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1.从部门风控管理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的各个层面。
2.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3.确定每一项系统和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明确风险的价值。
4.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二、项目研究内容
1. 项目来源说明(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需要统一风险语言,建设与公司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文化。组建风险体系建设,需要统一青港物流的全员风险意识和风险语言,培养员工的风险责任感,建设与公司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文化。
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内陆港建设等市场快速扩展、人员和资产数量逐步上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也不断增加,从内部管理的现状和需求上看,要保持持续良好发展,不出现重大风险是公司的底线。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要培育适当的风险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公司各个层面,形成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目前各个板块自主经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到公司文化建设全过程,并在公司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提升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风险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和要求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偏好等。通过制定风险策略、风险解决方案、优化流程、明确职责、完善制定来实现风险管控措施的设置。
需要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全面风险管理手册分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及内部控制与实施两大部分,是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拥有的一套系统的、规划管理的基本单元支撑,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资源能够被有效地利用于紧迫风险的管理。
需要建立风险体系信息化系统。
风险管理体系系统建设以反映每个业务板块中每项业务类型和操作系统的风险状况和变化为抓手,以《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为支撑,以各项业务开展为主线,以风险指数和管控指数为手段,按照风险识别、风险监测,每一个风险点的员工建议的流程,全面整合各项需求,打造统一的风险管理工作平台,确保系统建设与业务规划开展相匹配。借鉴“企业框架”方法论,采用以流程和数据模型为核心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 项目研究目标(总目标及各年度目标)
从部门风控管理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的各个层面。
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确定每一项系统和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明确风险的价值。
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3. 研究开发内容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制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案。为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到公司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在公司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文化氛围,提升全体员工日常工作的风险文化意识,为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可采用风险论文征集、法规知识测试、开展类似《**运营操作中风险防范》的讲座、风险防范“金点子”等建议征集的风险文化建设。
做好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工作。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企业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做好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从每一个业务点、系统规划风险点、每一项综合管理问题做好基础资料的整理,做到全员重视,全员行动。
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和全部员工由此认识并处理现实的或者潜在的风险,做好管控措施,抵御风险所产生的不利效应,降低风险成本。
系统建设以“三统一”的思路,统一数据指标,建立全面、及时、统一的数据和指标体系,形成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管控办法和事后跟踪机制。统一模型,风险管理包括建立体系、形成规范和确定因素3个方面,而体系、规范大多属于业务操作、集团和公司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规范体系等内容,规范各类风险的规则以及组合规则,实现对规则的集中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系统架构,通过各类风险点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实现各个风险间“功能公用、数据共享”。进入系统后的首页中,建立各个生产单位一级标签,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为基本单元支撑,采用一级、二级标签和开发过滤条件主页,实现风险点查找最直观简单的操作,实现全员学习,提升风控意识和具体工作规范。
4. 创新点及可能获得的成果和知识产权
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员学习,提升风控意识和具体工作规范。
5.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预期的经济效益、实施效果等)
从每个部门风控管理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的各个层面。
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确定每一项系统和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明确风险的价值。
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6. 创新能力分析(已有的技术基础及项目应用的条件)
客服中心已形成完整的风险查找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手册》的制作已完成,并根据业务类型持续补充修改,其他部室按照客服中心的风险管理模板,梳理每一个业务、系统、综合管理等全面风险点,全员参与,查找隐患,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为基本单元支撑,采用一级、二级标签和开发过滤条件主页,实现风险点查找最直观简单的操作,实现全员学习,提升风控意识和具体工作规范。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 知识管理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体系 综合集成管理
[分类号]F204
1.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作为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失信”和“失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力、证据力和服务力已成为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就管理主体而言,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涉及科研主管部门包括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部门、科研项目依托和承担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及文件管理专业人员等多个权益相关方,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复杂性的特点;就其管理过程而言,涉及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和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等多个管理活动领域,科研活动流、文件活动流和知识活动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其管理客体对象而言,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长期可用性直接影响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影响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生值、保值与增值。
文献调查揭示:长期以来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管理活动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缺乏统一管理的规范,管理客体相互矛盾、叠加重复、缺乏统一管理的法规等问题。
如何构建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是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解决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无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无统一的管理规范”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式选择
2.1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现状研究
本文采用包括档案的大文件概念,对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规范及其最佳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文件指“组织或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或进行事务活动过程中或为实现其目的而形成、接收和保管的作为证据或(和)资产的信息,不论其载体、形式或格式如何”。文件管理指:“对文件的形成、接收、维护、利用及处置进行高效和系统控制的管理活动,包括捕获并保存业务活动及事务处理的证据和信息的过程”。
2.1.1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南京大学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接收归档的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科研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科研课题档案建档规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得出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特点:科研文件被看成是科研信息资源和国家科技储备手段,强调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项目启动计划管理同步、与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同步、与科研项目结题与成果验收同步,重视科研文件的归档保存、保密和利用限制。
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存在以下不足:①采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管理模式,多为被动和静态管理;②对电子文件管理实施纸质与电子双套制与双轨制,缺电子科研文件形成、保管与利用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重复劳动,但科研文件可靠性和可用性缺少质量管理;③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与科研文件管理过程相分离,缺少连贯和一致的管理规范,电子科研文件大量生成,但管理手段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或以手工方式管理,缺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的管理规范;④科研文件跨部门和跨领域共享与再用困难重重,管理活动低效率、低效果和低效能。
2.1.2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文件规划:如何做指南》、英国国民健康服务基金委员会制定的《科研项目文件的文件管理》、英国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制定的《科研机构原始科研数据和文件的管理》、《科研文件管理指南》。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制定的《科研数据和文件管理的方针》、美国加洲大学制定的《数据管理:科研文件》;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部制定的《文件保管期限表》、英国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制定的《BTI科研文件保管指南》。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美国文件档案管理署针对科研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鉴定方针》。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国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经验:①国家科研项目文件被看成是国家公共资产;②多采用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将科研文件看成科研活动过程的有机组成,强调基于证据的科研项目治理,遵从并符合学术规范与档案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③强调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有义务管理好科研文件,对科研文件形成、鉴定、移交、保管与销毁,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数据共享与利用,科研文件质量保证,科研文件信息化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负有共同责任,多为主动动态管理;④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并得到法律授权,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文件的处置与销毁、永久保管与利用负有法律授权的重任,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对文件的质量保证及其管理有合法合规的义务。
2.2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模式SWOT比较
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科研文件管理的主体来看,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面向档案管理部门的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客体及其微观管理对象质量控制,重视文件的保存与知识的保值,对提升文件的控制力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是一种末端的静态被
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法规依据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
・第二种:面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活动及其中观管理活动过程控制,重视文件的形成与知识的生值,对提升文件的证据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动态应对的科研项目治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规范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
・第三种:面向科研主管部门或基金来源部门的知识生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宏观管理服务控制,重视文件的再利用与知识的增值,对提升文件的服务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动适应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构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
・第四种:面向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体系及其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管理,重视文件多种多样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动态适应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资产集成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很难实现科研项目文件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
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及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2.3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分析与选择
对上述四种科研文件管理模式分析比较,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是涉及管理主体最多元、管理客体最多层次、管理过程最复杂,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最佳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为服务目标,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理论、文件全生命期管理理论和知识生态管理理论为指导,融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文件管理和科研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受益为一体,以满足共同的期望和要求为基本方针和原则,集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内容和要素,科研治理、文件质量管理和知识资产风险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不同管理部门和各种学科领域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管理体系。SWOT分析如图1所示:
3.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型构建
3.1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模型
从完善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宗旨出发,采用综合集成管理最佳实践模式,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期理论和知识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科研项目与文件相关的活动的管理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3.2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规划模型
图4是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的规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搭建了三类管理活动联动的工作网络。微观层整合管理对象,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保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中观层优化管理活动过程,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生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证据能力;宏观层创新管理体系,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增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服务能力。
3.3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实施模型
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研究揭示,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最佳实践均遵循以下8项管理方针和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合规性:科研文件产生、保存和提供利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术规范、研究者职业道德规范等科研业务要求。
・第二,规范化:采用国际标准和遵循国际最佳实践惯例,以系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作为科研信息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文件。
・第三,全员参与:科研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可用性保证是所有科研活动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集中统一管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作为国家知识资产,其处置与归档,永久保存与利用应合法合规,集成统一管理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全程管理:从开题到结题的科研活动全过程和从文件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及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每一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都应该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处置。
・第六,集成管理:面向利益相关方共同的目标和受益,将科研流、文件流和知识流集成,融管理主体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客体控制为一体,实现服务满意、过程高效、结果质量保证。
・第七,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八,安全与保密:严格执行信息安全法和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和科学技术保密相关规定,确保国家科研秘密和本单位的科研秘密等不受损害,科研文件在动态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可以持续再用。
图5提出了实现上述管理原则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实施模型,从管理的责任分工与合作、管理的思想与方法、管理的任务与目的、管理的内容与要素构成实施框架,建立了管理主体问合作联盟的工作机制。
3.4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评估模型
图6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评估模型,为管理目标和受益的实现,管理方针和原则的实施提供了连贯一致的评估目标、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
4.结论和建议
按管理主体、管理活动过程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来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相关活动中存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科研知识生态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四种管理模式。SWOT分析揭示,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最适合我国目前“三无”管理的现状,最适宜解决“三失”问题,对提升国家科研项目的“三力”影响力最大。
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构建模型。规划了所需建立的目标、过程及预期的结果,明确了其实施的管理方针、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提出了根据目标实现、方针和原则实施过程进行的监测和测量,针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持续改进的综合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对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管理的联合法规,提升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实施合规性要求、知识产权保护、集中统一管理方针;建立具有连贯性的国家法律法规、科研学术规范和档案质量要求;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嵌入科研创新管理体系。
但是目前平台只有单一的基础专利信息,尚不能满足广东省众多有不同应用需求的用户对各种知识产权信息的迫切需求。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现有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分散,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机制;第二,全社会特别是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不强;第三,能够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和指导信息利用服务的队伍严重不足;第四,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服务网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众缺乏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权威、高效,便捷的手段。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自主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利用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紧迫。国内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较快的兄弟省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正在加大投入,抓紧建设综合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为顺应广东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形势,为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拓展职能、提升服务提供支撑,我们觉得应该尽快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以大力提升广东省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建设“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为特色,以集成共享,扩大服务为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通过3~5年的时间,建立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基础数据群和专题数据库群,以及各类知识产权应用系统,创新一个集基础数据源与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为广东省不同应用层次的用户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及全方位服务,为实施国家和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广东省从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的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1 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迫切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广东,实现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广东省的重要任务。在这一重要进程中,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化传播和服务向深层次发展,为各级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和服务,将有助于广东省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时掌握技术市场动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知识产权及时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全面提高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为构建创新型广东,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谐广东服务。
2 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现实需要
2007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政府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共享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区域)、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三级专利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及时扩充其他知识产权信息源,向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跟踪,查询和咨询服务。建立广东省知识产权人才,九大工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医药知识产权专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分析系统,在研发、出口、诉讼、技术引进等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深层次利用。
《纲要》对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对广东省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广东省知识产权信息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广东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服务保障。
3 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是实现拓展职能,提升服务的客观需要
通过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利用,形成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为主导,全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的系统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咨询、检索,保护,信息、技术交易,司法鉴定等功能,使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为实现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拓展职能、提升知识产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将建成集知识产权信息查询、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平台将立足广东省知识产权发展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专利、科技文献、商标、版权,标准等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等资源,优化服务结构,形成一个覆盖全省,满足广东省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为确保平台建设的顺利开展,按资源需求的迫切程度、建设的难易程度等进行分布实施,同时采用“边建设,边服务、边优化”方式开放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平台的实用性。
(二)整合资源,突出应用
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整合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等资源,并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利用、传播服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不同系统和资源的业务协同。以知识产权信息集成共享和扩大服务为目标,立足省情,面向需
求,注重实效和突出深化应用,在开展以公共服务为主体的信息服务的同时,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程度提供有偿增值服务。
(三)规范管理,强化服务
在抓好平台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平台利用,维护、运营、服务等每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强基础设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中心机房等方面的建设,确保平台安全正常运行。借助平台建设的机遇,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综合信息复合型人才,提高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平台基本功能
初步设想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分平台,二是知识产权信息应用分平台。
(一)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分平台
建成后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分平台,计划由8个子平台组成,面向全省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查询服务。
1、专利基础信息服务子平台
在广东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服务,不断扩充广东省急需的各类信息资源,完善专利信息基础服务子平台的功能。
2、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子平台
根据广东省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广东省九大工业产业,重大科技专项,以及省委,省政府重点鼓励发展、重点扶持,重点引进的产业和项目,将基础专利信息按广东省重点产业或行业专业技术分类方法结合专利文献分类特点,建设产业专题分类数据库,以及相应的产业分类导航、申请人/专利权人分类导航、法律状态库,辅助信息库等,将各数据库整合构成该子平台。
3、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子平台
通过购买或交换数据的形式,将科技成果、中文期刊、各类论文等文献信息整合到该子平台上,提供服务。
4、商标信息服务子平台
目前只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建有中国商标网,可以查询所有的商标注册信息。建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家商标局协商,以链接的方式将商标信息整合到该平台,为广东省提供一站式服务。
5、版权信息服务子平台
主要提供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信息查询。
6、标准信息服务子平台
提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标准信息服务。
7、知识产权专家库子平台
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信息运用等方面的各类知识产权专家。
8、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子平台
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整合在该子平台,方便用户查询。
(二)知识产权信息应用分平台
建成后的知识产权信息应用分平台,计划由7个子平台组成,能够为广东省用户解决不同的知识产权问题。
1 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展示子平台
孩子平台主要为专利技术供需各方提供技术及产品咨询、展示、交易、技术合同登记及其他相应的一系列相关服务。
2 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子平台
孩子平台以电子政务的方式实现全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最终在省、市,县(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便捷、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广东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子平台
孩子平台提供服务机构的信息,包括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及其服务内容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整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和服务人才,向全社会提供包括网上咨询、行政执法、司法诉讼等方面的服务。
4 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子平台
孩子平台通过利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分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广东省各类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专家及各产业、行业的专家,提供知识产权统计、分析、战略研究服务。
5 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子平台
孩子平台提供关于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方法、资产评估指标,资产评估数据库信息等各类信息,并由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咨询,资产评估服务。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引导、帮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评估项目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报告管理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行为,从而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6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子平台
孩子平台提供网上咨询、受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委托等服务。
7 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子平台
孩子平台主要提供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专利基础知识,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等知识的信息及培训,培训包括集中培训和网上培训两种方式。通过该子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教育培训,以推动广东省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
在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之际,还需逐步制定一系列的平台建设,运行、维护、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加强人员培养,保障经费投入,从制度,人员、经费等各方面保障系统的实施和运营。
服务保障系统包括制度保障系统、人才保障系统和设施保障系统。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平台建设、运行、维护、服务、管理等行为,培训一支稳定的、致力于知识产权信息综合运用和研究的人才队伍,保障平台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搭建系统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信息安全环境,保障平台正常运行。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要有经费保证,设施保障系统建设没有太大的问题。服务保障系统最关键的在于人才保障系统的建设,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1、拓宽渠道,培养和壮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匮乏是制约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瓶颈。广东省知识产权局要加大投入力度,狠抓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探索建立适应广东省知识产权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新型人才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加强广东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要做好全省专利信息年度培训计划,积极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不断拓宽渠道,开展专利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工作。借助平台网络,通过课件、视频和交互平台等多种形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以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专利信息服务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培训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从而形成自下而上、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格局。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专利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地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专利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工作,不断充实和壮大专利信息服务人才队伍。通过强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具有现代信息化管理知识、专利信息相关业务娴熟、能够从
事专利信息开发利用和专利战略研究的人才队伍。
除此以外,要探索建立新型的灵活用人机制。在开展专利信息化建设和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促进人员流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事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新型用人机制,充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将信息化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整合到广东省专利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统筹协调,省市联动,加强全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在新的时期要做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就必须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全省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发展,加强全省专利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专利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专利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价值,做到全省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科学建设、省市联动、资源共享,加强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省综合服务能力。
第一,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全省专利信息资源,制定全省专利信息服务工作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全省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适时召开全省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全省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经验,推广专利信息服务工作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案。对地市专利信息服务工作实行宏观统筹与地市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指导地市专利信息服务工作,定期对地市专利信息服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广东省专利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和完善广东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多渠道扩充专利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专利信息服务内容,面向全省开展专利信息服务工作。
第二,各地市知识产权局负责辖区内的专利信息服务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配合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对地市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管理和维护广东省专利信息服务分平台或使用分站,制定和完善各自辖区内的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并报送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备案。
第三,建立全省专利信息开发利用通报制度。各地市知识产权局在建设地方特色产业、行业专利数据库前,应及时告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管理部门,以便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利用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建设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专利信息进行数据再加工、开发新系统,须向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提出需求申请,经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下我们就以科技型企业-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实践加以研究。
中控集团是一家以创新为立身之本的企业,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创新之路。中控始终把科技创新当成企业的生命线,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机热冗余DCS系统;率先开发生产了无纸记录仪;第一个尝试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在工业场合;推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一个推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也正是因为创新上的成功,中控集团的产业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0亿元。产业方向从原有的单一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到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公司下辖15个子公司和1家研究院、全国分区域设有16个分公司,并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已成功进入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已成为国内一流、产品门类齐全的自动化综合性集团公司。企业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各种肯定,获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单位"等多种称号,可以说,中控集团是创新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
分析中控集团的创新实践,中控集团创新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一、 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研发创新体系
一个企业必须建立适合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一个企业的创新体系不能一成不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研发体系也必须进行创新,以保持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活力与源泉。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控通过创新体系建设,紧紧把握自动化行业的趋势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可从图1.1得到直观的体现,即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初创阶段、调整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
1993年到1996年的初创阶段,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的自控产品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这些产品价格高、维护难,导致一般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与应用,严重影响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进程,同时本土相关自动化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望于"产业报国"的中控以20万元资金在浙大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始创业,在当年(1993年)在国内首先推出了1:1热冗余DCS系统;1994年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的记录仪,而到1996年推出国内第一块现场总线圆卡时,公司销售额已经由40万元增长到了近1000万元。
1997年到2000年的调整阶段,随着市场份额扩大及客户需求变化,四个分散的开发部门已经不能及时有效整合公司技术力量进行重大的技术攻关,这导致了公司又一次重大的创新体系调整,即于1999年成立了技术中心。在这过程中,中控,打破了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的垄断,并第一个把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隧道的监控。从2000年开始,中控又第一个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着手制定工业通讯的国家标准。
2001年到2006年是成长阶段,在这过程中,为了把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更好地进行动态组合,中控于2003年把原技术中心折分为技术中心和产品中心,技术中心任务是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研发,产品中心任务是产品开发、完善等工作。此次调整加快了公司从1亿元产值到10亿元产值的突破,当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后,整个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都成了复杂的系统,公司通过整合内部研发资源建立了集团层面的研发中心,统领全集团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于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尤其重要的是2005年中控把EPA国家标准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2007年至今是公司的快速发展时期,针对公司规模的又一次突破预期,中控随之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中央研究院模式。研究院作为前瞻性技术和产业的研究机构,对整个集团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驱动的作用,因此把研究院定位为:战略研究中心、资源整合平台、新产业孵化器、复合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体系的建立从组织上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与创新成果的产出。
二、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设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中控尊重自主创新的客观规律,倡导自主开发形成一种创新的张力,针对普通研发人员、核心研发人员、技术带头人三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三轮驱动的人才激励机制,结合三层次人才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创新激励。对普通研发人员在给予良好薪酬待遇的同时提供各类培训,给予技术、营销、专业和管理等方面的多轨晋升通道,对于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研发人员,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保持核心团队的长期稳定。对于技术带头人给予首席科学家待遇。
三、建立有效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创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惟一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反过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中控在199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记录仪,却没有形成垄断地位,仿造的非常多,虽然市场上占有率全国第一,但是比例不是很高。中控第一个开发出来而现在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关键是忽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当时知识产权保护内外部意识都不强)。这样在1995、1996年以后,同类的产品就冒出来了,虽然中控技术最领先,但还是有很多的市场被人家占领了。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历,中控的知识产权工作也经历了觉悟到认识、再到高度重视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到现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工作思路,一整套完整的 "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以及采标与制标相结合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过程。目前中控已拥有各类专利334项(其中发明专利214项),软件著作登记权223项。主持制定1系列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参与制定11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的促进了创新并给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综述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存根本,有效创新体制、人才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建立是技术创新成功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16-18.
一、商事法律服务的专业律师团队
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先进的执业理念是取得成功的前提。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秉承“大度、诚信、细心、沉稳、积极、担当”的执业理念,坚持“高端、专业、精深”的法律服务理念,以企业商事、投融资法律服务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重点为客户提供商事运营、上市、投融资、高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方面的各类法律服务。该所始终执着于专业化分工,坚持各专业的纵深发展,立志将各专业团队的律师打造为该方面的专家,成为该方面的行家里手。
人才是专业化法律服务的基石,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广纳有识之士,不断吸引海内外专业法律人才的团队建设理念,现有执业律师26人,其中有商事法律知识背景的博士3人,硕士5人,全部律师均具备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学士学位,其中多位律师长期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的法务部门工作,在相关方面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素质、高效率、勤奋踏实、充满活力是这支律师团队的最大特点。
在律师团队建设方面,该所恪守专注企业投融资及技术创新法律服务的建所理念,精心打造了金融证券、公司企业、建筑地产及知识产权与涉外四个律师团队。
第一,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与公司上市法律服务的金融证券团队。
该团队在银行信贷、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及境内外企业投资并购等方面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曾为多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上市和证券法律服务。先后编写了国内企业境内外上市法律与操作流程、新类型银行业务与担保类书籍数十册。已与香港薛冯邝岑律师行、香港南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正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和美国Crowe Horwath(国富浩华)等多家境外投资服务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投融资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二,从事企业投资、并购、股权与企业清算法律服务的公司企业团队。
该团队己成功处理了中国化工集团第六设计院的股份制改造,西安交大产业集团重组,西安交大与美国劳瑞德公司企业投资并购,明大企业集团投资并购及内部整合等一系列企业投资并购法律事务,前述工作均取得圆满效果,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部分案例已汇编成册,成为投融资律师实务规程和模版。
第三,从事土地流转、房产开发、规划设计与建筑施工等建筑地产团队。
该团队长期从事土地流转、规划设计、融资开发、建筑施工、金融按揭等法律事务,擅长房地产开发的全程法律服务。先后为北京万通股份、香港和记黄埔、明大集团(纳斯达克上市)和西部投资集团等海内外大中型房地产企业提供房地产开发法律服务。其中,对和记黄埔的专项服务,开创了西部地区商品房开发律师全程服务的先河。
第四,从事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与涉外的知识产权与涉外团队。
该团队已成功处理了轰动海内外的化工六院、西北化工设计院与美国通用集团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收藏杂志社著作权纠纷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胜诉),美国格林派克公司与南京空气净化设备公司中外合资纠纷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及涉外法律事务。以上成功案例在为客户挽回巨额损失的同时,也使本所成为西部地区在知识产权及涉外法律服务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 规范化、公司化的管理体系是业务发展的保障,该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推进规范化、公司化的管理体系建设,并以主任为领导核心,建立了三个职能机构:法律业务部、事业拓展部及行政事务部。事业拓展部负责业务开拓、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事务;行政事务部负责全所日常后勤管理、财务账目及预决算、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等事务。法律业务部为本所核心业务机构,设有金融证券部、公司企业部、建筑地产部、知识产权涉外部等四个业务团队。
在业务团队的管理与建设方面,该所突破本地律师事务所的传统运作模式,创建了一整套新型团队管理模式,即全所律师为一个整体,四个专业团队分工不分家,按照既有分工又有组合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四个专业律师团队在主任统一领导下,即可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独立运行,又可根据客户需求或具体法律事务的特殊要求,由不同团队的人员组成专项业务小组,这种创新的团队管理模式优势明显,已经取得了客户及市场的高度好评。
二、专业精准的商事法律服务产品
准确的市场定位,先进的执业理念,优秀的律师团队,给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带来了丰硕的职业成果与众多优质的客户,本所全体成员也用不长的时间向广大客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先后成功处理了数十件社会影响或诉讼标的巨大的诉讼与非诉商事案件,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商事法律服务产品。
第一,以金融证券保险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如中信银行西安分行与恒通集团借款担保纠纷案、建行陕西省分行与海南证券公司巨额资金拆借纠纷、交大产业集团与西安银行存款侵权纠纷等:
第二,以公司企业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主要案例有西安华陆集团(化工六院)股份制改造,交大药业集团重组,浙江慈源市、延安市、西安市等数家BOT投资项目的法律运作,陕西太昌房地产开发公司股东出资纠纷等;
第三,以建筑地产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主要案件有北京万通实业公司房地产开发纠纷、陕西省五建与富平电力局建筑施工纠纷、西安雁塔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建设纠纷等:
第四,以知识产权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如轰动全国的贾平凹著作权纠纷、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著作权纠纷、收藏杂志社著作权纠纷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胜诉)等;
第五,以涉外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美国格林派克公司与南京空气净化设备公司中外合资纠纷案,轰动海内外的化工六院、西北化工设计院与美国通用集团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交大产业集团与美国劳瑞德公司企业并购案等。
融德律师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已将目光盯紧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及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法律服务。经过与有关客户的充分沟通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在大量前期知识储备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本所律师团队已经为省内大中型项目的开发建设,各类型新区、开发区的运行,光伏发电、航空制造等特殊制造业建设生产拟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服务方案。以光伏发电行业为例,律师团队已为其制定了包括国家行业政策指引,政府优惠措施的申请及享受,金融资金的获取,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专利申报,产品销售等在内一整套详细而完备的法律服务方案,前述方案已经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现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可以预见,上述法律方案的实施一定会为相关产业及客户的发展代来巨大的支持与帮助。
三、贴心服务,赢得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