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 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会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为了事业单位长期效益的提升,应该积极地利用激励机制的优势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地管理。因此,如何运用和构建一个合理的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机制成为了各大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但是激励机制的采用则相对来说比较少。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都希望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实施激励机制。因此,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应该在打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事业单位要想既获得自身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就必须将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推行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都忽视了激励机制的建立,因此,激励机制在很多的事业单位当中都是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同时,事业单位在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上还需要进行长期地探索和尝试。事业单位专业人才资源的匮乏和管理理念的差异都会对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内容模糊。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较新的方法,很多的事业单位对激励机制的内容都没有形成明文的规范。尤其是在如何规范员工的奖励机制和惩罚办法等等,相关部门在执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产生工作难以执行的现象。激励机制的内容模糊不仅给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有效管理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大大地削弱员工的积极性。
3.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匮乏。很多的事业单位都过多地依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给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方面都是以管理者的意见作为参考。因此,科学的人才机制需要事业单位投入一定的资金从而有效地缓解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影响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良好运行因素具有很多的方面。员工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激励机制要求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相关的奖赏形式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通过不同的准则和条例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每一个事业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各个员工的努力。激励机制的推行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利润。如果员工的专长和优势得到了事业单位的重视,那么员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现其工作才能。同时,激励机制的推行还能够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增强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凝聚事业单位的团队精神。事业单位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四种形式。首先,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通过和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消除员工和上级之间的误会。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发挥骨干精英的才干,因此他们的需求也需要得到事业单位的理解。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借助情感沟通的优势对其进行激励,以助于骨干精英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事业单位还可以利用一定的奖励来激励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业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奖励不仅包括对员工物质方面的奖励,而且还包括对员工精神方面的奖励。二者对员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适当地增加员工的工资和奖金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一定的奖状和荣誉也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才能和积极性。再次,事业单位还可以为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相关的目标,通过目标激励的形式来激发员工努力地完成事业单位制定的目标。同时,员工在工作当中还会利用自己的工作特长以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最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还可以通过民主管理的形式来激励员工。该种形式则需要事业单位在制定相关事业单位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个人智慧的优势,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种激励形式需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结合各种激励形式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益最大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方法研究
1.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科学性会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事业单位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该根据每一个员工的特点和专长制定相关的任务和目标。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还应该对对员工的突出贡献进行奖励以体现事业单位对员工能力的认同。其次,事业单位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具体职责,通过适当地权力下放,给相关部门的管理机会。每一个事业单位都应该为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最后,激励机制在推行期间事业单位还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地执行激励机制中的各项内容。
2.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资源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每一个事业单位的成功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定期地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尤其是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各大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从而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应用需要各个部门的员工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事业单位应该为员工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氛围,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积极地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益。通过为员工发挥自身特长提供环境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成长,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约事业单位的发展成本,而且还能够顺利地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
3.实施个性化的激励准则。每一个激励机制的推行都是旨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主导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激励准则。因此,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和要求,那么员工就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越来越成为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事业单位的生死存亡,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因此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地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立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08
关键词:知识管理;软件工程;教师;工具;实践
0 引言
软件工程是集计算机技术、数学及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以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研究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培养出多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软件人才,是处于人才培养工作第一线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的关键问题。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们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而这些日积月累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既是教师个人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整个学科和相关行业发展的有用资源。因此,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让教师、学生及业内人士能够共享,对于提高教师个人的教研水平和促进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探讨主要以理论研究为多,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对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法,以促进知识管理在教师中的普及和应用。
1 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几个环节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笔者认为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的描述更为普适。广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很宽泛,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本文所探讨的个人知识仅指教师在教学实践、科研活动中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整理、存储以及共享这些知识,使其成为教师进行自我总结、提升和创新的基础,并通过共享来实现个人知识的最大化利用。下面先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谈一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几个环节。
1.1 课程知识的整理
通常在各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除了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课件以及各种教辅资料进行整理外,各阶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教学细节常常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导致很多实践经验和知识的流失,而通过教学日记、教学心得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主要问题、更新和补充的知识点、教学技巧、学习技巧等点滴细节,并将其渗透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知识积累程度。
1.2 项目开发经验的积累和传播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参加大量软件项目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项目申请、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和维护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工具。软件开发质量的保证一方面要依赖于对软件工程规范和相关标准的严格遵循,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开发者的个人经验和技巧。由于这些隐藏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个人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同时也是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利资本,因此它们很难像最终交付的软件产品一样以文字或代码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是,这些知识如果能够被有效保存下来并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这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软件研发能力都非常有利。
1.3 个人知识架构的自我更新
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涉及软件需求、设计、构造、测试、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及软件质量等多个知识域的知识,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变化之快是任何其它专业难以企及的。对教师而言,现在不再有可能抱着儿本教材就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个人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化、条理化、完整化和全面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教师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知识管理的过程渗透到教师工作实践的方方面面,对于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下的教师和科研技术人员而言都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2 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解当前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情况,笔者对50位老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已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实践,但由于知识管理过程比较繁琐,且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循,同时也缺乏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方便的集成化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因此,真正将个人知识管理付诸实践并将其内化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习惯的高校教师还不是很多,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中的普遍应用和实施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和加强的过程。
下面结合笔者的个人经验对教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给出几点建议。
2.1 知识的收集和整理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知识。教师可以创建个人知识库,根据知识类别、存储方式来整理各类知识。例如笔者根据自己的主要教学课程、科研方向及综合知识建立了三个数据库。教学数据库中包含主要授课课程的教案和课件、教辅资料、教学笔记、习题集、学生作业资料、实验报告、学生信息以及答疑信息等,这些资源主要为文档类型,可以采用文本型数据库;科研数据库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为几个子库,每个子库中包含该方向所参与项目的相关资料如代码、项目文档、开发工具、参考资料、开发心得等,这些资料中的文档、代码等类型的文件的管理,可以用专门的、用于文档和代码管理的工具来实现;而个人综合知识数据库则用来存储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综合知识,按其类型分为文档、数据表格、网页、源程序等。对各类资源进行存储时,最好进行分类,并统一命名,以便形成具有分层、分级、便于检索和管理的个人知识库系统。
2.2 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尤其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由于教师需要管理的知识量大、种类繁多、关联复杂且冗余较多,检索起来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借助方便有效的工具。目前,各类文档、数据处理软件层出不穷,为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Microsoft Office系列文档编辑工具、PowerBuilder、SQL Server等数据库软件进行文档和数据的编辑、存储及处理外,另外还有很多专门的知识管理工具。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知识管理实践,针对不同的知识管理工具各列举一二。
(1)文本文件管理工具
需要管理的知识类型主要为文本类,目前中文信息处理类 的软件非常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款。例如笔者使用的是Neotoma软件,利用它的树型结构知识树对资源文件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该结构为分支中的每项内容提供了文件全名、关键字、摘要、所有者、收集日期时间、阅读次数等附加属性以方便浏览,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关键字、文件名称等进行海量文本文件内容的检索。利用它的内置邮件发送工具,笔者可以及时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信息保存到相应路径中;其附带的即时通信工具不仅可以完成实时交流的功能,同时其交流文本也能很方便地进行保存等,这类软件成为笔者进行教学科研相关电子文档存储和管理的得力助手。另外,即时通信工具QQ目前已经基本上能够完成各种实时交流,通过QQ的群功能,可以建立如项目小组群、读书小组群、同事交流群、工作信息群、师生互动群等,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换;利用QQ的个人空间可建立博客,记录教学心得、读书笔记之类的内容,该内容可以对所有人开放,所有阅览者可以对博客内容留言,从而达到知识交流的目的。
(2)项目源代码管理工具
软件项目代码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自己所开发项目的软件代码,还是收集并供参考和学习的其它有用软件源代码,都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源代码管理软件对代码进行分类存储并提供快速查阅等功能,能帮助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例如笔者目前使用的是Notepad++软件,它提供对多种编程语言程序文件的存储、编辑和检索功能,并通过目录树来管理代码文件,可对C/C++、Pascal、Java、、XML、HTML等程序语言进行“语法突出”和多窗口的方式显示,另外还有高效的检索和书签等功能。类似的软件还有Editplus、Ultmedit、CodeHelp、VB代码管理器等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代码管理软件。
(3)网络资源管理工具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教师获取书本以外知识的一个广阔途径,快速高效地搜索、存储和管理网页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工作。目前网上冲浪的软件种类繁多,除了常用的IE浏览器,笔者还采用了Firefox浏览器软件。较传统IE浏览器而言,这个开源浏览器不仅体积小速度快,而且具有如标签式浏览、智能化搜索、加强的隐私及安全性能、实时书签、下载便捷以及为网页开发者所提供的能了解网页运作详情的工具等高级特征,有了它的帮助,能够对网络中的各类有用资源进行快速的保存和组织。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种用于知识管理的工具实例,类似的还有很多其它优秀的、方便实用的软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熟悉程度以及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工具,让知识管理成为一件并不困难,省时省力的事,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利用熟悉的编程语言和新的软件技术自行设计并开发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管理系统。例如,笔者指导学生们开发了几个小型的源代码管理工具,这些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式来选择所支持的源代码种类和操作方式,并让他们将开发后的系统用于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 知识共享的实现
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外,更有效的方式是将个人的教学知识、项目研发经验让人共享,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的。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常用的Email、Blog、教学答疑系统等能实现师生之间点对点信息交流的网络工具外,在学院内部建立专门的知识共享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是一种影响更广、效果更明显的方法。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些内部的教学管理和交流平台,这些平台的功能很丰富,不仅包含该学院各门课程的教学管理活动,还专门开辟了教师交流、师生交流、学习资源上传和下载等功能,并且辅以相应的积分和奖励措施,真正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引。这种交流不仅能引发创新思维,还能促使教师队伍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并加强项目合作。
另外,还有很多能实现知识共享的开发工具,知识地图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知识地图引擎为TM4J主题图引擎,它是一种可供二次开发的软件包,其中定义了一种基于复杂DTD的XML规范――XTM,遵循这个规范可以进行资源的管理,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定位、共享及合并。笔者将该TM4J主题图引擎软件包中提供的函数和方法将所教的某门专业课程的书本知识及相关的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了一个能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并包含丰富课程知识资源索引的课程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课程知识索引和共享的工具。通过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将学院所有教师的个人知识资源汇总起来,让参与到知识管理和共享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找到存储和拥有所需要知识的载体和人。
3 结束语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价值的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源自现代企业管理,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88年提出,主要探讨在知识(包括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的现在社会,如何发挥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与传播、交流与分享、应用与创新,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层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并辅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储存、分享、运用进行管理的过程[1]。其实质是促使教师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实现转化,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教师在知识社会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寻求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培训现状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以往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根植于教育实践,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成本。
时间和培训经费一直是制约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瓶颈,以县一级集中短期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农村教师培训,难以有效解决教师的培训时间和经费问题,往往只能在几天之内匆匆结束,缺乏学习的持续性与深入性。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经验的整理、分享、反思与创新,将教师执教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根植于个人的教育实践,而非寄望于短期培训。换言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经常性、自觉性和实践性的自我培训,这能够将培训的时间和成本降至最低。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农村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理论认知由于缺乏思考与应用,要么迅即遗忘,要么机械挪用,难以使培训内容真正运用于教育实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经由知识转化达到知识融合、应用与创新的目的。如此,教师的教育实践就成了培训的实质性延续,培训获取的理论知识与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使得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成为可能。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教师的主动自觉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常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出资,对农村教师实施免费培训;另一种是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培训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强制要求教师参加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中,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尽管组织者要求严格,但培训效果依然难以保障。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以教师为发展主体,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创新视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获取知识是其首要环节。倘若教师具有较强的个人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那么参加培训就成了农村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参与培训与个人知识管理及专业发展三者就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就由外部转化为内部,成为个人的主动自觉行为。
(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教师知识的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师实践性知识资源。
教师个人知识大多来源于教育实践,以隐性状态存在,这类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主要构成,在实践中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体现。农村教师培训集中了一定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本应是教师交流、分享个人实践性知识的极佳机会,然而,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由专家、学者介绍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被培训者多为聆听专家讲学,专门的个人经验交流较为缺乏,造成教师实践性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议题,它包含四个循环进行的过程,即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联结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这里,知识社会化指的是个人实践知识的体验分享,由此可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利用教师培训的时机,搭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平台,可有效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的社会化,加速教师知识转化与创新的进程。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路径
基于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为基点,以教师培训为契机,实现集中学习与日常知识管理相结合,个人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自上而下的专家指导与自下而上的教师反思性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学校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引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构建有利于教师知识管理的学校内部环境。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理念由“外塑式”向“内塑式”转变。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任何外部知识只有经过主体的加工,才能真正被接受和理解。游离于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与教育实践之外的知识经验输入,难以与教师的个人知识产生共鸣与融合,甚至可能出现经验排斥现象。传统农村教师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培训寄予了过高期望,希望通过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这种舍本逐末的“外塑式”培训,夸大了知识经验的客观性,认为客观的知识经验可以简单地被学习者纳入个人知识结构中。事实上,专家的知识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但更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等特征,绝非通过简单的移植就可成为他人的知识经验,这是为什么某些教师在经过多次培训仍然难以明显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原因所在。由此,必须转变农村教师培训理念,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教师教育实践生活为主阵地,以教师培训为纽带,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主要方式,促进教师的“内塑式”发展。
(二)引领营造优良的学校内部环境,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要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的成效,除了教师个人提高知识管理能力外,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注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提高的同时,引领学校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教师个人层面知识管理
教师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其对知识管理的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对知识管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知识应用与创新的实践程度,都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将个人知识管理视为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受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生活环境及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受制因素更多。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效的知识管理,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教师要深刻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与过程,谙熟其内在机理。知识管理的五项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与创新,其中,知识获取是基础,知识储存是条件,知识分享是路径,知识转化是关键,知识应用于创新是目的。教师应摒弃功利性知识摄入,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依据知识类别、学科属性及个人教学风格等,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个人知识库与知识地图,以便需要时按图索骥;主动与他人交流教育体验,注重教育反思,实现显性理论知识与隐性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勇于进行教育教学革新,以检验知识的真伪。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五项流程之间既没有必然的逻辑顺序,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再次,教师要掌握适合个人的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教师知识管理技术手段的采用是基于对教师知识获取、存储、运用、分享、创新的需求,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知识库与知识地图的使用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对教学中的经验与心得加以整理和升华,或者建立专供知识交流的论坛,创建知识分享的平台。此外,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例如微软Office,MS Out look,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iSpace Desktop,iNota、Mybase等辅助小工具,以使教师更顺利、高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个人生活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及案例研究等途径,对个人及他人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管理。
2.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
这里,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技术与环境支持。首先,要厘清农村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知识获取动力不足、途径狭窄,知识储存无序,知识分享意愿缺乏、平台较少,知识创新能力较弱,等等,以准确定位教师知识管理的目标。其次,要弱化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扁平网络组织结构。校长要引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为教师搭建知识交流、分享的平台,营造合作型学校组织文化。再次,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充分发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校内教学资源中心和教师知识库,及时收集、更新教师知识管理信息,绘制学校知识地图。最后,学校要形成一定的制度,重视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与效果的激励、监督与评价。
(三)以教师知识管理为基点,重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
农村教师培训必须改变培训内容与教育实践脱节,专家与农村教师脱节,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脱节的现状,以教师知识管理为基点,重构培训模式。
1.由专家菜单到知识之惑――培训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至关重要,它必须关照学习者的经验世界,因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着支配作用,它们是受学生控制的,而不是由学科专家支配的。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3]。然而,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常常由专家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所长决定,这种本末倒置的专家式培训菜单似空中楼阁,脱离教师的经验世界,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应来自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知识之惑,诸如: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最需要获取何种类型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显性理论知识与隐性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如何解决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等。对农村教师而言,上述源自教育实践的问题,是他们亟须解决的现实所求,对此,他们既有深刻的认知体验,又有极强的学习期待。
2.由单向输入到群体分享――培训过程的重构
教师培训是教师交流个人教育实践知识的有力平台,教师知识分享不但能激发教师创新专业知识的潜能,学校整体的知识资产也在此时得到极大增值。而现实的农村教师培训则成了专家展示甚至炫耀个人才华的舞台,单向的知识输入几乎完全忽视学习者的需求,也使他们失去极好的经验交流机遇。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将专家讲授和教师经验交流相结合,给教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感受及个人的实践困惑进行交流,使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体。
3.由形式总结到实践创新――培训评价的重构
农村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培训的内容来自教育实践的需要,培训的成效也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可以说,农村教育实践情境是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培训的成效评价也应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非以听课笔记或总结作业的形式作为培训的结束。也就是说,教师在培训中获取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须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其真伪,才可知晓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培训过程的结束恰是评价过程的开始,教师培训机构须密切关注教师接受培训之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表现,以检验培训的实效。这种后续式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客观验证培训效果,更可以为以后的教师培训及发展提供必要的现实依据。
现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建设部《关于归侨侨眷职工因私出境租住公房和参加房改买房问题的规定》(侨内会发〔1998〕002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建设部《关于归侨侨眷职工因私出境租住公房和参加房改买房问题的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侨务办公室、建委(建设厅):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现对归侨、侨眷职工因私出境租住公房和参加房改买房的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获准因私短期出境仍保留公职的归侨、侨眷职工,可继续租住原公有住房,并按当地标准缴纳房租。
二、出境定居的归侨、侨眷职工,在出境前已经按国家及地方的房改政策规定参加房改买房的,出境定居后,其房产权属不变。
三、出境定居的离休、退休、退职职工的原同住亲属(指其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与其有长期抚养关系的其他亲属),凡同住一年以上者,可继续租住原公房,并按当地标准缴纳房租;原居住地施行房改售房时,经产权单位同意,可以按当地房改政策购买原公有住房。
论文摘要: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上世纪后期出现的管 理学 的创新概念,都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 经济 的到来,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它们在管理理念上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特征上两者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内容上两者密切相关,两种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补充和促进。从两者的“知识链”和“自我管理要素链”的联系看,两种管理模式又构成了密切相联的管理循环链。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纪末成型的“知识管理”成为继“泰勒制”之后管理学“第”的重要内容。
一、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于自我管理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认为,自我管理,亦称自我控制,可被定义为:“当相关的直接外部约束不存在时,一个人所进行的自我控制,这时他所采取的行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为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自我(ego)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自我(self)作为管理行为的客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与自我反馈;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过程,它涉及到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体现为一种能力,它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学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纪末成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晰和公认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是, 企业 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 发展 ,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从过程论、信息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第一,知识管理是一种过程,即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是将组织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第二,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管理是对数据间关系的理解,它通过信息管理和组织学习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准,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的以信息为依据去行动。第三,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即对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上。
总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利用和共享知识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叮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指时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性比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个环节。例如,个人的自我完善可成为自我管理的一个目的,同时自我完善又是一个过程,而认清自己又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体性。从管理的主体看,自己是自我认识的主体,是自己的管理者,是开发自我宝藏的“厂长和经理”,你想成为工程师和企业家吗?你想成为教授和 科学 家吗?那么你就是这些“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老板。
第三,客体性。从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为认识和管理的对象,即以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如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动机等)、时问、情绪、行为、身体、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这是集中体现自我管理本质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质,尤其是以自我认知(意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等)、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等学识和心理品质去管理自我;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swot分析、目标管理和反馈分析等技术与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动责任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类个体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婵自己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来起促进作用。
第六,自我反馈和调节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去获取有关自身实践活动及各项自我管理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身实践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个体对内身实践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结果及所得到的信息会卣接影响到下一步实践活动及行为的调节。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调节性使个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自身下一步的实践活动采取修正、变革、调整等措施的控制。调节性是个体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七,迁移性。迁移性足指从某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个体对不同实践活动所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巾的自我监控都具有广泛迁移的潜在可能性,即呵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情境中,也可应用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环反馈性,它随时可以根据实践性质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实践情境,从而表现出广泛的迁移性。
(二)知识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5、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
在管理的目标上,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增值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的;在管理的主体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为主体,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辅,知识管理是以组织的管理为主,个人的管理为辅,但是,两者都是以员工个人的素质提升和提高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在管理的对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合理组合为对象,而知识管理则以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及其动态结合为对象;在管理的内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运用和创造)以及知识人员对于知识的作用过程(即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在管理的重点上,自我管理是以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恰当结合及可实践性要素的管理方法与实施为重点,而知识管理则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相互转化过程为重点。从管理的过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为管理过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识管理则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问转化的四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阶段)。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快速更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前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长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进行人生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时刻保持心思的警觉,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及时清理过时的知识,同时坚决拒绝其它不太相关的知识的诱惑。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内容在某些方面的扩展,如自我管理式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优势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促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此类员工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知识员工不再像传统企业员工那样为了生计而去劳动赚钱,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已经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能否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知识犁员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知识管理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果又促进了员工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成长的空间、工作的自主权、业务成就感以及作为个人努力回报的金钱,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工作的内在报酬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足自我激励,因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激励。 企业 应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 发展 ,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一开始就能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而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员工时刻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个明确的定位,以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励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3、从“知识链”到“自我管理要素链”。
当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时,就使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体系 自然 升华为“自我管理要素链”。
“自我管理要素体系”是我们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析法而试图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由13项自我管理要素组成,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见图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是心理行为要素,它们与价值观同属于隐性要素;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八项要素属于显性要素。在显性要素中,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属于“目标轨迹”要素;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三项要素是“自我优化”要素;创新和人际交往足“环境优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实现成功的“实体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是通过13项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成功的历程。
“知识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个价值链活动流通过程中组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4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这4个阶段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的独特性和长久性,它们也是一个组织得以成功创新和变革的4大因素。
系统的知识链模型由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于1998年提出的(见图1下半部分)。该知识链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两部分组成;主要活动功能(或基本过程)又由5个阶段组成,即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等;辅助活动功能(或支持资源)由4个层次组成,即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等,构成了知识链的5阶段4层次结构。该知识链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这种“产出”,即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和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也正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