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一、初中生当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

1.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

由于刚刚才结束小学的学习,初中生刚踏进中学的校门时多少会感觉到不适。这个时期,初中生受到父母和学校的双重压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要求孩子达到不可能的目标,无形中为孩子增加了很多压力。而学校课业繁重,再加上此时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水平远赶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使他们面临更复杂的考验以及更大的压力。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暴风雨时期。

2.当代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改革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了新一代继承人出现不能吃苦的毛病。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尤其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应对,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者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会失去信心,破罐破摔。

3.初中生存在着逆反心理

初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学生要经历从小学闭锁期到开放期的一个巨大转变,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不稳定。而此刻随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意识也在逐渐改变,逐渐脱离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能够对身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成人意识与独立意识都在迅速强化。自尊心在此时会变得尤其敏感。很多初中生在此时会变得烦躁不安,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出现不合群、意志消沉、理想泯灭以及学习被动的现象。

二、利用体育课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几种解决方案

1.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初中生减轻压力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为缓解初中生压力,体育课程可以合理增添体育课程,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调整教学模式。对于压力大的初中生来说,应参加一些运动量小,缓和沉稳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打太极拳等,能使心情平静下来。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参加一些以集体配合为主的运动,比如篮球、排球、毽球等,通过这些运动在集体协作、默契配合中享受愉悦快乐的心情,使心情得到排解。

2.体育课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部分体育教学目前都是在室外,学生上体育课要经历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体育竞赛,如足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等,呈现出竞争的态势,吸引学生参与。在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时,他们要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并应用自如,同时他们也要承受肌肉酸痛以及身心疲惫的不适,无疑这也能使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吃苦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比赛的过程中,努力的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并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体育竞赛从来都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强化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需要注意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

首先,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练习,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将学生从“不练”转化为“多练、爱练”。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被当众批评,所以教师的言语不能太过打击学生。最后,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质身体素质知识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制订目标。

三、关于体育教学的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教学在初中生阶段愈发重要。在众多文化课中,许多学生难免觉得枯燥,而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放松身心,还能提高其他课的上课效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义务则是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我们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构建打好基础

初中学生心理以及生理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心理逐渐的走向成熟,这让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发生了变动,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表扬以及鼓励,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信满满的向前走去。其实初中生在心理刚开始发展时,非常重视外界与老师对自己做出的每一句评价,经常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关心的话语就给他们带来积极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时候,对于正确的答案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错误的回答不能快速做出否定,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给予鼓励。例如:在讲解《背影》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一张父亲的相片展现给学生,观看过图片之后,让学生应用一些语言对其进行相应的描述,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展。当学生描述完之后,教师要对那些表现非常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告诉他们有发展潜力、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以后继续努力等,学生就会从这些话语中听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肯定,进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积极的投入到学习语文知识当中,同时其余学科的学习也会被带动起来,这样就促进初中生构建和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也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做了一个很好铺垫。

二、初中生具备―个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要从多方面注意学生的举止,并对其加以教育以及培养,使学生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还应该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构建以及培养,对此,笔者认为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也能够构建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岳阳楼记》这节课,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当中,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品质如何?进而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在逆境当中依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应对逆境的心态,并养成坚强的意志力。

此外,促进初中生掌握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初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思想上较为叛逆,所以想要学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培养,这样学生在养成良好自尊心的基础上,上进心也会随之提高,同时还会勇敢的去面对挫折。

三、师生・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与提高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适当的进行情感交流将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所制定的情感教学方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可以从以往学生被强迫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消除以前学生所具有的消极学习心理,而转变成一种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心态,让学生可以应用课堂上教师所应用的情感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进而学生写作情感也会被激发出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对语文课堂产生热爱。教师在应用情感教学方式对初中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完善以及提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本内容对情感教学的场景与线索进行设置,并将其穿插到整篇文章当中,通过这样做学生就会不自觉的被引入到学习语文知识的气氛当中,与此同时还在教师所构建的情感当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自己的情操也得到了陶冶。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1)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心理调节的方法很多,体育运动就是十分有效的一种。科学安排体育运动,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适当地放松,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可以得到锻炼,意志也可以得到磨砺。特别是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精神活动,同伴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能够增进了解和友谊,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排泄消极情绪。

(3)体育运动通过活动肢体和筋骨,能够使身体关节能加灵活与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信心

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运动、兴趣、性格等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有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因材施教。一是分类分层训练。可以将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该组学生,安排的体育运动应是比较简易的,如短跑、跳绳、踢毽子等;将急躁、紧张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此组学生,应该以可以调动情绪的运动项目,像排球赛、篮球赛等;将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组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技巧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跨栏、铅球等运动项目。通过这样分层分组,能够全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并避免性格局限。二是注重正面激励。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积极的教育评价为主,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宽容,少苛求。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捕捉和扩大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2.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此增强学生抗击挫折、经受逆境的意志,从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一是强化动作技能训练。为了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生可能需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强化巩固训练。在达标训练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难免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不足,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将心情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状态中来。二是适当磨砺学生意志。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要巧妙应用恶劣天气等外在环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下雪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雪仗的游戏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抵抗严寒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强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逆境的能力,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在关键节点磨砺意志。在体育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如短跑冲向终点的最后一刻,篮球运动中抢夺篮板时刻,拔河比赛中转败为胜的关键时刻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节点,锻炼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开展比赛,让学生学会竞争

当前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青春期阶段,也是身体和心理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大多具有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平台。一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活动往往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刺激的。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成功,往往会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例如以200米跑为例,在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拼劲,他们的竞争意识也能够得到大大增强。通过比赛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增强学生奋起直追的拼搏进取精神。二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在激烈的体验竞赛中,学生为了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一系列困难,还需要突破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在无数次的跌倒中爬起来,在面临众多竞争对手时,必须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也就需要克服懦弱怯场的不良心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抗压心理素质。三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乐观心理。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而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这就需要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乐观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而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乐观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乐观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体育运动,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挑战,面对竞赛失败,尽可能地减少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

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要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总之,初中生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从而促使学生身体、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