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技术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前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内容基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2.2 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4总结
人类迈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检验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以提高和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机制非常重要,是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Abstract: I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gradually develops, which requires us to unify own actual situation, consider and interpret the teaching wa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life-oriented and practicality.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实践化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life-oriented; practica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37-01
0引言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我们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知识的传授给予了过多的关注,但很少关注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当下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已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生活化,实践化就是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能指导和改善生活。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借助生活经验学习,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尽量采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例,以增强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冲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实践化就是让学生要能运用所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感受信息技术的无所不在。综合以上,结合平时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活化,实践化之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是“花架子”,没有目的性,时效性。一个实效的情境创设要对学生起着诱导激励的作用。情境的创设要能将学生鲜活的实践生活与信息技术课程链接起来。因此,恰当、生动的情境创设,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将信息带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Flash―移动的小球》这一动作补间动画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演示小球在地板上跳动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小球跳动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在Flash时间轴上怎么样创建关键帧?应该创建几个关键帧?小球的位置怎么摆放?学生联想到课前的实验,马上可以意识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怎么样来解决。这样通过实例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一步步引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在学习《贺卡制作》一课时,我采取让学生观看已经制作完成好的各种主题的贺卡,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贺卡;新年贺卡;圣诞节贺卡……再引导学生回想近期的节日,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模仿,而在回想的过程中,又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涌现,自然兴趣大增,学习利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就容易多啦!
2生活化,实践化之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仅停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时远远不够的,我们承担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生活化,实践化。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设置方面,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时时在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Acdsee图片处理》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所播放的各式各样的瑕疵照片。学生看到被拍摄的效果极差的照片,自然有想将其纠正过来的想法。然后我在课堂上将这些照片分发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从调整图片的曝光开始,然后想办法将照片中的红眼病去除,最后到几张图片的合成,这样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图片处理教学,因为有了生活化的操作任务而变得生动活泼,真切有效起来了。
3生活化,实践化之课堂例举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有很多专业术语。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有时会很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课堂的观察,发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专业术语可以转化为我们生活的用语,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例举生活中案例的方式将难讲的问题简单化。这样通过转化的形式,让学生形象透彻地理解术语的真实意义和操作效果。
例如在学习《信息的特点》这一课时,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实属不易。如果想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生硬地熟记知识,肯定是不切实际,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信息与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似乎这也不算什么难题。比照起来,对于信息的传递性与共享性特点来说,我们举出奥运会主题曲为世界各国人所传唱例子,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中去感受信息的传递性与共享性,而对于传递性的特点更是可以从“copy不走样的游戏”中去深切体会。这样将实例运用于课堂,肯定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就能使学生轻松、直观地接受比较抽象的概念。
4生活化,实践化之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已从应试考试转变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良好的教学评价生活化已日趋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在学习完《WORD编辑制作》后,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电子小报参加评比的任务,作品要图文并排,最后作品要以打印好的方式,交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学生通过先自评打分,然后互评给分,最后评审小组综合评分。评价也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客观反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是很有意义的。又比如在学习IE上网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浏览网页并下载任务要求中所需的素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随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因此,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反对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疏离,才能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让知识的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灵中茁壮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90-01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完善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在社会上做一名能力强、品德高的优秀人才。笔者从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多年,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几方面浅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如下: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我们知道,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由于各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的基础程度不同,以及各个学生的素质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这样就会使计算机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新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则是参差不齐。首先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技能,因此这些大学生学起来很是轻松;其次是有一些大学生以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只是能编辑非常简单的文档,网上传输文件聊天和游戏,其实这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但是这些学生不以为然,以为能够聊天和玩游戏就很好了;再次就是偏远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慢,当地的教学资源短缺,有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计算机,更别说是操作了,这样就给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带了了不少的难题,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尽量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特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计。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大学生的兴趣是容易持久的,只要大学信息技术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热爱这一学科,他们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愿意和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尤其是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的幻灯片或者是文档图案等,更是愿意欣然接受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欣赏和学习,真是感觉其乐无穷。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发达城市的现代大学生都是喜欢上机操作,他们的操作能力较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些大学生急于展示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才能。有一些偏远农村的大学生,也是很愿意在信息技术课上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虽然自己操作理解能力较慢,但是总觉得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科最为快乐的一件事,可以更这操作熟练的同学学习操作方法,设计技巧。还可以自己多多练习打字速度,总是觉得教师讲解理论较多一到操作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诸多问题。由此自己多加练习,同学伙伴在随时加以现场指导,自己的上机操作的打字能力提高了一些,就是连设计能力也提高很快呢,因此,大学生们上机操作乐趣无限。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四、任务驱动发展创新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计划地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个章节都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供学生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讲解、演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文档排版等常用功能常以上机实验为主,而对Word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动力。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关键,是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主地自觉地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育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一堂好课导入是序幕,它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兴趣,老师的话语一定要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一切不良好的情绪置与课堂之外,把微笑、激情、幽默带进课堂融入课堂。用激励的语言,甜美的声音,去感召每一个求知的学生,把枯燥、严密、抽象的教学融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受到知识的沐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在他们似懂非懂,似知似不知的情况下产生求知欲。
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了一个大西瓜进入教室,同学们不知道老师拿这么大的西瓜来干什么,都好奇的睁大眼睛。于是我这个大西瓜说:“中秋节到了,妈妈买来这个大西瓜,让表哥、表姐、你(弟弟)三人来分开吃。并吩咐说让表哥分得这只西瓜的三分之一,表姐姐分得这只西瓜的六分之二,你分得这只西瓜的九分之三。你们说说,谁分得的多?这只西瓜分完了吗?”这时有的同学说:“弟弟分得多!”有的说:“姐姐分得多!”还有的说:“分得一样多!”学生们争论起来。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驳不倒谁。大家互不示弱,急待老师评出高低。于是我分别叫了三个同学,扮演表哥、表姐和弟弟。并让他们亲自动手切瓜,表哥拿走三分之一,表姐姐拿走六分之二,弟弟拿走九分之三。不等西瓜分完,同学们已经是一片呼声:“分得一样多!”“相等!”“一个西瓜分完了!”随着又是一片惊奇的声音:“怎么会一样多呢?”“这三个分数怎么会一样大呢?”于是我也睁大了眼睛说:“是啊,怎么会一样多呢?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么会大小相等呢?”顿时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很快知道知识的奥妙,请教老师心切,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于是我利用这一个极好 的教学时机讲授新课。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这三个分数原来是由于它们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者缩小了相同的倍数。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了数学知识,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爱是通向老师和学生的桥梁,“亲其师,则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感情,可以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师傅,而是和学生爬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学习,相互指正,把爱融入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慈母般的爱。建立平等、友好、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师生感情的共鸣。用心善待每一个即将犯错的孩子。用微笑的面孔,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创设“学教寓乐”的气氛,使学生在愉快合作的氛围中学习。
四、渗透德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