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节能减排;绿色贸易壁垒;公共物品供给;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节能减排
1.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
人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重型工业比重较高,不可避免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煤炭作为工业能源消费的品种,其大量消耗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重化工产品生产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导致单位GDP耗能提高,污染排放也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污染治理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步伐加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也频繁地遭遇了暖冬。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需要有资源保障,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基础工业,这些导致其对资源的需求增长,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总量上也呈上升趋势。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加剧了这种现象。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海平面上升,洪水更加频繁,干旱严重,甚至更多的物种灭绝。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加,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石油价格持续高位波动,资源竞争日益激烈,能源与环境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发挥金融在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2.节能减排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许多企业由于污染事件的发生被关停或限令整改,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的破坏、自然界的灾害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自2007年以来,国际上曾多次召开关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高峰论坛。节能减排,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增加能源的二次利用,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一些纺织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淘汰规模小、耗电高、产品附加值低的棉纺设备,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新开发的力度,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国际及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提出了节能减耗的约束性指标,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节能减排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公共物品的供给与企业节能减排
1.节能减排市场失灵
资源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节能减排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进而达成市场均衡,但当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外部性存在时,节能减排市场就会出现失灵。节能减排是全体社会的共同愿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它不会具有强烈的节能减排的动力,因为节能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考虑的是最直接的利益。即使企业投入了很多,达到了效果,但最大的获益者不是企业而是社会上的其他人。因此,企业节能减排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
2.政府纠正“市场失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体现主体,应该担负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对于节能减排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建立政策,改革制度,纠正“市场失灵”,为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创造宽松的环境。政府应该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有关节能减排定量目标的条款,使节能减排有具体数量的约束。在节能减排政策设计中,通过利用税收和财政分配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节能减排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这样才能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减排的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纠正外部性造成的问题,征收排污费,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为节能减排建立市场,把节能减排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市场主体,这样就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从而推动节能减排的进行。
(三)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与企业节能减排
1.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在国际贸易领域,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出口贸易。发达国家的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这些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挂钩,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关税、碳关税等都属于绿色贸易壁垒。例如,碳关税是指一国对高能耗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的高能耗出口产品,如纺织品、机电产品、轻工业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在农产品方面,如果一国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进口国将不再进口相关类的产品;在服装和纺织品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禁止进口含有某些化学成分的纺织品,如1994年德国禁止进口含偶氮燃料的纺织品,这使得我国使用104种偶氮燃料的纺织品的出口中断。发达国家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这样下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范围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2.绿色贸易壁垒对双边或多边贸易产生影响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以外,包括中国的产品也被排斥在市场以外。因此,因为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与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组织发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对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外,对我国的招商引资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其本国的环境标准已日趋严格,在这些国家,重污染产业已被限制或淘汰,因而它们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加恶化,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受到影响。伴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小数海外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污染处罚,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企业,尤其在化工、印染等行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企业应进行节能减排
企业是国际贸易的主体,然而企业存在资金、主动性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大多数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不足。金融对节能减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和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压力,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信贷政策为节能减排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杠杆的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如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对于污染生产的企业的投资贷款进行贷款额度限制,甚至实施惩罚性的高利率的手段。这样,对于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其生存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源耗费和污染排放。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政策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产生的影响。
(四)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节能减排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节能环保产业也因此成为以国家政策需求和社会需要为拉动力的产业。对金融机构而言,节能减排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市场、新的客户、新的业务,拓宽了金融发展的空间。银行机构可以开发与节能减排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大胆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建立节能减排的“绿色通道”。可以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如针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改造贷款,可以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支持节能减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投放信贷,改进和加强节能减排产业的金融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可以使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良好的声誉。金融促进节能减排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全面推进银行业务,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部门对节能减排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支持不够。开展节能减排的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支持,但目前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不足,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缺乏相应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督激励政策。在税收方面,虽然政府出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但由于整体把握和系统考虑不足,有关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比较零散,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财政政策方面,首先政府不能够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应的政策性财政支持和担保。其次政府投入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比例偏小,虽然政府先后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改造项目,但与节能减排所需的巨额资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监督激励政策方面,政府对于污染企业缺乏一定的惩罚制度,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约束不够。对于做得好的企业及金融机构,激励措施不够,没有充分调动起他们进行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二)金融机构层面
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往往把资金过多地投向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化行业,但这种信贷结构使金融机构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为金融机构资金与这些行业会由此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赖关系,这样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金融机构应与企业进行更高层次上的互利合作,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高度的信贷风险意识,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企业贷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还可以使金融机构有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首先,商业银行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节能减排的支持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节能减排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但一次性投资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回收期长,即期经济效益不明显,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盈利,因而更愿意把资金投向重工业。其次,金融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部门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再次,目前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办法掌握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耗能指标和环保指标等一手资料,能够了解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获得的,这就会导致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恶意隐瞒而造成的信息失真,难以为银行支持节能减排业务提供实质性的参考,给银行机构支持节能减排业务带来很大的制约。最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不仅体现在对淘汰技术企业的关停上,更体现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上。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容易使金融机构产生不良贷款,因此金融机构更应该致力于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支持节能减排的工作。很多近几年建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体技术比较先进,而环保设施不够完备,解决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问题的重点是环保技术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节能减排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企业层面
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主动性。首先,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思想和认识不到位。由于节能减排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进行节能减排的意义认识不够,因而缺乏主动性。其次,节能减排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一定的资金,而对于企业来说,自筹资金的能力不足,又缺少当地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投入不足,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而企业节能减排受到很大的限制。最后,由于缺乏推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对于做得好的企业缺乏相应的经济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或增加补贴等,因而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工作。
(四)社会层面
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涉及生产、生活、建设、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是全社会支持的行动,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公众的监督。
公众在参与节能减排上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公众参与的深度、广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深度不够。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社会上存在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公众的环保意识不高。如果缺乏公众的参与,节能减排的推行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公众需要提高环保意识,转变生活方式,形成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第二,公众对节能减排的监督不够。由于节能减排存在外部性的特征,公众进行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不足,对社会上的污染现象的监督不够。第三,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相关的具体制度,对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缺乏一定的规范,仅仅处于倡导的层面,因而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不高。
三、金融促进节能减排的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部门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
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保持经济及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正确处理好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节能减排。首先应是制度层面的规范。政府应制定对于节能减排实施不利的企业的惩罚制度,提高处罚标准,使处罚的力度大于企业环境污染的成本,增强法律的惩戒力,这样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就会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其次是制定具体的措施。政府应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体系建设,减轻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可以制定节能减排型企业相关的补偿政策,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支持节能减排企业的金融机构实行所得税适当减收的办法,调动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节能减排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相关的金融创新激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
(二)加强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和沟通
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的实施有赖于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信息。金融部门应加强与其的沟通,做好企业节能减排信息的采集工作并实现政府、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广泛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将企业的环保审批、环保认证等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在贷款审核时,对于信用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信贷上的优惠,而对于信用差、不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进行信贷上的限制。这样才有利于金融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三)加强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宣传
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但是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更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环保投入和人才培养,使节能减排环保思想深入企业文化。 加强对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学习, 综合利用国家税收、补贴、银行绿色信贷等鼓励政策,减少资金压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本企业生产方式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融资
积极加入新兴国际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是弥补我国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节能减排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和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二是积极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为节能减排融资;三是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目录的要求,积极争取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设厂,提供先进的环保产品和技术,参与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好孟.金融支持节能减排问题探讨[J].视点,2007(22).
[2]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J]. 绿叶,2007(07).
[3]杨小苹.金融创新支持节能减排政策的有益探索[J].中国金融,2008(04).
[4]郭玲.绿色金融对企业经营影响的研究[J].今日财富,2010(01).
[5]肖坚.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01).
[6]肖坚.鼓励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8(05).
“水干了才会暴露出谁在裸泳”,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一度暴露出来。过去,在优良的市场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惠的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很多企业起步迅速,发展喜人,但是在经营管理上、科技创新上、企业品牌上没有下功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由于“经济和平年代”的掩盖一直被忽视,当金融危机出现以后,问题全出来了。
1.市场萎缩,产品销售不畅
由于国际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急剧萎缩,同时,金融危机后期,我国的传统出口国家如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消费行为以及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变化,市场保护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导致未来我们队这些国家的出口将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玩具、鞋帽、服装等产品面临着极大的销售危机。另外,由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很多的工人失业,收入减低,消费能力下降,房市萧条,导致了国内的市场陷入一个较长的萧条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未来的产品销售将困难重重。
2.产品库存积压
我国企业一直以产品数量取得整体规模利润,但是由于企业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困难,同时市场正在调整,企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产品的积压导致了企业资金被套牢,使得企业本来在金融危机下已经捉襟见肘的资金压力更加雪上加霜。产品积压的原因一个是市场的萎缩,另一个也是企业无法适应市场新的变化造成的。
3.利润锐减
我国企业原来的利润主要来自良好的出口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我国的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机遇多、竞争少,使得企业赢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市场少了、物价高了,但是职工的工资却在上涨,这使得企业的利润出现减少的趋势。同时,我国这些企业大部分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附加值少,在产业链当中处于低端,利润一直单薄,在金融危机下,利润更加少。
4.财务危机
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的财务就是记录一下支出与收入,保管保管现金,根本谈不上什么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报告,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一些下游销售商与生产商的倒闭与经营困难,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资金回笼的压力,很多资金收不回来,一些已经在垫资的工程也停不下来,企业困难重重。同时,由于产品库存的压力加大,压住了一部分资金,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难上加难。
5.成本加压
金融危机以后,企业的产品生产缩减,企业设备与工人的生产能力“吃不饱”,使得设备与人力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的成本压力加大。当前,物价上涨,企业的原材料也在上涨。同时,新的劳动法出台,对企业用工、三金、解聘等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需要慎重行事。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如何度过调整期
金融危机后,这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更加严厉,国际贸易纠纷更加复杂化。我国的国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人力资源费用更加高涨,一些外资企业向世界上的低劳动力国家转移,国内市场未来的趋势不明,变化没有时间表。这一切需要我们企业认真思考这个经济调整期的新的战略策略,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三、经济调整前期的企业应对策略
1.加强财务管理
在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压力之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为企业的资金运转控制好资金,防止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留在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地方。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使得企业度过难关。要抓住一切渠道与机会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因为在金融危机下,资金就是沙漠中的泉水,是企业是救命稻草。
2.减少产品库存
危机下,销售受阻,相应的库存就会增加。库存是企业消化不良症的表现,金融危机下,企业产品积压,会带来销售的风险,带来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的负担加重、风险加强。所以,企业要针对市场需要,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尽力不生产一些垫资产品或者一些先销售后付款的产品。及时及时调查反馈库存情况,既保证销售的需要,也要保证减少积压。
3.控制企业发展规模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一些原来的扩展规模的计划应该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审视。因为,一方面,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一定变化,绝大部分的出口与内销市场的消费行为与国家政策都会变。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盲目的投资扩建耗费资金非常严重。企业应该慎重思考,企业未来的战略取向,然后在思考企业扩建问题。甚至对于一些企业来讲,还需要缩减企业的一些项目,停建一些在建项目,以留下资金防止经济调整期的延长。
4.严格控制企业成本,谨慎用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严格计算生产成本,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的竞争力,保证眼前利润的问题,也是未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企业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生产线上要勒紧裤带;另一方面,企业要谨慎用工,减少人力浪费与支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5.争取外来资金支持
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启动了40000亿元的国家振兴经济投资计划,这项资金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争取得到国家专项投资款项,或者争取银行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这些外来资金的支持将化危机为机遇,让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关键词:金融发展;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有了不小的提升,很多时候更细化凭借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务,这就使得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一般来说,高中生负担较重,但又没有收入来源,与社会之间经济上的交流越来越多,而且随着高中生和社会之间接触日益紧密,社会上的一些理论就容易对高中生的各种生活观念产生不小的影响。高中生心智尚未成熟,加强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的研究,成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一、金融发展对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的影响
(一)零用钱可观,但普遍缺乏良好的理财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的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虽然高中生零花钱的数量差异依然较大,但总体来看高中生的可支配费用也有了不小的增长,而且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自主支配零用钱,但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零用钱的使用有明确的计划,大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想买就买”的消费观在高中生群体尤为普遍。这表明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良好、有序的消费习惯,这和家庭、学校在理财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二)消费构成不够合理
从一些对高中生各部分消费比重构成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高中身跟大多数的消费是在“玩”和“吃”上,之后才是“学”和“穿”,可以说,吃喝玩乐学是高中生消费最主要的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在学习方面消费的比重并不高,虽然存在学习方面消费主要由父母承担这一因素,但这也说明了高中生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情交际和游戏占据不小的比例,这可以说是当前人情消费泛滥的社会风气和互联网游戏的兴起造成的,这些就形成了当前高中生消费结构的特点。
(三)消费影响因素多元化
实际上,很多高中生依旧将商品价格和用途列为是否购买一个商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这说明很多高中生依旧拥有理性的消费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的款式、包b、潮流程度也是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高中生手中的可支配费用逐渐提升,商品的实用性已经不再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即便款式、包装吸引人,价格相对昂贵,不是很实用,也一样可以买下来,这反映出当代高中生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日趋多元化的特点。
二、高中生应用金融理财知识改善生活理财观念的策略
(一)以互联网、报刊书籍为媒介,学习理财知识
高中生虽然有较繁重的学习任务,但仍有很多机会通过互联网来了解社会信息,愉悦身心。高中生要学会恰当地使用网络,多浏览一些理财方面的新闻或微博,关注理财教育类节目,多读一些相对浅显易懂的理财类书籍和基础性的理财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各种理财产品和国家政策,积极学习先进、科学的生活理财理念,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有益的金融理财知识。
(二)学会合理支配零用钱
一般来说,高中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学习,包括购买教材、辅助类书籍、学习工具等;二是吃穿,平时吃穿用等不可避免的花费;三是娱乐,包括旅行、聚餐、KTV等等,这一部分的花费往往十分惊人。高中生要学会抑制不理智、不节制、冲动的花销,在基本消费以外还有余地的时候应将剩余的零用钱存起来,辅以一定的理财知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
(三)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高中生要学会结合自身的消费特点和习惯,制定消费预算,并参照预算进行消费活动。高中生要明白,预算虽然是纸上工作,但落到实处却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预算分析,高中生可以在平时的花费中总结资金流向,判断每一笔消费的价值,以此为依据总结出自身的消费习惯,并根据自身的消费习惯进行改进和规划,让自己的每一笔消费开支都更有价值。
三、结语
高中生倾向于独立,喜欢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给的建议收不到效果,反而很多社会上流行的行为习惯会对高中生的生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社会金融发展的理论或观念对高中生理财观念的影响尤其明显。高中生必须要学会分辨社会上的各种理论和观念,学会正确的生活理财观念,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经济生活。然而金融发展对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影响相对较大,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的健康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陆茜.深圳高中生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调查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4.
[关键词]金融资源;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68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金融产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金融c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社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不难发现,金融的内涵在不断被拓展的同时,也随着经济的金融化而不断发展。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人员发现房地产与金融产业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对房地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进一步的探讨。
1 金融视角下对房地产金融的研究
笔者在房地产金融战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价值分析等方法,目的是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用一些战略管理的相关哲学理论去有效地借鉴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而通过对金融理论进行成果的创新,这样可以对房地产金融进行更为全面且具有层次的梳理和创新。
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正在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在这个不断崛起的过程中,传统单方向地讨论金融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发展的需要,以“跳出金融看金融”的变革式的思维才能够更好地面对中国金融面临的复杂的金融环境。
2 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和传统金融理论的局限性
房地产金融在中国虽然发展的比较晚,大体上的发展时间还不足40年,但是它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仍然使其成为了房地产金融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改革的特殊性和经济背景形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特殊历程。笔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用辩证主义的思维对中国房地产金融制度的变迁和房地产金融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有助于其更好的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周期、发展的规律以及房地产的形成机制进行更好的分析,这样才能为金融的发展做好基础。
我国房地产金融之所以不能得到迅猛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和实际不能进行有效的结合,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相关的研究人员对房地产金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金融理论的狭窄范围内,近些年来,房地产金融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房地产金融的具体对策和融资技术层面,没有形成和建立良好的、系统的理论传承,且在传统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做到有效的创新。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对传统理论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和发展模式,吸取其中有益的因素,并在其基础上对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探究和突破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不仅仅是金融理论研究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与房地产金融紧密相连的一部分金融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人员可以阐明金融已经成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辅助因素,也已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房地产金融也可能作为经济的一个内生因素与房地产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统一化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对房地产金融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协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房地产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3 国外房地产金融研究的思考
英国和美国早在上百年前就对房地产金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这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说,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研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对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理论和研究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有利于实现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协调发展。
每个国家的房地产金融理论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金融理论都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和房地产发展的实况来提出的,各国的房地产金融制度都与国家相关的土地制度、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相关的经济制度等其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在一起,并兼具普遍意义和个性化。
4 房地产金融
这里所谓的房地产金融理论不是对某个房地产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也不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针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的相关政策性的思考。而是房地产金融的相关基础性涵义、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研究。
传统的房地产金融理论就是把房地产金融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单一地将房地产与货币进行结合,从而就渐变成了金融和房地产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和两个独立的产业和学科,而对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紧密的联系性没有给予体现和解析。这导致了传统理论在面对房地产及金融的一系列问题时,不能进行很好的解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房地产的金融战略研究应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进行研究,并对房地产金融进行重新定义和对其进行扩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房地产与金融的紧密关系更形象的表现出来,形成广义的房地产金融的概念,突出房地产金融的重要性,使人们能够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对房地产金融的本质和相应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更为深刻和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视角。
5 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框架的构建和战略的选择
在任何领域,企业要想实现一定的目标,首先就要有一个战略性的计划和决策,这样的决策其实就是一种选择。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房地产金融对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房地产金融可以对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更好的渗透,使人们能更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从而对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做好更多的战略性选择。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的所在也是房地产金融的战略选择。无论是从我国的第一步深化改革,还是从整个阶段的过程化发展都应该将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进行渐进性的提高,使其保持创新的状态,促使其与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进程相吻合。但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盲目的进行跃进。
房地产金融是对房地产进行更好的、适应性的调节和支持,就是对市场化的商品房开发的金融支持和非市场化的保障性住房进行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政策,它应该与实际的情况相吻合。房地产金融的创新与宏观调控的体系进行稳定的结合和协调,有利于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金融的战略高度;在发展的周期内,能有计划的对房地产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房地产金融资源对我国城镇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进而有效的将房地产金融对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负影响减小到最低的范围内。
6 金融资源视角下构建房地产金融发展机制的策略
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对房地产的金融发展机制进行协调性的构建。无论是在对房地产金融的机制进行构建,还是在房地产金融战略的选择上,要想使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能够适应支持战略,需要从金融资源、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考虑房地产金融所处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构建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协调机制。这种调节机制主要是为了有效实现房地产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是通过对房地产的适度支持、合理界定市场中的地位来实施的,它可以不断地优化房地产的投融资机制,有效地提高房地产金融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使整个金融理论框架和市场机制符合实际的需求,使其更好地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更高的吻合度。
房地a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还必须将房地产金融进行资源上的配置,这可以对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金融危机。相关的人员要从金融资源的视角出发,对房地产金融理框架的构建进行创新,针对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下存在投融资渠道的问题、相关的金融风险、房地产在直接投融资过程中发展缓慢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房地产的全面协调和深层次的角度对房地产的信贷、信托、基金和投融资等问题和机制进行研究、设计,这样才能使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可以在金融资源的视角下、在更高的房地产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 结 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对棚户区进行的改造,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地构建和实施已经成为了经济的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地构建不仅仅会影响房地产的实践效果,还会对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房地产金融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我国才能更好地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模式,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变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倪伟康.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1.
关键词 金融与证券 核心课程 优化重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国际化发展的加速,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开始面对更多的非专业投资者,因而对相关从业人才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除了掌握复杂的数学工具和金融与证券理论知识的高端人才,还需要大批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培养金融与证券市场的专业实践人才方面,高职高专教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我国金融与证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但是,在金融与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有的高职高专金融证券人才培养开始显露出自身的问题,其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对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专业的职业教育内容的研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优化重组,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课程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作为培养主体和平台,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培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体现出更侧重实践操作、技术应用的特点。
而金融与证券专业则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首先,金融与证券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知识理论体系更为复杂,现代金融与证券专业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大量应用数学工具的特点,往往涉及到许多经济学、投资学、财务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而且常常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理论。要学好这一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深,而且要广,对学生的学习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金融与证券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不参与相关的实践,很难对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总体来说,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教学,虽然与其他学科一样,既要注重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要十分注意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难度则是要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
二、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观察目前国内对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课程教学相关的研究,可以看到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即三多三少:一是研究专业普遍理论化教学的多,研究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少;二是研究高等本科院校理论教学的多,研究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少;三是研究课程教学的多,研究课程优化重组少。这种现状不利于对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优化重组,不利于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的实施。
相关研究的情况可以反映出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中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比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学》,《财务管理学》与《公司金融学》以及《投资学》,《市场营销学》与《保险营销学》等内容都有很多重叠的地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科分支的发展,很多相关学科有相近的起源和理论基础,因此在基础理论和经典模型方面都可能存在相同的部分,这些重复的部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课时,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2、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性课程偏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当前的教学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仍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实践性课程则显得不足。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高专的金融与证券专业起步较晚,且更偏重服务业,而不同于其他传统制造行业偏重生产技术,教学模式和思维存在一个转换的过程。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实践教学研究相对不足,如何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尚存在许多可探讨之处。第三是因为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模拟实际业务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这些都限制了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降低了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对理论与实务新动态的跟进不够。现代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新的理论、技术、方法、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层出不穷,但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及时跟进。这其中既有教材的更新速度受限的原因,也与任课教师并不参与一线金融事件活动有关。
三、优化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沟通。在教学之前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就需要注意到相关学科之间交叉重叠的部分,并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尽可能降低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但是各门课程的教材为了保持其体系的完整性,不可能完全抛弃与其他学科重合的部分,这就需要各位任课教师在课前进行较为充分的沟通,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征询学生们的意见,对在其他课程学过的部分加以简化或作更多的补充。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合作编写内部实用教材,既可以增强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增强教学队伍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很好的解决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使用的教材在保证内容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新近编制的、知识体系更接近现有实务的教材。同时,教师队伍要加强与实务界的沟通和联系,注意观察行业的发展和前沿动态,提高学生与实务的契合度。
3、加强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式的应用。虽然当前对于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的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是目前也已经开发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交易环境模拟等。同时,在课堂中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比如股票交易系统、银行业务流程系统等等,使学生对实际业务活动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