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第1篇

首先,应该是个谦逊的学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其中每一项修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虚心地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为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结合“活动导研”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学习理科老师的“公式化”教学和操作性活动方式。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公式推导法,这样得出结论的原因比较直观,便于记忆和下一环节的操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复杂的语言表述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反问+肯定=否定,表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反过来一样可以这样表达。这样公式化的呈现,利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有时让学生记忆一个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学生再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如果说记住也是学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根据科学研究,动手操作是更有利于学会的。理科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动手实验,很快的让学生学会了,这真的值得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学会。比如记住某句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活动,让甲学生说给乙学生听,或者讲授给组内更多的同学去听,并让他阐述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让他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思考、记忆、体验成功,从而更便捷地记住知识点。一味地花r间,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必然有助于语文学习。

学习英语学科的反复性操练。同为文科,甚至有语文老师觉得英语学科的教学思维深度尚不及语文,我们从其教学中有什么可学?其实不然。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个语言点的教学反复的操练,直至所有人都掌握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直接影响到其书面表达的能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我们俗称为“说话题”,过去都不用花时间去教的,稍一点拨,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确保不失分。现在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源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与手机和电脑接触,与人的交流不够。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们也需要像教小朋友说话一样,对有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的句式要进行反复操练,切不可认为这个“简单”,不用教。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也需跟着变。从英语学科借鉴反复操练,有助于语文学科一些重要句式的掌握。

仅仅作为学习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战斗力的能量源。

语文教师必须是正能量源,是促使这个组织会学习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应该是个阅读者,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崇尚阅读,热爱阅读,应该成为语文人的标签。以这样的标签影响跨学科学习团队的其他成员,使这个团队更具有“学习”的气质。更广泛地阅读可以为组织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信息源。除了在阅读上的榜样作用,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成为这个组织的榜样。教师集体中不排除个别人有点“文人相轻”的习气,甚至觉得学科不同,有什么可学的。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谦逊,实实在在地学习和实践,影响团队其他学科成员抛弃个人的偏狭,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1-02

一、引言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交往日渐增多,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距离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善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尤其需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和外语即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知识与能力。本文结合整合理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具体探讨了如何整合大学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Byram(1997)提出跨文化能力,他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异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的能力问题。诸多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有相关论述,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及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这能为跨文化教学的设计提供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将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三类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辅相成,它能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给优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使得在大学英语课程群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有理可依。给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真正成为能活学活用英语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是它能促进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品能在输入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宽容的态度,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在文化体验中调节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行为,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养成欣赏和接受差异的积极态度,并学会处理文化定式和文化差异。

三、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地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黄甫全,1997)。对此我们了解了整合理论,就是把不同的课程或科目,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计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益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共同价值。我们把这一理论用于本文研究中,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使得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形成整体效益,因为它们的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水平,又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人文素质。这样的整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能满足社会对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具体措施

到底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合理有效地整合,本文主要从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可涉及跨文化交际概述、本土文化、外国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英语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比如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精通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好处,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就教学目标的整合而言,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涉及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外文化和对外交往礼仪,按国际惯例从事国际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有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王立非,2009)。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跨文化知识,我们要求他们能阅读和欣赏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作品,并在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语言基本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这些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走向国际化应该具备的能力。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一般贯穿整个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学习两年英语,我们可参照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开设适合他们的选修课,如跨文化概论、英语演讲、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开设时间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又正是学生准备四六级考试的时期,而四六级的考题又往往会涉及很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能使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开设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整合。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教学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的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与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提高学生知识和兴趣并重,使得整个英语学习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

从上文对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整合,我们看出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选修课是可行和必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对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Byram,M.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 bildung and citizenship[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3).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7)14- 0181- 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6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论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rnunication)是一门在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学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文件《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思想,以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其他文化的了解。2003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以掌握一门语言的熟?程度为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应当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去了解另一种文化、心理、社会形态。现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外语教学的同时,忽视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加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力度,不仅需要在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其次,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并且,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网络信息技术等直观渠道,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因此高校跨文化外语课程的开展可以且应当借助更高效、更优化的教学方法,而进十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迅速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把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师、学生角色的教学模式,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视频等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度。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性质和翻转课堂的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论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Flipped Classroom,FC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源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而将课堂学习的精力集中于一些任务练习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M(“dle等网络平台的兴起,教育者们逐渐把PPT、视频等教学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使得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外预先学习讨论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1996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执教的Maureen J.Lage和Glenn J,Platt提出翻转课堂的设想并开展了教学实验;2000年,Wesley J.Baker建构了“翻转课堂模型(Model of Classroorn Flip-ping)”;2004年,Salman Khan利用教学视频在网络上进行远程授课,并创建了可汗学院,进一步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视频等电子化教学手段为依托,把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课前利用视频等教学课件进行自习、小组讨论、课上输出、课内评价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课堂授课和课外练习的时空转换,更在于教学活动合理设计与优化的时空分配,因此翻转课堂被称为是“一场破坏性的教学改革”。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输入有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者在课外自己完成,而课堂则用来专注于人与人的输出型交互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是哈佛大学Mazur教授提出的同伴教学法、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游戏化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混合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内化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论。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必要性及开展模式分析

(一)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外语教学过程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融合统一。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及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借助多样化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对某一文化差异现象进行素材查找、对比分析、加深理解。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参与程度决定其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1)对于显而易见的文化特征的识别;(2)对于与自己文化显著不同的重要又微妙的文化特征的敏感;(3)对于与自己文化显著不同的重要又微妙的文化特征的精神领域的领悟;(4)在长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从外族人的立场体会其文化。要完成这四个阶段的跨文化学习,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1)利用平面视觉材料介绍其他文化的直观素材,比如照片、图片等;(2)通过编写跨文化教学的书籍或增加各类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等材料,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3)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引导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视频、论坛、网络交友工具等网络资源,全方位接收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文化交流的讲座、讨论会、及其他社交活动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文化代表方之间有直接、开放的、通畅的交流。上述四大途径表明,跨文化外语教学应当且必须通过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和拓展。

传统课堂上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排列如下:(l)讲课;(2)小组讨论;(3)个案研究、学生报告;(4)客座教授演讲;(5)电影;(6)小组报告;(7)角色扮演;(8)实地调查;(9)录像及其他。现在国内本科班级人数较多,在上课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师授课,又要组织全班讨论,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克服这一困难的有效办法,就是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制作成PPr或视频的形式,确保学生在课前观看了相关视频,并在课前组织小组讨论、资源搜集、对比研究、个案调查、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等环节,再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报告、辩证讨论、交流合作。此外,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报告或交流等活动时更容易忘却自卑、胆怯等不良情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度得到提升,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开展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学生在观看视频对某一文化要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探索、分工合作,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多形式报告,后由老师指导点评,加以学生间相互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完全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中浸染,有利于学生吸收和积累跨学科、跨文化相关知识。以温州商学院的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为例,其要点可归纳如下:

1.确定跨文化翻转内容和频率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程每学期的总学时是36课时,翻转课堂的翻转次数基本保持为18课时,也就是说,50%的跨文化外语课程将以翻转的形式展开。这主要是因为每次翻转课程任务量比较大,如果所有的单元都进行翻转,实施起来可能会引起学生负面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的任务量也会非常大。因此,在上述的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任务,老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微课及相关资料。

2.微课视频制作及任务布置

微课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其制作方法很多。现参与温州商学院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教师使用的录屏软件主要是Camtasia Studio、YouCam、Office2010/2013/2016,以及具有录播功能的WPS。在微课视频制作完毕后,需提前在某一跨文化教学内容的两周前把翻转材料传到Moodle等网络平台,让学生下载并自习。针对PPT和视频,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workshop讨论、文化现象搜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Presentation、讨论、辩论、自主评价、提问等方式输出所学信息,达到课堂上学生充分用英语表达、操练语言、并深入了解文化现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多途径加强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判断。在任务的实施环节,教师会设计十分详细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要求。任务单中还涉及具体的课堂活动流程,对学生的指示性也非常明确。

3.评价体系

在翻转小组内,会有组长和副组长的选拔,这两位学生起到组织、分配任务的作用,并可以在课前准备翻转任务的过程中对组员的参与度、积极度进行评价、打分。学生的课堂活动会通过同伴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教师应起到引导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合理评分的作用。翻转课堂的分数将纳入到期末总评成绩评定系统中,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

四、跨文化外语翻转课堂效果及展望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新课标下,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准确、流畅地交流。

从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可以看出,试题更突出语言的应用,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语法填空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内容的考查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标;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

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和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展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题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因而课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1.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习语、典故等更与名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中外同意义的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以dog(狗)为例,在汉语里往往用来骂人,而西方人非常喜爱狗,在很多习语里都用到,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2.对话教学

高中应用教材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某一特定语言环境的交际目的,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说“吃了吗,去哪儿”,但在西方人看来如果这样问就表示邀请。再如,受到夸奖,中国人传统上回答“哪里,哪里”,以示谦虚。但在西方人看来这样的回答很怪异,因为他们的回答是“谢谢,我很高兴”。所以,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把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反复操练必不可少,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比如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

3.课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其中就有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比如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例如,Unit5 Rhythy,Unit19 Lesson3 Body Language.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深挖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注意分析英语语篇模式,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没有文化语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而文化的渗透必然会牵扯到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尤其涉及日常交际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原则及语言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某一单元话题,创造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讲Unit17 Lesson3 My Favourite Comedy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电视剧中演员的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觉得有趣,还会印象深刻。

2.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思想性原则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培养;心理干预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经历很长的时间,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文化”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化”影响下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变革。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学习汉语者不理解中国人的“长幼有序”的观念,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人,有人称他“老王”,有人称他“小王”。在人们学习或者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实践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语言和举止纳入该语言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中,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该社会的惯例。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都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语言能力,更不等同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针对“语言能力”,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交际能力,注重人的语言行为不仅要在语法上正确,还要在社会文化规则上得体。例如,一个孩子学会了说话,但是如果他在得到礼物或帮助时不会说“谢谢”,见了客人不会叫“叔叔、阿姨”,我们就会说这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交际。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不同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换能力、文化适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发现,他们不仅外语交际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母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也常常行不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常常受到误解或责难。所以,一般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是难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的。只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跨文化交际中必要的能力。当然,要实现成功地跨文化交际,首先应该明白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不然跨文化交际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贯彻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简明阐述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人们由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习以为常,而面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其他文化却非常陌生,从而就难以避免相互理解与相互沟通的困难。人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交际行为与自己不同,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更不理解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判为什么与自己大相径庭。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感到厌恶的,自己不欣赏的事物却恰恰是别人对此赞不绝口。以中美文化对比为例:中国人讲求自谦尊人,美国人却主张平等互尊,甚至自我显示;中国人喜好相互关切,美国人却讲求维护独立自主;中国人观察和分析事物习惯于从大到小,美国人却习惯于从小到大……所以,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并非易事,需要正确而又恰当地处理复杂多样的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必须不断地排除文化障碍给跨文化交际造成的困难。

对于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解释,书中这样描述:它是善于克服文化休克的障碍,正确了解和认识新文化或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对自己固有的行为举止、交际规则、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适应新文化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环境,并为新的文化的人所接收。还要善于预见和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尽可能避免或顺利地排除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抱怨交际对方难以理解或不好打交道,却不明白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甚至有的人只好终止合作,一走了之。在外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常常抱怨所在文化环境难以适应,采取的应对方法不是躲避,就是直接冲突。这些都是缺乏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跨文化意识。

三、不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Robert G.Hanvey)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是了解文化差异是不行的,还必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而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将会遭遇重重障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获得跨文化意识。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继万评述道:许多人以为只要大量接触外国人或长期居留异文化环境,就一定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已经熟悉了这种交际或者所居住的新文化环境。这种看法不仅不合实际,也十分有害。因为他们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中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必需的“跨文化意识”,具体的说,就是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更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还必须通过“跨文化适应门槛”,即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交际对方或置身于异文化立场之上,接受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跨文化意识”:西方学者Chen和Stacosta对跨文化意识做了如下解释(Samovar et al,2000b:407):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具有文化属性,也要基于同样的认识去探寻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他种文化人们的行为。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的误会就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己知彼,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四、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

跨文化意识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旅游者心态,第二是文化休克,第三是理性分析和愿意适应,第四是主动了解和自觉适应。文化休克:是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态度。无所适从、惶恐不安、抗拒心理是文化休克阶段的三大心理特点。对大多来华留学生而言,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顺利的过度到第三阶段,这对我们的语言教学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对文化不适应症状,还能够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在海外教育学院学习中文的同学大都是成人。这个事实是,成人永远难以达到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行为也永远难以与目的语为母语者一模一样。他们的外语只能尽力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口语水平难度更大,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交际方式的学习和模仿的难度尤其大,文化知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很多方面都难以完全摆脱自身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不论是因为参加社团的学习动力,还是工具主义学习动力,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是他们想通过来华学习尽快提高汉语水平,学习地道的语言,感受不同的异国文化。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生活期间,开始时对新环境都很新奇,随着接触地加深有些同学会遇到难以跨过的文化休克,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把这种不良状态延续至毕业。这不仅大大挫伤了留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甚至还影响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应该为中级阶段的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初级阶段以学习语言为主),作为一根心理辅助拐杖,帮助他们渡过不适应期,为学习语言打好心理基础。

五、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研究中得出一些结论,中国人在表达问候的讯息时,可以就对方正在做的事提问,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具体性,根据具体的情景而论,见到什么说什么、问什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它编码为“看电视呢?”“出去呢?”,它们的功能同英语里的“It’s very nice to meet you!”一样。中国人在译码时一般不会发生差错,不会认为这是实质性问题,把这些形式上的问题只理解为对于自己的关心。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士听到这些话时,在译码过程难免会犯错误,结果得到的讯息是干涉他的私事。

王魁京(1998)做过一个调查,关于汉语学习者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常常碰到什么问题。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他们很愿意和中国人交流,可是不同的中国人见到他们,常常问同样的问题:“你是哪国人”,“来中国多长时间了”,“你在哪个学校学习”。他们觉得,总是回答这些问题很厌烦。这些学习者不明白,在中国人之间,在展开会话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询问对方一些个人情况是为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试探对方是否真有交际欲望,从而决定是否进一步交谈。这些询问不代表发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如果学习者明白中国人这种会话方式的意图,就可以用积极的交际策略将会话引向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而不是仅限于一问一答的简单会话结构。

笔者在这里设想能不能借鉴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的方法。美国涅乐队成员,库尔特・科班(Kurt Cobain),他的歌曲常常表达一种抑郁和自杀的倾向。那么当其他人有这些迹象时,医生或者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预测并防止他的自杀行为,提前进行干预。正如我们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差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感到不适应时,我们为他们专门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中向他们解释中国人的文化行为,解决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理解在一定场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他们如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说法和做法的问题。与他们平等坦诚地交流来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缩小他们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让他们不但能理解并接受中国人的一些看法与做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主动参与和学习模仿。

当然,要做好这根心理辅助拐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科学地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要求都会做的更加详细,才会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本设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但是跨文化交际引入留学生课程这个设想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笔者将会对这个设想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学习。(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2009,《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 周小兵,2004,《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