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1篇

初中化学课的基本特点

(1)化学课的实验在理科中是最多的。化学实验涉及大量药品,仪器,实验现象直观,有趣。符号,方程式多。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或方程式表示出来。概念,术语多。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化学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

(2)准确严谨,简明扼要。要准确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化学术语,以事实为依据,合理推论。语言要精辟,抓住要点,不要长篇大论,不着边际。要生动,形象,有趣。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语言是专业性很强的书面语言,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语,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拉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要有启发性。实验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要从直观的实验入手,逐步引出抽象的理论知识。化学课程准要求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实验时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以四眼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实验操作者的不同,化学实验也可分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里我们只讨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

(3)化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原子理论,各种化学反应化合价,化学键,几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能够展示物质的外在性质,而化学理论则是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些性质的,化学理论多是在大量化学实验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它反过来又能指导实验,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改革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旧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梁道和基本途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每个学生都提供练习的机会。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倾向性,当学生情绪高昂时,学生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学生所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可以说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簕学,巧学的内在动力。现代化学教学理论认为,化学教学是化学思维过程的教育,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建构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是人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人类90%的行为出自习惯支配。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关于学习比率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关于人获得知识的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口援方法,让学生只听(纯听觉)3个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3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15%,40%,75%.听觉并用的记忆率远远大于只看,只听,3天后大于二者之和。可以看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就是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故而能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的课程资源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中小学教师甚至把教科当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理解十分狭隘。同时,开发与利用途径单一,如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重视条件性资源,忽视素材性资源等,从而造成了许多很好的非常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2篇

一、如何重视与理解中学体育教学

1.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中学体育教学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2.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和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育道德行为教学的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有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3.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其特点: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的层次可以分为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单元体育教学过程、课时体育教学过程。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国家规定性、多样性、非全体性的特点;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发展阶段性、相互衔接性;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承启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季节性和集散性的特点;单元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规模变化性和学理性的特点;课时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结构性、行为性和方法性的特点。

4.中学体育教学主体理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引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越强,相反,教师的指导性差,学生的主体性也差;要通过强化和优化教师的指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5.中学体育教学原则理论:中学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以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增强体育教学原则的指导意义为侧重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提出中国当前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七项。即: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6.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构造及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应由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部分;可按认知、技能、情感、生理和集体五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7.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的层次;按照体育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信息传递途径)和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8.按目标将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理论:在现在的条件下,按教学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应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教材层次和排列理论:如果以小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横轴,以大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纵轴画一个象限图,就可以得出四个不同功能和形态的体育教材的排列方式

10.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理论:能否进行良好的体育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重要的是要妥善地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矛盾: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可分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四个主要方面。

11.中学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理论:由于体育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运动技能上,因此它的学习效果马上就可以显现出来,这形成了体育教学的独特评价环境和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理论:根据对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可以将体育教学研究分成:描述现象的层次、解释现象和归因层次、实证研究的层次和理论和外推层次的研究,各个层次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范围和常用的一类研究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还有着学理性研究特点、实践特点和行动研究特点,这是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人应该充分理解和认真对待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中学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实效性 可行性

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途径。如果能够证明通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实效性,那么网络对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可行的。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证。

一、网络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受教育者可行。

在这一点的论证上,我们侧重于网络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即:网络的运用能否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通过对网络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网络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需求,比如网络的丰富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网络角色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逐渐增强的独立性;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操作鼠标和键盘的中学生“肆无忌惮”,满足他们情绪化的特点,等等。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学生普遍对网络充满热情。有调查表明,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占37.7%,没上网经历但想上网的青少年占40.8%,没上网经历并且目前也不想上网的仅占21.5%。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学生喜欢网络,并且欢迎网络走进课堂。

网络能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网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目的偏离、学生感到反感”等问题。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强、内容丰富、立体感强,同时大量的生活案例能够很好地连接生活,有助于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因此会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

二、因特网设计人性化,资源丰富,对教育者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对于教育者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掌握因特网的各项功能和有效利用因特网的各项功能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面向普罗大众,方便非专业人士操作使用的实用性技术设备,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现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明显的“零起点”特征,即使用者几乎不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可以不考虑网络的运作原理,仅仅以使用为最终目的,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操作者是否掌握或掌握了足够多的相关知识,他们都可以随时接触、学习、运用最新的实用技术。接口性软件的发展,更具生动形象的图形界面,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电脑软件,以及语音识别录入设备的不断完善,等等,彻底打破了计算机网络的垄断被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的局面,促使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涌进寻常百姓家。对中学老师来说,年轻教师能够快速接受掌握新知识,甚至有不少已经是电脑网络方面的行家里手。老教师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操作可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的素质比较高,几乎不会遇到根本性的困难,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操作技术。比如:令很多不会拼音的老教师感到棘手的打字难问题,随着手写板和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大多数年轻家长也对因特网或者是手机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现在的教育者们能够很好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们通过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关键要看通过运用网络能否有效改善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除了上述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外,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的针对性和连贯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运用网络,学校教师除了能够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家长之间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校方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动态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有效协调学校与家长共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由此可知,通过网络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教育者来说是可行的。

三、因特网功能强大,覆盖面广,作为教育手段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否可行,还需看网络能否成为教育者的有效教育工具。如果学校和家长都认同网络可以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教育者们却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那么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仍然是不可行的。

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目前,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普及工作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联网电脑台数、网络用户数、中小学生已接触电脑网络人数等基础性指标正在大幅提高。此外,随着中小学生网络普及率的迅速上升,校园网络建设也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给予了许多政策性补贴与支持。2000年,教育部制订计划,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基本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现已基本实现),促使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相互带动,力争实现全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确保90%左右的公办中小学校用上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网络,让中小学的每一名学生、老师都能分享网络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全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尽管极个别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还没有覆盖到,但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中的中小学校已具备了网络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且,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的经济成本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建立多媒体教室,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指日可待。此外,现在家庭电脑的普及面已非常广泛,算上手机网络,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家长都已入网,如果运用得当,则家长利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方便的。由此可以断定,现在的教育者都已拥有了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源,证明了通过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可行的。

以上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主要因素,简单分析了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证明了受教育者是期望教育者们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的,并且网络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证明了教育者们愿意并有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者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率;还证明了教育者们有现实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认定,通过网络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想法可行。

参考文献:

[1]叶伟民.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挑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王慧芳.网络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学体育教育;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

自70年代提出终身体育后,现已被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接受。如日本1972年保健体育审议会提出:“体育不只是在人的发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内容。”据此,日本学校体育改革开始朝“生涯体育”的方向发展。美国在70年代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英国于1982年制订了“大众体育10年振兴计划”。1983年制定了“青少年锻炼战略开发计划”等一系列的增强体质为主的终身体育制度。

我国对终身体育问题的研究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之际,许多体育界学者将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来引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并且是人体“五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应朝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起,提高体育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方向发展。

一、增强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并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随着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与体育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促进身心体育意识深化发展和自我完善。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相对模糊,体育素养较差。而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意识的主渠道。体育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十分直接的教学形式。因而,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最为现实的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以掌握“三基”为出发点和学生受益为宗旨,通过学习体育教材《体育与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健全的体格是将来工作、生活的“载体”,是美好未来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愿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的意识。

二、体育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学生坚持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兴趣需要培养,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要培养兴趣,首先要培养对体育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口味。男同学对“三大球”以及技术,体操等竞技性的项目感兴趣。女同学则对带有韵律性、动作较优美细腻的项目感兴趣。其次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激发性,力求准确,简洁,清楚;示范动作要求轻松,连贯,优美,大方。这样就能产生“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效果,也就产生了兴趣。再者,在教学及训练中,组织形式多样,训练手段新颖,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积级性,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激发对运动的情感,引发学生经常从事运动训练,逐渐养成运动习惯,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是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终身体育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现在,有很多人一离开课堂和教师就不知如何锻炼身体,因此应把中学体育教育从测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为终身体育服务。中学阶段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学校体育教育除增强体质、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外,还要拓宽延伸到毕业以后,能否运用在学校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培养的体育能力,为自己终身健康服务。因此,能力教育不但要抓好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掌握,还要加强对体育知识,体育卫生知识,体育保健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锻炼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我们知道,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行动是培养体育能力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

首先,我们要从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开始。一般身体素质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跑、跳、投、攀登等一些身体的基本活动来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大身体素质。还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基本技术,进一步提高素质,规范动作,使做出的动作准确,科学、经济。通过一些基本技术学习,提高对自身动作的感悟能力,在以后的一些业余锻炼中,其掌握动作的速度,姿态的准确,优美及锻炼效果上都有较好的体现。

其次,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培养体育能力的基础,体育能力是运用体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本领。为此,必须使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意义及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锻炼的原理和原则,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卫生知识等。

再次,是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实践能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客观条件选用锻炼内容、制定锻炼计划,自我调节控制、检查、评定。独立从事体育实践,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一技之长。特长,是学生体育才能的体现。在进行自己优势、特长的运动中,较容易找到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并且,运动起来更充满自信,更能把自己的的技、战术发挥得更出色。而且,也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运动的。这样,就能稳固和提高对此项运动的兴趣。即使将来步入社会,也会关心并积极参与自己的特长项目,一直到延续到老。

总之,中学体育教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能经常体会到运动带来的激情和。并且具有独立从事锻炼的本领,把体育作为自己的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5篇

1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牢牢把握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1以计算机操作为基础

在中学教育中,我们一贯强调要注重“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培养。“基本技能”反映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就应当是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精心安排教学实验,并在计算机实验过程中,精心指导,严格要求。只有通过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要领,为将来深入学习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以形成概念和掌握基本原理为中心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弄清操作系统、硬件、软件、数据库、程序、计算机语言、算法、指令等基本概念之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计算机中数据和信息的表示、计算机对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处理过程,等等。只有弄清了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才能够学好计算机。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教学,使之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重视和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而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结构,便能更好地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并能更加熟练地加以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1.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计算机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无论是从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都要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获得学习、理解、操作和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及时把一些计算机的新知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介绍给学生,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 中学计算机教学原则

2.1“教育为主”和“学为主体”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各方面,例如,遵循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从德、智、体、美,以及适当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又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指导,等等。这些方面在计算机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体现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主动权,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跟教师的主导作用协同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考虑到这样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反馈即时的信息和实现教学目标,其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是核心。为保证计算机教学按照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教师要善于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学目标和启迪学生的思维紧密地联结成促进学生的智能不断发展提高的链条,形成发展智能的“学习循环”。应当指出,计算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协同活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和谐进行的一种动态活动过程。

2.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计算机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和理论时,要密切联系客观实际,引导学生把学习与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理论讲授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的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并且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使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发挥创造才能,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中学计算机教学策略

3.1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必须随时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让同学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所以,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给老师配备资金,为老师自行研发项目提供支持,这样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对计算机技术的领悟与认识能力都是很有效的,这样老师能够向学生分享更多的科研信息和实践操作,开阔学生的视野。

3.2强化实验操作

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性很强,需要很多的实践操作,实践方法主要有实验和实训。实验可以是当堂检测,也可以上完课后让学生自己进行上机演练。实训比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还要高一点,但是效果更好。实训阶段则是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学习一段时间,体会企业的氛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钻研能力。

3.3依托网络,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与网络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从而拓展了计算机课堂的时空。通过网络课件、实验工具软件、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等网络资源的应用,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