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语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的缺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教师面临职业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缺乏职业安全感。其次,近30年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很多家长对子女过于娇惯,对子女成长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容不得教师对子女进行动作甚至语言的惩戒。第三,学生个体意识的逐步形成,使其常常检视教师对自己甚或对同学的惩戒行为是否构成心灵的伤害,并在这种检视中失去安全感。第四,随着国人人权意识的逐渐唤醒,人们常有意无意地将教师的惩戒行为与学生个体的生命或者权利尊严受到侵害混为一谈,这制约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施必要的惩戒。正是这几种不同的安全感缺失现象,使得现阶段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施教育惩戒时显得迷惑心悸、手足无措。
教师没有职业安全感,便不敢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家长没有对儿女成长的安全感,便不准教师对孩子实施惩戒;学生没有对教师的敬畏感,便不可能接受教师的惩戒教育;社会中充满了对他人的恐惧感,便不可能理解及包容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教育。
二、教化过程的焦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育亦如此。对学生道德的培育与规范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而教师在教化过程中的焦躁行为是教育惩戒失效、失位、失败的原因之一。
将正确的人生观植入学生的大脑乃至融入其血液,使其最终形成优良的人格,是教化的目的,需要时间与耐心。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化的内容不能多,教化的速度不能快,教化的过程不能省。对于在道德规范过程中存在偏差的学生,更是如此。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责任与规则、耐心与速成、生成与戒成的关系。
实施教育惩戒,教师须担责任依规则。学生的行为发生偏差,学生有问题,教师亦是有责任的。教师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的实情,是责任一;了解问题的过程,是责任二;找出教化的缺陷,是责任三;承担教化的责任,是责任四。对学生实施教化,对有偏差的学生进行纠正,须依据问题的性质、程度、缓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素质等,运用相应的规则,以期达到其心自省、其行规矩的效果。现今的教育惩戒靶向不准,效果不佳,从而造成校园缺少教育惩戒的假象。
实施教育惩戒,多生成少戒成。惩戒,在于惩其偏差了的心念,在犯错误学生的内心竖起防偏差的警戒,而非惩罚其心,摧毁其理智的警戒。网传某地一学生因故上课迟到,被班主任批评、罚写检讨,并要求当着同学们的面宣读检讨。该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强烈刺激,羞耻感导致她从学校教学楼四楼纵身跳下。该班主任不是以唤醒学生内心自觉意识的方式引导学生生成良好行为,而企望以羞辱学生自尊的严厉戒行达到惩戒效果,结果适得其反。
实施教育惩戒,须耐心戒速成。速成,绝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百年树人,不是十年树木。教授方法如是,发展思维如是,教化人格道德更是如此。在这个梦幻般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切都追求快,追求速成,所以,一切都焦躁了,包括教化。因而就有了惩戒方式的非耐心,惩戒策略的非耐心,惩戒过程的非耐心,惩戒反应的非耐心,惩戒效应的非耐心,结果导致某些惩戒行为演变为惩戒事件。
教育,需要慢一点,需要从焦躁中找回来时的路,只有这样,教育惩戒才会走到该走的路上去。
三、教育视界的固化
教育,应该以什么名义进行,决定了教育惩戒的出发与归宿。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对教育中的爱的理解,却因人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理解为热爱,有的人理解为关爱,有的人理解为爱护,不一而足。教育中的爱,真正指向的应是尊重。因为,尊重,才是公平,才是根本,才是教育,才是爱,才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待。
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也都是以爱的名义对犯错的学生实施教育徒涞模但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之所以会遇到重重的困难甚至产生纠纷,实际上就是在尊重这点上出了问题。在这个人权意识逐步唤醒的时代,但凡人权觉醒的人,都把尊重视为最直观的权利,视为真实的爱,视为爱的直接表现。可以说,没有了尊重,便没有了爱。在以往的教育中,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常常在指正、教育的同时,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降低了他们的人格,使得他们在尊严上失去了维护。我们众多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点,教育的视界还没有拓展到这个领域,没有在此进行冷静、理性、深刻的思考,依然以那种固化在我们思维中的所谓“热爱”“关爱”“爱护”等作为教育中爱的核心,并据此施展教育惩戒,结果以失效为多,以失败为多。
四、需要怎样的惩戒
世更,惩戒也须有所变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源于理解的惩戒。教师理解学生会犯错;学生也明了犯错之后必须接受相应的惩戒,惩戒的目的是规范自身的行为,让自己更加完善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出于尊重的惩戒。在真诚与尊重中实施惩戒,这才是爱的表现。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只有依然拥有人格的平等与尊严,学生才能理性地接受“惩”,较好地形成“戒”。
唤醒自省的惩戒。让学生抑制内心杂念,唤醒内心深处的向善力,使之不断生长,获得生命的自由,这才是惩戒的意义。
[关键词] 远程教育环境; 课程实验; 工程性;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程华(1975—),男,安徽黄山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安全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E-mail:hcheng@ecust.省略。
一、引 言
实验实训环节是工科远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的可实施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可评价性都直接关系到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远程教育,特别是工科远程教育的信心。因此,网上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有效应用在远程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远程学习者的特点是地理位置分散,学习时间随机,难以按统一的时间集中到大学或其他科研、生产单位的实验室做实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为有效开设远程教育实验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为适应远程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从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以及技术开发等角度进行网上实验的开发与建设。[1]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华理网院”)在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应用,[2]英国开放大学(以下简称“英开”)则是国际上较早也较为成功地开展远程教育实验课程的院校。[3]近年来,华理网院和英开ESTEEM团队在网上实验课程领域开展了不间断的合作交流。2011年上半年,双方联合开展了一项对中英远程实验课程的调查研究。由英开派出Nick Braithwaite教授和Mark Endean副教授,华理网院派出程华副院长等三人,组成联合研究小组,采用实地考察,与业务人员和学生座谈等方式对两校远程教育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进行调查与研究。联合研究小组主要任务是:(1)考察两校实验课程;(2)分享实验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经验;(3)调查两校实验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对实验的感受;(4)建立实验资源共享机制。其中互访考察为期21个工作日,英开研究人员来华调研了华理网院的实验设备、软件系统和课程的建设、应用,与学生及相关业务人员座谈11次;华理网院研究人员赴英考察了英开实验课程的设计开发,并实地参与了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与该校学生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了12次座谈。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调研,对中英在不同文化背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下的远程教育实验课程开展了比较研究,对远程教育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的规律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下面我们就两校远程教育实验课程建设与应用、设计与评价、差异与共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二、两校远程教育实验课程建设与应用比较
(一)华理网院工科远程教育实验课程建设与应用
华理网院以网上实验(包括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实验)为主,结合现场实验开展实验教学,建设了完整的网上实验平台和教学体系,网上实验课程较好地应用了网络、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华理网院在工科远程教育的实验建设上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期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就近到有实验条件的单位做实验;中期从2005年开始,陆续开发了部分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实验,主要是将全日制本科的教学实验虚拟化,从而初步积累网上实验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实验教学平台,并于2008年投入教学实践,从而对远程教育实验设计和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之后进一步开发基于过程考核的实验课程与平台,并计划在数据模型、非线性流程等方面进行远程控制及虚拟实验的开发。[4]
在华理网院的教学计划里有实验环节要求的课程近130门。经过多年的努力,重点开发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化工自动化仪表、化学工艺以及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基于Web的远程控制实验和虚拟实验,其中有双容水箱实验装置等以自动化和机械类的远程控制实验装置9套,可完成66个远程控制实验;此外,有22门课开发了虚拟实验,学生可在网上完成140个虚拟实验。
远程环境下实验课程的开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实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为此,华理网院在远程教育工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实验教学实践,既有虚拟实验,又有远程控制实验,还有部分实验设计为虚实结合,即网上实验与现场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基本解决了远程环境下工科专业实验的问题。
华理网院在网上实验建设中注重可操作性和技术可重用性,主要关注以下方面:(1)标准化:包括实验课件或装置的接口、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评价、实验流程以及实验管理等方面标准化。(2)易操作性:引入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引领式实验教学流程的学习导航。(3)智能化:对于学生实验产生的实验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提示学生实验是否成功。(4)平台化:所有实验均部署在实验平台上,实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设计及SOA架构的应用,实验平台及其功能的可配置架构。
华理网院与普通本科专业学院合作共建远程实验课程:专业实验依托专业学院本科实验教学团队,实验设备委托本科实验中心专人专地维护,同时开发的远程和虚拟实验也可以提供给全日制本科教学使用。在另一个意义上,反过来促进了全日制本科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制度创新、活动促进、任务驱动、资源整合和综合评估等活动,大力推进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努力形成“天地一体”(天网-卫星传输,地网-教育网)、“城乡互动”的农村远程教育体系,通过农远工程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农远工程应用工作按照“实事求是,逐步提升,骨干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把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五进三不漏”(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进管理、进评估,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生),形成“光盘播放、卫星接收、网络教学”三种模式普遍应用、娴熟应用的局面,实现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中小学校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
(二)主要任务
从二零零九年2月起,深入扎实地实施远程教育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二零零九年2月—2010年2月),全面应用培育典型年,着力推动普遍应用,精心培育各类应用典型;第二年(2010年2月—2011年2月),主动应用年,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主动应用、有效应用的生动局面;第三年(2011年2月—2012年2月),应用研究年,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应用理论体系,努力创建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应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通过三年努力,确保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按照工作规划,评选出30所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示范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县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2、精心打造覆盖初中、小学全部学科的100节精品课件及教学设计。
3、培育100名应用典型骨干教师,使其在课题研究、资源建设、网络建设、城乡教育交流和支持服务等方面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4、县电教馆及中心教研片通过研发、征集、购买等有效手段,建设满足我县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及时推荐配发到基层学校,服务和满足应用工作的需要。
5、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使全县9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使用三种模式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30%以上的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三种模式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形成经验在教育网上交流。
三、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措施
(一)健全机构,纳入常规。
成立凤阳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和应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组织;成立农远管理应用指导小组,农远骨干教师参与;各教研片成立片农远管理应用小组,各片小学教研中心学校牵头,各片中小学农远管理员为成员,负责该片的农远计划的制定、落实、检查、评估等工作;各校成立本校的农远管理应用小组,学校校长是做好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关键,是远程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应用计划、保障制度,要认真组织教师全员培训,保证学校教师人人能用、会用、爱用远程教育设备,保证学校远程教育教室使用率达到规定的课时标准,保证学校能够依托远程教育资源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全面加强农远教学应用管理,把他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与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推进教育均衡,使农远教学应用工作纳入我县教育常规管理工作。
(二)提高认识,确保农远使用经费。
农远工程应用工作离不开经费保障,尽管我省在省财政、省教育厅[20*]198号及省教育厅教办[20*]7号文件中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软件开支经费列入学校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并明确规定每年用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硬软件支出经费安排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0%(其中硬件7%,软件3%),但学校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认识,监管、操作上很难到位,学校领导在安排经费时,经常忽略和挤占了农远工程设备的添置、维修及软件资源的采购。为此,借鉴其他市县的工作经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的10%要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教学软件、应用的经费,并建立专用帐户,其中的5%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即把学校的公用经费5%放在教育局的专用帐户,学校每年根据本校的公用经费情况,制订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计划,学校使用时提出申请,由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统一政府采购。
(三)充实和稳定农远技术队伍。
尽管所有项目学校都设有专(兼)职农远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又是计算机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有的还兼任其他工作,工作量大,一些学校的领导不了解农远管理员所做的几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繁琐工作,导致这些同志不被重视,在职称评聘,调资晋级时,量化考核成绩还比不上一般教师。使他们缺乏工作动力,还有些项目学校管理员流动性大,导致新上任的人员无证上岗,影响了农远工作的正常开展。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给中学、中心小学配备专职的农远管理员;二是农远管理员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换的必须经教育局批准;三是对农远管理员的工作量的核定要高于一线教师的平均工作量,在评优评先、调资晋级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四)科学整合农远资源。
1、狠抓农远资源的集成共享
一是通过卫星教育宽带网,定时做好农远资源的接收、下载、刻录、整理工作,为教师的备课提供资源。
二是将模式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与下载资源进行连网,将学校的服务器配置成学校的资源中心,让师生在校园内任何计算机上都可以访问农远资源,解决学校的资源存储与访问的问题,方便教师备课。
三是借助县教育网站和电子政务平台,在全县各学校架构起农远资源应用交流共享平台,实现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网上交流互动、专家引领和专业发展。
四是本着用好、用足、用出创新的原则,积极鼓励学校构建“天网—地网—校园网”三网合一的资源平台,拓宽资源采集渠道,丰富农远资源内涵。
2、狠抓农远资源的自主开发
将各类活动中较好的教学实况拍成教学录像,组织开发各个学科的优质课的教学光盘;要求模式二学校将下载的资源刻录成光盘;将卫星资源中课堂教学视频刻录成光盘;将因特网上大量只能用电脑的课件转换成DVD光盘。
鼓励教师将自制的教学课件分类保存在校园资源网上,做到农远下载资源与教师自制课件的资源共享,充实教学资源平台。
(五)加大力度做好农远应用培训。
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中小学不仅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差距,而且技术骨干严重缺乏,农村教师中有近半年龄在50岁左右,这些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受环境限制,现代教育意识薄弱,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因此,推进应用首先要抓培训,而且要常抓不懈。一要分类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培训;二是分层次对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员、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三要根据教学不同需要对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应用培训;四是对技术骨干教师开展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培训;五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各类培训开展的越扎实,应用的成
效就越明显。
(六)活动入手,重在应用。
农远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中小学,丰富农村中小学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农远工程的关键和落脚点在应用,在全省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远工程“优秀管理员”、“教学应用新星”评选,优秀应用研究成果和农远教学论文评比、优秀农远典型课例评比等多种形式,旨在以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抓手,提高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农远的自觉性,引领教师主动应用农远资源整合课堂教学,把农远应用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结合开学检查、一站式检查等工作加强对农远应用工作的日常检查,切实推动我县农远应用管理工作新发展。
(七)加强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学校做好农远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
校长重视并参与应用,班子分工明确,有利用农远设备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规划,推进教学方式工作有计划。
二是做好管理工作
①设备管理:农远设备放置教学场所,有使用、维修记录,设备的完好率在95%以上。
②专兼职人员及时完整的接收卫星教育教学资源,平均每周下载量不少于2G。
③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并转刻成光盘。
④注重通过其它方式搜集、自制教育教学资源。
⑤将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校本资源库,并编目提供给学科教师,便于使用。
⑥将搜集、整理到视频教育教学资源刻制成光盘,提供给各教学点。
三是开展教育教学应用
①有年度教学计划,有教学日程安排。
②应充分发挥卫星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设备的使用率达到课时的85%以上(每套系统设备保证每周不少于20课时)。
③教师使用普及率应达到50%以上。
④鼓励教师整合使用成品软件资源。
⑤充分利用天网、地网资源在计算机教室进行学科整合教学。
⑥按照教学的要求开足《信息技术》课程。
四是开展教研工作
①利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和新课程知识,每学期集中学习2次以上。
②组织实施校内课堂教学观摩与交流,每学期20课时以上。
③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和校际之间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
一、职业院校助学奖学工程
为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工程”。
(一)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对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到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根据我市“二三三”产业结构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和培养紧缺专业的本市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高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仍按高等学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
(三)经费筹措。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奖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给予保障。鼓励各地通过开展“献爱心”等形式,扩大经费来源。
二、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
(一)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根据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技能岗位要求,应对全市回乡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全市3000名左右学生需接受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和化技术学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二)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培养1000名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与经营的专门人才。实行全额免费教育,经费由省、市承担。
(三)建立20个新农村培训示范基地。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依托职业院校和省、市示范化技术学校和农民培训机构,全市建立20个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作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受教育中心。
三、校企合作工程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程。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市、县建立一批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5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己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全市建立确定5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10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三)建立2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依托各重点骨干职业院校、省、市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2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
(一)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市要建成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5个省示范专业和30个全市一流、全省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二)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紧紧围绕“二三三”产业调整机构和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突出重点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区域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要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要高。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
(三)资金筹措。省级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举办者筹措,省、市、县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财政原则上按建设所需经费的50%给予补助,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200万元;对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省级补助20-25万元。其余50%,三县由县级财政解决,市直属学校由市本级财政解决。市级品牌专业,每个专业奖励50万元,经费由各地财政负责筹措。
五、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技能“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实施职教品牌战略的重要保证。为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每位教师必须完成96学时的培训。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到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9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争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到2007年,有236名教师参加省级高级工培训,使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力争培养技师200名、高级技师20名、特级教师4名。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校企挂钩等途径,用两年时间培养30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1)掌握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运算;
(2)能应用i和的周期性、共轭复数性质、模的性质熟练地进行解题;
(3)让学生领悟到“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学习复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复数乘除法运算法则及复数的有关性质.复数的代数形式相乘,与加减法一样,可以按多项式的乘法进行,但必须在所得的结果中把换成-1,并且把实部与虚部分合并.很明显,两个复数的积仍然是一个复数,即在复数集内,乘法是永远可以实施的,同时它满足并换律、结合律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规定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它同多项式除法类似,当两个多项式相除,可以写成分式,若分母含有理式时,要进行分母有理化,而两个复数相除时,要使分母实数化,即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使分母变成实数.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复数的代数形式相乘时,复数的乘法法则规定按照如下法则进行.设是任意两个复数,那么它们的积:
也就是说.复数的乘法与多项式乘法是类似的,注意有一点不同即必须在所得结果中把换成一1,再把实部,虚部分别合并,而不必去记公式.
2.复数的乘法不仅满换律与结合律,实数集R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律,在复数集C中仍然成立,即对任何,,及,有:
,,;
对于复数只有在整数指数幂的范围内才能成立.由于我们尚未对复数的分数指数幂进行定义,因此如果把上述法则扩展到分数指数幂内运用,就会得到荒谬的结果。如,若由,就会得到的错误结论,对此一定要重视。
3.讲解复数的除法,可以按照教材规定它是乘法的逆运算,即求一个复数,使它满足(这里,是已知的复数).列出上式后,由乘法法则及两个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
由此
,
于是
得出商以后,还应当着重向学生指出:如果根据除法的定义,每次都按上述做来法逆运算的办法来求商,这将是很麻烦的.分析一下商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得出两个复数相除的较为简捷的求商方法,就是先把它们的商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把分子与分母都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再把结果化简即可.
4.这道例题的目的之一是训练我们对于复数乘法运算、乘方运算及乘法公式的操作,要求我们做到熟练和准确。从这道例题的运算结果,我们应该看出,也是-1的一个立方根。因此,我们应该修正过去关于“-1的立方根是-1”的认识,想到-1至少还有一个虚数根。然后再回顾例2的解题过程,发现其中所有的“-”号都可以改成“±”。这样就能找出-1的另一个虚数根。所以-1在复数集C内至少有三个根:-1,,。以上对于一道例题或练习题的反思过程,看起来并不难,但对我们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却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地锻炼我们的逆向思维,拓宽和加深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5.教材194页第6题这是关于复数模的一个重要不等式,在研究复数模的最值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上述绝对值不等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
2.理解复数的乘法满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3.知道复数的乘法是同复数的积,理解复数集C中正整数幂的运算律,掌握i的乘法运算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复数乘法运算法则及复数的有关性质.
难点是复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法,其运算法则与两个多项式相加减的办法一致.那么两个复数的乘法运算是否仍可与两个多项式相乘类似的办法进行呢?
教学中,可让学生先按此办法计算,然后将同学们运算所得结果与教科书的规定对照,从而引入新课.
2.提出复数的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
.
指出这一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由于它与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一致,因此,不需要记忆这个公式.
3.引导学生证明复数的乘法满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4.讲解例1、例2
例1求.
此例的解答可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组织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共轭复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上公式来证明:
.
例2计算.
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按不同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比如说第一组按进行计算;第二组按进行计算.讨论其计算结果一致说明了什么问题?
5.引导学生得出复数集中正整数幂的运算律以及i的乘方性质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考虑是否将这些结论推广到自然数幂或整数幂.
6.讲解例3
例3设,求证:(1);(2)
讲此例时,应向学生指出:(1)实数集中的乘法公式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2)复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乘方,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应先处括号里面的.
此后引导学生思考:(1)课本中关于(2)小题的注解;(2)如果,则与还成立吗?
7.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第1、2、3题.
8.归纳总结
(1)学生填空:
;==.
设,则=,=,=,=.
设(或),则,.
(2)对复数乘法、乘方的有关运算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