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微课程 初中地理 教学质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选择微课程方式需围绕教材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发挥出微课程应有的效果。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初中地理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思考,使微课程教学优势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
一、“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作用
1.微课让地理新授课更灵活、丰富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程方式,需结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围绕课本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微课导入提供良好的途径,也为新课程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2.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便捷、有效
微课对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均无限制,因此,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微课,能控制视频的快慢,遇到不懂的地方也能通过反复播放了解。这一特质为转化后进生提供了便利。
3.微课让地理教师经验交流更形象、充分
地理教师采用微课教学的核心,需以教材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并配合教研组、备课组将实际教学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制作为相应微课件。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引导教师及时的反思,而且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促进作用。
二、“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增强微课程的层次性。
以教师的角度来看,采用微课程授课需注意体现微课程的层次性。初中地理教师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应围绕教学内容、遵循《地理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此外,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需围绕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式与目标。例如:以《美国农业带分布及区位因素》为例,采用微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需结合地图的相关要素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相关规律,并认识到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自身地理位置,分析哪些地区适合茶叶的种植,让学生学以致用,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实例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日后生活打下基础。
再如:在进行“认识大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点讲解教材内容时还能通过微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能更深入地掌握各大洲的风土人情、气候与资源等相关地理知识,同时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二)再现地理过程细节,突破课程教学重难点。
就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地理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又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所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微课程”的优势,将其资源化并以三维立体图的形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借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继而强化教学成果。例如:在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均采用地球仪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展示。现在通过微课程,教师能将之作为视频,加深学生印象,更利于学生理解。
(三)合理加工微课程素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教师若想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相关知识,继而使微课程教学效率得到提高,需分析并整理课程素材,经过科学合理的取舍,将地理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有效范围内,让每位学生都受到应有的照顾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再加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特色。例如:在利用微课例讲解《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过程中,教师需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合理加工微课程素材。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地理画面的帮助下,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相关知识。初中地理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微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综上所述,应用微课程能积极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强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为巩固学生所学课本知识和突破教材重难点提供帮助。微课程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以此原则为前提帮助教师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也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微课程教学应受到广大教师的大力推广,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学生负担过重是困扰教育多年的顽症,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使新世纪的人才过早地背起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颁发了不少文件;大小报刊频频呼吁,刊登了不少文章;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统一考试而改为就近入学等等。这些措施,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将其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可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一个优质、高效的学习氛围,是新时期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实教育弊端,提高国民素质以及适应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减负不是单纯的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量,而是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适合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教育形成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本着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家庭作业效率的思想,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加深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严峻性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究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正式提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景探究教学”等专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利用微课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的研究,从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微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差异和课业负担,以供参考借鉴。
(2)把握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调查的资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掌握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4)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通过对前期获取的资料整合,地理老师集体研究探索借助微课资源如何优化课堂和课后教学,为学校的地理教学提供决策性的指导依据和对策方案。
2、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地理课业中负担问题出现的成因。
按本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外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各两个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观察了解本校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现状,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发现问题。
(3)提出具体的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与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制定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3、研究对象: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选定的实验班级(初一2班)和教师(罗志欣)M行实验验证,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比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的转变,再进一步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4、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