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与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8)01(b)-0091-02
2005年國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职业技能竞赛”的局面[1]。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但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融合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
从2014年举行首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以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三届全国检验技能竞赛,大赛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及临床应用、细菌分离技术、革兰染色及细菌鉴定思路、血糖测定及临床应用、形态学检验4部分,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在组织竞赛与常规教学中,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逐步把技能竞赛融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
1健全组织,分工协作
成立“教师工作室”,组成教师团队,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实训中心主任、实验指导老师等多方通力合作的教学体系,细化任务,明确职责。
2优化资源,完善教学硬件建设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优化实验室资源,规范设备及耗材采购的种类、数量,合理配置及使用实验室。大力推进与医疗机构、企业的合作。以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为导向,依托医疗行业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该院与广州科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方临床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该中心按照专业要求进行装修、配置,不仅能满足常规教学、临床见习、操作考核,还为技能竞赛提供适合训练、比赛的场所。该院还引进了数码互动形态网络教学系统构建数码互动实验室,实验室连接60台学生用数码显微镜(内置300万像素摄像系统),1台教师用数码显微镜(内置500万像素摄像系统),未来将购入多人共揽显微镜进一步完善数码互动实验室,为形态学教学及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3深入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与助推器[2]。参考技能竞赛要求,该院组织教学骨干、临床专家进行研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修订,调整个别专业课程时数,如《寄生虫检验技术》由原来的36学时调整为48学时,《血液学检验技术》由原来的60学时调整为72学时。
4制定标准,融通课堂教学
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一方面,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另一方面,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与竞赛成绩双丰收[3]。
了解学生的意愿该院对2014级、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56名学生,在其在校学习第三学期初,有关技能竞赛进行问卷调查,98.0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技能竞赛,超过96.49%的学生希望参加技能竞赛,超过93.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技能竞赛标准融通到常规教学(见表1)。学生对参与技能竞赛有强烈的意愿,对技能竞赛融通课堂教学有较强的期待。
4.1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相关专业内容学习班,参与临床顶岗实践,观摩国家级、省级学生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说明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
4.2规范教学环节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规范教学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改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修订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把竞赛项目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到常规教学中,积极开发各类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使课程既适用于实际应用又能满足竞赛要求。
4.3整合教学资源
组织教师整理并整合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完善题库、图库、课件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实践教材,修订学校技能竞赛评分标准及题库。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中形态学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细胞形态学部分内容。为能满足技能竞赛和教学需要,参考全国技能竞赛标准,利用技能竞赛图片库、临床实践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图片资源,按课程创建形态学教学图库,组建形态学题库,修订学校形态学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4.4优化课堂教学
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复杂的竞赛项目分解成若干小工作任务融入到课程具体教学中,个别项目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5改革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课成绩,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任务都进行考核,计入课程总评成绩。实践考核与工作过程要求相对应,个别项目参考技能竞赛评分标准,从过程到结果以及职业素养方面都设置具体考核指标,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5健全保障,构建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
职业院校举办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学校教育目的是一致的[3]。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障技能竞赛各项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开展,该院根据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划定专项经费;健全教师激励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纳入日常工作,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工作;健全学生激励办法,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综合考核、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
常规教学中将竞赛项目分解到具体课程教学内容中,形成一个个小的“竞赛项目”,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微信平台组建学习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共享学习资源,让学生全员参与,完成竞赛初级阶段准备工作。学院每年春季举办一次校级专业知识竞赛,秋季举办一次实践技能竞赛,选出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学生组成特别学习团队。成立由教研室选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小组,以“科方临床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基地,构建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分三阶段,层层筛选,精心挑选出适合参加全国技能竞赛的选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加深对竞赛内容、评分标准等方面的把握。该院自2014年组织学生先后参加的三届全国检验技能竞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多项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
6结语
将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有机地融入常规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加強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了教师的竞赛辅导工作量,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结合”。
[参考文献]
[1] 马晓娣.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2] 毛诗柱.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6(18):18-19.
关键词:慕课;医学检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以通过实验室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应用性学科[2]。我国自从1983年开设该专业的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很多高层次的检验人才,相比以往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检验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在岗的低学历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方式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检验人员的素质得以普遍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医学检验,虽然专业名称看似只有两字之差,但从学习体制、办学模式及学位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有一定改动。在2013年之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的医学检验专业均是五年制,学生毕业后为医学学士;而2013年之后,国家教育局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从医学改为理学[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检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的达到该专业教学的核心能力要求,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剖析和总结。2017年是我国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后第一批四年制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在过去的四年制教学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和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分析和解决。
2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阶段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赶场上课现象突出的特点[4]。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2013年改革后,学制变为四年,除去大学四年级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所有的理论课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虽然相比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稍有缩减,但总体上,医学院学生专业课程安排不堪重负,学生几乎全天候在上课,而目前各大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院校授课依然主要沿用课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随着现如今不断增大的教学信息量的,目前正在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建设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更是无从谈起。
2.2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及时传授前沿知识
医学检验作为近几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检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的更新非常之快,而各大高校所采用教材再版速度较慢,致使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知识滞后于医学的真正发展,到临床上实习和工作的时候,学校所学知识及技能不能完全和临床进行对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的学生来说,让其积极参与慕课教育的实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慕课教育作为基于网络的线上教育,可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广泛传播,学生可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整个学科的所有知识点,而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只能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所能讲授的内容,为学生及时的更新知识体系,接受最新的学科前沿发展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2.3对学生创新性引导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低
医学检验专业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相对于其他学科起步晚,整体科研氛围还不是很强,而目前检验医学的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最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外,需要多接触和培养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性思维,才能在日后走到工作岗位,尤其在医院的检验科工作的时候,能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样品,并始终保持探索发现的工作态度,能更紧密的跟临床结合,为临床更好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机械的重复性操作。据笔者观察和临床带教老师反应,学生在毕业实习进入工作中,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素质整体不高,开拓创新性思维欠缺。
2.4学生能力水平不一使实验教学难度加大
如今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仍然持续增加,而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相应的师资配备不一定能完全跟上,尤其表现在实验性学科,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很多学校采取了不同班级合并上课的方式[5]。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与学生人数增多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多个班级一起上课,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难度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大,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操作整个实验流程中几个关键的步骤,教师也无法亲身指导每一个学生。同时,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口头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不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势必会大大降低实验教学的效果。
3慕课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互补优势
3.1教学模式翻转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
目前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仍主要采用集中式课堂学习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被替代,但在现如今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及知识更新迅速的信息化时代,也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授课受制于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范畴,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最为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没法尽可能的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往往出现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年复一年的几乎没有变化,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体系更新慢,更无法针对学生做到差异化教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如今,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填鸭式的非主动式学习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而将慕课引入到传统教学中,对于传统教学的最大改变就是使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发生转变。应用幕课的网络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课堂外的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之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个过程,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比例可以大幅减少,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时间,使课堂交互性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变为积极的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讲课”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幕课的出现使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使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层次化教学”和“个性定制式教学”得以真正实现[6]。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本来就有差异,因此幕课的引入可以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学习的速度和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不受制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可以利用幕课拓宽自己的学习宽度和深度;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幕课资源反复学习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幕课平台随时向不同的教师寻求帮助,多方位去巩固和理解知识点。因此,幕课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性很强,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传统的课堂学习则更多的成为师生之间知识进一步内化和深度探究、思辨的互动场地。
3.2慕课课程内容短而精并极具吸引力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大量的基础知识都是要学生通过识记的方式固化知识点,很多内容繁杂琐碎,目前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均采取的是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但是45min1个课时的大量知识点输出,其课程设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备课老师是一个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幕课的教学形式,其内容多以动画及视频的形式呈现,相比于传统的幻灯和教师一个人长达45min的讲授,慕课课程制作的视频一般均为10~20min高度精练的“微型课”,视频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要点或重点、难点进行举例和讲解,其内容更具吸引力,短而精的知识点不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和产生疲劳,从而更容易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7]。
3.3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
在慕课平台,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不是一个或几个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而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包括一些顶尖名师、学者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授课将具有更为新颖的模式和更加出色的教学理念。在这种体系下,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和平台优于传统的集中式课堂教学,学生将吸取的知识更为广泛而深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将越来越多。同时,在信息量庞大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幕课环境下,每个人都必须是积极的学习者,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更应该是忠实奋进的学习者。在幕课平台下,教学课堂将不再收到任何一个老师的控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目标和课题要求、能力培养等指标都更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做的工作量倍增,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的知识量要比以往更大,需要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才能持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此外,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高人”从不同的角度自由地发表带有质疑甚至批判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难免会带入到实际课堂,大学教师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和多样的学生群体,提出的问题也是极具针对性,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很少研读新的内容,缺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一直处在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环境下,甚至有些教师的教案好几年都没有变化过,相同的内容以固定的方式讲解,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量,必将被淘汰。因此,慕课的引入和应用,可大大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老师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
3.4降低实验教学难度并提高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慕课”理念,可实现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大大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并可多方位评价实验课程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可建立基于“慕课”的“三步走”模型[8],即可以整个实验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内互动和课后测验评价三个阶段。在课前,教师收集各种和实验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等素材、制作课件、精心录制视频,同时把在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误操作及原因分析等都放到网络平台上,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习实验视频内容,并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掌握整个实验流程和操作要点。还可以针对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小测验,学生作答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等到真正的课堂式实验操作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则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实验习惯,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式临摹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后,学生通过幕课网络平台上传实验报告以及对实验的认识和总结,教师可以清晰明了的掌握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并形成学生的实验档案,便于管理和回顾。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
1. 教学团队的概念。团队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领域。所谓团队,有研究者提出: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绩,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精神是形成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团队作用的根本渠道。而“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它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业务组合”或者是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
2. 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而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就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不过归根到底,依旧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而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最佳的效果。④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
二?建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1. 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但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教学团队建设是在有限师资资源下提升教师效益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课程教材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必须要建设良好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的作用,有效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相结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协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2. 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教学的实效性是以教师的学术水平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只有在从事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团队活动中,教师之间的知识交叉、渗透会使教学研究出现崭新的局面,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实现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学团队也是高校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培养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有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在团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得到较快的成长。
3. 承接重大教研课题和项目的需要
作为高职院校,纺织学院的教师一般都要从事教学研究,而教学团队的构建会形成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研究方向等相对稳定的组织,团队成员长期、固定的合作和联系不断积蓄力量,与个人或松散的课题组相比较,教学团队更具备承接重大教学研究课题和项目的能力。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 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教材建设“系列化”,坚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保持先进性。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广告设计教学课程整合,加速立体化教材建设,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等。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
3. 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要紧密联系学校和系院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扩大课程资源,协调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4.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实习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5. 改进教学方法。团队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教师间经常进行研讨,分析学生面临的困难,寻找答案。教学合作小组共同协商教案、教学计划、评估内容及评估方式,协调教学进度。开展传统板书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师传授知识结合课堂小组讨论、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广告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四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互听课,分享教学资源等。
四?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提升团队水平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办10年后于2011年开始组建,经过2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1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讲2人,有博士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7%;有江苏省青蓝工程1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1人,该团队于2011年确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广告专业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的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团队对促进本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各项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教师是第一资源,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且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今后,对团队建设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在团队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的研究方面还需健全制度,坚强管理,使团队的发展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彩云. 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与特征研究综述[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关键词】游戏设计专业 以用促创 以创促研 以研带学 “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游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同质化瓶颈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游戏产业对游戏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产品创新是游戏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将越来越看重具备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竞合性四大特征的高级游戏设计人才。
作为新兴学科专业,现阶段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僵化、不合理、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模式模糊摇摆,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等缺点。这也直接导致游戏开发企业、开发机构急需的合格设计人才严重短缺。从社会消费、产业经济的急迫需求以及专业学科健康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游戏艺术创意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已刻不容缓。
如何培养具有高创造性、高适应性、高发展潜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竞合性,既拥有较强的产品创新与设计创意能力,又具有较强美术创作实践能力的游戏创意设计人才?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就业渠道和方式的拓展,这是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游戏设计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究的课题。
通过整个学科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游戏人才培养教学和管理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教学实行“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核心模式,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依托实验室平台及游戏研创基地,建立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以用户、市场为导向,探索游戏艺术设计 “产学研用”结合模式。与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了广泛合作,创新的的教学模式正在积极地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一、建立着重培养创新创意能力与创作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中,前期以基础技能培养为主,后期以培养创新思维、专业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创作能力为主。细化基础课的内容设置,突出重点。根据专业特点梳理、优化了色彩素描等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运动规律、三维游戏美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重点,并强调了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衔接关系,增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整合专业课(比如对游戏概念设计、游戏服装设计、游戏道具设计课程的整合),强化创作课,结合市场基本需求、用户体验需求和产品热点状况分析精心设计了七段创作课程,每段创作课程均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训练侧重点,比如横版过关游戏创作课程对场景设计、角色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和引导,塔防游戏创作课程对模式平衡的设计要求,与界面设计、特效设计课程的衔接等。充分利用创作课程来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
二、实施基于“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核心教学模式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根据游戏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实际,结合现代游戏产业现实需求以及适应未来互娱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游戏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可能性,探索创作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实作训练课程的相互关系,分阶段、分层次、阶梯式同步引入产品创新研究性项目创作与商业项目级实作训练。以创促研、以研带学,以创新性游戏项目创作统摄和带动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作训练课)教学,用项目创作促进创新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在创作课设置上,根据教学实践结果反馈,有效评估以创促研、以研带学模式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总体影响,按照游戏类型、难易程度、维度差异等指标逐步调整、分段,合理控制课程节奏,平衡创意性与商业性的要求,让项目创作课程与实作训练课、专业设计课进行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项目创作的研创特性来引导和强化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学习动力,改善常规实训课程模式下过多强调商业规范与策划限制所导致的主观控制性(创意)和设计系统性的不足,有效稀释实训内容的负面因素,改善和克服专业课程目的认知、专业知识结构认知方面的常见难题,带动学生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深化、强化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既具有较强的游戏产品创新与设计创意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游戏美术创作实践能力。
同时,利用本专业建设的游戏研创平台及合作实训基地,实行“创作带动科研”的教学方针,以用户、市场为导向,将游戏创意制作的全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教师科研创作项目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实战训练,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基于以创促研、以研带学游戏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游戏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功获评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结合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建设,实现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近年来,本专业规划中的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一直在持续建设、完善,建立了游戏体验实验室、交互实验室等。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合理利用新兴行业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自身作品平台,实现“创意—制作—发行”一条龙的完整创意产业链条。通过“创作—制作—发行”平台的完善来实现“全球范围内发行师生创作作品”的目标,为师生创作作品提供发表、采用、获奖等多种成果呈现的平台。在分析国内外游戏行业前瞻需求的情况下,将前沿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规范引入课堂创作,大量的学生在熟悉行业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在学习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独立地针对国内外创意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游戏产品市场进行游戏的创作与。这在国内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尚属首次。
在这些平台的推动下,师生的创作作品在多个重要赛事、展会上获奖、展演,如学生的独立游戏作品《Magic beans campus》获游戏界顶级独立游戏开发大赛——2012第四届独立游戏节IGF(Independent Games Festival)学生组优秀奖(亚太区前三名中唯一中国大陆学生作品),还有多个游戏艺术设计作品获2012中国学院奖第二届游戏大赛二等奖、2012中国学院奖第二届数字绘画作品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这些成果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使相当部分学生获得了业内很多知名用人单位的关注,得到了许多实习、就业、创业的机会,对学生实践、就业创业渠道和方式的拓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结合,形成通过“创作即实作”来实现“作品即产品”目标的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需求保持持续有效对接。
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美术学院游戏设计专业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科学,能够与产业、社会需求保持持续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专业教学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在这一模式下,已建立了着重培养创新创意能力与创作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完备、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的持续推动作用也正日益彰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1 构建创业教育平台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都认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但是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教育内部存在问题,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必须在教育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我院对创业的理解是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大多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是就业技能型人才,他们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外,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但大学生创业市场比较开放,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鼓励研究开放等多种有利条件的存在,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政府、高校的充分重视和关心,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终将会把创业教育吸纳进来,创业教育会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院必须积极构建园艺技术专业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整合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
2 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业人才。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才竞争随着大学生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而愈加的激烈。要想使我院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这种竞争环境,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和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和塑造整个民族的开创性性格,以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我院要想适应这个环境,在园艺技术创业试点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即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毕业生,只有这样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对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能够通过我院的创业教育平台迅速完整地接受到创业教育,这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条件。对我院来讲,园艺技术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会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研究等环节的整合。
3 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五位一体创业教育平台的模型
3.1 团体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鼓励园艺技术专业学生中有创业动机的学生积极参加院学生的创业协会,在学院现有的青兰农艺社的基础上成立了5个专业相关的社团,在学院招生与就业处的指导下,开展团体扩展训练、花卉技术咨询服务、营销等活动,定期组织这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团体拓展训练,团队拓展训练活动采用户外游戏竞赛形式,以经典能力拓展训练项目为主,穿插创业知识问答,使同学们走出教室,在拓展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创业知识,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2 企业创就业实践基地中提供学生创业场所
我院可以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通过积极走访,可以选择一些本校的毕业生或社会上某些成功创业人士创办的企业通过合作成立我院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创就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访问基地中成功创业的经理、校友,特别是曾经失败过经过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的杰出人士,了解创业的艰辛,学习商业公关交往的经验、认识、技巧等,通过参观学习创业典型,可以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可以组织优秀的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协助基地工作人员工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在创就业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创业场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这些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创业。
3.3 专业基础课和工种鉴定中渗透式培养创业技能
我院在制定园艺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时要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要在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百年园艺品牌专业的专业课和技能工种鉴定为实施载体,这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和工种培训资源,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技能培训,关键在于渗透,主要侧重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商务与礼仪、财务管理等内容的渗透。此外,利用学院是苏州市首个高校创业就业指导站的资源优势,每学期坚持组织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参加KAB创业模拟培训,取得相关证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3.4 举办创业论坛,分享创业经验、信息,畅通渠道
可以邀请创业者来我院开展系列讲座,举办创业论坛,近距离的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信息的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他们创业的历程,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创业案例,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真谛,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准确的创业出发点,明白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更不是无所事事后的选择,创业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一步登天,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3.5 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提升学生创业品质
可以通过团体拓展训练的选拔,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学院和苏州市区组织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体验创业过程,比如园艺技术专业的袁晓枫和张庭豪同学在2012年12月我院和苏州市姑苏区联办的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目前已成功进驻我院大学生创业园待进一步孵化。在现有校内创业实践条件基础上,我院可以进一步加快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相城科技园等现有实训资源与校内基地,专门辟出部分土地作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业用地,鼓励学生在花卉的栽培养护、营销、咨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业品质。截止目前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共有10个创业团队入驻我院相城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4 五位一体创业教育下的创业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