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新医学影像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影像 教学重点 学科动态
[中图分类号]H0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79-01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医学影像学是利用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疾病诊断和在影像监视下进行疾病治疗的一门新型科学。这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CT、MRI、ECT、USG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发展,这门学科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从这门学科的出现,广大医学相关专业教师就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教好医学影像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掌握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骨骼与肌肉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介入放射学、超声影像学(心超、腹部)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这么多的知识要求在短时间教授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采取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总揽全局,确定重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例如:在讲到第二章《食管与胃肠道》时,食管与胃肠道检查首选硫酸钡造影,对硫酸钡造影就应当作为重点来讲解。而USG和MRI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价值较小,就应当简略带过,或者采用自学的形式。
二、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医学影像学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已成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因此,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是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的融合和优化选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表现为几个方面,图像数字化是影像发展的基本需要;设备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及保障效率;诊断综合化能优化多种影像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分组系统化能更紧密地与临床结合。
根据医学影像学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选择最新的教材。其次,教师应该了解最新的动态,跟上时代的节拍,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到最新的知识,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例如:数字化影像是把过去的模拟图像变成了可再用的数据。过去,医院给病人的是一张X光片,它只能记录病人在当前条件下的影像,不能通过它看到新的东西。而数字化把影像变成一种活的数据,能把过去二维的平面图像变成多维的立体图像,从过去的只有一个平面和长宽变成了一个长、宽、高或者前后、左右、上下的立体图像。由于引入的功能不同,医学影像学本身不仅反映三维立体结构,同时还包括诸如时间、分辨率等元素。在功能变化中,我们称其为四维图像。过去我们只能进行定性判定,没有确切的数据对患者的片子做定量判定。现在,借助数字化影像,我们可以对这些做出准确测量。这样的变化,必须及时给在校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
三、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医学影像学时,既要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知识,又要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医学基础扎实,自学与终生学习能力较强者,才能最终成为医学影像学科的佼佼者,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应当建立计算机辅助见习教学的影像诊断实验室。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读片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分小组观察一套典型病例教学片的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信息量有限且教学片难以长期保存,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把典型影像学表现的病例的X线片经数字化处理,将DICOM格式的CT、MRI图像转换成JPEG格式的图像文件,并分系统、分病种进行编辑,制作基于IE浏览器的网页式影像见习系统,学生见习由以往观察胶片改变为使用电脑多媒体观察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在同一病种下可观察多个病例,接受的信息量明显增多,且直观而不失真,操作方便,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影像诊断思维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四、把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
讲授式就是把一些概念、原理、定义以图像、文字的形式讲授给学生。例如:什么是分子影像学?告诉学生分子影像学是用影像技术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的描述和测量。学生对这样的概念感觉到很困惑,如果在讲授这个概念时,用上启发式教学会更好些。在讲授这个概念前,提问学生:分子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进而讲解分子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关系,这样学生能理解得更透彻些。
【参考文献】
[1]吴恩惠,白人驹等,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P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学;就业前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专业发展之初,就业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甚至可达到100%。而随着医学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大医学高校对影像专业的扩招,使该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本文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背景,分析未来影像专业就业市场的趋向,为该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就业需求区间化发展
就业需求趋向于区间化发展,而不同于区域化。这不仅是地域单纯划分,还是在就业需求整体结构中多层次全面的三维立体分析,涉及到体制、经济、专业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现形式也多样。对此,综合其矛盾深度、影响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类。
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设备在全国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而言,虽然不同区域的医院整体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开了较大差距。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远远落后,然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尖端医院大都以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向患者彰显自身医疗实力的证据。这就导致各地区就业导向性的差异也极其明显,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异明显。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能级分离,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则表达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上很明显投资相对较小,除了在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有不同侧重以外,整体区域之间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人才流通性相对较差,更加剧了这种地域上人才培养泛化与就业区间化的矛盾。
2.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就业虽较乐观,但具体到医院合理利用人才和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类型仍存在不小问题。大中型医院对高学历盲目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更是对应聘学生提出了学历必须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学位以上的要求,而这些医院大多已经实现了医技分离、诊断与技术分离,对于部分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免过于严苛。出现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受到专业限制,不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资质,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虽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能力,但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窄、技术能力弱,又不具备完全承担“琐事”的能力,导致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由于大中型医院多医技分离,对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设备研发、科研创新等也有诸多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医院所提倡的具有极高专业诊断能力的人才,而是复合型实用人才。但是因为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条件所限,其专业的诊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白白浪费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需求的区间化并调整体制与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中低学历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人才资源。
3.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其实,这里所说的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是医学影像专业本身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区间化,是尚未明确区间之区间化,而笔者认为,此区间化迫在眉睫。医学影像学在目前中国的医院中,与临床外科学相比仍然作为辅助科室。但近几年的发展,介入核医学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数医院医学影像仍然定位为医疗技术部门。为此,无论是影像医师还是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极大的障碍。面临抢救患者和医疗事故追责的两难选择,影像医师因其权限不明和职业内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无策。例如:放射科医师在从事放射诊断中,要给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剂和药物,若在造影中发生过敏,必须立即注射抢救用药物。如不给放射医师处方权,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与影像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导致临床医师与影像医师交流受阻,医疗护理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断层;另一方面导致医学影像医师受到掣制、新兴医疗手段难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就业需求未能明确区间化,导致医学影像专业受到轻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招募。
三、就业策略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传统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方面转换。本科教育是重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具备个人特色和专长,更加谈不上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应在稳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善教育,更新设备。坚持对传统影像学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模式以及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教学平台等,充分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医学影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使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与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目前专业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负担已经过重,如再继续扩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影响就业,因此招生人数不宜太多。同时,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多沟通联系,形成上届带下届的阶梯队伍。
4.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发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就业平台。信息是基础,广泛准确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业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可通过召开招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就业信息,争取就业岗位,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统计归纳,在学校内部网上运行,供学生参考。
5.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引导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教学都应该是以就业为最终归宿,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为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时刻关心医学影像的日后发展,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而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2]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4]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14.
[6]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7]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BME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非侵入式的诊断技术用于治疗和诊断疾病。生物医学影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结构与功能进行诊断的非侵入式技术。现在,生物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临床研究的一种主要工具,也是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重要基础。生物医学影像学是如此的重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在20世纪初就改变了它们传统的疾病和器官的机构模式,建立了国立生物医学影像学与生物工程学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BiomedicalImagingandBioengineering,NIBIB)。而在我国国家基金的医学科学三处,影像医学不再是BME中的一个分支,而是被放到与BME同等的地位。美国最近开展的一项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脑科学研究计划,正是生物医学影像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巨大应用。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BME专业是美国就业领域中需求增长最快的专业,从2010年到2018年预计有72%的增长,而生物医学影像学又是BME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生物医学影像学随时间在飞速地发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基本生理和生物学的研究之中。大量的新发明出现在生物医学影像领域,被用于创建新的影像模式;提高图像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与对比度;提供更为方便使用的影像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进行远程医疗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生物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也对生物医学影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影像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
1.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
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是集物理、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精密仪器。它的操作、维护和保养均十分复杂,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数十年前,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从业者是一些受过医学图像培训的物理学家。随后,这项工作主要由本科物理专业、研究生医学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当。而在今天,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者主要来自于BME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BME的教育由于融合了物理科学、工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使得BME专业的毕业生极为适合生物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工作。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给人们提出了三个教育中的问题:是否所有的BME学生都需要对生物医学成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BME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生物医学影像学知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设计及使用成像系统?
2.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结构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来自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电气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生物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影像学需要具备基本能量物理、辐射、辐射能量与物质的交互、硬件设计与实现、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组织器官基于图像的建模、数学变换、信号和图像处理、软件工程、信息论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生物医学影像学在BME教育中的重要性,BME的学生即使未来不从事相关的工作,他也应该学习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基础课程。他们应该理解常用图像模式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它们的优缺点,如何进行基本的图像分析与处理,常用模态图像的基本解释等。而未来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BME学生,则应该选择一到两种影像模式,围绕它们的具体应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的挑战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挑战阻碍着高质量的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这些挑战包括有限的动手实践、教科书中的知识老化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节省时间,提高授课的效率。医疗机构对生物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使用实际影像设备进行教育,往往由于安全问题和成本高而变得不可行。例如,小型x-射线管和在影像中使用的放射线核素在成本上是可行的,但它们所释放的电离辐射对人体存在安全危害,不适合在高校课堂中使用。如果不考虑安全问题,会发现一台基础的磁共振设备就需要数十万元,而且后期也存在着大量的维护费用,往往不是高校的教育经费可以承担的。当前,在医院的放射科、影像科等科室中,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被广泛地采用。而在大学的实体教学中,学生却往往没有机会接触这些设备,这就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另外,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每隔五到十年都会有较重大的突破。而在教学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一本教材往往需要数年才能成形,这就导致了有时教科书和其他教育资源还没出版就有些过时了。
4.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资源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网络可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与实时的资源平台,大量的不同影像模式和针对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的影像被放在网络上共享,这就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像形成的方式和认识如何根据工程和科学的需要生成图像,从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一个在线的超声波教程被证明在帮助BME学生学习超声波的基本知识上比常规教程更为有效。当前,在课堂中使用真正的成像设备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影像设备模拟器则是课堂学习一种非常有用的辅助手段。仿真大脑数据库可以根据磁共振设备扫描参数的不同生成T1、T2以及PD模式的大脑磁共振图像。美国的MedSim公司也直接提供了超声图像仿真仪用于实体仿真。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模拟器、网络资源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便于学生课外自学,巩固知识,巩固基础性、实用性、稳定性的实践教学资源。根据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方式、内容与手段等进行改革。从过去的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积极引导的方式转变,构建良好的学习与交互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高级思维的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
5.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它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实际应用的需求产生导致生物医学影像学技术也不断创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被应用于生物医学影像学领域,如多模态成像系统的出现,从解剖图像到功能图像,从宏观的组织结构影像到微观的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与手段不断更新等。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医学影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的融合、三维图像分割、图像动态跟踪、分子影像分析等。教师的科研方向及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较新。教师可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产学研”结合,根据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专题讨论或穿插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知识与先进技术介绍给学生,使其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专业知识。此外,宜结合国内外医学影像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国内相关技术水平与差距,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与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三、小结
医学影像学在当今社会已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显著的进步,本文着重分析影像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目的在于探讨促进影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存在的问题
(一)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自从我国1901年从国外引进第一台X线机以来,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多普勒超声、数字化X线机、多排CT、磁共振等逐步进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在此同时,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异常迅猛,计算机电子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存贮与传输系统等设备进入临床,被广泛应用,胆系、泌尿系,妇产科等方面的疾病也由无创伤、无辐射的B超所代替,传统的X线诊断仅成为医学影像手段之一。
(二)影像教学内容日趋广泛和复杂
医学影像教学涉及人体各个器官和部位的方方面面,加之新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教学门类多、环节多,广泛而复杂的教学体系。计算机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可谓本学科的最大特点,其在生物医学信号图像处理方面使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细致,使医学诊断手段更加现代化和快速准确;影像学与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结合,产生了介入放射学,使原来只从影像上做诊断的医技大夫转为既诊断又治疗的临床医生。因此,原来单纯的X 线诊断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对新技术掌握相对有限,众所周知,医学影像设备昂贵,购置所有新设备是不现实的,且许多新技术的采用需要临床科提供病源和配合;加之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受到了限制。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多渠道争取资金,医学影像教学设备自近几年以来得到了更新,实验开出率达到90%。我校影像学科主要设备一览表,见表一。
表一 影像学仪器数量表
(三)教学软件滞后
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图像存储、处理和教学是提高影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尚处于比较落后和滞后的境况,与临床上影像学的发展极不吻合,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解决方法
综合分析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通过以下途径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保证了教学质量。
1.多途径进行师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
根据部颁教学大纲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师资培养计划,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及掌握和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现象,对知识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中要求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和参加中职大纲及教材编写,使全体教师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思想,根据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获取最新知识和信息。力求使每位教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各种检查技术和相关知识。
2.优化组合传统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
由于影像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离不开各种教学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会源源不断地引入到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合理运用,发挥各个媒体的最大效应将是教学中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讨论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选择多媒体组合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视教学内容选择最能表达清楚、学生最易理解的媒体,没有必要处处强调现代媒体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
与临床科室实习不同,影像诊断实习工作一般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常见,涉及生词、术语较多,学生普遍感到不如临床实习更有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影像教学方法,即先列举临床病例,进而选择影像检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进行检查技术选择、征象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也就是对不同设备所成的影像,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像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合正常解剖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原则,找出病变不同时期之间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现。例如,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理解比较影像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组完整典型临床病例回顾性讲授具体方法[4]。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各种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论图像质量还是检查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这些三维图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改变既往二维图像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对解剖结构和疾患的认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应该属于比较影像学教学的部分内容。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
3应用比较影像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