态度,另外还需要教育者对学习者深信不疑,对他们的创造和再创造的力量深信不疑,对他们能变得更加完美深信不疑,即对学习者的信任。

(三)体验式学习相信每一个学习者都具有成长的潜力。教育者应该协助学习者看清自己的需要,挖掘其潜能;协助学习者认识自己可以得到的支持性资源,如朋友、父母、甚至书籍……;另外,协助其看到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学习方法也是关键。最后,协助学习者做出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以及如何承担改变后的结果。

(四)体验式学习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和学习过程的多元性。作为教育者应该强调其差别性,遵守个别化的原则,即将学习者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满足不同需要的成员。当然,库伯也赞同,让拥有各自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因为整体发展才是体验式学习提倡的。

(五)体验式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观。体验式学习要求教育者做到两点:1,协助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观,协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包括优势、不足;同时鼓励学习者积极的吸纳不同的观点和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外界;2,教育者自己也需要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享受整个生活过程,从中积极感受、反思、综合认识从而形成对生活新的认识。

二、体验式学习的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过程要求

(一)创造情境,唤起体验。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的过程中建构一个场,同时教育者与所有的学习者又被场所影响着。这里谈到的场就是情境。

这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平等互动,在平等的氛围中,唤起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积极体验,促进学习积极性。互动意味着互动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权力和道德上的平等,要在各种的真互动中促成学习者自我满意和自我欣赏的一种情境。因此教育者要将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习者,让全体学习者有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另外,也要促进学习者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可以用马蹄形、圆形等座位排列,这样有利于团队合作。同时制定学习者之间的契约,可以促进学习开放自己,并接纳彼此的建议和观点。同时,教育者也要创造一个积极热烈,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意识,互补意识和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参与互动学习是每个人的责任,自己除了积极参与和思考之外,还要尊重与鼓励他人参与,课堂上的“情境交融”的气氛,互相会产生热情、愉快、真诚、信任的合作欲望,优化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善于把课程与大自然、社会、学习者自身紧密结合,打通学习者的生活世界与理论知识之间的界限,常常会激发学习者的探求热情,促使他们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出现一系列动态生成的场景。

(二)积极引导,促进反思。教育者需要引导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体验。杜威认为:教师除了组织情境引发体验,还要帮助学生提取体验的意义并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在体验之后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的深入,有助于产生系统的感悟而反思之后的进一步体验,又会引发新的思考与感悟。

往往提问是引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引导式提问可以遵从以下四个方面:Fact(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事实是指学习者运用其敢感受器官所观察到的周围情境,如所见、所闻、触摸到的等等;感受则是指学习者对所处情境的一种真实体会和感受,即所感;发现则是学习者在综合考虑事实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而获得一种认识,所思所想;未来则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指导,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可以用于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看重学生感受之后,能够将感性的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沉淀下来,形成理性的观点。

健康教育的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弗洛伊德;本我珀我;超我;心理健康教育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临近晚年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曾经有人说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于20世纪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可能在历史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弗洛伊德心理学给教育的带来更大的影响”。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顺利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弗洛伊德性格结构理论的内涵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前期的人格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人格结构观(structural view),即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精神层面。

本我(id):本我的精力来源于本能,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部分,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无组织、无统一意志是本我存在的本质,无时间观点是本我存在的特征。本我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去追求本能的快乐和满足。

自我(ego):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的,是后天学习和对外界环境适应发展的结果。它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的意识的心理部分,是自觉的、能动性心理活动的主要代表。自我可以被看成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遵循现实原则(thereality-prineiple)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符合理性、现实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沟通联系的中间环节。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从自我内部分化出来并且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不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意识。它遵循道德原则,主要是依据至善至美的标准来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此达到理想自我的目的。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如果个体的人格要得到正常发展,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人的心理疾病的形成是因为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失调导致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分析,人的大部分过激行为都是心理冲突的产物。因为“本我”和“超我”在意识领域冲突中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理性的方式不能够处理这种因为冲突而引起的心理问题,自我常采用非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歪曲现实情况,这样可以使本我和超我都能得到满足。虽说保持心理平衡可以通过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实现,但如果这个机制被过分使用反而损害它的本来有效功能,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之中。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全国高校基本上是以“90后”的学生为主,在未来10年内将全部取代80后的大学生,这些被人们描述为“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孩子们,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担负起社会的重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社会环境的消极方面以及家庭的不良管教都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归纳起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问题,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常常会出现盲目乐观导致挫折、现实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形成的心理落差,陌生的环境造成的自我保护心理,家庭背景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所造成的自卑心理,这些因素都会给生活独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带来消极影响。其次,因学业迷茫产生的大学目标性问题。这主要是指常常不知该如何支配额外的“自由时间”,不懂得利用多余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当他们发现这些问题时,自然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困扰,例如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下降等问题。再次,人际交往受挫导致的心理困扰。面对周围的生疏人群,有的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直接导致他们对集体宿舍的生活不能很好适应,更别说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于是内心容易产生痛苦不安的情绪,在生活中表现出了冷漠、孤僻、自我与群体隔离的现象。再次,就业压力导致自我定位模糊,对未来的就业失去安全感,导致在职业发展上给自己盲目定位,缺乏职业规划性、目标性。再次,网络成瘾导致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大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中,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造成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扭曲,严重者发展到人格异常。最后就是恋爱与性的心理困扰。单相思、恋爱受挫、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

造成以上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四个方面找到原因:首先,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溺爱型和权威型,还有隔代抚养方式的出现在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较为普遍,为孩子未来心理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其次,社会、校园心理救助不到位。大学的心理辅导机构存在注重形式,没有把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再次,学校教育的原因。“指挥棒”下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们对学习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造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最后,个人因素。学习动机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低等问题造成他们抵挡不住网络游戏,不良社会行为的诱惑,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与自我价值感都降低。

三、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启示

(一)对潜意识内的压抑进行正确的疏导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对的追求,对欲望的满足,生命的非理性力量会由于挫败、防卫、压抑被埋藏在潜意识中,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不幸的发生。但如果这种本能、欲望、能量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升华,就能衍生为人的志趣、道德、创造力、习惯和态度。如何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呢?为受教育者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自由、活跃的学习环境是重要手段。因为自由的学习情境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和爱等积极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以此达到消除心理无能感问题。

(二)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

如何面对大学生活中因困难与挫折产生的焦虑心理呢?恰当的自我防御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恰当的防御机制主要是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的防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积极适应”。弗洛伊德认为“当自我不能很好的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环境三者关系的时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会失调导致焦虑心理产生”。因为焦虑的功能就是对自我发出警告信号,当这种信号出现在意识中时,自我就能采取措施来对付危险。当然,大多数防御机制都是非理性乃至消极的。它促使人将感到的困扰,让人痛苦的思想和欲望以及经验阻断在意识之下。这种自我压抑的做法虽然能暂时的解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但长期积累,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因此自我学会创造放松心理与恰当的自我防御机制对克服焦虑心理具有很大作用。

(三)建立家庭支持沟通系统

家庭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弗洛伊德认为,个性主要是在生命的最初五年就已经形成。当然,我们不必因此就报以悲观的态度,因为对于后天环境而言,人格是可以通过后期的正确方法重新再塑造的。许多大学生沉闷于父母的不满又较少和父母沟通,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家庭支持沟通系统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有效的后期人格改良方法。可适当的开展一些父母和子女互动沟通活动,例如建议学生给家人发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沟通,也可以提醒学生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以及特殊节假日送去祝福,督促学生放假时期抽空与家人团聚,在节假日期间可以组织亲子游活动。这些微笑的互助关怀往往会让亲情更加融洽,学生也会更自信的去面对各种生活的挑战,从而使扭曲的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四)帮助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及婚姻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即是性的本能需要。大学生的兴趣从对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化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这时候的大学生已经变成为具有恋爱权利、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时期他们心理最最迫切的是力图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高校有义务为学子们提供如下帮助:

1.利用相关知识讲座和开设与恋爱有关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2.加强性知识教育指导工作。这是避免大学生因性好奇盲目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性科学意识。

健康教育的理论范文第4篇

1 资料一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6年1-6月在宁夏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回族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纳入标准:(1)回族;(2)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3)确诊时间未超过1个月,年龄1 8 - 80岁,平均年龄(53.8 ± 6.7)岁;(4)意识清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排除标准:( 1)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语言表达不清者;(2)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70例调查对象中,男38例,女32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高中21例,人专及以上42例;

婚姻状况:未婚/离异/丧偶9例,已婚61例;

经济状况:≦1 000元/月 7例。1 000-3 000元/月 22例,≧3 000元/月41例;BMI达标15例未达标55例;

慢性并发症情况:无67例,有3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纸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等方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1o

 

1.2 干预方法

由2名糖尿病专科护 ±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运用微信群、电话随访、集体授课( 30 - 5Omin/次)等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确诊当天即向患者发放疾病宣教手册,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包括告知降糖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血糖监测方法、运动及饮食疗法等基本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TTM共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2.1 前意向阶段:此阶段侧重于患者意识的唤起特点为患者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进行控制血糖的意愿缺乏控制血糖的动力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干预时通过访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合适判断利用图片及视频讲解什么是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让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帮助患者向下一阶段进行,干预次数为6次。

1.2.2 意向阶段:此阶段侧重于自我、环境评价。患者打算在未来的6个月内进行糖尿病的血糖控带味但无明确的计划。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良行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干预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相勺_信仟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了解科学合理地饮食、运动、血糖检测等方法增强其改变意愿和信了以利用科学的数据和图表帮助其制定控制血糖的计划并设立长期以及短期目标。举办病友会,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控制血糖会减轻乃至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气增加说服力。督促患者做出行为改变的承诺,干预次数为5次。

1.2.3 准备阶段:此阶段侧重强化意识、行为指导。患者打算在1个月内实施糖尿病控制血糖行为,并开始相关计划。干预人员与患者一起探讨在进行健康行为时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客观困难,并与其家属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患者的自身接受程度进行切实可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发放手册、播放视频、个人示范等途径让患者掌握饮食热量的计算、BMI的计算、运动量人小的评估、血糖正确检测的方法等具体内容为下一步做好全而的准备,干预次数为4次。

1.2.4 行动阶段:此阶段侧重行为评价、刺激控制。患者已产生规律的行为,且生活状态已经有所改变患者卞动积极参与控制血糖的行动过程,但还未超过6个月,行为尚未稳,通过访谈评价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血糖的行为是否正确并给予指导,加强管理将短期不规律执行转变为长期规律实施。干预人员与患者共同设立合理地预期目标,制定个体化执行计划,要求其记录每次检测的血糖、计算食物热量及写运动日记和心得,帮助患者解决执行控制血糖行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动员其家属给予支持,建立医院一家庭双重监督系统,干预次数为3次。

1.2.5 维持阶段:此阶段侧重加强管理、避免退回。患者血糖控制过程已经超过6个月,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行为已相对稳定,通过访谈肯定患者坚持控制血糖的信了以比较前、后血糖低激发其控制血糖行为的积极性避免其行为退匡干预次数为2次。

1.3 评价指标

1.3.1 一般资料:由研究者参考人量文献后自行设计包括患者的人目统计学资料一、疾病相关资料一等。

1.3.2 血糖控制·隋况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德国罗氏血糖仪采集手指血检测空腹血糖(F BG) ,餐后2h血糖,运用实验室监测糖化血红蛋自比值。

1.3.3 行为改变阶段的评估:问卷来源于关国癌症预防中心(Cancer  Prevention  Re5earch  Center,CP RC),该问卷只有1个条目。行为改变阶段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使用6点正向计分法即前意向阶段定义为1分维持阶段定义为5先无该不良生活方式或维持目标生活方式超过5年者(在跨理论模型中认为超过5年的目标行为改变的终点)定义为6分。

1.3.4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hine 5e ve r5ion5cale of the Diabete5 5elf care Activitie5, 5D5CA):中文版由我国万巧琴等进行翻译,测得5D5CA总体Cronbach’5 α为0.62,重测信度为0.83.翻译后量表由11个条目组成,分别反映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药物等6个方而内容其中10个条目为正向题,1个条目为反向题每个条目按0-7分8级计分总分0 - 77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得分指标一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00,并将得分指标≦40%定义为差40%一8000为中等≧80%为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5P55i9.o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一、各量表得分;行为改变阶段采用x=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行为改变阶段的比较

两组的行为改变阶段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完成后两组资料一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行动阶段的人员占8000,说明患者的参与度较高行为转变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FBG, 2hPBG, 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FBG,2hPBG, HbAl c测得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实验组35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30.49 ± 4.56)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标≧80%) 9例,占25.3%;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 18例,占51.4%;水平差(得分指标≦40%) 8例,占22.8%。对照组35例糖尿病患者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27.23 ± 2.78)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俪≧80%) 4例,占11.4%;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 15例,占42.9%;水平澎得分指柄茱墓40%) 16例,占45.7%。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管理行为有所提高见表40

 

3 讨论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尤其回族占本地人目的比例很高,受到回族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咆本地区人们喜食牛羊。热衷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给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埋下祸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FBG, 2hPBG, HbAlc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所以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能够很好的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如何运用更好的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只是去尝试各种理论或方法下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的提高。

健康教育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我们要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学生认识能力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情绪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教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四、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地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

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祖文.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薛欣.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5,(01).

[3]黄长城.试论多维体育观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完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4]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5]王荣.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李有伟,曲业煌,胡君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7]潘建东.关于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8]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