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影像信息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充分运用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学科教学,实现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育双赢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也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1.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现代教学的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学科整合、媒体整合和角色整合三个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说:“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其本身特点来看,就具有先天的多样性优势和发展应用活力。
1.2完善的技术手段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建设有较为完备的校园网络,并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学术的整个过程。门户网站提供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主服务器提供工具软件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WWW服务器则为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了方便。另外,校园网的资源库还提供了海量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资源供师生使用,其中包括大量的英文一手资源。这些都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形成了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校园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并及时、快速服务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环境。
2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2.1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整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学生主体、教学媒介即教材和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教学科研等途径来实现,而教师和学生是整合的关键因素:1)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2)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3)教材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4)整合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整合可以使学习的过程直观便利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教师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则是一条新颖、有效的创新途径。首先,关注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其次,关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辅助学习。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讲座、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加强英语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平时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英语学习资源分类整理共享给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提供有力帮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较好地利用从这些网站中获取的信息,拓展有限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个更有趣味性。
2.3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整合能方便快捷的拓宽教师视野
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关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积累教学和学习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通过较好的英语教学研究网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拓展教师教学研究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3思考和启示
3.1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获取、筛选和运用,同时,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比作各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己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3.2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关键词】网络信息 艺术设计 利弊
如今是一个网络信息纵横的时代。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据笔者调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同其他院校学生不同,他们有专业自身的特点,在网络学习上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主要从网络信息对艺术设计学生的影响谈起,通过发现问题,提出措施和对策,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大致表现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视觉反应力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强;思想较敏锐,想象力丰富,个性张扬,不受束缚,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专业特色性强,创新能力强。
二、网络信息对艺术设计学生学习的影响
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不满足于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渴望接触和掌握艺术设计的前沿思想。而网络本身有着开放、互动、信息丰富、动态更新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应用网络时不可避免地会主动或被动接受这些信息,而网络信息对学生而言,有的是“雨后甘露”,有的却是“洪水猛兽”,这些海量信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笔者试从利弊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有利影响
网络提供了快速汲取知识的平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要进行设计创作和论文写作。传统的资料搜集一般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目,通过摘抄获得。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信息更新速度慢。而网络信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同时可以与其他人资源共享,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多元化,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宽了知识面。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多学多看,看到他人好的设计作品可以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进行设计创作。
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通过微博、QQ聊天、E-mail等网络工具可以及时留言,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信息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学模式更加生动、丰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和加强。同样,在与其他院校进行学院动态、学术成果等方面的交流也变得轻松自如。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更为紧密,受专业特色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做设计的同时需要及时与市场和客户进行沟通,网络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参加设计大赛,通过“设计竞赛”在网上投稿,通过“设计对话”可以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设计精英进行隔空对话,更容易获得国内外的学术动态,接触到学术最新的信息。
但是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悄然而至。
(二)不利影响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意识强,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思想容易迷失在网络不良信息的海洋之中,容易忘记自己的学习目标,转而关注其他信息,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艺术类高校时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而是由于艺术类院校文化课分数低,更容易进入大学。这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上较易放松对理想的追求,上网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网络传输速度比较快,信息量大且全面,给一部分学生抄袭他人的作品和论文带来了便利的渠道。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轻松下载和拼凑,这就使得抄袭现象更加严重。很多院校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举办一次设计展览会发现似曾相识的作品很多,创意抄袭现象不在少数。创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抄袭一方面是对原创者的损害,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的玷污。长此以往,学生对网络便产生依赖,失去了主动创作的热情和动力。
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沉迷网络容易使学生产生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人际交往障碍等不良后果。不健康网站的侵蚀还会导致学生学业荒废,有的滥交网友、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遗憾终身。
(三)措施和对策
综上所述,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但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减少其带来的困扰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加强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自身修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比较强,自我监督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应对其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首先,在思想上,应教育学生提高判断和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其次,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适当鼓励,为学生树立信心。
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道德素养教育,并对抄袭剽窃等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要提高学生的自制力。教师应认识和把握艺术设计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笔者发现,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是学生容易滋生惰性和迷茫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针对这些情况特点多展开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如设计大赛和设计讲座。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艺术创新中去,分散对网络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结语
本文主要从网络信息给艺术类高校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肯定有利方面,找出不足影响。针对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加强网络德育教育,才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差异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57-01
我校是一所市重点中学,来我校就读高中的学生部分来自城里初中,部分来自乡镇初级中学。根据入校后进行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水平现状调查”统计,信息技术属于零起点的约占30%,基础一般的约占40%,基础较好的约占30%,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较大的差距,通过与不同学生进行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学校硬件条件和领导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市普及信息化教育,每个学校的电教化应用水平不同,部分学校存在硬件设备严重不足的状况,就本区来说,有一重点中学只有二个微机室,20个班级共用,部分乡镇中学甚至存在没有微机室的情况,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要求。其次,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有设备也不给学生用,信息技术课改上自习。这种现状自然导致了以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
二、家庭教育存在差异
有些同学家里有电脑,平时接触电脑的时间和机会多,通过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信息技术教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已基本掌握,相对于家庭没有电脑在中小学也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差距,比如我班有一位女同学,我叫她重新启动计算机,她居然关掉显示器再打开进行重启。家庭教育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一个班上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给班级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个体间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非常主动,有些则非常被动,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还有就是学生的个体间包括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方便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班级中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对课堂教学有哪些影响呢?从教师角度看,教案编写增加难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学习的时候也难以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目标,造成“教”与“学”之间难以平衡。从学生的角度看,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存在“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脑游戏或其它与计算机课无关的事情上,基础差的学生由于消化不了,也可能不愿主动请求帮助,产生厌学情绪,不会操作了也跟着玩QQ,打游戏。
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水平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才有成效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每学期开学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水平现状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水平,在第一至二周内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成员4-6人,每组安排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起联络、监督、指导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时,组长及时指导基础差的同学,组员间优势互补、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分组合作”教学法,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学习情感,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二、采用“任务分层”教学法
所谓“任务分层”是指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对应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的了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的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层的使用”和“蒙板的应用”时,集体教学目标是“使用photoshop制作一张有淡入淡出效果的图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是“制作一组围绕某主题的淡入淡出效果的图像”。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任务进行练习。我们也可以在进行“任务分成”教学法前,用预先编写好的学案直接发送到学生机上,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案里的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
三、个别辅导,培优补差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特别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以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有时出现“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部分同学我们应该通过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或者课外辅导,尽量挖掘出其闪光点,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优势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时也会出现“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部分同学教师要查找原因,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达成学习目标。
四、进行“差异化评价”,及时反馈
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评价应该要体现差异性原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对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对某一操作进行扩展。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成功之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学生水平差异这一现状在全国各地、各个学校都存在,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2年本科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供者20名, 分为两组:①实验组20名(其中10名为供著家属), 共中供者男6名, 女4名, 年龄8~48岁;②对照组20名(其中10名为供者家属), 其中供者男4名, 女6名, 年龄11~41岁。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影响供者家属心理健康因素的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家属进行调查评估, 表格内容简便, 家属仅用回答是与否。见表1。
1. 2. 2 根据调查结果实施评估内容 实验组除了对供者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沟通外, 还通过责任护士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供者的资料并通过表格调查, 总结供者主要急需了解的健康问题包括:①动员方法及药物的不良反应;②采集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③采集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对这些问题给供者做全面的解答,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关心呵护, 由责任护士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确保供者主动配合采集工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 心理沟通, 对家属不再进行更多的指导、沟通。
1. 2. 3 对家属的宣教及心理疏导 宣教内容包括采集的知识、对供者的影响、对患者的重要性、供者的饮食要求[1]。造血干细胞供者身体健康, 又大多是家中劳动力, 因救治同胞患者接受采集, 由于知识面的缺乏及陈旧观念思想的影响, 心情的紧张、不安及所产生的顾虑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除医护人员对供者宣教外, 家属的支持及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这种情况, 对实验组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 增加她们的疾病基础知识, 以免起过分担心给供者带来不利的心理影响。教会她们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对供者进行护理。
2 结果
对实验组进行了护理干预, 由于宣教得当、护理周密, 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下, 均顺利进行了干细胞采集, 且1/4的供者因循环量不足均采集了2 d, 采集后除诉偶有肌肉酸痛、手脚发麻外, 均无特殊不适, 且采集术后均无穿刺点感染、渗血及低钙症状, 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有2人最终逃避采集, 1人由患者提供相关费用后方才进行, 1人提供干细胞半年后患上甲亢, 一直认为与采集有关, 虽经医护人员耐心解释, 但还是处理不好与患者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就业
0 前言
职业型、技能型、实用型和应用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最终的目标是要面向社会,成功就业[1]。但是近年来,计算机专业人才普遍偏低的就业率,以及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这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频繁的趋势之下已然屡见不鲜,而社会也正时时刻刻被期待着高水平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涌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奠定未来成功就业的基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模式就必须为此进行做出改革和创新,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和改进,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且要主动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将研究、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实现促进专业人才就业的目标。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革命也在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广泛且深刻的技术革命,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然而,尽管有许多的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许多计算机专业人才,但不少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有诸多弊端,造成各大高职院校中大部分计算机专业人才无法就业,用人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1)师资力量薄弱
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因素。目前在企业实践方面,甚至是专业实践等方面,许多教师的经验都是空白如纸。在不能把科研过程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情况进行教学,是无法以这样的方法培育出能适应工作的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因此,想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2)教学条件缺乏
各种现代行业中,计算机行业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但现今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为了努力适应工作岗位,却出现了面对工作经常束手无策的"疲软"现象。这种现象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事实是: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滞后,严重缺乏课程教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培训与发展。而且,还有实训软件的落后,实训基地的缺乏等原因。这样一来,直接导致大多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长时间无法顶岗工作。而且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工作业绩,甚至是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高职院校必须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才能保证跟上时代的脚步。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适用于教学的改革手段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内容要贴合市场需求,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了解市场对人才供给的需求,紧紧跟随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及时定位和调整课程设置,要果断拒绝那些早已退出市场的教学课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教材的开发在教学过程里占着重要比重,教科书中设置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高职教育应注重开发精品课程,内容要充分满足就业要求,不但设置与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与相应的材料,还要注重特色教材的运用。
一个计算机技术性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至少要精通计算机的技术知识,以及在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实训基地和实训室,以及各种主流的视讯软件和多媒体设备要灵活运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当中。
要想自身技术得到提高,就必须不停地探索,而探索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地实践。教师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学会主动去学习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处理实际问题[2]。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并全方面加入各种实训项目,实行科研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案。
假设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都能被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的专业课程所适应,那么,高职院校中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绝对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2)适用于就业的培养模式
学生将来就业最需要的,便是职业技能。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的生产线,而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与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直接相关。但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并不能在一时半刻之间就完成,必须要通过循环渐进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的。要形成计算机技能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就必须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才能获得实际的经验。一个个性人才,他如果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不停变化的市场需求,那他就绝对不是被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培养出来的。必然是经过了不断的实践,拉近了自身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拥有了较高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站稳脚跟。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与企业展开积极合作。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校方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岗位,还可以围绕岗位要求,工作能力的不同,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锻炼他们的技能,更是为了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的需求。或者,可以聘请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与校方人员一同打造一个指导机构,负责人员的培训活动和进行全程指导,并定期交流。可以针对调整和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举办专门的讲座。
而在完善自身技术,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很多大学生想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但是却不够了解社会,也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先得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是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做的事。大学生们应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此为明确指导,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前进。这样一来,社交能力,社会竞争力和持之以恒的职业素质也会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应该为了学生们能顺利就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3)适用于实训的条件建设
学校创建模拟专业的工作环境,与他人实施后,将基础实验室,职业技能培训室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的布局,与系统相关的业务,组织,产品开发流程张贴上墙,形成了较强的专业氛围,鼓励教师收集一些实际的项目开发实例,通过实践整个项目,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实施小案例,校园实验室和实施开放系统,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培训时间。
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可以在校内创建模拟专业的工作环境,把基础实验室、职业技能培训室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来进行布局,其相关业务、组织制度、产品开发的流程都可张贴上墙,以此来营造出较强的专业氛围。校内的实训室应实施开放措施,以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训。学校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鼓励教师和学生一同成立工作室,以计算机维修、多媒体应用、网页设计以及软件开发等多样化的内容作为创业实践。高职院校还应尝试与企业进行联合招生与培养,让学生能以工学交替的模式来学习和进行预就业,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服务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并与市场需求同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改革教学与创新,以此让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应用范围原本就十分广泛,就业率的高低主要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否与社会需求很好地契合。所以,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