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业学校;数控维修;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54-02

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数控机床是集机、电、液、气等于一体的加工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数控设备使用量的快速增加,对数控设备维修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数控维修专业人员应该如何培养,其培养方向又是如何呢?这是建设数控维修专业应考虑的问题。

数控机床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在金属切削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数控机床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数控车床生产大国。可长期以来,国产的数控机床始终处于低档发展迅速、中档进展缓慢、高档数控机床依靠进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国产数控机床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比进口机床差一倍之多。虽然进口机床的可靠性比国产数控机床高,但机床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困难,费用昂贵,真可谓“买得起,修不起”。国产数控机床的维修比进口机床容易,但机床售后维修服务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技术人员无法完成故障维修,不能体现国产数控机床的优势,从而使强项变成了弱项。

目前,各职业院校几乎都设有数控专业,而企业需要的是数控设备维修与维护人员。目前,数控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普遍偏重于理论学习和数控机床操作,而对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几乎不涉及或是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对于数控设备只会操作,而对于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知之甚少。这样就不能保证数控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最终导致了数控设备的开工率不足。从表1不难看出,影响数控设备利用率与完好率的主要因素是维修力量不足和维修费用过高。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保证有足够的维修技术人员。

数控维修人才概况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数控岗位上的人员需求也不尽相同,不少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数控机床调试、维护与维修技能,对技术含量高的数控维修人员需求越来越多。

现在,一些单位对于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并无专业人员,即便有也主要来源于普通机床维修人员,而这部分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二是知识结构老化,他们主要了解普通机床的机械结构与电气,而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数控设备仅凭这些知识就力不从心了;三是综合知识差,对于数控机床中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微机原理、接口及计算机弱电部分感到陌生,维修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显然是不行的。

从表2可知,当前数控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于职业院校。企业对数控维修与维护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却变得越来越困难。面对数控设备的维修与维护人员日渐短缺,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目前各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数控维修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实训设备等力量不足,所开设的数控维修专业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所开设的课程也存在着严重的雷同现象。现在,各职业院校所开设的数控维修专业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只不过有的偏重于电类知识的讲解,有的偏重于机械结构知识的讲解而已。然而,不管是偏重于哪一方面知识的讲解,对于高度机电一体的数控设备而言,都是不足的。开设数控维修专业的职业院校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训资源不充足、师资质量不高等问题。

对数控维修专业建设的建议

数控维修不仅是一门理论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数控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既不能单独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能一味强调实践学习。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数控维修专业建设,大部分偏重于理论教学。

(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相应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不断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立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数控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实习实训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结合数控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完善以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综合技能强化课程和德育模块等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过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在顶岗实习阶段,可以将数控维修专业学生送至数控机床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和维修售后服务处,让学生在数控设备故障诊断维修部门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跟着维修人员进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按“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以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德育课程三个系统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题当中。

理论课程 依据通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体系,并将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知识课程设定为专业主干课程。拟建设的主干课程如表3所示。

实训课程 根据职业教育的本质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求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原则,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课、工艺课等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实践环节,实践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

通过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达到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过程由实训教室向车间延伸,使学生成为新型技能人才。实现实训教学与现实生产有机结合,更能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符合企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同时完成对学生的“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解决实训设备问题,为学校节约开支,同时也为学生实践提供充足的资源。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而言更加实用,无需再进行岗前培训。这样,不仅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及专业能力

由于数控机床维修是一门综合学科,故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学校,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教师的业务及专业能力制约着数控维修专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让教师进企业实践,增加实践经验;二是聘请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让他们走进课堂,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结语

数控机床是集机、电、液、气等为一体的数控设备,对于数控设备维修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应是单一的某一方向专业知识或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数控维修专业的设置既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也不能过于偏重于实践学习,对于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否则,数控维修专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易钢.对国内外机床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金属加工,2011,(6).

[2]谷伟广.对我国国产化率概念界定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3]华玲芳.浅谈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2009,(11).

[4]贾亚洲,杨兆军.数控机床可靠性国内外现状与技术发展策略[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4).

[5]戴怡.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本科专业的思考[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9).

[6]陆春月,王俊元.机械故障诊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2004,(6).

[7]臧建军.数控维修工作中的“三到位”原则[J].机械工人,1999,(10).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就业能力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construct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Chen Wei, Fan Jun, Xia Xianming

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constructed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t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It can well solve the problem that college lock of practical training equipment. It can realize zero distance docking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s. 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constructi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outside; employment ability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了许多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技能,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2)解决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

(3)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4)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 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与专业建设关系很大,也与学生所学课程和掌握的技能有关。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知识保证。

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可共同探讨专业课程的开发,制定与企业需求和特点相适合的课程培养目标[3];在企业参与下,可构建适合企业、社会发展的各种课程模块,形成围绕职业能力设计的模块课程体系;可不断听取企业人士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改进具体专业课程的结构,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能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操作技能提升为切入点,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校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订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其具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社会需要,我校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为3个方向,即数控设备方向、工业控制方向、数控技术方向。这3个方向,除了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不同外,其余的公共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群通用技术平台课模块和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都是相同的,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共性和不同方向的差异性。

现在,许多机电产品都采用可编程控制技术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因此我校采纳了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的建议,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的课程。该课程的教材系与西门子合作开发,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另外,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了机电控制实训课程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对于数控设备方向,考虑到变频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很普遍,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西门子(北京)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数控设备伺服与变频应用的课程。

对于工业控制方向,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康尼机电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基于LOGO!的变频控制技术、组态技术应用、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课程。

对于数控技术方向,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UG造型与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以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等课程。

所有课程的制订与实施都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成果,这些课程很好地满足了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 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将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物质保证。

仍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信息产品制造业、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企业和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设备调试与维护、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使用、维护管理等工作。购买齐全的数控加工设备和生产线控制设备能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但投资过于巨大,且日常维护费用很高,设备利用率低,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很难实现。因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或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中厂”,利用企业带入的设备进行实习实训,或将学生直接送到企业学习锻炼,建立“厂中校”,利用企业的设备提高学生的技能,或帮助企业宣传产品,获得企业的设备赞助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我校引进了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中厂”,引进设备价值一百多万元。我校数控机床及应用技术、UG造型与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等课程均在“校中厂”进行,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又进行了实训,技能提高得很快。

我校还在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中,建立了“厂中校”。该企业资产达2亿元,其中机床设备总值1亿元以上,可满足学生所有机床实训的要求。我校学生的数控机床安装、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课程的实训均在“厂中校”进行,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颁发的证书。

我校与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SIAS)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技术实训室、机电控制及PLC实训室、工业控制及MPS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和液压气动实训室共6个实训室,西门子公司捐赠设备价值近二百万元[4]。

可以说,我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真实的平台,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掌握生产的工艺与流程,掌握产品的设计与加工方法,掌握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如此便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对接,既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学校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直接保证。

我校已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实训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到这些企业中顶岗实习实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快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此外,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让企业能有更多的时间考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预选优秀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零距离对接[3]。同时实习的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能够节省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能得到缓解,由此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4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实践保证。

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所选专业及其专业方向上,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上,还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娴熟的工作能力上。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

4.1 满足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紧扣市场经济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江苏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企业有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企业和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等。我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即瞄准这一市场而设,其专业方向也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设置的。

我校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数控设备方向;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工业控制方向;与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数控技术方向。这3个方向,基本适应了江苏相关市场的需求。

同时,这些专业方向也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学生在这3个共建实训基地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练就基本的实践技能。

4.2 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我校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际锻炼。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工作经历,既积累了工作经验,也培养了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校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在基地中建立了“宁庆班”,选择20名学生进入“宁庆班”学习、工作、锻炼,为期一学期。公司提供8个技术岗位对“宁庆班”全体学员进行轮岗培训,全权负责相关的学业考核,为考核合格者发放培训结业证书。通过一学期的实训,每位学员都在8个技术岗位上进行了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些学生能独立进行数控系统的接线、调试工作,有的学生参加了出口数控机床的整机安装、调试工作。

我校与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选派了7名学员参加顶岗实习,所实训的岗位是机床组装(根据机床大小分为720系列和850系列)、部件组装、电气装配、业技课。这些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积累了工作经验,可以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我校与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选派5名学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生完成了数控实训台的布线、安装和调试,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到相关企业对数控设备进行维护和改造等。所有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

4.3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训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受聘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果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将会提高自身的录用率。

在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宁庆班”接受过培训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实训锻炼,具备了相当的工作能力,基本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安装和调试、学会了数控系统的编程,其中不少学生直接被该公司录用。其他学生也被相关的企业录用。

而在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工作能力普遍获得了提高。有的学生掌握了720和850系列机床的线轨、螺杠的安装和校准,机床工作台的水平度测量,磨床的基本使用(打磨垫片),3轴精度(机床各轴垂直度)的认知,机床零点设置;有的学生学会了轴承的安装,轴承盖的切削,气动装置(用于自动换刀、自动门等)的组装,水槽、油压部件的安装以及各类小部件的安装;有的学生学会了电气柜电气部件的布局、电气的连接,能正确美观地接出两类系统的线路,能正确安装各类电器部件;还有的学生已了解了机床的基本信息(工作台大小、最大刀具直径、最大刀具重量等)、机床配件(切削运输机、水槽等)的认知、电气部件的认知和部分部件的基本信息(性能、厂家等)。目前,这些学生已全部被该企业录用,并已独立承担工作。

在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中,选派的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了半高站台门导轨的设计,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学生被该公司录用,并被破例安排在设计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工作能力强,在毕业后的3年内,绝大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的职务,有的当上了部门的主管,还有的在外资企业当上了经理助理兼翻译。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试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3):76-79.

[2]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91-92.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训练 数控加工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0-01

机械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它是理工科许多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工程训练实习中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控加工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数控车、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激光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包含机械、电气、液压、计算机、信息处理、零件加工工艺等基础知识。在工程训练中心学习的主要群体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学生从未接触过机械设备,还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每种数控机床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以讲授、示范操作为主,造成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清楚,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 教学改革的内容

1.1 面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数控理论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之前,先学习数控理论,包括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方法、CAM和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即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学生动手为主。例如: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侧重讲解零件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结构、机床维护、机床工作原理等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图纸和CAM软件,锻炼学生的看图、识图、制图的能力。对于电气/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机床自动控制原理、数控装置和PLC的工作原理、数控机床的电气装置维修等。通过因“需”施教,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1.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1)利用多媒体促进基础理论教学。数控加工实习涉及项目多,机床工作原理、零件加工程序编制、机床操作等差异较大,学生短期内难以掌握。在数控技术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录像、图片、视频等方法,演示数控机床的加工场面、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加工方法,使抽象、深奥的原理简单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体验、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CAD/CAM软件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在零件加工程序编制教学环节,教师先讲解程序指令的含义和基本编程方法,让学生对编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习项目任务,使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建模,确定加工方式、刀具规格、切削用量等加工工艺参数,并对加工轨迹进行的模拟加工;轨迹无误后自动生成程序代码。学生在应用CAD/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的过程,将数控编程、制造工艺、刀具、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计算机上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3)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控理论的教学效果。通过仿真软件,学生可以检查自己通过课堂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能够应用于数控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缩短实际操作时熟悉机床的时间,减少误操作地发生。

1.3 安全第一,规范操作

在数控机床实操课,学生容易因编程的疏忽或操作失误,造成刀具或机床损坏,甚至造成人身伤害。所以在操作机床前,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以及基本操作训练。教师必须先讲解本次课中进行机床操作的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操作规程。为确保教学安全,学生每两人一组结成“互保对子”,同时按照机床的操作流程制定出标准的操作规范。

1.4 采用多种教学法

1.4.1 教师示范操作和学生讲授相结合

在进行机床基本操作训练时,采取四步教学法,教师先进行示范操作,操作过程中应说明机床上的开关、手柄、按钮的名称及用途,边讲解边示范;同时注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特点,对照实物讲解机床的结构、原理、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等知识。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互教、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1.4.2 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控机床实操课能力提高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机床数量,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同学共同讨论相互协作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项目任务可以学生自己拟定,也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备选任务中选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归纳分析、共同学习、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的工件,从设计水平、构思及造型等方面给出该工种的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1.5 促进自主学习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内容多,学生参加实训的课时有限,教师的教学重点只能放在基本的应知应会的部分,教学效果不好。为此,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金工实习教材》和《金工实习指导书》两种教材。《金工实习教材》将先进加工方法与传统加工方法的结合,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每章后都有思考题,思考题的题目难易结合、覆盖面广,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所学知识。《金工实习指导书》的内容涵盖:机床的操作方法和实习报告。通过阅读指导书,学生可以按标准流程完成机床的操作,实现对学生实操技能的考察。教学中,要求学生每次课前必须根据教材先预习,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抽问,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可缩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的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操作。

1.6 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和数控机床种类齐全的优势,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开展数控机床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可通过参加数控车床或加工中心操作工技能鉴定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数控加工技术实习与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2 结语

通过对数控加工技术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距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军.CAD/CAM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愈加迅速,应用也更加广泛,在人才需求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教师要把中职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任务,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数控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部分教师对数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计划上也没有正确的实施计划,往往是用师资决定课程,造成课程分布不合理或课程内容混乱的现象。

其次,教师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轨,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当代企业的实际要求。以数控加工刀具为例,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力度还不够,其教学方式也仍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2.数控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数控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运用,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也造成了数控专业师资力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不仅如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体现在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特别是缺少既熟悉企业发展与生产的实际状况,又能发挥教学职能的“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3.实践教学重点错误

当代企业不仅需要能熟练操控数控机床的基础性人才,还需要能掌握数控加工工艺、CAD/CAM、编程与故障检修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若要达到以上标准,仅仅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很多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仍然只集中在数控机床的操作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其他在实际中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实训技能的培养,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严重脱离。

二、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与改善策略

1.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数控知识的讲解中先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再向学生展示本校数控专业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或者是学生在比赛中取得的各种成绩,以此用轻松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其次,向学生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待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后,再采用现场观察讲解法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数控维修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实验设备,并结合视频的形式,介绍设备的外部结构和使用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的认知过程会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高对数控知识的学习兴趣。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一,建设金属加工实训基地。先进的制造技术离不开对传统金属加工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现代创造技术是由传统技术过渡而来,数控机床的自动化运用,离不开传统技术中的车、刨、磨等加工技术。作为一名合格的数控加工人员,如果没在传统技术上打下良好的学习与实践基础,便不会正确掌握刀具角度知识、切削的合理用量与科学的制造工艺,与企业的需求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讲解现代制造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传统金属加工能力的培养。

其二,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培养学生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编程能力与数控加工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目的除了获取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就业。由于中职数控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实在的帮助。其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在技能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较为实用的数控技能,具体来说,就是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符合当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第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职业性格特点,具体、准确地分析每个学生性格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此让学生能更好地规划以后的职业道路。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当今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与学生共同筛选有用的就业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的就业视野。

第四,在学生掌握了数控知识与数控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应聘时的谈话技巧,避免让学生成为重成绩轻实用的学习机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以外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型的综合性人才。

中职院校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改变教学理念,重新分配专业课程的比例,着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途径与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对数控机床实训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车加工实训课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然而我国的数控技术人才非常稀缺。作为培养机械本科专业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作为指导工人实践生产,数控技术对于我校学生技能培养,但是目前我们学校对专业技能实训课研究比较落后,在学校里教授的内容往往同实际生产应用不对口。数控专业是一门具有工种多、操作性强等特点的工科专业。应该怎样来评价数控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以社会生产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需要对数控车加工实训课的有效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国外特别是德国、美国等西方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课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有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评价方法,都获得巨大的成功。但由于国家整体教学环境制度不同、观念差异,我们认为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评价方法等要消化性吸收,需要有所扬弃,不能照抄照搬。

国内关于高校数控专业课教学的研究近几年还刚刚起步,但是发展较快,特别是上海、江苏、广东等职业教育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开展过一些研究。我们知道,对数控专业技能教学的评价和审核是劳动部门的一种技能鉴定。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只能体现一种学习的结果,并体现不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更说不上对其进行控制。至于高校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项目量化达标的规定,目前在我国还处在最阶段。

二、数控车加工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动手的机会少,危险性大。由于数控机床的设备比较精密,且价格贵,使学生操作起来有顾虑,只能在教师的亲手指导下才敢动手操作,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很多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操作都很陌生,在以后的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操作,这使机床误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多,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二)学生无法检验加工程序,加大教师检查编制程序的难度。每一个学生在加工程序时的进刀方式、进刀点和走刀路线完全不一样,显然编制完成的加工程序也各不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就加大了教师检查程序的难度,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同时降低了授课效率。

(三)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实训效率低。首先是对程序的编制,学生编制好程序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没有问题以后才可以把程序输入到机床;如果学生编制的程序有问题,必须重新编制,直到程序可使用为止。其次是程序的输入,要求认真仔细,输入的程序确保无误才可进行加工,程序输入在实训中是非常重要一步。因为一个零件的加工程序很长,难免在输入过程中会有一些失误,因此在程序输完以后要进行逐字检查,这其中会花费很长的时间,这种繁琐重复的工作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实训课的有效性。

(四)班级学生数多,学校设备少,无一人一机的实训条件。从现有的班级现状来看,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已达到40人左右,而我院现有数控车床数量总共才10台(除去比赛训练用机床4台),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在同一时段进行1人1机(1台)的实操需要,使得学生等候时间较长,学生平均操作次数也减少输了熟练程度也大打折扣,要想提高操作技能也较难。

针对以上所产生的原因,为改变现有的不良现状,努力提高数控车加工实训课有效性,笔者也根据这么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能对此进行了积极和有效的探索性实践研究。找出一条符合我校校情,切实可行的教学之路。这对于加快我校数控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加工实训课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数控车加工实训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据研究表明,学生对有数控车加工实训与数控理论学习交叉进行的教学方式不赞同。然而每一个学校都力求培养既能懂理论又能懂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学校拥有技能高超但教学能力却不强的人才,于是我建议数控车加工实训教师应该加强数控加工实训指导方法学习,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二)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让学生对数控加工实训感兴趣,首先要抛开传统教学模式,试着让学生自行加工和设计零件,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加工设计之前一定要先在模拟软件上进行仿真,通过老师审查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实体加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独自进行零件设计、绘制图表、制定工艺、选择加工方式、编写程序的,老师只是对零件加工进行验证检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相信假以时日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三)分组实训,组内成员各安排任务。针对我校近年来数控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设备的缺乏,数控教师应根据本校特色选取适合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将班级实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实训,如(第一位操作机床,第二位编程、写工艺,第三位检测等)实训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进行小组交流,总结教训,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对单件的加工技能得到加强巩固。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去引导,让学生在加工每个零件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技能。当然,也希望通过实践教学与其他兄弟学校取经的方式研究出一条符合本校数控车加工实训课有效性的教学形式,以满足每个学生共同参与数控车的实训。

参考文献:

[1]邹玉杰,韩鸿鸾 .《数控车工全技师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

[2] 顾京.《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