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对图文资料的分析。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图文和影像资料的分析解释某些城市现象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有利于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使用“造城”视频,或给出城市轮廓变动图,动静结合,培养观察和比较能力。
图一
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通过观察图一或观看“造城”视频,城市形成或扩张的大致过程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用地需求扩大平整土地城市工程建设厂房、住房建设,建筑物高度稠密人口汇聚,交通流量大。
二、使用景观图或地理示意图,培养地理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图表资料出发,分析其对生物、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气候等要素产生的影响,比如分析平整土地过程中对地形地貌和生物的影响(见图二):
图二
又如,读城市内涝景观图与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三),可以分析市政工程和城市建筑对水文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图三
由图三可知,降雨按自然通路各行其道:一定比例的蒸发、蒸腾,以“地之气”补充“天之气”,为降雨做好储备;一定比例的入渗,使地下水得以更新。在城市,成片的不透水地面改变了蒸发、径流、入渗的比例,降雨中的大部分变成了径流。地面和屋顶的灰尘、油污随雨水一起流入城市的自然水域系统。由此可见,城市化使城市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和水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必修二课本P37图2.25和文字资料,可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恶化的过程与原因,根据生活体验进一步引导,城市化对城市的人文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恶化、新增就业困难、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三、逆向思维训练及反思,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既然城市化会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为什么还花巨资进行城市建设呢?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误区,认为城市化一无是处。其实,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只要是合理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问题会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缓解,甚至解决。
四、善用、常用思维导图,推进思维导学,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
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思维导图(图四)再次验证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①恶化生态环境;②诱发自然灾害;③产生环境污染。
关键词:无线充电传感网;CDIO;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0-03
一、引言
2014年6月,在国新办举办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新闻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证实了国家将推动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目前拥有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中绝大部分与国家重点培养的211与985高校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高度雷同。211及985高校注重科研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强调对前沿或不成熟技术的跟踪与持续深入。但是,社会上广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从事成熟技术的使用和集成创新,重视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任务,并不强调个人理论上的深入。因此,目前高校过于追求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上对应用型、团队型人才的需求。
虽然很多研究者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只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师资、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这些要求所带来成本是高校难以负担的。因此,导致目前大量高校即使知道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率不断下跌,但是仍然不得不继续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缓解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我们提出以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科技研究项目“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自适应充电及路径规划研究”为基础,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科研平台,设计信息类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以此为试点,探索一条更高效、低成本的人才培养道路。
我们计划结合CDIO[1][2]工程教育模式来进行改革,它是目前国际上一个正在受到日益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法。CDIO的主要思想是围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及运作(Operation)这4个工程项目开发的主要环节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它的特点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实践应用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大型项目的运作和协调,技术的运用和实现,思维能力和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可以看出,CDIO是具有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将CDIO的综合性和目前本校已经开展的基于无线充电传感网项目的前沿性相结合,利用当前已有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的低成本性,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择以具体范例研究改革“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作为试点,通过在多个年级和班级的应用,获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持续深入推进整个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无线充电传感网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了制约网络长期部署及应用的瓶颈,不利于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通过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3]的自适应充电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无线的能量传输技术,网络中部署若干台充电车,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给能量即将耗尽的节点,可以极大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项目在已有的周期性、静态自适应充电机制的基础上,主要考虑非周期性和动态的网络因素对充电车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路径规划、实时控制、分布式调度等理论,建立适用于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节点与充电车的自适应充电模型,规划短距离的充电车行走路径,在合理时间内访问需要充电的节点并完成充电,提高网络生命周期。
本文作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控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9个相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开发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装置等一批软硬件设备,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
三、CDIO简介及标准
1.CDIO简介。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的一种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法[4][5]。经过20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改进,该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功推广到了数十个国家。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工程项目管理中,从开始的项目构思、过程设计、具体实施到系统运行的一个完整流程为背景,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课程模式和实践方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这样可以由实践引出理论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出自内心的兴趣。在此过程,学生不仅能积累良好的学习经验,而且能以更实际和直观的形式理解专业理论,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扩展应用。
2.CDIO标准。CDIO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得益于其规范而严谨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它被创建之初,MIT及多个国际组织就对它的内涵、形式、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范,便于不同的学校采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CDIO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扩充,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基本的CDIO教学标准有12条[6][7]:(1)通过项目为实例让学生参与;(2)教学目标;(3)与项目实例结合的教学计划;(4)项目实施的工程化导引;(5)项目的设计和实现;(6)项目具体实践环境;(7)多方面的综合性学习;(8)培养学生主动性;(9)培养教师实践能力;(10)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11)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考核;(12)教学评估等。围绕这些标准,可以设计具有综合实践和理论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CDIO目前已经在推广过的学校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承认度也很高。以这些标准为中心,实施的高校可以加入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实施CDIO体系的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和交换,促进多方面的交流和互补。
四、以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
1.背景。由于对CDIO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不适宜立即推广到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我们选择信息类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试点。长期以来,虽然“程序设计基础”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兴趣度不高。学生主要希望能学习目前比较热门的编程语言,但是“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教授学生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比较枯燥。
(2)学生动手机会少。目前学校能安排的上机时间只是一个学期不到20学时,这对于掌握深入的编程技巧远远不足。
(3)学生课后继续跟进学习较少。虽然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但是课后主要的活动是娱乐,主要精力并不会主动投入到复习和扩展学习上。
(4)学生协作机会不多。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基础,导致学生之间的协作较少。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利用目前已经开展的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为背景,设计课程实例,把最新的科研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个大型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由于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以较低成本提供实践环境和内容给学生进行参与。
2.实施方案。我们将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分为4个模块,分别对应CDIO 4个方面技能的培养目标。
(1)大规模网络部署的构思。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这些节点需要协同地开展监测、跟踪、定位等工作。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性、低成本、能量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节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部署策略,例如:随机部署、区域部署、栅栏部署、兴趣点部署等。选择合适的部署策略,并且编写模拟实现的程序,是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任务。完成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构思的能力。
(2)充电模式的设计。在网络中,选择哪些节点进行充电,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比如:有10个节点的能量即将耗尽,如何选择最短的路径,让充电车访问所有的节点并完成充电,对网络保持持续的监测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将被要求设计合理的充电模式和路径规划,保证网络持续工作。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网络模拟的实现。如果将整个网络工作的过程展示给用户,是关系到网络能否得到用户支持和信心的关键。网络模拟需要开发直观的图形界面,考查学生综合使用不同软件工具的能力。此外,模拟展示的环境需要呈现各个学生负责模块的结果,这需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器的开发。
(4)网络的运作。系统评价的指标是网络能否按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学生需要协作地把不同的网络功能组件实现并联调,使得网络可以稳定地开展工作。教师通过评价网络运行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五、效果和经验
1.改革的效果。经过将一年多的改革试点,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教师通过课程的改革,获得了更多的提升的空间,对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实际的开发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其次,通过项目式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获得更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锻炼,由原来的单一重复和模仿练习转变为多重的任务型和开发性训练,从被动地完成作业转变到作为重要角色参与项目并完成自选模块,从参与过程中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适应并追赶,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其他课程专业知识,同时更积极参加课外挑战比赛,如:程序设计大赛。
取得的这些成果说明,当前的改革思路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当前的模式。
2.改革的经验。通过回顾改革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部分的实施经验:
(1)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要保持实际。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长久不更新,缺乏新意,和社会需求脱节太大。如果能选择一个当前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套上华丽的外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具体实际的内容,更具有可探讨性,可以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环节。
(2)教学方法上需更侧重放手给学生探索。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掌控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这样大量的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缺乏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通过CDIO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习自,由接受“鱼”转为开展“渔”。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将被淡化,更多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3)教学手段上更注重实际项目为背景。CDIO突出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教育,我们以当前开展的科研项目为背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对于学生,可以了解最新专业科技前沿的信息;对于老师,可以让更多本专业的学生关注科研动态,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结合网络化和虚拟化平台。教学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学的一个方面,购买实体教学资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占用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进行选择,同时大大降低教学过程实施的成本。
(5)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联。长期以来,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是分离的,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让学生接触。通过本次改革的试点,我们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了相互融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总结
当前社会亟须大量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构思、设计、协作及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仅仅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我们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研究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通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试点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改革进行融合,寻找具有更高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培养能力更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耀林,陈友荣,周莹.CDIO教学模式指导下网路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107-109.
[2]陈季萍.CDIO模式下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5):107-108.
[3]陈雪寒,陈志刚,张德宇,曾锋.C-MCC: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多MC协同充电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10):2231-2236.
[4]裴玖玲,孙少杰.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5):48-49.
[5]薛凤.基于CDIO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216-2017.
关键词:微课 教学模式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0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50-02
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学科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的微课,在开放教育实际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彰显其教学效果。笔者在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收获了不少感悟,希望与同仁进一步探研适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西方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西方经济学》是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理论课,数理分析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感觉该课程的原理和概念都非常抽象难懂,作者利用黑板或PPT板书讲授,通过案例讲解,同学们还是觉得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专科的同学来说,他们觉得更难消化。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业余远程学习,没有大量且整块学习时间,学习时间比较零碎。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教师想要兼顾到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非常困难。
基于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笔者不断实践和探索,构思如何通过微课讲授抽象难懂的经济学原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地学懂学会。借助新媒体After Effects工具,通过自建和购置整合的方式,已经有20个微课作品投入使用,在课堂教学中马上获得学生好评,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激发了笔者制作微课的热情。微课让学生感觉不但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精简的情景式讲授,形象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把非常抽象的原理概念讲到通俗易懂,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如消费者剩余、均衡价格的形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选择与机会成本、效用、消费者均衡、科斯定理、IS-LM曲线、财政的自动稳定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优势等概念和原理,以微课的方式表现,学生认为很好学,很快会,能运用。
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微课开展教学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使他们能在快节奏的工作条件下,做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二、《西方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微课教学模式能满足开放教育成人学习的需要,有其适应性。
1.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微课适宜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大而全强调理论不贴近现实的较长时间的课堂讲授,不利于成人业余学习,传统的较长时间的面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很难把抽象的理论讲通讲透。而微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文字、对话、图片、图表、动漫、视频、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法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一直是老师们想做到的,太长太复杂的案例,学生学习听讲很吃力。比如,对“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的理解,课堂上怎么讲,学生还是不容易明白,笔者设计了“讨价还价的学问”微课,学生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购买商品,在市场中与商家讨价还价,实现了购买行为中获得了“额外利益”的满意,教学视频生动活泼,数字和图像分析简练精确,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讨价还价的学问”很好地理解了“消费者剩余”、“效用”等概念以及消费者效用的实现这一原理。
2.微课通过情景化表现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价值观的核心与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去思考,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动脑,学会学习。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微课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带到真实的案例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变为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体验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问题、人物、事件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解决,怎么思考,需要教师教学设计上的引导。笔者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选择”问题,制作了“选择与机会成本”微课,用情景式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多种方案中择最优,降低机会成本,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很轻松地理解了经济学所阐述的“选择”、“机会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源配置原理。教学实践证明,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当中,他们更喜欢,更容易接受,可以实现让学生提高学习力的教学目标,做到活学活用。精美的小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随时随地轻松学习的环境。
3.微课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累积知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需要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双通道假设”和“工作记忆有限性假设”研究结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基于这些认识,约5-10分钟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最佳时效,时间过长容易让人疲倦,学习效果就不太好。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5-10分钟的微课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讲授就相当于教师“长话短说”,微课模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细剪辑编排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微课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灵活播放,方便学生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碎片化学习,可以在课外或回家看知识点的微视频讲解,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4.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一个知识点,由于个人学习上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能理解了,有的学生可能还听不懂。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将微课下载到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MP4、MP5等)上实现移动学习,观看微课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控制播放,速度快慢全由自己掌握,可以暂停详细记笔记,可以反复观看,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其适应性
1.微课教学设计要考虑课程特点。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系统性和缜密的逻辑体系,不能随意割裂或断章取义。课堂教学必须系统连贯讲授,宜集中较多的时间详讲。但对于知识结构简单易于用片段化分析的概念、小原理采取片段化微课表达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扎实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结构是有层次有先后次序的,先讲好需求,再论述供给,讲消费再讲生产,宜系统讲解,但其中的概念可以片断化。比如,40分钟的详讲课,网络课件,主要系统讲授基本知识,20多个微课重点讲解难理解的概念和小原理。比如讲解知识点“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宜系统讲授,把“经济不景气”的背景和现象以及相应措施讲透,几分钟是很难说通的。但是,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IS-LM曲线的分析,可以以微课表现。
2.微课教学设计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是“成人、在职、业余”,成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实际工作部门,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但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有较充裕的连续学习的时间,课堂面授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不能够延续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大而全强调纯理论的模式,针对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设计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听懂学会,为此,学习的材料不宜学术化,应合理裁剪适宜碎片式学习方式的“学材”,所用案例要短小恰当,语言要简练、专业,具有学科的特点,轻松愉悦的表达。每个微课的制作,首先必须精心选择讲授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案例进行情景引入,并以解答问题的方法,把知识点讲清讲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把枯燥的理论趣味性呈现出来,方便学生随需、随地、随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学习。目前录制微课时教师主讲有出镜与不出镜两种表现形式,哪种形式更好,不能整齐划一,由于课程的差异性,因课而定。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微课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满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就是一节好的微课。
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在线学习盛行的今天,寓教于乐的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有益实践,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精准、快速的知识要点,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构建微课学习平台,如何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如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能力,提高成人学习的有效性,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视频课件的开放教育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62)]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2] 李鑫.微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学园,2014(20)
[3] 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01):74-75
[4] 韦忠娟.从微课的教学效果看微课程建设问题[J].市场论坛,2014(06):101-103
[5] 电大在线学习平台[EB/OL].http://.cn/video/
playVideo.aspid=2911&mode=only
[6] 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EB/OL].http://.cn/default.aspx
关键词:小学英语 微课 课程设计
微课是指教学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软件或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编订一段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内容,时间一般集中在几分钟。微课的主要特点主要为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其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亦或是根据重点引出的思考,因为微课的切入点小,所以目标明确,相对传统的教学微课主题更加突出。
一、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简析
1.微课使用频率较低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的小学引入了微课教学,但经过调查不难发现微课的使用次数或频率低下,部分人只是偶尔的使用,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真正将微课纳入到教学中来,这就说明大部分教师根本不了解微课更谈不上应用微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大部分教师苦于微课资源较少,没有相关的资料参考,还有是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制作微课,或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微课的使用频率。在这些问题的背后直接反映了教师团队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的淡薄,随着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地便利,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确运用新技术手段更好促进学生学习。
2.微课应用效果不显著
在部分引入微课教学的学校,教师缺少了在课前或课后的应用,只是将微课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因此使得微课应用方式呆板局限,从而现阶段微课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一定的作用,但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效果不明显。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有教师没有系统学习相关微课知识,从而只将微课作为教学的亮点,而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点,简单套用原来的教学模式以至于教学效果不明显,使得教育与新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同时部分教师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禁锢,很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的事物不敢去尝试,使得微课应用效果不显著。
3.缺乏系统的微课教学设计
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以及听课的方式观察得知,大部分教师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只是将微课插入到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在调查相关教师时他们也较为疑惑不知道如何进行相关的微课设计。其主要原因是相关教师缺少相关的微课教学经验,但同时又缺少相应的辅导材料,同时由于相关学校对教师的评定情况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并需要每篇作业给予五十字左右的评定,再加上课堂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缺少相应的时间进行微课知识的学习,同时缺少时间去完成微课教学设计。
二、小学英语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1.精简原则
为了体现微课自身的优势,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着重突出“微”原则。其设计原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将微课体积缩小,一般不要超过几十兆,这样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只要有移动的数码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线播放,并且根据需要可以方便的保存到移动设备中,实现每时每刻的学习和学习资源的共享,这种性质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其次,是时间短,微课的制作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闲暇的时间学习。最后,就是每次微课选题小,涉及的内容是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并且加入适当的趣味性。
2.学生原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堂的知识点,所以微课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良好的学习效果才是检验微课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因此,在微课课程设计环节中,选择课程内容和各项资源的安排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微课内容安排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接受能力,在资源的安排上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主动性,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丰富原则
对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注意力、思维和兴趣特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小学生的注意时间短,并且思维多,所以小学教学更多的要集中在直观的传授,图片或视频更适合帮助他们认知理解,因此在设计微课过程中,在必要的文字讲解之外,需要将单词和画面一同呈现出来,这样比单一的词语出现有更好的效果,更增添了英语学习的生动性,让学生们可以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促使有意义的学习,通过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传统的“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结束语
针对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实现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招。而其中根据当代教育的背景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应运而生的微课,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同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引入微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了解当前微课应用的实际情况,解决微课应用中所遇到的困难,积极提高相关教学与新媒体的高效结合,提高教学人员的自身素质,最大程度上激发微课自身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5).
[2]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文化,2013,(05).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前景
目前,微课在国家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正是因为微课在内容上简练并能抓住重点、在生活中应用方便并无特殊限制、在学习中可提高其积极性并可以满足受教者的需求,所以微课的运用与发展才会越来越迅速。由于微课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很多初中地理教师也将其应用在课堂上并进行不断的创新。
一、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现状
1.运用现状
据刘赣红、何秋兰发表的关于微课在中小学教学的适用性的文章研究发现:对于学段而言,微课更适合各初中院校的教学,而对于小学与高中的教学影响却微乎其微;对于学科而言,微课更适合初中的数学课程,而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的影响却不明显[1],由此可知微课更适合初中的数学课程,而其对于地理学科的影响却远远不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王玉龙、陈奕如对于当下初中生使用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表示:数学,语文及英语在微课中的应用共达49.4%,而地理学科在微课中的运用远不及传统学科。其主要原因是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较广,微课设计的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及国家教育部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2.研究现状
如今,微课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所关注,很多学者也对其现象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相关文章,这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微课对于国内教育界的重要性。在各大网站可以发现,关于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比起传统学科而言少之又少,其现象与当下的初中微课教学的运用是相同的。很多骨干教师在亲身经历后,大多数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赵春芳,将《文理导航》与地球仪和地球这节n相结合进行了微课制作,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二、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前景分析
1.微课教学和初中生心理的相适性
现如今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对于人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了,人们更加希望可以微、短、快等方式迅速的获得信息,而微课正好符合这一性质,这也充分体现了微课教学和初中生心理具有相适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意志力与自制力不足,处理事情太过于感性化,在心理上可以更快速的接受微课教学模式。对于地理课程而言,一些专业的理论通过传统的讲解无法理解,而微课程却可以通过文字、画面、声音等,使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掌握知识[2]。
2.微课教学和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优越性
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注重文字、图片及图表等内容,而微课程恰恰符合这一特点。例如,在地球公转与自传教学的讲解中,仍是依赖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利用地球仪等仪器是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而利用微课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枯燥的文字都变成多彩的图片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若是能够制作出专业的微视频等,人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车上,只要随身携带网络工具,就都可以学习。
3.微课设计是传统教学改革的主体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大多数都与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用心程度有关系。尽管国内的教育一直都是为应试教育做准备,但是作为辅的地理课程也应充分发挥微课程的积极作用,引导教学改革。例如有一个大约15分钟的微课程――《城市的癌症》,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通过微视频了解到城市污染的现状,以此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体会学习的奥妙。
三、微课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
当下,微课程的发展趋势逐渐上升,有些教师对此也有很多质疑。第一,认为微课程是短时的新鲜;第二,认为微课程只是“换汤不换药”;第三,认为微课程没有连贯性;第四,认为微课程技术不过关;第五,认为微课种类繁多,无法统一。综上分析,对于微课在初中地理中的教学必须考虑到以下三点:第一,微课程开展情况不均衡,很多农村学校的设备、师资力量都不够完善;第二,微课程的进行使知识点无法连贯在一起;第三,对于微课程的相关比赛,人们都只关注其比赛结果,却忽视了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是从最传统的私塾教育到现今的学科教育,最后发展到高科技下的网络教育,这一发展则证明了课堂上对于微课的运用是高科技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所有新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必然会在时代的影响下不断的进行改革,所以,人们要以正确的辩证观点来看待微课对于自身的影响,在运用中不断的检验并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名卓,刘名海,王煜琴.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5(03):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