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一、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挑战

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迷茫”现象,价值定位不清晰,对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模糊认识,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这说明当今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不少困惑与矛盾,值得关注。

学生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虚拟化、时尚化倾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主导学生道德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娱乐化倾向”等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网络在给学生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就像海洋,只要一打开网络,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水手,就想到处冒险。”这是一位中学生上网的感受。部分学生中开始出现网络沉溺现象,危害性日益显现出来。

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明显。虽然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

2.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成人社会不断施加给他们的高期望、高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与其它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三项不良心理反应列于前三位,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五项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最多,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9%;对自杀意念报告率进行统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39.0%。调查指出,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来的,同样,如果不加重视,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受到应试机制的严重干扰,常常无奈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也往往带给中小学生以无形的、巨大的压力。

有一学生其父无家庭观念长期滞留福州,不养家。其母一人辛苦抚养,并因此脾气暴躁,常把其当出气筒。其幼年物资条件极其缺乏且无家庭温暖。7岁时其母负气出走从此再未归,父也再未归至今。其后寄居伯父家,自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吃饭时其伯母常斜眼瞧他,倍感不自在。伯母在日常对其颇有微词,责备他是累赘。小学5年级开始出现逆反迹象,偶尔不归家,但教育后能及时改正。初中后,更加叛逆。具体表现为:常偷家里的钱,连伯母放在桌上的手机也偷去卖掉,与他感情甚笃的堂弟放在枕头下的私房钱也被其拿走,并常到其年近八旬的祖父母处骗钱,甚至将同学放在抽屉里的课本当垃圾卖……问其原因,或沉默或说不想回家吃饭。渐渐的开始与一帮同党混在一块。打群架、敲诈勒索、调戏女孩、聚众抽烟赌博、夜不归宿、泡网吧、上课睡觉要么旷课……骗来的钱很快挥霍一空,继而再骗。伯父无法,将其锁在家中但其很快逃脱,后数天不归又混迹天涯,变本加厉,家人寻找,故意躲避。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缺乏家庭监督、家庭温暖、情感交流,以致于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导致学生偷盗、勒索、抽烟、泡吧、打架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对策

1.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转变家教观念

(1)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孩子不应该被溺爱”等。

(2)教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学生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的伤害,都会使学生变得孤僻、自卑,甚至产生反抗、敌对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等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多交流、多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3)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轻德,子女私有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精心创设心理情境,发挥心育活动课教育功能

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心育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心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这两个最核心要素。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以达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注重学科教学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一个心理老师,需要每个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渗透,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学校可通过广播站、宣传窗、手抄报、学生刊物等宣传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可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灵感言等形式,让学生传递白己的心声,倾听同伴的声音。让学生学习传授心理小常识,学会训练调节自己心态的小技能,学会化解同学间心中的小疙瘩。

(4)加强留守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排忧解愁。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诊断和鉴别。疏导、调整和矫正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障碍。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条件好的学校,可建立心理热线和“心语”信箱,心理教师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通过咨询形式,实施心理辅导,为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架起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学校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怎样戒除网瘾”、“青春期性保健知识”、“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措施

初中升高中段,有些成绩较好或家庭富裕的学生选择进城区读书,而成绩较差和家庭情况不好的学生只能留在农村念完高中,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当前我国虽然提出普遍素质教育,可实际上,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过度重视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其他成长方面,比如品德、意志、情感的培养,有些农村学校一味关注升学率,导致一些学生在犯错之后,可以不受处罚,这无疑让教育变味,让其他学生效仿,从而造成校风扭曲、校纪丧失。另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农村社会环境闭塞,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素质较低,都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个学生损坏学校公物,学校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赔偿,请来家长,谁知家长一味偏袒,拒不偿还,造成恶劣影响。农村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长久以来,不求进取、目光短浅的意识,可能让学生造成消极的想法:其实不用辛苦考大学,只要过得下去,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不学习的不良风气,并且通过传染效应,影响到更多的人。

从自身情况分析,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情绪方面,容易出现焦虑、厌烦、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比如,有些学生害怕学习,表现在课堂上,精神涣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遇到考试,焦虑、茫然;有些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精神上处于萎靡状态;一些学生则情绪非常暴躁,与他人有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

行为方面,由于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扭曲,农村中学生经常会产生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学习上,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完成,有迟到、逃学、旷课现象;品行上,说谎、打架、偷窃、抽烟、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农村中学中这些现象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上课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学生拿出游戏机、手机在偷偷地玩;课间之间,也会不时出现打架斗殴事件;还有男女生不正常交往现象;村口的网吧里也总能看到很多学生的身影。这些现象如果不能抑制,就是教育的失败。

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重视其身心的发展,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谈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场所,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人。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吸引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且按照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适当地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心,长此以往,持续作用,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常年不在家,出去打工,造成广大学生无人照顾和看管,这时候我们要付出耐心和爱心关心这部分学生,并且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在校情况,以便共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学校要多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辅导课程,让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倾听学生心声,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定期做到自我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和交流,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个年龄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他们逐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和小学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社会、家长、学习和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个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一大缺陷,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农村中学生在个人交流上会有问题,更有甚者退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只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个积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生活环境,培养一个健康的个性,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生,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状态:(一)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三)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四)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三、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对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另外,由于农村中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农村学生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优、差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优生显著高于差生,学习适应能力是困扰农村初中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应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帮助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有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应首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许多时候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好坏,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国教育专家也曾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最近,又听了著名心理学博士赵一博先生的报告,他要求学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教师经常讲:“ 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好,考试能超常发挥,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差,发挥失常。”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大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目前,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成绩排队等等压力巨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教师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的个体恢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之,若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甚至体罚去伤害本来就心理不平衡的学生,那成绩可想而知,因为老师刻薄的话和体罚,而不喜欢某一门学科,最终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比比皆是。

五、总结

探索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等.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研究,2004,

[2]王芳芳,刘德华,崔明. 初中优、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1992,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问题和现象 分析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11―0119-02

一、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现象

1.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远大理想,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回答问题,不是不举手,就是你等我,我等你,被动学习,不能按时完成课后作业,不能主动学习,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2.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拿高分是他们直接的心理动机,他们己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影响,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甚至一听到考试就逃避。

3.少数学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抑郁。集休意识不强,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操场上,稍一留意,就会发现有一些形单影只的学生,眼神游离。

4.不善于沟通,交际能力低下,甚至惧怕交际。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见了认识的长辈,不打招呼,甚至躲起来。

5.多数学生在卫生、学习、语言、交际、纪律等方面的习惯差;对师长不够尊敬,缺乏爱心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自觉性较差,自制性不强,同样的保证说了一次又一次,错误还是一犯再犯。

6.缺乏竞争意识。选班干部不关我的事,学习成绩好差无所谓,评优选先随大流。

7.从课后学生的谈论中听出,部分高年级学生有早熟倾向。

由此可见,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二、针对现象和问题的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1)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幸福与否和学习的关系不大,因为农村的很多大款根本就没读过几天书。还有一部分家长还存在着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早早就给孩子把房子盖好,根本就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的最大理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棍棒育英才”,打骂教育屡见不鲜,这种家庭环境和对教育的错误认识,直接造成了农村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甚至厌学。

(2)隔代教育愈演愈烈。部分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在家的为生计早出晚归,自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爷爷奶奶对孙子又是百依百顺,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3)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客观上制约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有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4)少数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这种家庭情况也是造成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教育方面

(1)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的学校里,应试教育还是教育教学的中心。高考还是教育的指挥棒。在这种形式下,很多学校,以牺牲学生的活动为代价,挤出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生活在一个更加闭塞的环境里。客观上就没有了沟通、释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出现冷漠,惧怕交际的心理问题不足为奇。

(2)学校教育中偏重于智育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指导、教育的不够,学生的特长没能得到最大发挥。

3.社会影响方面

不能辨明是非的学生在网络电视上汲取流毒,家长带孩子出入歌舞厅、酒吧,致使学生超前步入早熟行列或染上不良习气。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重塑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适合的肢体语言,与对学生合理的期待相结合,能产生较佳的课堂气氛和效果。在课堂上,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讲课时,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动作、话语,让他们受到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受到心灵的重塑和洗涤。

2.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的又一方法。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不断完善。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大胆讲”“谁还想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取得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

3.感受个人成功的欢乐,克服厌学情绪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解答正确或合理的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修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例如,在教学《最美的花朵》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提出不同的问题,我让后进生回答每个自然段在写什么;我让中等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比喻句:我让上等生回答,课文中“你”、“我”、“他”指的是谁,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伺与其他人相处。不同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成功的欢乐,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4.尊重学生人格,走出心理阴霾

在进行教学时,我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潜能生的人格。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对班上胆小自卑、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健全他们的心理。他们特别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朗读课文时,我就有意安排他们轮流逐段朗读,他们的声音很小,语言也结结巴巴,但我表扬鼓励他们读音正确,没有遗漏。重点段落我还会选择赛读,鼓励大家声音洪亮,读出自己的感情,通过示范与个别指导,让他们有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

5.莫以对错论学生,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为解决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目的,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特征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活动正在逐步推进。学校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住宿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寄宿生心理现状形成的原因

1.家长方面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家长对于子女百般呵护甚至溺爱,造成孩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薄弱。家长们总是更多地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很少细心地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总是要求孩子进步,当孩子没有进步时,或责备或痛心疾首,而很少去了解关心他们内心的苦闷和痛楚。在这种成长模式下,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2)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在有的寄宿家庭里,平时父母忙着做自己的事,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抛给学校。但同时,他们对子女的要求都很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尤其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只要学习好就有求必应,零花钱随便给。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要求,就挖苦讽刺,不正确帮助寻找原因。这种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厌学、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停留在口头,没有付诸实践。孩子的家庭背景差异很大,在孩子教育方面,有过分严厉的,也有放任不管的,教育观念普遍比较陈旧。

(4)校外寄宿生管理的空白。一些家长出于各种因素将子女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人家托付给房东,而房东又将管理孩子的任务托付给大一点的孩子,造成了中午和下午饭时间、晚自习后管理的空白。

2.寄宿的客观方面原因

(1)情感沟通的缺乏。有八成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情感沟通时间较少,寄宿生的性格行为容易偏失正确方向。

(2)自我约束的缺乏。和走读学生相比,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造成学习和行为表现落后。

3.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教师没有让全体寄宿生感受到关爱。由于学生众多,情况各异,有时教师的关爱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走读生差不多,或者比不上其他学生。这些孩子往往是比较内向,平时不会调皮闯祸,表现平常的学生。

(2)没有建立好的监督引导机制。教师没有在寄宿生中培养小干部,监督晚间作业完成情况和课余的秩序,所以晚上寄宿生自主学习时处于混乱无组织的状态。

(3)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寄宿生在学校活动方式很少,因为安全因素的考虑,他们的玩耍形式也很少,导致学习疲劳,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

二、加强农村学校住宿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

目前,个体青春发育期普遍存在着提前的趋势,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矛盾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心理上存在着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所引起的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很多,如既反抗又依赖、既闭锁又开放、既固执又多变、既勇敢又胆怯、既骄傲又自卑、既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等。同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为敏感,更为细腻,对自我也倍加关注。

2.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视成长中的变化,懂得主动寻求帮助

要帮助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常识。让他们认识到这一时期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矛盾是同龄人普遍存在的发展阶段性问题,是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肯定自己的成长,成长是快乐的。要接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所发生的变化,正确认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自己在认识上可能存在的片面和不足,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同龄人,不要过于固执、叛逆,要善于接受批评和忠告,懂得成长中会有困扰,承认成长中必然经历挫折,要在困境中敢于迎接挑战,在彷徨中大胆寻求帮助。“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既然如此,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要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成长的岁月更美丽,让青春的“疼痛”值得回味。

3.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力求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

大部分住宿学生特别是校外住宿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中午和下午饭时间、晚自习后出现管理的空白,而这往往是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时候。此时如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长期和这群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行为举止洞察出他们内心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纠正。

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效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住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交流的氛围,要扮演“垃圾桶”的角色,帮助学生发泄,采用“以静制动”的办法,帮助他们发泄后,静下心来,平等交流,以诚相待,实现心灵沟通。学校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们主动去心理咨询室,向心理教师请教当与同学、家长、教师发生矛盾后的解决办法,或向心理教师倾诉,或到心理咨询室找一些娱乐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教师要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的同时,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树立辩证的挫折观,保持活力,保持自信与乐观,学会在自我帮助中征服自我,超越自我,学会在帮助自我中帮助别人。

5.有效挖掘课堂教学的教育力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基础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师生感情氛围,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并且通过鼓励支持学生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从而缩短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自由,以求师生心理相容。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关注住宿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别是校外住宿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生鼓励的微笑,给学生肯定的称赞。

6.营造温馨宿舍的大家庭,开展亲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