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央政府都不遗余力的利用国家宣传机器向民众灌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笔者试图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角度,跨学科分析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制”模式。
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主体的实施方。一直受到当时国家政治思维的影响。教育实际就是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投影。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它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方法,却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上的献祭和规范开始,礼法就开始它的发展。经历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衍变,“法治”已经褪去血亲复仇的野蛮色彩,“人治”也突破了西周以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礼法;经历了先秦诸子对理论的系统化和汉初的儒家强化,基本形成了看似为儒家礼法为主体,法家制服为辅助;实则以礼法教化为表面,以强制规范为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所谓的“人治”和“法治”。《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外儒内法、心照不宣的政治思想经历了宋明理学的进一步掩盖,进一步淡化了“法治”的色彩,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种政治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呈现的是外儒家内法家,“人治”、“法治”并举的特点。笔者将其称为“二元制”思政教育模式。
中国自诩为“礼仪之邦”。“由于‘礼’的形式是规范,它具有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和约束的功能,是社会生活秩序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礼教一直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从一开始,“礼”就包含了强制和劝化两层属性。以往思政领域的研究者往往注重于儒家“人治”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却忽略了法家“法治”带来的另一股内动力。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有识之士大都善于利用“二元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推行官方认可的主流思想,也是各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的反映。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引起动荡:萧梁末期的侯景之乱和赵宋面对外族时的知识分子的末世悲鸣都是“人治”思想过于理想化酿成的苦果;而“三武灭佛”和唐末五代的斯文扫地则是“法治”思想极端化的例子。因此无论哪个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都不仅左右着当时国家高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影响着当时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历来就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治政治”思想下,儒家强调对民众的“自省”、“克制”,即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强调把自身修养和社会规范相融合。曾有学者将“人治”政治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思政教育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学思并重是指学习道德知识,掌握道德理论。在孔子那里有这样的阐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也指对行为的思考。学必须与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省察克治。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第三,因人施教。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第四,身体力行。这既包括与言行相对的行,也包含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实行。第五,改过迁善。这是古人修养德行的一种重要方法。”
众所周知,和谐心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疏通心理郁结、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对此,笔者深有感触。
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社会主体内心和谐,及时疏导人们的心理症结,消除不满情绪,实现心理和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主要运行规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纠治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之偏的同时,也努力纠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之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
在人类教育史上,德育、智育等的分化与细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细致地探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成效的思维方式与实践形式,但并未也不可能改变人的素质整体性提升的规律与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存在方式。智能无法仅通过智育而得以理想开发与提升,德性同样无法仅通过德育而得以理想开发与提升。中国古代思想家“自明诚”、“自诚明”、“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等丰富思想,所深刻说明的,无疑也是德、智之间的这种内在交融性与共生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看到其政治价值实现与文化价值实现之间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人的正确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曾特别强调:“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提高文化水平。”(《列宁选集》第4卷)。这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临时性要求,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性与规律的深刻把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多年来,学术界从“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阶段性”、“科学性”等角度作过丰富且极具价值的探讨。然而,在众多的探讨中,我们恰恰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从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先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豪迈情怀中便包含着对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感悟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它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文献中“德者,政之始也”(《孔子家语・入官》),“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教者,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等之论,揭明了文化的政治功能,也表达着“教化”,即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的文化性与政治性。
关键词: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78-02
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沟通达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协调人际关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
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受教育对象进行人际交往时,受教育者是接受者和被解惑的客体,使得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1]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式交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命令的形式,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做法使得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同时也违背了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3、受教育者太过被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防御抵制心理,不能够完全信任教育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祟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荀子.礼记》中指出:“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学记》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知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受教育者则是接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这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态度、个人品质、学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要自信,教育时要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同时要尊重受教育者。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修养,注意自身的仪表仪容,发挥个人自身魅力,同时对受教育者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者要熟悉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同时还有伦理道德,处事待人等知识。
3、受教育者自身的原因。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社会行为,多少对别人都存在一些不信任,防御抵制心理不可避免。
二、人际关系和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交往和互动中完成的。人际关系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上就是促进人际和谐。
(一)人际关系和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在双方交往的基础上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双方的心理距离[2]。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大学生在思想上是贴近的、在情感上是融洽的、在心理上是融合的,则双方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他们会主动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吐露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1、有助于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际关系和谐,交往双方是彼此信任与依靠的,比较容易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透视教育对象的内心,从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质,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3]。
2、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教育对象改变不良态度。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畅通的心理渠道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够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相互信任,谈得拢,无芥蒂,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改变原来的不良观点及态度。
3、有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治产生心理疾病。幸福感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诸如归属感、幸福感以及爱的获得,必须经过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真正体味得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常用方法
学校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计划,培育有有理想、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主要表现为坚持学校教育自我加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重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创造性开展好高校思想教育。 [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发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也不断在探索中改革,以“人文为本”的理念也影响着高校教育各个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平等有效的互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做到“以学生为本”。针对于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以讲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坚持学校教育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样便可以避免教学内容仅仅停留表层,且教育模式较为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弊端,实现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被学生自然地内化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从而达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
首先要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其次要做到“克己自律”。“学”与“思”是一对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效提高自己思想修养的有效途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通过“学”与“思”“思”与“学”的往复训练,逐渐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提升了理论修养。“学”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了,主题是教学,主角是教师。“思”主要是在课堂之外进行了,主题是知识,主角是学生。“思”与“学”的辩证统一即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做到了“思”与“学”的结合就是做到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克己自律”一方面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扎实开展好主要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行为修养方法限制自己的内心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制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著名的思想都是说明,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之间,最重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让自己的言与行合乎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才能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
然后是做到“自省”与“慎独”。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型文化,讲求“中正平和”,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和孟子都讲求平衡自己的内心,时时在内心自省,每一件事都要进行自我反省,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且在自省过程中,要做到见贤思齐” 。儒家观点认为,自省过程就是完善人格的过程。“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在独处时,自己约束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单有丰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不够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实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是其意义所在。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思、内心反省,产生一种对积极的道德理论的高度认同感,只有对一种思想但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在行为上有一种自觉的约束感,从而上升到日常生活中通过道德认知,慢慢上升为道德实践,并具体细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行为和细节。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言论,也自然成为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巧言令色,鲜仁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在日常生活中,孔孟等圣贤之人都在道德教育上身体力行,十分重视道德践行,他们对于不善辞令但是对于道德实践都身体力行的人十分推崇,对那些言过其实的人则十分鄙夷、不齿。[3]
目前,各大高校都存在一个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教师在传授古今中外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时候,存在单纯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和德育事例,而缺乏教会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充分吸收优秀的德育因子,将可行的实践成果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学校和个人,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充分让学生内化思想道德涵养,硬化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话题已经在借用德育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是学科之间的借鉴,也是追随西方生活世界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胡塞尔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说》表明工业社会的那种重视效率、过程的机器化的操作模式,对人的束缚已经超出人自身的所应当承受的压力,人被“异化”了,需要在生活中重振人的价值。
思考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几点辨析
1.生活化是不是消极生活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但他们没有解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好的”、“坏的”因素,我们怎样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坏的”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思考。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自为的属性,而生活则具有自发的属性,在两者的关系中需要用教育的自为属性来限制与超越生活的自发属性,这个从源头上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不能彻底的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消极生活,既然是消极生活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结合”失败的片面理解。我们需要给与这样的解释,很多学者在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不追究这样的问题,只顾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好,给不出好在哪里,要么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能结合,因为生活的“不好”、“坏的”因素在。
2.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
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西方的伊凡·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社会》认为学校是强制性的结构,主张撤销学校教育,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就是“鸟笼”的教育,因为它违反了人性的自由的特点。纵观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正规化、规范化给曾经在古代教育只能是贵族特权的一次革命,不但使得很多的学生有了专门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学校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因为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得以传承的有力机构,现在问题出来了,但学校教育的价值需要给予肯定,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学校的教育,或者说在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没有专门老师的指导只能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自发性,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需要结合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去完善生活教育,这个是需要更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摆在眼前的课题,不能顾此失彼,肯定一方而去否定另一方。
3.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孙其昂教授所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体现和价值取向,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一件事物只有搞清楚它是什么,就需要知道它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事物区分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政治属性为什么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的论断都表明我党在宣传政治性的同时注重与生活的密切结合,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从实践的层面论述;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生活化的属性与政治性的属性不是全然相反,而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思考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科发展
新时代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表现为目标的理想化、价值的工具化、评价的单一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一方面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科学性。学科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体现生命力,才能够发挥它自身时代的精华。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年,时代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已经在外国兴起多年,相信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入21世纪学术之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是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面貌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