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事实上,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一类型试题时,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判断失误,说理错误;找不准辨点,答非所问;找不全辨点,答题遗漏;找准了辨点,说理不充分;对甲乙双方都是片面的观点,没有归纳总结,结果出现错答、漏答现象。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中考中答好辨析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大量辨析题的分析研究,编出了一首十二字的辨析题答题歌诀,读者朋友不妨一试。这首歌诀是:“画问号,说理由,去重复,做总结。”

每道辨析题,通常都由四句话构成。“画问号”,就是让学生在这四句话后面于心里边都画一个问号,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做好辨析题的第一步。明白了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运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去阐述原因、或阐述意义、或阐述作用等,就是做好辨析题的第二步——“说理由”。有些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中会出现雷同,这就需要学生“去重复”。还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都不全面,做这类辨析题,就需要学生“做总结”。

从以上分析看出,这十二字辨析题答题歌诀包含三层意思,是做好三类辨析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四句话,四点内容,各不相同。答好这一类型的辨析题,只需学生“画问号”和“说理由”,就能做到在中考中不失分。

如,甲:书中自有营养源,开卷有益千古传。

乙:“三俗”文化危害大,高雅情趣来净化。

这道题画上四个问号,就是:1.为什么说书中自有营养源?(或书中有什么营养?)2.开卷有什么益处?3.“三俗”文化有哪些危害?4.如何培养高雅的情趣?

学生只要把这四个问题说理透彻,就能答好此题。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书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好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好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或:一本好书会使人受益终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向着积极方向发展。)(2分)2.开卷有益是指学习的重要性,是千古以来学习经验的重要总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样离不开学习。(3分)3.“三俗”文化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培养青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危害极大。(3分)4.青少年要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对各种书籍进行认真鉴别,认真选择,读好书,不读坏书,自觉抵制“三俗”文化。(2分)

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中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去做这类题时,需用“画问号、说理由、去重复”三句话去应对,方能做到万无一失。

如,2012年1月8日,郭庚茂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继续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抢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这段话,某班同学展开了讨论,请你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辨析。

甲: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乙:只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可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此道辨析题的第一个辨题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什么重要作用?”甲的第二个辨题与乙的第一个辨题内容重复,因此,需要去重,应合并为一个辨题——“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三个辨题是“为什么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或“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除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还应怎么做?”当学生清楚了这一解题思路后,在答题中就不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了。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的各个方面,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分)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我省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2分)3.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我省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事业,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基础。(2分)4.为了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还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3分)

还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都不全面,做这类题时,就需要学生用“画问号、说理由、去重复、做总结”四句话去答题了。

如,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四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这是自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支持小微企业财税和金融政策后,又一次为推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招,而且是涵盖了财税、融资、技术创新、服务管理四个方面的配套改革。

甲: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作用大,应该大力发展。

乙: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加以限制。

此道辨析题的第一个辨题是“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有什么作用?”第二个辨题是“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个辨题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会动摇公有制的地位吗?应加以限制吗?”如此就结束答题,明显会出现漏答问题现象。因为,甲乙的观点都不全面,这就需要进行总结,回答“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分)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分)3.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3分)4.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分)

当然,这首十二字中考辨析题答题歌诀,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针对不同类型的中考辨析题,需要学生在中考复习中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训练,提高运用能力,方能做到明辨是非,判断准确,说理详尽,论据有理,答题全面,取得高分。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12

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良性发展尤为重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也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如果长此以往,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我国1/2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2.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直接且高效的作用。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口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求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一大国。我国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因素,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绿色环保的农药,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理,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cannot leave the support of the power grid, so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of grid system. Although the grid system is more and more perfect, in the great objective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power grid load increasing, the grid system faces a huge challenge, such as global warm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bad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lectric power market operation, which brings certain of difficulties of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gri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lutions of problems in power supply system from intelligent power grid and the load dispatch.

关键词: 智能电网;负荷调度;发电调度

Key words: intelligent grid;load dispatching;power generation scheduling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61-02

1 智能电网的概念特征和目标

1.1 智能电网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智能电网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智能电网是指一个供电系统基于网络已经完全自动化运行,它能够对每一个用电户和每一个节点都能够实现实时的监控,并且能够自动的控制整个电网中电流和信息的流动,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集成,使整个电网中各个成员的及时有效地互动,保障电力市场交易的进行,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自愈、兼容、交互、协调、高效、优质、集成七大方面。现在各国根据自身基本国情的都对智能电网在运行和目标建设中各有侧重,但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电力市场更好的发展,电能质量和电力运行的安全努力。基本上对于智能电网的概念可以从它的特征、目标来概括和理解。

1.2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

1.2.1 数字信息化: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电网系统中运用自如,比如说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芯片技术等还包括数据集成、数字控制装置等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是智能电网系统的主要特征表现,这些科学技术在电力装置中的应用表示着电网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情况下,如何不断的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怎么样更好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创新技术实现更好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建设,如何更好的集合技术研究和生产之间的合作体系,都对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1.2.2 分布式智能化:现在智能电网系统中采用的是分布式智能化管理,分布式控制装置在地理分布和功能分散化管理上有着优越的表现,对于控制装置实现分析和安全控制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电网实现自愈的功能,也能够帮助电网快速适应,尽快实现功能。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分布式智能建设的成本和效益、系统研究和设计方面的问题。

1.2.3 交互式能动性: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对于参与者用户和商家之间的互动联系都有了加强的作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到电力负荷调度和控制管理工作中来,甚至可以细化到每个用电装置的使用中来。在互动性增强的同时在如何更好的管理参与者更好的发挥出效率这些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如何更好的从制度和安排上更能提高效率要针对研究,这也是对只能电网的市场化改革需求提出了要求。

1.3 智能电网的实现目标 智能电网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要实现电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并且还要在保证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智能电网在实现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①运用高级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建立高级计量技术体系,实现双向通信功能;②通过分布式智能管理模式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分析和控制自动化的功能,自动监控、防止断电、自动优化电网、快速恢复供电等;③施行电力市场改革,发电和配电管理更市场化,促进市场竞争。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217

农业推广是将农业信息的发展状况、技术改进、适应性等情况适时传达给农民的服务性活动,使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展开。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人员、基础设施、传播内容等方面,通过对于各方面的了解情况,可以使农业推广更贴近农民需求,做好便民服务。

1影响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制约因素

1.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达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信息传播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虽然现有农村经济已经得到大力发展,但是农村家庭网络并未普及,农民对于农业推广的信息来源还是电视、广播、报纸等,由于电视、广播是直播性方式,不能重复查看,所以,农业推广备受限制。并且这些局限还使农业信息缺乏交流,我国地大物博,各省市各地区经济、交通、水土等资源都不尽相同,所以农业发展状况也不一样,由于原有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封闭性,使各地的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区域面积等无法适时交流经验,也是阻碍农业推广信息交流的一大因素,可见,网络化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作用。

1.2信息传播内容与农民素质相悖

我国一直坚持科教兴国的理念,所以经过多年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都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农业推广信息传播是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的,农民的科技思想和理解程度仍然无法跟随科技进步的脚步。并且由于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不完善性,农民对于农业推广信息的了解仍存在滞后性,加上农业推广的部门繁多,各部门间缺乏联接沟通,所以都是各自进行农业推广,导致农民接收到的农业信息多样化,不知道如何区分信息的优劣。

1.3信息传播内容冗杂,条目不清

现有农业生产仅有技术是不够的,更要求农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所以农民对于农业推广信息更关注的是实际效益,但是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网站过多,各网站的信息内容异同点的区分并不明显,使得信息杂乱无章,以致信息传播时条目不清。并且农业推广分为商品化、培训项目、普通推广、开发性等8个方面内容,整合起来比较困难,并且过于分散不利于农业推广信息的有效传播,所以现有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就陷入这种困境,阻碍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了解。

2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制约因素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农民学习意识,提升科技应用程度

加强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学习认知,政府应该设立农业推广机构,机构内设立专业培训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对现今农业技术、农业发展、地区适合作物改进等内容都有一定了解。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宣传信息传播的重要性,让农民了解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异同点,使农民不局限于对农业推广本土化的了解,可以总结多方面经验,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和利用率。并且提升农民对高新科技的运用,对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如何查找农业推广信息、提升信息传播的科技化发展有一定了解,完善信息交流。

2.2完善农业推广机制

农业推广信息传播需要对推广内容进行整合,这就离不开推广机制的完善,农业推广信息的8大部分,每一个过程都是独立的,但是独立模块的信息交流使农民对农业信息了解不完整。所以,应该在信息传播时,设立一个整合性的网站,保证各方面内容的相关链接性,使农业产-学-研-推实现系统循环化,将信息传播实现科学化管理,以此提升农业推广效果。

2.3公共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传播依托于基础设施,农村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农业推广效果差,但是每家安装设施过于耗费财力,也难以达成,所以,可以在公共地区,比如集体村委会建设基础设施,定期让农民集体前来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节约了时间财力,也可以让农民时刻关注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更,重点是电子信息的运用可以满足农民实时查找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从而达到信息的广泛传播,以此推进农业推广。

3结语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平;人文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17-02

科学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技术。科学可以视为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未知事物和规律的发现,是把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用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表征出来的过程。技术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运用相关知识创造出的新东西。如果说科学的特征是某种“发现”,那么技术的特征就是某种“发明”。科学和技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有时科学走在技术的前列,科学的进步极大地促进技术的发展;有时技术引领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同样,人类社会对于和平的诠释也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演化。和平最早的含义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在原始社会,面对洪水、雷电、严酷的自然,除了对于温饱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人类的和平向往更多地寄情于大自然的恩赐。随着部落与部落的壮大,和平的理解转移为不同种族和人类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国家和阶级的出现,和平更多的与战争相对。

科学技术在这样多重定义的和平面前,有着怎样的辩证意义?

一、科学技术维护和促进人类和平

无疑,科学技术通过提高生产力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状况,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战争,有许多都是争夺生产、生活资料而引起。尤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最初的战争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部落之间开始了原始战争。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拓展了人类改造自然的领域,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得人类的劳动对象越来越广泛,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获得增强。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革新和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科学技术还可以使生产力各要素实现最优的组合,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秘密的揭示祛除蒙昧迷信,让我们能正确看待自然、认识自然,从而避免了无谓的纷争。爱因斯坦说:科学在发展逻辑思维和研究实在的合理态度时,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世上流行的迷信 [1]。这再一次向我们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昌明,它在祛除蒙昧的同时让我们获得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强大武器。

公元前6世纪,伊朗高原上的米堤亚王国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阻击,两国在哈吕斯河摆开战场,死伤的士兵不计其数。正在此时,崇尚理性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经过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分析,成功预言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将发生日食现象,警告交战双方若不停止将遭致天谴。这一预言终于平息了米堤亚人和吕底亚人旷日持久的战争,科学的力量战胜了世俗的争斗,泰勒斯也由此成为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因为科学的预言而化干戈为玉帛的哲学家。

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祛除蒙昧迷信等方面,的确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和平安宁也因此而得以保障。然而,科技的另一个锋芒也在同时展开。

二、科学技术成为现代战争利器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战争就伴随其中,它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用于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与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2]。作为敌对双方进行战争的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无论是从最初的石头、棍棒等自然物到青铜兵器、铁兵器、火兵器、原子兵器等,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均是人类社会发生的几次重大军革的前提。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用于战争的武器的毁伤力也在不断增强,作战效能成倍提升。单从兵器杀伤力的理论指数(指各种兵器的相对杀伤效能,主要根据兵器的射程、发射速率、精确度、可靠性及杀伤半径等性能计算所得之结果)而言,冷兵器时代的利剑和长矛,其杀伤指数可以达到23,相对杀伤力更强的长弓,可以达到36。到了火药兵器问世的时代,早期诞生的来复枪就可以轻易达到长弓的杀伤力。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机关枪的问世,武器的杀伤力一下跃升至3 463,比之前杀伤力最大的兵器提高了近100倍。中型坦克的出现,又使得这一数据提高到575 000,比之前的弓箭提高了数万倍。核武器问世后,一颗一百万吨级的高空爆炸核弹,其杀伤理论指数更是达到惊人的695 385 000 [3]。

与此相对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战争的惨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机械化后,成千上万人死于枪林弹雨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军人死亡2 000万,平民死亡1 000多万。随着飞机、坦克和火炮大规模应用到战争中,加之原子弹等高尖端武器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死亡人数上升到5 000万~6 000万,死伤合计1.9亿。仅广岛一颗原子弹,死亡人数就达35万,伤6万。

这些都是拜科学技术所赐。

三、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核和平

即使在原子弹问世后的半个多世纪的今天,谈到核武器所带来的危害仍然人人为之色变。当我们在尽情谴责核武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我们也在享用着和平利用核能带来的便利。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

回顾1945年在日本升腾的两朵核蘑菇云,战争的一时疯狂并不能泯灭人类的理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究竟应不应该受到约束?面对这样的问题,伟大一如爱因斯坦的科学巨匠都不知所措。一方面,为了对抗纳粹统治的疯狂扩张,他急切地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赶快造出原子弹,哪怕他清楚地知道“只要一个这种类型的炸弹用船运出去并在港炸,就能将整个港口连同它周围的一部分一起毁掉”;另一方面,他事后又深深为自己曾经的言行而自责,并认为“自从制成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在使世界免于战争威胁而更加安全这一方面并未做出什么,但在增加战争破坏性方面却做了不少”[1]。从最初极力主张制造原子弹抗击德国纳粹的疯狂战争,到极力反对原子弹带来的巨大破坏,甚至后悔人类制造了这样的战争武器,这就是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面对原子武器的截然态度。

事实上,如何面对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头号超级炸弹呢?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产物。这种爱恨交织不仅仅属于直接令其诞生的核科学家们,也属于有幸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普通人。尽管这种可怕的炸弹随着核军备竞赛的展开而密密麻麻地部署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但我们也不得不啼笑皆非地看到自二战以来六十多年的和平,其中就有原子武器的一份功劳。正因为这种原子武器的超级威力,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都不敢贸然使用而导致“相互确保摧毁”的两败俱亡局面。尽管,这种核和平实质上是一种畸形的和平。

四、对科学技术与人类和平的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你们问过我对于科学和战争的关系有什么感想。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 这充分说明,科学本身对于人类和平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我们的许多问题不能单纯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靠人自己来解决。这同时也告诉我们,那种把科学视作万能、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万能论或者技术统治论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不可能把人类社会带入真正的和谐社会。

科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呢?这就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应该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还应该是为人的关怀出发,其终极价值也应该是实现对人的关怀。在战争时期,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相互残杀的工具武器;在和平时期,科学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生活匆忙和内心惶恐。“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厌倦地工作着,他们在劳动中毫无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1]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在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的同时,我们也在逐渐沦落为它们的奴隶,面对电脑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我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而沉湎陶醉于这个科学技术造就的虚拟世界。这恰恰印证了爱因斯坦曾对我们提出的警告。所以,只有懂得:关注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科学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或者,我们可以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指向对于人类和平和人文情怀的追求,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1]。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