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范文第1篇

摘要:上市公司运作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公司绩效的管理就应该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公司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并贯穿于治理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公司财务治理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上市公司的绩效。

关键词 :财务治理结构;公司绩效

一、内部财务治理对绩效的影响

内部财务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部财务治理的主体拥有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并且主要是通过对控制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来实现。

1.大股东对绩效的影响

大股东也就是控股股东,是内部治理最重要最关键的主体部分,因此这些股东也就会更加注重公司的长久的利益和发展。大股东由于利益需要会致力于找出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经营者施加压力或是更换新的经营者,借此来维护股东们的利益以及公司的利益,可以这样说,大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监督作用,如果公司的股权比较分散,那么就会增加公司的成本以及监督成本,而且如果大股东对公司的监控力度不强,就容易出现内部人员控制不力的问题,不易于控制经营者。

2.董事会对绩效的影响

①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是指董事会里董事的数量。董事人数如果较多那么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提供不同的决策意见和观点,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的利益,获取更多外部资源;董事还可以监控经理层的行为,减少风险,维护利益。相反,人数过多会导致财务决策很难达到一致,决策线路太长容易影响决策的效率。但是无论董事会人多还是人少,在特定的环境肯定会有一个最优的董事会规模,这得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②独立董事的人数。独立董事具有专业的能力和经验,且在董事会中保持中立,因此在参与重大决策时所处的角度更客观。如果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则可以使董事会知识结构多元化,提高决策质量。但是这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因为独立董事对企业的经营以及信息获取的不多,在公司事务中花费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不会深入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也就不一定是客观有效的。

③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状况。董事长主要负责监督和决策者这两个角色,总经理则扮演执行决策的角色。如果两职都兼任,董事长的权利就很充分,决策效率会提高,但也会导致权利滥用,为了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的利益,不易于其他监事对财务决策的监控。若是两职分离,则会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有利于决策的全面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财务治理的结构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且对治理结构有很大的反作用。从我国的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从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权所有者的空缺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的集中控权,将控制权、执行权还有监督权集于一身,操纵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这样会偏离公司原有的经营目标,甚至会产生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司的利益。

2.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操作程序不规范

董事会财务决策和操作程序不规范主要是由于外部独立董事缺乏、缺少必须设立的由独立董事们组成的财务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绩效评估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虽然有的上市公司有设外部独立董事,但是这些董事在选拔、任命、职责以及待遇等方面缺少相关的法律以及规则,缺乏对小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等人的保护措施,所以会很难发挥其本身具有的财务监督作用。这就会导致董事会缺乏严格的决策制度与会议程序,董事对公司财务责任与权力认识不深刻,无法保证公司财务决策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3.财务监督机制效率低

因为公司的股权的结构不合理比如“一股独大”,还有因为股东和债权人缺位而导致监督者多由公司的内部人即被监督者来充当,致使外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减弱。主要的表现有:监事会的监督不力导致对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约束不够,监事会里面基本上都是自己人,所以监事会在管理层中就没有多少自主权;其次是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导致其作用受到限制,也就是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掌控审计委员会;原本属于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致使公司内部的人容易与会计师合谋来谋取私利。公司有权决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这会导致内外合谋造假,损害公司的利益。

三、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建议

1.适度控制董事会规模

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无法忽视,董事会人数多和少都有利有弊,必须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应把董事会的规模放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可以持续发展上来衡量。董事会的规模和绩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要建立合理的董事会规模,这样有益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应该根据公司的规模来进行具体的划分,如果公司规模较大那可以选择人数多一点规模的董事会,反之,若是公司规模属于中小型则应该选择小规模的董事会,更好的发挥董事会的治理的作用。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虽然很多公司都有设立独立董事,并且很多公司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里的比例有所提高,也拥有了一些监督权,但是这并不代表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很完善了,还是有很多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可以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规范董事任职的标准、设置合理的独立董事的比例、拓宽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促进公司财务治理的合理化、提高公司的绩效。

3.完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合理完善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对经营者所获得的报酬的设计而对剩余所有权进行分配的一种制度的安排。这个制度可以制约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以及剩余控制权的对应。在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存在内部控制不力的问题,这说明公司应该增加风险报酬以及长期激励制度,这样才能使经营者的目标、利益和所有者一致。对经营者激励的方法主要有增加报酬、升迁和在职消费水平等。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中可采用多元化的模式,不仅仅是基本薪酬,还有奖金、股票股权等风险收入以及养老金部分,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上市公司财务的合理治理与公司绩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对上市公司来说提高绩效不妨可以从财务管理着手,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绩效,促进公司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中信,朱焱.论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企业采取治理体系的构建[J].当代财经,2006,(10):79—81.

[2]吉彦平.基于财务治理的财权配置的静态和动态分析[J].商业会计,2010,(6 ).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控制

一、上市公司内部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完备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通常要以完备的公司制度和组织及治理结构为先导。公司制度能够保证公司层面的财务控制活动有章可循,组织及架构则能够保证财务控制活动有层次地得以开展。在公司制度建设方面,国内的许多上市公司还远远不到位。许多公司虽然有相关的制度,但其内容通常是泛泛的条文说明,欠缺明确的操作性及操作指引,并且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也缺乏具体明确的工作流程;因而很容易引发财务风险控制活动的混乱。从组织结构建设方面来看,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欠缺,导致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活动没有专门进行负责的机构,对权利及责任也缺乏清晰的界定。上市公司通常对其下属分支机构缺乏足够的风险管控能力,没有建设必要的风险控制联系机制,难以及时进行风险控制方面的指导;加上相当一部分财务工作人员能力的缺乏使得风险管控工作没有按照科学的制度流程来实施,结果导致对风险的警惕性低,处理措施不妥当、不及时,最后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

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对公司纷繁的财务活动中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然后针对性地控制财务活动。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一方面缺乏对公司财务风险全面细致的分析,财务人员只注意到明显暴露的外部因素,而未能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挖掘,对于财务风险信息的搜集、辨别工作还远不到位,缺乏对风险因素的分类以及汇总工作;对财务风险的发展走向及趋势没有预测、判别的能力,导致一些早期的财务风险未能被识别出来,或者是判断有误,导致了意料之外的损失。另外,许多上市公司欠缺对财务风险准确计量的工具或模型。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对其财务风险大小的衡量都是以定性的判断或以往的经验来实施,或基于简单的统计方式;没有基于风险的性质及特征采用其合适的计量方式,这样必然导致计量的精确度无法保证,从而给后续的管理、监测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三)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跟踪监控和预警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初步的识别、计量之后,后续的持续监控和预警工作也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上市公司能否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处理。但是,监控和预警工作却是许多公司风险管控工作的弱项和薄弱点。要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就需要建立与之相关的指标。然而目前上市公司在风险监测环节存在着过度信赖定量化财务指标,而忽视定性的指标的状况。此类非财务性指标发生变化时的影响,很多时候要超过财务性指标的影响程度。另外,对相关的监测指标的变化范围难以准确把握,这给监控工作实施的准确性带来了障碍。许多公司还尚未建立起风险的自动识别、预警机制,对风险预警工作没有建立足够的技术支持,使得此项工作经常是落到了财务人员身上,使风险预警的有效性、及时性极大地受到人为性因素的影响。

(四)没有灵活多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理影响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效果及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以下两个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了其风险控制工作的低效率。一是缺乏对财务风险因素发生的预防措施。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上市公司工作缺乏前瞻性,对风险进行管控只是局限于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但缺乏针对特定风险的预防措施和处理预案。当风险因素实际发生时,缺乏预先确定的处理措施导致公司对风险处理的时间明显滞后,导致风险面进一步放大。二是没有建立完备的财务风险应对举措和框架。例如,没有事先确立风险的处理小组,没有明确规定人员的配备,没有建立明确的决策程序,这导致了对具体风险因素处理的进一步迟钝。

二、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增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并完备制度、组织架构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应放在首位的工作。上市公司应当经由有关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和建议,根据本公司的实际状况,对本公司的风险控制有关制度展开梳理,并根据财务风险控制的实际经验,对财务风险控制流程进行改进和及时修订。同时公司还应加强组织架构及治理结构的建设完善工作,建立或分配专门机构部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控,并配置具备相当素质的员工。同时,要完善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分层次建设工作,加强在公司内部各部门及总分公司之间联系的机制和制度。

(二)增强对财务风险分析工作的重视和建设

建立完善财务风险管控的识别分析机制,首先,应当强化公司的信息搜寻建设工作,对影响公司财务的内外部潜在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并按照科学的分类基准进行归类和汇总,据此形成条理化的风险分析框架。其次,应当加强风险分析识别工作的前瞻性,加强财务风险变动趋势的分析工作,把握好各种财务风险的预期发展及走势,以便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最后,还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计量工作。在已有的风险管控工作经验数据基础上,结合风险的趋势性变动分析,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来估计不同风险的大小,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非财务风险的计量工作通常是使用估计的方式,并采用概率计算的方法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三)强化财务风险的持续监测和预警制度

及时的监测及预警制度对于公司处置财务风险至关重要。上市公司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的日常性监测机制,完善各种监测的实际措施和安排,还要建立监测的完备指标。指标应当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并重,并考虑定性指标的建立方式。公司要根据风险计量的结果确定合理的指标变动值范围,并据此形成风险档案。同时,公司也要建立完善其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建立自动化的风险检测及预警制度,通过现代化的系统实时查看风险指标的状态。根据指标的预测及计量来确定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并确定专门人员做好风险波动的监控工作,提高风险控制工作的效果。

(四)做好财务风险管控的预先准备工作

许多公司虽然及时对财务风险成功实施了识别和预警,但由于缺乏事前的措施安排而导致发生财务风险时手足无措。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就风险状况的发生做出预先的措施安排:第一,要建立财务风险的防范体系,结合不同财务风险特点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并对有关的风险监控责任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的有效措施。第二,要建立财务风险应对的领导小组,通过抽调财务部门、内控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可以保证公司具有可以随时处理风险意外的人员;另外,还要建立风险的应急决策程序。第三,要建立对风险处理措施的选择考评机制;应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对风险的处理和应急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衡量,从中选择能够最小化风险损失的方案。公司也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的风控处理专家来增强风控处理结果的效果。

综上,上市公司要建立财务风险的识别、预警、跟踪等相关风险管理工作,做好预警与预案,使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更加充分,将相关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为东北制药集团沈阳计控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构建适合学习内容的实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在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其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协调统一,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单轨制等。2006年,我国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交流非常活跃,国际贸易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强烈,给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改革的热点。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规格特征为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因此,相应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熟悉国际贸易、物流等行业中高级行政助理、商务现场翻译和高级商务助理等岗位群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流程,具备商务行政、翻译、外贸单证、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最终能够落实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用人企业提供合适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来说,强调专业性的发展,强调以工作实践活动为导向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是工学结合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因素和本科教育的影响,高职课程长期处于学科式普适性课程阶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缺乏能与职业岗位需求衔接紧密的专业性实践课程。

(二)简单认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就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系统理论构成的“理论学习”模块加上以专业技术实践为主的“上岗实习”模块,把理论与实践截然割裂,忽略了“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流程,以项目为载体设计专业课程”。还有就是实践课程开发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数据设计达标的过程,诸如计划中实训课程的开设门数、校企合作开发比例、实训学时比例等,脱离职业岗位需求,缺乏足够深入的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研究。

(三)实践过程可行性不强。高职实训目前比较流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是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商务英语专业也是如此,虽然国家层面教育部大力提倡校企结合,但地方层面各地政府没有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企业积极性不高。那些能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机会的有关企业大多由于规模限制,没有能力接收批量的实习生,而且出于诸如商业机密、实训周期等多因素的考虑,往往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愿对其在技术岗上进行实质性的技能培训。

(四)实训效果有待提高。当前热门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2+1”模式和“订单式”模式。“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接受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及相应课程实训),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目前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采用这种实训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使一些实习单位成了学生的就业单位,但这种长期脱离学校、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习方式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他们在工作中不能为实践很快地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而“订单式”培养是根据下订单的单位的特定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实训,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动手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些外贸公司下订单培养毕业后马上就可以上岗的高素质跟单员,但这些跟单员缺乏行业内其他岗位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工学结合实践体系的构建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深刻理解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内涵,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社会企业需要开展学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取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实践体系。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业和政府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蓝图,必须谋定而后动。在策划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各方面的需求,诸如学生职业能力的系统性、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性要求等等。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大幅度增多,广西高职制定商务英语培养方案应对东盟各国的贸易特点加以考虑。我院邀请了广西相关主管部门及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贸易公司等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最终为商务英语专业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同时将本专业课程整合为英语语言为主,辅以贸易和文秘的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分基础、专业、综合三个阶段进行序化,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让他们逐步将各单项能力进行融合,最后通过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完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整合,使语言基础与商务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课程体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为一体,体现出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了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我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工作,推行“双证书”教学,前述的课程模块分别对应了相应的翻译、商务、文秘等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形成了课程证书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根据工作过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确定后,紧跟着的工作就是把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实施具体化。我校按照课程体系的模块划分定义了课群组。在相应的课群组课程开发中,为了使教学内容贴近岗位要求,我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与行业的专家共同研究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能力及素质要求,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了课程教学的侧重点。精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项目式情景教学来设计学习场景和学习任务,整合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而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则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等方式,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类。高职院校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在这两类基地建设中敢于加大投入的力度。

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岗位实务训练和仿真实训,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现场作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我院以商务英语专业面对的岗位群特点为基础,按照主要实践课程内容模块的要求,建成了两个校内语言实验室、一个商务模拟室,配备了外贸单证软件和外贸综合业务实习平台软件,满足了一些实践性强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商务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此外,我院规范化地建设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精选出若干有行业代表性、有适当规模、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指导能力强、开放性好的企业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融合到商务英语、贸易流程、国际商务会展等岗位一线中去,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与真实环境下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四)完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工作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有很强的理论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商务英语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熟悉职业教育的特点,还要具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及相关商务知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主要为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

首先,建立有效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和发展配套机制,以利于筑巢引凤。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除了高学历人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及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家骨干外,同时还应注重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例如美国,高校兼职教师比例已达60%以上,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仍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其次,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对于专业理论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再次,应针对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组建教学团队,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我院设置了语言、贸易和商务文秘等三个方向的教学团队。由骨干教师负责组织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通过团队里的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明确学生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达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与控制

引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出现了内忧外患,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中存在财务管理漏洞的高达32%,年度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将近45%,每年因财务风险导致的额外支出额损失占净利润比例约为1.8%,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逐年呈2.3%上升趋势。因此,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简述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的内涵

(一)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就是要对上述所提及的风险做好各类管控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

这里所谓的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是指,企业管理者们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体系打造等方面,对现存风险及潜在风险进行的相关研究,目的是为了切实降低财务运营中的风险,同时,切实提升管控质量。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最易发生的一类风险,很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经营状态不太好的公司都容易发生这类风险,它是指上市公司筹资过程中,出现不能按时足额的偿还借款的可能性以及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在部分上市公司中,由于借入的资金无法保证企业按时定额偿还利息,反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正常经营的难度,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破产,除此之外,由于筹资风险的无形扩大化,也会造成潜在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缺少信心,带动企业内部股东一起一并退出。

(二)投资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是指,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出现的投资选择、投资项目、投资组合策略等方面出现问题而使得公司方卖弄无法取得期望的投资回报的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公司对外进行的投资活动,单就企业活动本身来说,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出现深层次问题,但是,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缺少管理策略的保护,就容易出现预期和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产生,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三)收益分配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使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现实中,部分上市企业在处理收益分配问题上有不同的考虑,有的是从企业快速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有的是从股东权益最大化方面考虑的,但是,无论是如何考虑,都要充分顾忌收益分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尽量避免在收益分配环节上出现大的偏差和不良影响。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与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决策现象仍很普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经验决策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们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流程、风险管控制度、各项法律约束条件等不够了解,在涉及重大投资时,出现盲目情况而导致企业遭受重大财务风险和危机。举例来说,在上市公司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盲目相信自我主观判断,对相关项目信息掌握不充分,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分析和风险评估,因此,容易导致出现投资决策失误,人为的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管理过程,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危机。

(二)制度方面存在诸多漏洞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制度漏洞还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制度的套搬套用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外来的制度体系并不能完全符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二是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加上原先企业内部就存在财务关系的混乱,两者相加容易出现更大的财务管理漏洞;三是上市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制度衔接普遍也都存在问题,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环节上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管理紊乱等现象,导致出现资金走向混乱、安全性能较低、资金使用和周转效率较差等情形;四是上市公司内部的某型专项制度缺乏创新。比如说: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系统没有根据企业业务转型而发生必要的调整,企业的市场监测机制没有根据外部空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革新,企业成本控制制度没有积极参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及时做出调整等等。

(三)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机制从总体上来说还不够健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应对财务防线方面缺少必要的手段,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应对风险的经验较为匮乏;第二,不能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要么就是片面的追求大规模融资导致财务结构不合理,要么就是轻视财务杠杆的作用,过渡追求低负债率;第三,财务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财务模型都集中在寻找最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但是这个模型存在诸多缺陷,即稳定性不够,采用不同的样本得到的预警模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同一模型的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四、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的几点举措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力度

这里所说的加强组织管理力度主要是指,财务管理部门并不是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运行的,在日常工作进程中,交织着很多业务往来,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要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动员全员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力度,形成管理的合力,从而真正提高管理的整体质量。实践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定期培训机制的建立,通过培训,强化上下级的监管职能,磨合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打造优质的财务人员队伍,树立牢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二)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水平

上市公司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是可以切实提高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笔者认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落实推进:第一,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强化资金流动的过程管理,加强财产控制即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第二,建立健全相关的资本预算制度,实现对上市公司的现金进行预算控制管理。通过这项制度,可以有效的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的各类方案,定期总结预期先进的收支状况,进一步实现动态管理;第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立,对风险等级可以进行定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保持弹性;第四,建立健全问责制。应当逐步加大对财务管理的人的约束,问责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问责机制下,还可以进一步明确领导负责制,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责任区间和责任等级,能有效杜绝人为不利因素。

(三)适度负债,确定最佳资金结构

适度负债,确定最佳资金结构是应对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运营的上市公司中,只有权益资本而不承担负债运营的企业基本没有。实践证明:规避筹资风险管控得当,能够有效助推企业受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能保证企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总体资产负债规模不能超过70%。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上市公司负债资本的比例过大,一旦出现外部或者内部的突发事件,就会急剧扩大企业筹资风险,造成对企业发展的深层次伤害。因此,在负债比例和资金结构问题上,上市公司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协调作用,同时,要根据外部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的方向,及时调整内部财务资本的结构比例,及时降低不可控制的潜在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在通常定义中,所谓的最佳资金结构,是指在可以接受、可以控制的筹资风险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更要深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保证适度的负债,千万不能急功冒进。

(四)优化决策,切实保障财务安全

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需要从不同程度加以优化,坚决避免出现主观臆断的现象,这就要求管理者们,特别是高层的决策管理者们要加强项目投资的评估机制,也要充分吸纳外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投资政策导向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营动态,建议可以成立专业队伍或专业技术小组,制定多种方案,经过预审、整理、评估、再调整、表决、实施等一系列流程后,决定采用何种最佳的投资方案。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切实保障财务安全。

(五)加强培训,提升整体安全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切实提高来不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员培训,离不开整体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虽然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却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结合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基础性规划建议:第一,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对国家的政策有着清晰的研究,结合国家政策制定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要能使财务管理制度有生命力,能够不断依据外部变化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第二,从上市公司内部来说,一定要在关键和重要的岗位上配备适当的人,确保能力和岗位职能相匹配,同时,要把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培训方式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此外,上市公司其它岗位的相关人员也要落实培训计划,一般的,培训经费投入应不少于年度支出的5%,培训时长保证在人均每年60小时。

结束语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涉及到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而其防范的方法也会因为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所以本文可能对一些企业财务防范的方法分析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这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仪明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及实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兰碧霜.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控制研究[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胥晓东.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短期预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程守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江灏.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工商管理知识与实务范文第5篇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搞活,房地产中介市场日趋活跃,为推动全省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激活住房二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部分机构和个人不具备从业应有的资金、固定场所等必备条件,既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也没有申领资质证书,个别的只租间房子就开张,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是执业人员良莠不齐。许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未经专门培训、考试,没有取得必需的执业资格,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三是经营行为不合法。存在出借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岗位资格证书及签订合同不严密、违反规定乱收费、串通一方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等问题。为切实规范房地产市场中介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省建设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对全省房地产中介市场集中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检查的对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机构和个人。

    二、清理检查的内容

    1.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否按规定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资格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超范围经营和无证照经营。

    2.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是否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中介人员上岗证书、评估员资格证书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

    3.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从业记录和业务台帐(报表)。

    4.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和省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行为。

    5.有无消费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投诉,投诉是否属实。

    三、清理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的处理

    1.对未按规定取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机构,禁止其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

    2.对未取得《房地产中介人员岗位合格证书》、《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要督促其参加培训考试,限期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否则,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

    3.对从业记录和业务台帐(报表)不健全的机构,要督促其建立和完善,每半年分别向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并上交经营情况统计表,对持证者连续两年(含两年)未进行从业记录的,由颁发证、照的机关按有关规定查处。

    4.对具备合法资格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如违反市场规律恶意竞争、不按规定标准取费、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等,要视情节轻重,由颁发证、照的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做出吊销营业执照、资格证书、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

    5.实施检查的人员要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出示本通知及有效执法证件,文明公正执法,依法行政,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等渎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