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转变四个基点 五项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随之发生三大转变,立足四个基点,落实到五项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转变
1.由“统帅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教育,有“务虚”的特点,但“务虚”必须同“务实”相结合,即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定位上,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统帅职能,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真正把服务落实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中有许多新情况出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统帅管理的同时应该不断增强科学服务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服务学生的政治追求,服务学生的价值体现,服务学生的文化需求,还应包括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能适应时代潮流,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如针对独生子女多的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大学自费为大学生开拓勤工助学机会;针对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等。以上这些说明,学生工作由“统帅管理型”转向“服务管理型”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统帅向服务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地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充满活力。
2.由“说教灌输型”向“交流渗透型”转变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说教灌输的办法,往往把学生作为影响的对象,片面的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所施加的多为口号式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条目,把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等同于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整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主体需要,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容易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过去的“我说你听”、“我灌你通”,以及“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需要。近几年来随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应在学生身上,就是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渴望独立,关心时政,善于探索,乐于实践,讨厌注入式、保姆型约教育方法。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和成才要求,并有较强的组织和活动能力。为了新时期的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说教灌输原理,由“说教灌输型”向“交流渗透型”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学生的生活中去,形成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互交流,互相沟通;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感染力、渗透力。
3.由“理性教育”向“非理想教育”转变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精神活动,除了理性思维以外,还包括非理性的因素。诸如感情、直觉,欲望等等。在过去,我们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也把理论上的武装作为首要的任务,这固然不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我们要全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力量。注意强调: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教育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利益问题,找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汇点。在交汇点上发挥个人的才干。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都得到满足。同时促成人们养就按理性态度办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非理性因素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影响,其中包括:第一,通过感情媒介,协调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使大家能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工作,让人的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发挥出来。第二,看到并承认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虽然它与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天然的抵触,但是引导好了也能成为前进的动力。要造成这样的结果,前提不在于扼杀人的欲望,而在于重视他的合理性,因势利导。从而使“理想教育”向“非理性教育”过渡,同时把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个基点
基点通常是指基础,即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如建筑的根脚,分析问题的根据,解决问题的根本,均可作为其脚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就是要落回学生这个层面上,要以学生为本,从关怀学生的各种需要开始,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在实处。。
1.关心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就是关心学生的利益。只有关心学生的利益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口号的宣讲落回到实处。生命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要通过个体的利益的满足来实现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它要求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强调和充分体现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时也可以对个人利益进行适当的补偿和满足。只有双方的利益得到适当合理的满足,才能使集体能够更加满足个体的需要,成为更加真实的集体,同时也是学生真正的心灵的归宿和港湾。
2.关心学生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条件
生命的成长总是在一定得环境下进行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很容易理解,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尤其的催人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是每个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努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和谐、宽松,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与更多的支持与鼓舞。
3.关心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而在价值生命中要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关心学生的情感就是要学生政工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给学是学生的心灵带去阳光,打开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只有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致人心顺,得人心服,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的无形的方式实现,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4.关心学生的信仰――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
信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关系到生命个体的走向何处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个来有战略性的问题。信仰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全面深刻地剖析理论,把理论的社会内涵、时代内涵,价值内涵更好的告诉学生。同时要联系个人实际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联系实际和个人实践中,去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发展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仰的教育就是要立足引导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的重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项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以人为中心,尤其是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尽可能的突出他的社会化,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目标。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三大转变和四个基点的基础上,偏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它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它非常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和引航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教育资源。如勤劳、勇敢、善良、诚实等等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核心价值的观念是普遍的,稳定的,也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使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的。同时也要在教育中摒弃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狭隘视阈,实现核心价值为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为旨的价值追求,从人类共同的生活要素和追求中追寻核心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担负起教育学生的基本道德知识和能力的责任,向他们传授核心价值观。
2.生命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学会生存的教育”,也是“学会关心的教育”其核心是把受教育者个体生命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培养健全生命意识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养成良好的生命行为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键在于提升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呀是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现象,即认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要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从容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个种挫折和困难,形成自信和坚强的毅力,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交往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交往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交往教育涉及三个层次,即交往观念教育、交往方式教育、交往能力教育。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使他们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4.网络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和动员组织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就有信息传播发散多点,交互性强、流量巨大、管理复杂等特点,即给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交往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但是同时也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蔽、快捷地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网络的交互式沟通使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主动式参与,在思想碰撞中的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网民”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变化对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手段,如博客,群聊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使双方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上,达到平等沟通,相互影响,自觉转变,共同提高的目的。
5.幸福教育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获得和感受幸福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生活。主要体现在关于幸福的教育上。人们都有获得幸福的本能和想法,但是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有着错误的幸福观,他们用享乐代替了幸福,追求低层次的感观享受。罗素曾经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指出:“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个人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2]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也成为了世界教育变革的总趋势。20世纪以来,世界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先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取代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教育第一次回归了生活;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精英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从生活世界被极端的拉入科学世界;80年代以来,科技的新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精英主义”教育改革的失败导致各国纷纷确立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大众化、多元化教育理念,教育再次回归生活世界。这三次大的变革确立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使我国的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而从我国来看,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这不仅使学习活动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这些“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和优秀课例的分析后发现,要使所发掘的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有较好的效用,就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从时间因素看,时效性越强,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的时间越近,则效用越高;二是从空间因素看,近距性越强,即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则效用越高;三是从程度因素看,现实性越强,即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越贴近,则效用越高;四是从认知因素看,针对性越强,即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困惑和冲突越贴近,则效用越高。
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笔者尝试提出要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基本内容应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德、法律等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就应以分科思想为主,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学科性和知识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淡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取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这种基本内容的教学,能够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讲《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这一框题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出发,先讲“正确择业要考虑的要素”,将“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穿插中间,最后再讲“创业者必备的素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编排,使学生始终思考一个问题:“你长大了干什么?”
其次,教学内容要反映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点。一般来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之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然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往往是滞后于形势发展。有一位教师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课时用了九十年代“焦点访谈”的视频,却发现学生没有兴趣,因为现在的学生对这个栏目已经没有了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
再次,利用典型事例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典型事例。在思想政治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这些事例较为理想化和成人化,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的都是以伟人、英雄、模范作为典型人物,不仅时效性差,也与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差距,让他们觉得可信度低,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来自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挖掘学生身边的“小事”,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有位老师在讲经济活动四个环节时就用学生生活常用的文具举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一定的探究欲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讲民主生活时有一位教师就组织了一场关于“食堂涨价是否合理”的讨论,使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还让学生体会了民主生活,也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看到其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到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生活对教学内容的意义和教学内容对生活的意义,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化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辨析点教学策略 具体操作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8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要达成对问题的共识,越来越需要人们提高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辨析的能力。当今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价值观念的认同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自主辨析来达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相应转换、与时俱进。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辨析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才是真实有效的。因此,注重辨析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有了“辨析点”,也就有了“问题”,也就有了推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得以开展的动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在“辨析点”的不断生成和不断解决中推进的。
一 “辨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相通之处。因为人们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逻辑。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差别就体现在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把握的转变上。在旧课程中“是什么”主要呈现事物现象背后的定义、结论、理论观点等,这本身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就隔了一层。“为什么”这个环节只是一种对这个结论的论证,这里缺少排除、鉴别、比较的过程,直接为学生提供了通向理论的“康庄大道”。“怎么办”环节主要是理论的运用,常常是很模式化的。在新课程中,“是什么”这个环节,呈现的是一种知识经验,这种经验能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有效链接,让学生自己能够从中体会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环节,教师要创设辨析情景、制造选择冲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开展比较、鉴别,自己排除谬误,探索出通向真理和实现价值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得到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了尊重,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比较扎实的情感基础。在“怎么办”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变换问题情景,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新的辨析过程,这里既有已经达成的知识的运用,又有新情景对知识的检验。可以说,在新课程中,任何知识都需要在新情境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总之,引导学生开展辨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意义是极大的。只有把辨析活动提升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层面上,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辨析点”的分类归纳和具体操作
第一,从教材自身来看,有“显性”的辨析点,也有“隐性”的辨析点。显性的辨析点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加以呈现,是教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设的辨析情景。这样的辨析点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教材中也有值得辨析但并没有由教材直接呈现的辨析点,这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标、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开发出来。例如,“文化是不是就是文明?”“文化有无优劣之分?”等等,这些辨析点同样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缺少的。
第二,从辨析点的性质来看,有的辨析点是对“是什么”的辨析,属于事实判断,例如“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有的辨析点是对“该不该”“值不值”的辨析,属于价值判断,比如“发展教育应摆脱古代教育思想,还是应该回归古代教育思想”。针对事实判断展开的辨析,可以调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针对价值判断展开的辨析,可以调动学生广泛联系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利弊,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第三,从辨析点得出结论的方式来看,有的辨析点有确定的结论,例如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探究活动“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真正的科学”,这个辨析是有结论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有的辨析点没有确定的结论,例如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的探究活动“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谁的价值大”,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结论。开展有确定结论的辨析活动,教师要重视引导,创设的情景要典型,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确定性。
对于那种没有确定结论,富有争议的辨析点,教师也要大胆使用,不怕没有固定结论,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有争议、有选择、有冲突的辨析点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在广泛联系中论证观点的能力。
第四,从辨析点的对立方式来看,有的辨析点对立双方属于矛盾关系,单独一方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必须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正确的,例如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的探究活动“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其中对立双方均是各执一词,只看到好的方面,或者只看到坏的方面,都是片面的。有的辨析点双方一个正确,一个谬误;一个全面,一个片面。例如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探究活动“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一种观点只看到经济建设的意义,而忽视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是片面的、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正确地看到了经济建设和培育民族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全面的、正确的。开展第一类辨析活动要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思维方式,在对立统一中看问题。开展第二类辨析活动要引导学生思考错误观点的症结所在,在批判性思维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 优化辨析点的选择,开展辨析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辨析点,但对于课程来说,并非所有辨析点都是有意义的或具有同等意义。所以,确定辨析点,需要优化。在教学中,关注优化辨析点的意义,对于提高辨析的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围绕观点、服务观点,是选择“讲点”的根本依据,也是优化“辨析点”的根本尺度。辨析点的选择必须服从大局,不能为辨析而辨析。
第二,辨析点的选择要具有开展辨析的可能性,值得辨析,不能一目了然,也不能模棱两可,在较低思维层次上开展辨析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书中呈现的辨析点并不是必须展开,但所有辨析的开展必须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是服务观点的,对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有收获的。
四 在教学中开展辨析活动的步骤
辨析点的选择是前提,选择好辨析点以后,就要通过情景设计来呈现辨析主题。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的辨析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创设情景。情景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人为创设的,情景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呈现一个问题域。
第二,形成辨析点。辨析点的形成是学生在分析情景以后,经过初步的抽象概括,得出理论症结点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过程。
第三,开展辨析。找到辨析点以后,学生就要开展辨析,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多层面的分析、宽领域的联系,学生逐步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情景和辨析点是“表里关系”,情景只有贴切才能呈现辨析点,如果情景不贴切就会偏离辨析主题。所以,情景的创设是有效实现辨析的关键,必须提高创设教学情景的能力。
五 开展辨析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辨析教学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开展辨析教学活动时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辨析活动。
第一,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关注过程,是相对于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言的,而不意味着只讲过程、不问结果。一般来说,没有只求结果不要过程的设计,也没有只要过程不求结果的设计;有的辨析重结果,有的辨析重过程,侧重不同而已。
第二,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就思维活动的形式而言,有的辨析取向趋同,有的辨析取向求异,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中立”,都需要在预设的轨道上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导向正确的价值标准,这是操作辨析的根本使命。
第三,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注重辨析,重在辨析点的意义,而不是重在辩驳的技巧。要遵循意义优先、兼顾方式的原则,积极引导辨析的操作。
第四,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关系。讲观点,理论阐述的部分不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讲过程,现象解析的部分,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六 开展辨析教学的评价方法
第一,辨析教学是否成功,首先看这个辨析活动是否能够为观点服务,是否承载了有效的教学目标。
第二,辨析点选择是否有开展辨析的意义,能否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辨析中所蕴含的思维含量低,就没什么开展的必要,或者采用其他教学方式。
第三,情景的创设是否得当。因为情景中蕴含着辨析点,所以情景的创设要典型、贴切,不能偏离辨析点主题。
第四,问题设计是否与辨析点双方的逻辑关系相对应。辨析点双方的逻辑关系有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包含关系等多种,教师设计辨析活动的问题必须与辨析点双方的逻辑关系相对应,否则会误导学生。
第五,辨析视角是否多样。辨析的过程是学生建立联系,进行比较、权衡的思维过程,多样化的视角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力度,如果辨析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就等于没有真正体现出“辨”和“析”的过程。
第六,是否正确处理了过程性与结果性、导向性与开放性、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和简单化与复杂化的关系。
只要教师在进行辨析活动设计时,能够思考上述问题,用这些问题来考查自己的教学活动,相信所开展的辨析教学都是有意义、有收获的。
综上所述,本人经过近九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辨析的教学内容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和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启发。伴随着新课程的扎实推进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拓展,作为一线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方法
一、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兼道德观教育
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是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形势政策教育有利于企业上下明确当前的政治形势,透彻党和国家的改革方针和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全体企业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儿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建设上来,对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煤炭企业贯彻和落实党方针政策的基本和前提是熟知和掌握当前的形势政策,这就要求企业将宣传和讲解国家形势政策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全体干部和职员贯彻落实思想国家形势政策的意识。另外,道德观教育是继形势政策教育之外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是长久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实践体现,推之以煤炭企业,干部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尤为重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社会道德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道德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基于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煤炭企业要提倡领导发扬模范道德带头作用,将职工道德观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二)法制观教育和利益观教育并行
法制观教育同样是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坚持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在完善法制建设和加强执法力度的前提下,要将引导和教育企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制观念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煤炭企业应在企业内部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促进企业人员懂法、守法、护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企业还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系统的法制观教育计划方案,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只有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领导与管理才会更人性化和高效化。另外,除法制观教育之外,利益观教育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至关重要。首先企业要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明确利益的真正涵义,清楚只有在实现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个人利益方可崭露头角,也就是说要坚持多奉献少索取的基本原则,并以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利益。因此,煤炭企业加强利益观教育十分重要。
(三)安全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观教育在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资源采掘行业,煤炭企业本身所从事工作性质的高危性,促使安全教育一跃成为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重要主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煤炭企业建设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企业的各项制度将停滞不前,生产系统逐渐瘫痪,更遑论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观教育。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观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免去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在企业工作中,一些员工一定程度上因为心理压力大阻碍自身发展和企业进步,这就对煤炭企业适时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不断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消除员工的心理隐患,从而推动企业员工个体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方法
理论灌输有利于煤炭企业人员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政治思想,是企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和科学人生观,促使员工积极奋斗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法是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将理论落到实处,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煤炭企业中,广大的干部和职员都可以作为企业进行理论灌输的对象,先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在有效的传授方法中才具有传播和深入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和传扬,投入思想政治实践的大军。为了不使煤炭企业中广大职工干部头脑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干扰,适时进行先进理论灌输很有必要。当然,员工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单靠机械的理论灌输还远远不够,企业还应引导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员工的综合思想素养。为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纯化员工心灵,树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目的,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员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很重要。过多的理论容易将人们约束在条条框框之内,时间久了极易导致企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使理论知识不再空洞无生机,加强实践性的引导更有利于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疏导教育法与榜样教育法至关重要
疏导教育法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利于顺利解决企业内部思想认识问题,达到企业全体职员思想认识统一、语言行为一致的目的,从而推动煤炭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疏导方法区别于强制压服与行政命令的方法,其善于柔化过硬的机械管理手段,用柔和的劝说和委婉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对员工的思想进行疏导,达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煤炭企业中不断坚持和贯彻疏导教育法,有利于团结全体职员,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体职员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前提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但是,如果企业只进行思想疏导而缺乏榜样教育,也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滞后,因此,企业榜样教育的工作方法势在必行。做好榜样师范教育主要应做到:一是确保榜样事迹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人物事迹才能起到模范带头、激励推动的作用。二是企业要爱护和重点培养榜样人物,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空间,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模范和激励作用。
(三)有效发挥管理与激励教育法的作用
管理教育与激励教育手段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完成的重要方法。首先是管理教育,管理教育是“管理”与“教育”相统一的一种工作方法。企业人员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思想的渗透,也要充分重视企业的管理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任何脱离思想谈管理或者脱离管理谈思想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逐渐促进职工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整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另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效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端正政治思想,巩固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推动企业取得最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激励教育法基于激发需求、挖掘潜能的目标,立足企业职员主体化和个性化的发挥,对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着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和目标是否顺利完成。因此,明确并优化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工作方法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基于此,国家和企业都应将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并积极践行,为推动思想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纯新. 改制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交通企业管理, 2007, 22(7): 66-6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27-2
0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灌输理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其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来体现。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欣赏生命,促进生命和谐,切实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完满生命内在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命尺度,是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是具有思想感情,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者。除此以外,人还具有社会生命,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承担各种权利和责任,人与周围环境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人通过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最后,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一旦逝去,无法重新再来,人一旦死去,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和希望,使生活和对人而存在的全部价值化为乌有,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唯有一次的生命。
1.2 指引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精神、能力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才干等。生命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能帮助人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领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走过有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要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发展多方面素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之路,展示生命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3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无法排斥和抗拒。一方面,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和煎熬,另一方面,挫折又可以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动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必须先经受挫折的磨练,培养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生命意志得到磨练,逐渐走向成熟。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光荣、和理智等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将会通过它们感到幸福”。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最根本和终极的目的。人的生命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的,幸福是创造中的享受,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自觉提高身心素质,健全人格,树立高尚情操,勇于实践和创造,在喜悦、成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中感受生命的幸福。
1.4 教会学生促进生命和谐
和谐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度的关系,作为具体的个体,他的内部和外部一切关系无外乎就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要教会学生充分协调好这四大基本关系,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和谐。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应注意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使身体各个组织系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重视培养自己广博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力等。其次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社会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可以背离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与他人融洽相处,在多元的文化面前,学会选择和整合,让自己在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构建中和谐发展。再次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处,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方法
最近几年来,学术界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但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明朗,使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因此,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寻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仅必要而且显得迫切。
第一,理论教育与研讨法。理论教育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工作对象阐述、灌输有关生命的系统理论知识,使教育对象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向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转化的教育方法。研讨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提纲和问题,由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学生主题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同时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向学生传播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命知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生命行动。
第二,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在生命教育中选取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要求大家学习,从而激发个体积极性的方法。典型的事迹、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力量,能起到教育、鼓舞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通过组织名人报告会、观看视频等方式,充分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模范作用进行感召和鼓舞学生,以促进其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