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组成部分。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相比线下模式发生了很大变
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不容忽视。文章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率
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
整体有所增加。据此,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
制等五个方面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B2B;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风险要素提取;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4)01-0013-10
一、引言
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中国建设银行于2012年6月正式上线“善融
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被称为国内银行业搭建并运营电商平台的首次尝试。“善融商务”依托建行
品牌及庞大的客户群体、完善的资金结算体系、优惠的入驻政策与全国性的分支机构支持等诸多优势,吸
引了大量商户,淘宝、天猫的不少优质商户也纷纷主动加盟,不到一年,商户数已超3万,成交额接近90亿
元。截止2013年7月底,“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累计发放贷款客户数70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42亿元。
实际上,在自营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上线之前,建设银行已与阿里巴巴、金银岛、敦煌网等多家第三
方B2B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提供“网络联保贷款”、“网络/电子仓单融资”、“网络/电子订单融资’’等服务,
且业务模式已趋于成熟。以“电子仓单融资”和“电子订单融资”为主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将银行、
第三方B2B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等多方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协同,为广大线
上中小企业客户带来融资便利。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线上供应链融资为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现状,促进经
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运
作机理与模式演进路径,探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特征和风险要素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以期为理论及业界提供参考。
二、研究依据与问题描述
(一)研究依据
1.现实依据。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eom)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阿里巴巴的注册
用户数量达到8000万,企业商铺1030万个,付费会员近100万。另外,慧聪网、敦煌网、金银岛等B2B网站的
注册用户也快速增加,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网络平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交易选择。相比于线
下的中小企业,基于B2B平台的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规模更小,财务不规范现象更严重;多为
纯贸易型企业,通过中间买卖获得贸易差价,资金需求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点
进一步增加了线上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探索便捷高效、风险可控的融资模式,改善B2B中小企业贸
易融资现状,促进B2B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B2B电子商务
企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2012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鼓励中小企业应用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并在专栏2中列举了发展中
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诸多措施,其中包括: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商务、
融资担保、仓储物流等服务。同年6月,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作为国内商
业银行试水电商的领军者,建行的这一举动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建设银行已与多家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企业合
作,提供“网络联保贷
款”、“网络/电子仓单
融资”、“网络/电子订
单融资”等服务,具体
情况如表1所示。由此可
见,发展基于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线
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已是
大势所趋,必将被越来
越多的商业银行借鉴。
2.理论依据。国外文献对基于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Cronin(1997)很早在《互联网
上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一书中就谈到,随着科技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
重要领域。在概括全球领先电商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Cronin总结了基于Web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的
关键问题及面临的挑战。Kaplan(2000)提出E-hub(电子中心)的概念,并在供应链聚合模型中介绍了电
子中心可为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服务。Heng(2001)认为电子商务有潜力影响银行和金融系统,并介绍了
电子商务与金融系统在三方面存在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互动则为:电子商务给银行提供了一个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机会,并说明了电子商务融资的可能性。Corning(2001)提出B2B电子商务交易
为开展即时融资创造了条件,B2B交易参与方应与金融服务机构结成联盟,发展速成授信、融资及纠纷处
理等服务。Basu(2012)探讨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出通过预付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并
建立了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对融资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但学者提出的符合国情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和
发展思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
下的供应链融资是解决该问题的较好渠道。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电子商务和仓单质押相结合的融资
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动因、运营和收益做了初步探讨。吴樯(2011)在分析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
融资服务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环境下支持网商融资服务应加强综合配套机制建设。吴晓光
(2011)指出网络融资业务是网络金融创新的典型实例,并分析了商业银行网络融资业务的主要模式、积
极意义和发展思路,并对业务的潜在风险和控制做了简要说明。李卫娇(2011)对基于B2B的供应链金
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应用到B2B电子商务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
的综合经济效益,并且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何娟(2012)对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云仓”的运作模式进
行了初探,其中,“云平台”的典型应用即为现货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文章提出的“云仓”融资模式与电子
仓单融资稍有差异,增加了“云市场”、“云撮合”等元素。陶强(2012)对基于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
的物流金融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该业务中银行的风险进行了
综合评价。
综上,国内对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集中于模式
探讨、作用分析等基础层面,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服
务的模式演进、风险演变方面缺乏研究,本文将重点从这两个研究的薄弱点人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动态
比较,从模式演进、风险演变过程中提取风险要素,得出风险控制措施,使分析结果更细致、更具指导性。
(二)问题描述
线上化、跨界搭建电商将是未来一个时间段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对相应模式和风险管控的
研究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依托现实与理论依据,本文将分四部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一、什么是线上供应
链金融,它有哪些分类,由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的演进路径是怎样的。二、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有哪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是什么,这些风险要素哪些是与传统
线下融资类同的,哪些是线上所派生出的新风险。三、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传统线下供
应链金融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风险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四、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和风险变化,从
银行视角来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风险。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与模式演进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
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复杂性金融创新
产品。它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结合业界实践
情况,本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划分,如图1所
示。首先,根据业务中是否结合B2B电商,可将“线
上供应链金融”分为“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
融”和“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线上化”;根据
B2B平台是否自营,可再将“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
应链金融”划分为“基于自营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如建行的善融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和
“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如建行
与第三方B2B平台合作推出的e单通、e贷通等)。
当然,“基于自营/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还可根据银行是否介入贸易过程,划分为“封
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其中,“封闭式”电子商务融资指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实现
系统对接,使银行可以介入到B2B平台上企业间贸易的关键环节。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情
况实施监视和控制,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提高风险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放式”电子商务融
资指银行不介入企业的贸易过程,也没有“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方,如阿里贷款主推的“网络联
保贷款”模式。本文的研究以“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封闭式”融资为主。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
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一般包括: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B2B中小企业、
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基于其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供应链信息,及对交易产
品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为银行提供风险管控的新手段。线上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作为
其金融信用的补充,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考察,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披露等方
式控制贷款风险,缓解了B2B电子商务平台会员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运作机理如图2所示。线上供
应链金融的模式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进而来,模式演进示意图如图3。
四、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一)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仓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电子仓单融资指借款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贸易的
企业)持商业银行认可的专业仓储公司出具的电子仓单进行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
仓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解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临时性资金周转需求。其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
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借款企业在线提交货物入库申请,并将货物送达指定仓库;④
借款企业在线选择货物种类、数量,生成电子仓单,提出质押申请;⑤物流企业审核电子仓单,进行电子签
章后发送给银行;⑥借款企业登陆银行融资平台提出贷款支用申请;⑦商业银行发放贷款;⑧借款企业取
得还款资金后,进行在线还款,申请质押货物解押;⑨商业银行将货物解押指令传送给物流企业;⑩借款企
业凭借电子提货单和提货密码在物流企业仓库提取货物。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借款企业需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注册会员。第三方电子商务
企业与商业银行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为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提供参考。二、在目前的业界操作中,商
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多未实现完全意义的在线授信,仍需让借款企业提供主体授信所需要的各种证
明材料。三、在实际操作中,电子仓单的审核、传递可以由物流企业完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成或两者
合作完成。四、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的额度一般不超过质押仓单所对应货物市场估价
的70%,并将贷款放入专用账户进行监管。
2.电子仓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2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风
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订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B2B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赊销现象,通
过对信誉较好的企业(一般为核心企业)的订单实施授信,可以为其买方或卖方提供融资。电子订单融资
指借款企业凭借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确认的电子订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订单融资业
务可以解决上游供应商企业开展生产性活动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缓解下游分销商企业临时性购货的
资金压力,实现“上游——贷款生产”、“下游——贷款买货”。
上游:“贷款生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进行电子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
务企业传送给银行;⑤银行为借款企业发放贷款;⑥借款企业取得资金后,及时安排生产,按合同约定期限
交货于买方;⑦买方支付货款给借款企业(卖方);⑧借款企业用货款偿还贷款本息。
下游:“贷款买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传
送给银行;⑤卖方按约定订单合同给买方发货;⑥银行代替买家支付货款;⑦贷款企业按合同约定日期支
付银行贷款本息。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在操作中,“先款后货”还是“先货后款”由各方协商确定,上面操
作流程中以“先货后款”为例。二、在操作中,银行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往往结合“电子仓单模式”,对融资过
程中的物流加以控制。即,卖方不直接给借款企业发货,而是发货至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生成电子仓单
背书转让给银行。此外,为了降低质押货物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往往事先要求借款企业缴纳一定额
度的保证金。三、上游的“贷款生产”模式,一般买方为信用水平较高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确保对融资方生
产货物的如期采购。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还应采用合同条款严格约束融资方行为和界定违约责任及补偿
措施。
2.电子订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供应链的整体授信风险,如:对核心企业实地走访的缺失等;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
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五、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与风险演变
(一)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
线上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弥补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在对融资企业授信方面的不足,把企业的电子商务信
用合理转化为金融信用,为更多中小型网络贸易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线上供应链金融全程电子化的特
性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为银行实施监控和预警创造了新条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
高的客户价值。从多方面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做对比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二)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
根据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进行了分析。
1.仓单/存货质押融资一电子仓单融资。减少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
“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②操作风险:电子仓单融资整个过程
在线操作,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也有利于银行实现及时化、规范化管理及对融资企业的监控和风险预警;
③市场风险:线上融资企业涉及行业较多,可一定程度上分散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也可有效
增加质押物的处置渠道。
增加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
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参与方更
加复杂,银行不仅面临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还面临物流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道德风险;②操作风
险:电子化操作对银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加上“快速融资、高频融资”的特点,人员的操作
风险增加。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多方系统互通,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此外,电子仓单属权
力质押,银行对货物实际控制力减弱,电子仓单、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的技术和法律风险也应高度重视;③
市场风险:电子仓单融资中质押物更加复杂多样,对“质押物价格风险的防范”以及“质物处置能力”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线上融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交易不稳定等特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面
临的市场风险较大。
2.应收/预付账款融资一电子订单融资。减少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
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
增加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
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的风险;贷款时间发生在买卖双方
发生货物交易之前,银行难以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也面临借款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
素,所以风险相对较大,银行需采取充分的合同条款进行权责界定。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
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
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并与物流企业进行联合欺诈的风险;监管不利带来的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上的
企业具有地域分散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往往处于异地,银行对质押物出入库、质押物审查等操作的监管难
度较大,很大程度上只能完全认可并依赖于物流企业。此外,此业务中银行需要和不同地区的诸多物流仓
储企业合作,给银行的走访、监管带来很大挑战。
六、结论与建议
线上化与跨界搭建电商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沿领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现实与理论
研究,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模式演进路径,发现电子仓单融资由传统的存货/仓单质押
融资发展而来,电子订单上游卖方融资和下游买方融资分别由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发展而来。通过
对电子仓单和电子订单两种主要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流程分析,提取了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所面
临的风险要素,并与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
率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整体有
所增加,但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银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水平。因此,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业务,银行应转变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线上的特点和优势,把“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放
在突出位置,探索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新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线上中小企业。根据本文对基于
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提取和风险演变分析,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准入条件。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良莠不齐,银行应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通
过贷款企业电子信用水平、交易频度和额度、所在供应链稳定性和整体实力等指标综合考量和评价企业的
信用等级,对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实施贷款操作。另外,电子仓单质押业务中,还应将贷款企业所提供的质
押物属性纳入考量体系,一般优先选择标准化、易变现的大宗商品,也可适当放宽信用水平等级较高的贷
款企业的质押物种类范畴。
2.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
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
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
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3.提高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防范操作风险。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全程电子化,对业务人员
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应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
人员的操作水平,并通过健全内部制度、完善业务流程、设置操作权限等手段进一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此外,银行应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应根据金融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网络银行、电子签
名等方面的立法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法规、条例,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
障银行及相关参与方的利益。
4.加强监控预警。在贷后管理中,银行应将重点放在风险的监控预警上。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参
与方较多,银行既要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进行监控,防止联合欺诈或变相融资的发生,也要对
贷款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发展态势及质押物价格变动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本身或市场变化带来的
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监管水平提出很大挑战。因此,银行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主动寻求与第三方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在共赢的基础上,共享各方信息,实现更高效、更专
业的贷后监控,对网络平台上的投机者和违规者及时发现、披露或清退,以此来减少和降低银行的精力投
入和管理成本。
5.完善补偿机制。贷款利率的设定是银行风险补偿的最直接手段。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
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重要的
是,银行应探索合理有效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贷款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和方法,完善定价管理体系,提高
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担保机构分散银行风险。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发挥
一、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五)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正在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良好路径。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兴起迄今已有十年。当下,挑战来自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信用贷款。阿里信用贷款没有抵押担保、信用捆绑,只有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客户资质,正尝试走一条数据加互联网的新型微贷技术创新之路。
然而,银行并非现在才嗅到数据加互联网这一创新带来的危机。重重危机下,作为商业银行战略业务的供应链金融,一直在进行各种创新,以保持贷款、创收的增长。
基于对供应链金融成绩和创新力的调查,《经理人》杂志推出了“2012年度最具创新力供应链金融产品”评选,考察其贸易融资授信余额、不良贷款率、金融技术、操作流程、风险管理、营销模式等。上榜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其最大特点在于拥抱互联技术,革新已有的金融技术,实现用户体验的提升。
技术革新提升用户体验
摆脱过去的纸质票据处理方式,供应链金融近几年进行“线上革命”,操作平台实现了根本性的技术提升。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在线嵌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连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和银行,把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可授权共享,银行在线提供电子银行服务。
国内最早提供供应链金融线上操作的是原深圳发展银行(现已更名为平安银行),其早于2009年初即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曾参与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与设计的前深发展员工曾光介绍,线上化供应链金融推出后,授信企业、监管方、核心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出账赎货,无需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业务部门处理各项业务最为明显的感受是,供应链上的现金流、信息流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出账时间由原来的半天,缩短为最快只要15分钟就可完成。
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各大银行近两年发力线上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实现操作平台的线上化、电子化,提高操作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中信银行2012年2月推出“新一代电子供应链金融”;一个月后,民生银行“保理及供应链融资系统”两个产品相继成功上线。
风险管理创新节约成本
上榜银行中,不少供应链金融业务集中在几大产业集群较高的产业,如钢铁、汽车、能源、家电等。虽然这些产业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其中的风险管理,也会消耗大量成本。
抑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自有功能。银行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节约因风险不可控带来的成本消耗。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各种未知或已知的风险。以钢铁行业为例,其自身价格规律、钢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业务特征和风险点都是存在波动的,如银行支行的客户经理需要去仓库点货看场,但还不能保证货品损失。类似的风险点银行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单纯凭借财务数据进行较为生硬的风险管理,成本消耗增加成为必然。
对钢铁行业的风险管理,物流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控制物流等于控制风险,节约管理成本。中信银行副行长张强认为,银行控制物流是一件耗时费力又难以全面覆盖风险的工作,但是“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越来越重要”。
因此,中信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从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入手,与包括中远、中储在内的全国大型物流企业紧密合作,物流公司接受中信银行的委托,对货物进行有效监管,这样银行实现了对存货的转移占有,而货物流通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将呈现在中信银行的电子平台上,每个阶段的物流对应多大的价值也实现实时跟踪,从而达到抑制风险、节约成本消耗的目的。
营销创新催生更大财富
大多数国内银行过去把核心企业当成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经销商。而随着线上化带来供应链管理的深化,国内供应链业务营销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改革,数据汇集开辟出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如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保险公司,都可以成为攻克核心企业的突破口,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成片开发,为银行带来更大财富。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pply chain finance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business,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commercial banks and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space,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risks existed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point ou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control options, according to several major financing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fiance proces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ncing model; 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整条生产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力经济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授信,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化为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在推进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众多中小型企业谋求了一条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新途径。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有序运作依靠于这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链接。商业银行针对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弥补困难的问题,从核心企业出发,将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核心企业在采购环节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配套企业运营过程的存货质押业务。
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从上游大型企业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以获得所需产成品、原材料等维持经营运作。这个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可通过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服务来有效解决。
1.1.1 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又称买方信贷业务,是指在供货商即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控制货权,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障措施,而开展的即缴保证金、即提货物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该项业务牵涉到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签署《保兑仓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与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了客户资源,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和处于节点上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业务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作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并以金融机构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获得不小的收益。
1.1.2 订单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通过不平等条约挤压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却会在中小型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由此一来,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具备大量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生产和人工费用,而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又往往面临着向银行获取贷款难的问题,所以其流动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供应商企业可以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订单资源向银行进行融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此外,核心企业对物流企业和整个运作流程全程监控,较高的支付信用又可以很好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1.2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当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分销产品时,下游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很难将货款一次性支付给核心企业,此时核心企业便会有无法收回货款的担忧。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地完成了核心企业的分销行为,保证了其应收账款的安全。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为核心企业承运货物时需事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并取得货物的运输权收取货款,下游企业在提货时将货款分期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货物。因此,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和供应链运作情况得到银行更多的关注,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运作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业务
所谓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动产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之间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协定在中小型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者回购质押动产。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本身拥有的可质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协议担保的方式,有效地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并与融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着银行和企业间的桥梁,为其提供着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和去向监督等服务。
以上几种融资模式虽然在适用条件和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特点。一方面,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往只评估单个企业的局限,并通过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金融风险,从静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实现了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还极大地发挥和体现了第三方物流的中间纽带作用。
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审视供应链金融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时,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我们在调控资金流时,往往将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置于安全性之前,加之过程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类
2.1.1 政策和法律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抬。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同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如物权法规定质权人不仅限于金融机构,而银行法却规定企业间不许从事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开展金融业务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2.1.2 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动产多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其划分由于供应链所属的行业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在不断波动,而贷款回收时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一旦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就给银行经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因此,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所具有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2.1.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操作模式上的自偿性结构化设计,构筑起用于隔离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的强大“防火墙”。而制度流程的严密性和操作运行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并决定信用风险最终是否被有效屏蔽。此种模式在解决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在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对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对贷款能否收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2.1.4 监管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监管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同时,结构复杂化将导致信息传递延迟使上下游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对客户需求理解产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规范,流通过程中物权也很难得到保证,银行和核心企业在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上存在很大难度。
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即在银行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银行业务,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风险管理可依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信息反馈的操作流程层层推进。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不同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判和系统化分类。风险识别时,关键在于找到风险的成因以便从源头处予以杜绝。现有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广泛采用的各种授信服务,因而我们在确保授信资产与授信主体间实现有效的隔离,担保过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上应投入较大关注;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虽然有着核心企业信用作为强大依托,但其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展开,因而信用风险就成为了首要的风险关注类型;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监管和控制工作,这就给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后台操作,如何保证每一笔操作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描述,判断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所需采取风险控制的最优应对措施。但由于供应链金融还是一个新兴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数据积累尚不完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量化处理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注重数据的积累,不断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系统优化的水平。
风险控制,就是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参照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风险防范、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险和风险补偿等方法都可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选择,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货押融资引入第三方监管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方式。
信息反馈,指的是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从供应链金融牵涉的多方那里实时获取信息和评价,并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以便将遇到的新生风险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并对已有风险控制措施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系统优化,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动态的、实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更是不可或缺,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可提高其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并使其成本大幅减少。
2.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2.3.1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但是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却需要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为强大支撑。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业务,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需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也在主体间流动,需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有序的主体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经营提供强制性规则。
2.3.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行同业、保险、投行、担保等机构的参与,并借助此平台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理财、资金管理在内的全面综合服务。加速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本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政府应打破原有市场垄断,不断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多渠道促进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以缓解现阶段资产价格膨胀的巨大压力。
2.3.3 严把授信群体市场准入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保证,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严格筛选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作为抵御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3.4 建立流动市场评估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销售和变现价值。中小型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而存货易受目标市场的供需情况、需求变动和市场价格稳定性,以及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适时定期地进行信息搜集和价值评估,以确保信息的价值性。
2.3.5 强化内部操作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的时效往往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后续操作环节致使供应链金融面临着高出传统业务很多的操作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需加强与合作方的联系,注意其资格审查和质量抽查。即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监管能力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制定完善的办理质押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能力,避免因管理疏漏和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内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