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的知识

管理会计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的知识

管理会计的知识范文第1篇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必将迈上一个新的目标,工业时代的一些观念和理论体系也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原有的一些理论、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面临的环境,观念,以及其研究内容都将受到巨大的挑战,本文着重就以上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需求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重点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种、易交易的特点。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知识经济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这一转变使管理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己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资源(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变革。

管理会计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知识经济价值链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为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愈演愈烈,管理会计又面对怎样的挑战呢?

一、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发生变化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的职责就是把握知识经济的特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管理过程的“长期战略”信息、提供“服务”、“交货时间”等信息;而这一切都需要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发生转变,由原来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增值”为中心,继而转变为以“核心能力”的培植为中心。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

二、要求现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革新

1.合理计量智力资本

20世纪8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有形资产为62%;9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62%,有形资产为38%;21世纪,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有形资产为15%。

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而知识经济下,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贡献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实物资产,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知识经济下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准确的计量了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决策。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要求随之改进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将会引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的显著降低,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的分配,一直以来,对其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制造费用的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此做出的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失误。

3.要求存货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支付、网络采购等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传统存货模式受到挑战,“零存货”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现实。存货乃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务求“及时适量”生产,预防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以至于逼近零存货。传统管理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三、要求改变对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

目前的投资方案评价,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效益。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投资为主,随着企业投资的取向从物力投资向智力投资的转变,管理会计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也将从单纯的以财务效益为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和综合信息并重的评价标准体系。投资的评价和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为出发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将主要由其具有的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决定,因而经营决策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适当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使企业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四、要求管理会计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非货币信息将充斥于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要求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及其他各个责任中心从中选择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即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非货币性和货币性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时非财务信息的影响甚至超过财务信息。例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级制造技术的长远利益等,都关系到企业全方位的效益。

五、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

现行的管理会计仅考虑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而不反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可能包括与安装、运行、支持、维护、丢弃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起企业产品的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六、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注重价值链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价值链是开发、生产、营销和向顾客交付产品与劳务所形成的一系列作业的价值。价值链分析要求管理者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这条价值链及其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管理成本。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增加价值。在识别了价值链中每一阶段所增加的价值及相关活动所涉及的成本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管理价值链对于增加顾客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强调顾客价值,要求企业经营者以顾客为中心分析价值链中不同作业的性质。

正如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1世纪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思维[J].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二期

[2]甘永生: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模式[J].会计之友2002,12:4-6

管理会计的知识范文第3篇

(一)管理观念的转变工业经济时代提出的“以质量和规模求效益和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对有形生产要素的利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则逐渐转换成为了“知识”。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知识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不存在损耗和削弱的可能,并且能够在原有知识的交汇和碰撞中诞生出全新的知识。所以,在企业管理的理念上则转换成为了“以知识求效益和发展”。(二)经营目标的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最纯粹的经营目标和追求。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除了丰富的知识外,则是由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的“文化人”所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在这样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下,企业作为其成分,所追求的目标必然也涉及到非功利的因素。将企业经济与社会联系起来,尽可能的做到企业、社会、个人以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这也是企业在经营目标上的一种转变。(三)组织结构的转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然而,无论是从企业信息沟通的逐渐复杂,还是从企业的规模逐渐增大以及管理环节的增多上来说,都导致了企业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较大幅度的下降。在生产上,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是依赖于人脑智力上的成长,从而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工作流程上的简化等等,无须再通过复杂的生产管理机构。在这种全新的组织结构当中,促进了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直接面对,从而对基层员工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不再如以往机械的对命令的简单实施执行,而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思考来独立解决问题。同时,管理者在职能上也将发生一定的变革,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应当转移到对企业发展前景以及目标的制定和规划上,与员工之间也将保持一种相对较为平等的地位。(四)制度模式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还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都与知识化的劳动密切相关。知识投入与资本投入逐渐变得同等重要,同时知识投入更将在后期逐渐超过资本投入的作用和贡献。这种条件下,企业制度模式上的变革则是必然的了,将从以资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全新模式。

2、知识经济管理企业会计的基本理念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依据是预算编制事前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预算等,不过管理会计最关键的环节是预算,通过量化形式落实各个工作环节中的任务和重点,并将经营目标转移到经营管理中来,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要以责任的管理。这里运用到了营销学里的“细分市场概念”中对目标范围以及市场的确定。而形成总预算统御下的分货币、分级、分客户、分产品、分部门、分货币预算等,这些又是由管理控制服务的需求所决定的,并以此为整个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提供控制标准,同时为经营管理事后的考核和评价提供准确一定的依据。(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重点是差异分析和控制预算方面的执行状况在这一年度内进行监控是会计在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也以此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运转都按照预算的量化目标得以推进。分货币、分级、分客户、分产品、分部门等预算,一般情况下这种预算的执行状况是按月监控的。另外,预算数和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又体现为有利与有害两种形式,进而根据具体情况而实行调控,尽量将预算数与实际核算的有害差异化转换为有利的差异化,从而让企业的运转经营朝着既定方向顺利发展运行。(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根据业绩考核为关键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即通过对企业在一年之内的预算执行结果来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价,对已经完成或者并未完成的预算进行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分析,同时评价业绩并确立考核的奖惩方案和措施,并将其与工资实行直接挂钩。(四)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责任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所在,通过对责任主体的明确落实,及其预算管理目标确立的基础上,对这个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如实核算,实行预算控制。最后,则是根据责任主体的业绩情况来进行以其目标完成情况为依据的考核。

3、知识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

(一)地位关系和制度的转变现今如企业主体理论、指挥者理论、基金理论以及剩余权益理论等等,各种权益理论都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时期,所贯彻的思想也都是传统企业中的财务资本以及劳动资本雇佣劳动的思想逻辑。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思想逻辑正受到强烈的冲击。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本的相对市值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财务资本的相对市值则又一定的下降,这种客观的环境变化导致了企业财务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相对地位关系以及企业的产权制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二)管理会计与企业体制的联系会计的作用与企业的体制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什么样的体制就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则必然离不开管理会计上的应用,并以此来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上的错位,导致了责权不明以及政企不分等问题,也因此造成了国企事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上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反之,明确了不同企业体制下的管理会计模式,则必然能够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使其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4、总结

管理会计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一定变化,要想保证单位稳健运营必须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同时在财务会计基础之上增加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分析系统,管理会计在发挥作用时必须要有内部控制机制的支持,如果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一些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就会受到一定影响,误导管理会计工作进度。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会计的应用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因为管理会计并不是只被应用在单位内部控制的某一环节,而是被应用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管理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起到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合理性的作用,为单位稳健运营提供一定保证。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引入了管理会计并不断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引入初期必须在内部控制制度层面进行协调,将管理会计理念、方法和手段与内部控制体系相协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践层面,进而构建全面、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而且还能够为单位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二、管理会计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几个关键点

(一)管理会计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单位根据预算情况合理分配、控制、考核内部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而完成既定经营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应用于单位内部预算管理中,不仅能够帮助单位更加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资源,而且还能够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决策,切实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形成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有效流程控制,在提高预算约束力的同时,提高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管理会计在责任落实上的应用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责任会计指的是以各责任中心为主体,谨遵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对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以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主要内容,进而形成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责任会计被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以各处室为责任中心,根据给予这些处室的权利对其进行责任考核。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防范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

(三)管理会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

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风险防控,有效防控风险可以为单位长久稳健运营提供一定保障。管理会计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风险的关注度,使单位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一些已经发生的及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调整自身运营方式来控制风险,降低损失。

三、管理会计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财税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对此,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都在积极引入管理会计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层面较为复杂,领域广泛,人员众多,管理会计的妥善应用存在一定难度。

(一)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有待提高

管理会计要想被妥善应用,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如果单位人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僵化,思维观念守旧,那么管理会计的作用很难被发挥出来。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预算体制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要钱办事、不求效益、不问责任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单位的一些项目在集体讨论时形式性过强,与管理会计控制、考核评价、决策等内容相悖。同时,一些人员仍然按照以往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不积极配合管理会计工作内容。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及操作方法有待完善和创新

虽然我国引入管理会计已经有30多年,但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较多,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一定特殊性,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都不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也积极引入管理会计来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系统和实践操作方法,一些单位在运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对于一些疑难问题难以妥善处理,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难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三)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有待完善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信息化处理数据信息能力逐渐增强。企事业单位都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因为管理会计在对单位重大事项进行预测、规划、决策过程中必须借助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信息数据缺失就会直接影响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阶段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管理会计信息平台还有待完善,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在平台中存在着信息缺失的情况。同时,一些单位由于经费紧张、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情况,内部管理会计平台的建设也是存在一定滞后性,这样也会间接影响管理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管理会计预算评价指标有待完善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旨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很多规章制度中都是只对共性指标的规范性要求进行了明确,而没有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效果以及效率进行考核和明确。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标准,有的虽然制定了标准但是却偏离了实际,这些情况都不利于管理会计科学地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五)管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我国会计人员约为1600万人,其中由534万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相关工作,有人认为这部分会计人员只关心账表数字,不注重动态分析,只知请示汇报却不参与决策。虽然这种观点过于偏激但实际上确实存在一定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滞后的情况,一些人员不主动接触和学习成本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等管理会计知识,即使让其担任相应职务也是形式大于实质,不能为单位提供有效信息,严重影响管理会计运用效果。同时,一些单位也对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太关注,没有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为其进行系统指导,间接阻碍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四、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一些建议

本节从国家、单位以及个人三个层面,通过采取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国家层面

第一,完善和创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及操作方法。相关部门应当组织理论界、学术界、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专家及突出管理人员,通过调研、考察等多样化方式并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情况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及操作指导。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学习国外的一些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取其精华充分应用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来,确保管理会计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完善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将历年国内外以及各地区数据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归集、分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大平台和数据库,为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三,相关部门应当在现有的预算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明确,不仅要对共性指标的规范性要求进行明确,而且还要明确预算执行的效益、效果以及效率。此外,中央政府还应当采取一定措施督促各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符合其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标准,并对这些标准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二)单位层面

第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基础之上制定一套内部控制体系,以预算管理为主线,重大事项决策风险防控为重点,明确各个科室的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第二,单位应当优化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转变其传统观念,通过会议、活动、竞赛等多样化宣传方式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促进各科室积极配合管理会计工作内容。

(三)个人层面

单位应当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选聘工作,不仅要注重学历方面,而且还要重视其实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一些高素质人员担任管理会计相关职务;同时,单位还应当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培训,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办法。此外,单位还可以采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下实地指导的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能够在谨遵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为单位未来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抒,王钢旭.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发展――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财会通讯,2012(10).

[2]刘海云,杨琰.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企业导报,2012(14).

[3]杨颖.浅议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15(1).

管理会计的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交易成本,管理会计本质,交易,制度安排

一、引言

回顾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遗憾:其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财务会计。翻阅我国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文献,可知大多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相比之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从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数量来看,管理会计所占的比重很小。正如余恕莲和吴革(2006)所说:“究其原因是基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的制度安排,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会计的关注所引起的社会效应”[①]。其二,管理会计研究重方法轻理论。西方国家自管理会计产生之初,一向重方法轻理论,而我国的管理会计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至今,其发展路径一直以效仿西方为主,因此管理会计理论方面鲜有著作产生。管理会计本质,作为其理论基石,更是少人问津。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近年来,在管理会计研究上,理论界经常慨叹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实践工作者则抱怨管理会计的可操作性差,有时甚至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南辕北辙。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其合著的《管理会计兴衰史》中,深刻地批判了管理会计相关性的遗失,引发会计界的广泛思考[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凸现。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印象就像一个“万花筒”,囊括所有却又缺少灵魂。究其根源,是管理会计缺乏系统完备的理论支撑。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学科将很难承担起指导实践的重任。解决管理会计面临的尴尬境地,关键是要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首先应该解决管理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即管理会计的本质。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始终注重在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其产生就是管理与会计的结合。行为科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心理学等都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正如哈耶克所说:“只要掌握另外认识一个领域的某种抽象原则,并进而了解其相随属性的能力,即使是全然不同的因素,只要具有这些抽象的属性,也能运用同一种思维方式”[2]。 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管理会计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我国会计学界制度安排,已有多名人士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财务会计学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如伍中信、田昆儒、刘峰和雷光勇等,而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并不多,且大多是将交易成本理论应用于某一具体管理会计方法,而将其应用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鲜有发现。本文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管理会计本质,将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维模式,为其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选择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从更微观的层面研究企业,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结构(Williamson,1996)。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其作用机理是依据市场和层级体系的建立,通过规则和惯例的制度化,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长此以往,形成组织成员普遍认可的“理所当然”的思维认知,以实现节约交易成本之目标。

二、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现状

1、国外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国外关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成果大多由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体上来看,可以将其研究划分为广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和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两类。

第一类广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1981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NAA)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在其公布的《管理会计的定义》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者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配、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ICMA)认为除审计之外,会计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财务会计和司库,均属于管理会计。由以上可知,称其为广义管理会计,是由于从范围来看,该观点将管理会计视为一个涵盖众多的范畴,财务会计等作为其分支;从服务对象来看,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类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指出:“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的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4月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物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定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认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激励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需的文化价值。

从以上表述可知,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将管理会计视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把管理会计在从属于财务会计的地位提升到了与财务会计并立的地位,但并不包括财务会计。这有利于厘清管理会计的概念边界,更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开展,因此,目前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在管理会计本质研究中是主流观点。

2、国内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国内关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大体有以李天民(1994)[3]、余绪缨(1999)[4]、胡玉明(2001)[5]等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和以孟焰(1997)[6]等为代表的管理活动论两种观点。

以上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均是从会计学科的立场出发。因此,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关于管理会计本质的定义就好似一个百宝箱,将大量涌现出来的管理会计新生现象全部堆积于管理会计本质之上,于是现在看来管理会计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大杂烩,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理论界中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从研究重点来看,主要停留在应用层面,如探索利用管理会计对交易成本进行计量或建立交易成本会计的技术论证。

2、从研究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方面,如将企业的预算管理、转移定价、纵向一体化、企业并购等问题与交易成本相联系,涉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较少。

3、从研究深度来看,大多范围宽泛,缺乏深入研究。为数不多的关于交易成本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大多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缺少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

三、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回顾

康芒斯[7]最早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定义了交易的内涵:首先交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最小的单位,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在“交易”这个一般化概念下进行讨论;其次认为交易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权的转移;他认为交易作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单位,必须含有“冲突、依存与秩序”,即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是一种利益上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不断反复和有必然性地发生。他认为不同的具体的交易和在一起便构成了经济研究上的较大单位---“运行的机构”或制度。制度不过是无数次交易活动的结果。

科斯[8]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明确提到交易是有成本的,并运用交易成本进行经济分析。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根本原因。同时企业本身会产生交易成本制度安排,诸如行政管理费用、监督缔约者(工人)的费用、传输行政命令的费用等。

威廉姆森在20世纪60年代后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他从机会主义动机出发研究交易成本,提出影响交易成本的三因素:(1)人的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2)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3)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威廉姆森认为不同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

四、企业是交易的集合

依据康芒斯对交易的认知,企业可以被看作是交易的集合。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1997)认为由于队生产的存在,企业是一组资源所有者自愿与团队中的个体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集合点[9]。契约的签订过程即交易的实现过程。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 “生产函数”,而是关于交易的治理结构。无论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层级结构来组织,还是在企业之间通过市场自发地配置,都是交易的不同实现方式。

企业外部交易更显著地体现了当事人双方的博弈。如果说内部交易是资源的内部流动,尚在企业的控制治理之中,那么外部交易是资源的流入流出,非企业单方力量所能左右。因此,在双方协商认可的条件下,签订合法合规的契约成为必需。由此可见,外部交易的治理更多的是借助于行政法律的力量来规范[②]。

企业内部交易受层级体系的影响。依据层级结构的设计,内部交易可以划分为垂直交易(上下级部门之间)、平行交易(同级不同部门之间)、斜向交易(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以及网络型交易(网络型组织结构)等。其次,企业内部交易的实现形式多样。有的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如产品购销;有的是以非实物形式存在,如新生产技术的推广,职工管理条例的落实等等。再者企业内部交易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色彩。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大型企业,几乎所有的生产都是由业主经营的手工作坊完成,此时的生产活动大多是由市场交易与价值联系在一起。随着近现代科技的进步,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企业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展,外部交易逐渐内化,内部交易的频率、规模等较之前都有较大变化。

五、企业交易成本的产生

威廉姆森(1985)将交易成本比作物理学中的摩擦力,说明其无处不在。交易的发生,必然产生交易成本,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易成本呈不断增加之势。

从理论上看,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假设之一就是有限理性,企业中存在大量不完全合同,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合同的重新修改、制订将带来成本的增加;同时,交易成本经济学承认机会主义的存在,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和利己动机的当事人达成交易将耗费大量的协商、谈判成本;再次,由于企业成员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资源内耗将再所难免,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

从实践上看,之前人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大多站在会计学科或管理学科立场上,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均最终将其定位于企业价值提升。固然追求价值最大化毋庸置疑。但是过分关注价值创造,却忽略了成本费用的发生。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将生产成本清晰地列示出来,但另外一项重要的交易成本却在人们的眼前溜走或混淆在生产成本之中。在度量美国经济效益费用的一份研究中,Wallis和North(1988)对1970年体制中所作的估算是,交易成本占GNP的比重大体上为46.66%--54.71%。交易成本不仅存在,而且事实上它在数量上也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现代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占净国民生产总值将近50%-60%。而且,这些数字并不包括建立新制度和组织的初始成本[10]。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加强生产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应关注交易成本的节约。

六、管理会计是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安排

企业内部有限理性的交易双方,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和利己冲动,为保证交易的顺利实现,节约交易成本,适当约束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

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世界中, 会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现象,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只能依靠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就是企业层级及其对应的行政权威机制的建立、使用和运行(Miller, 1992)[11] 。管理会计内生于企业层级体系,通过层级命令而非价格机制发挥效力。正如John Burns和Robert W.Scapens(2000)[12]所说,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和实践构成组织的“规则( rules)”和“惯例(routines)”。“规则”是指形式上的关于 “事情应该怎样做”的规定,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的设定、内部转移定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等。规则必然是整齐划一的,要求群体的行动保持一致。以规则为导向的行为是对可用被选方案的明确评价,选择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或减少任何时候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例如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如果缺乏具体的评判指标,将导致评价过程的主观臆断,相伴而生的是旷日持久的谈判、协商成本;握有裁量权者“寻租”行为造成的“租金”成本;不公正评价带来的“偷懒”成本和不满情绪导致的成本等等。经过重复地遵守规则,行为变得程序化,进而形成“默认”的知识储备,这种程序化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行为即为“惯例”,它代表了整个组织的行为偏好。因此,惯例被定义为“事情实际怎样做”的程序,如成本分配、预算分解、差异分析、存货管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计在组织中被强化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的 “理所当然”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制度安排,此时由规则和惯例演化而来的管理会计将成为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安排。

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所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不可能凝固不变,企业内部交易参与者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的更新、扩展之中。管理会计只有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规则和惯例,才能存续、发展下去,这一过程正是管理会计的变迁。而管理会计变迁的内驱力正是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这一管理会计本质。以存货管理为例,早期的存货管理大多以生产为导向,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防止缺货带来的损失,盲目扩大存货规模,造成了存货积压,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随之升高,除此之外,存货占用的资金成本,存货技术过时带来的机会成本等亦不容忽视。为了减少上述交易成本的发生,企业后来开始逐渐采用经济批量模型进行存货管理,这一方法较好的控制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缺货成本等诸多交易成本。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种全新的存货管理方法---适时生产(JIT)开始为企业所熟知,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消除各种没有附加价值的动作和程序,彻底消除浪费,即“零浪费”,杜绝浪费任何一点不能产生附加价值的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JIT生产方式作为企业的一项制度安排,所体现的正是不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管理会计本质。

综上所述,诚然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经济达尔文主义告诉我们,“一个会计系统只有在能够产生足以弥补其成本的利得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继续存在”[③]。管理会计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本质是必然存在的客观,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管理会计必然围绕着这一本质推进其发展、变迁。

[①]余恕莲、吴革,管理会计的本质、边界及发展,财务与会计[J],2006年3月第6期(总390期),P68.

[②]鉴于本文主要探讨非法律因素对企业交易行为及管理会计的影响,因此外部交易不作为研究重点。

[③]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邱寒,熊焰韧,李芳译,决策与控制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P2.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合著,金马工作室译,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商务印书馆,2002.

[3]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10月.

[4]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值[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期.

[6]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7]康芒斯.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邱寒,熊焰韧,李芳译,决策与控制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10]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著,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 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米勒G. J, 管理困境: 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