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1.教学目标定位的错位甚至错误

在网上及一系列的优秀教案上搜索,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案几乎总是把思想教育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得“人文关怀”。有的教学目标甚至是错误的,如“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精神”等,为了“创新”的“创新”就不是“创新”,而是“谬误”了。

2.教学目标定位时大、空、杂、乱

教学目标定位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很模糊的,有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有很多老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其实不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情及环境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检测、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

(一)思路清晰的课程管理理念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来分年级段、分单元编写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是否理清了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每一课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2.要通过哪些活动来完成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3.学生的素养是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提高,这些素养的提高与教材预设的价值、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重合。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定位学习目标

1.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我们要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而且要让学习目标落实到位,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有关学习目标的定位;其次是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学生从中所要学习的东西。

2.制定学习目标

①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7—9年级学生要掌握常用字词3500个,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积累基本的文言词语等。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围绕这些来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②制定生成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文本的各种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把握作品的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等

③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后,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不应当在语文知识没有很好落实时,去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以载道”,“文”的内容还没弄清楚,就去谈“道”,那也是“无源之水”的“道”。所以要在落实了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在形成能力的帮助下,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三)关注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省”的意思就是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做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思维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流程、教学检测的反思。教育者可以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1.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

2.这节课我最成功地方、最失败的地方。

3.学生获得了哪些语文知识

4.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让大部分同学感到快乐。

5.三维目标落实了没有。

6.课堂评价的语言是否合理兼具激励性

7.教学检测是否紧扣教学内容

圣人讲“以史为鉴”,教育者就要“以反思为鉴”。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明确以后教学的重点,形成改进教学的方法,便于知道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就将“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了。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探究教学设计越来越到受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探究教学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下: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这一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方法,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评价与反思。

五、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

1.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服务的

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以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各种生动的情景素材(如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引入新课学习。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多地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增强这些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教学实施要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在新课标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靠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实践新课标的基础。人是学校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力量源泉。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会做人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2011年版课程标准和以往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作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其中的一些特点应当尤为关注,实现教师新课标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只有人人深入理解新课标才能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挑战,适应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更新,才能实现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国家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更深入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内涵,更好的体现了“科学为大众”的宗旨。坚持新课程标准靠以人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反对的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真正实现义务教育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好发展的目的。

二、靠从“头”做起

从“头”做起是实践新课标的关键。学校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作为学校的特定成员,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新的课标实践的快慢和程度。实践新课标是否从“头”做起,直接决定着成效。从行为学角度讲,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职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从组织学角度讲,实践新课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领导者首先要倡导新课标。一段时期以来,国家、省、市普遍组织了围绕义务教育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培训活动。驻马店市第一初级中学的新课标学习实践活动,首先源于学校主要领导对新课程的深刻认识。正是这种认识,为行动提供了支撑,2011-2012年度学校组织教师全员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并制定措施落实新课标,结合实践,进行校本培训。学校认真组织了“学课标 说教材”活动,邀请当地教研室老师指导本校教师上示范课,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新课标的实施。

三、靠活动促进

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试行)、(试行)和(试行)的通知》,教育部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贯彻落实《专业标准》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举措,两个标准的落实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总理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把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即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播已有的文化知识,更是把人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世界。学校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去实现教育最美好的价值,塑造受教育者真、善、美统一的人格与独立的个性。

从人的成长看,人的本质有生成性。在人的生命成长中,他的精神也在成长,需要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教育是人的精神发展的需求,通过教育,不但使人发挥潜能,改变物质环境,更使人内心精神生活领域得到丰富和满足,产生幸福感。教育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活动,这既遵循教育规律,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依据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这个规律提出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的教育资源,我们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施教,而且,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后天发展的不同,其智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他的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各自不同,这些与人的性格、脾气、兴趣等因素共同作用,就形成了形形的个性。因而,我们必须因其智力、兴趣等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这是我们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执行《专业标准》的过程,也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

四、靠深入贯彻

深入贯彻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保证。从成功渐进的文化塑造过程来看,主要是宣传倡导,贯彻落实。主要方法是发动,提高认识,试点实验,以点带面;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加强培训,全员参与。对于新课程标准,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心神领会,否则,就会感到不适应,不舒坦,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回到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其明显的标志之一是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新课程标准涵盖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每个要求必经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因此,教师从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到实施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都要充分体现和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

五、靠注重实效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其主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所以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科目的特点和作用,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师教学要尊敬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复杂的应用过程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实施以后,数学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动态化的过程。不仅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和方法也逐渐改善。新时期下的教师,要如何抓住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尊重学生差异,帮助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忽视;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好好反思和转变的。新课程下的数学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该如何转变呢?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要有质的转变。数学是一门艺术,这种教学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这种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恪守成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新课标的指导下,数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创设一种自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重在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要正确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重新确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属于核心人员,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符合学生的利益;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学生成长。新课标的实施,要求课程结构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和复合性,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从设计开发到实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更要宽容学生的错误,真诚相助,一起构建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第三,就是课程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标还没有出台以前,教师教学主要依附数学教材,围绕教材备课、授课,“教教材”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新课标中提倡要将“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转变被动教学的方法,做教材的主人,使用教材要懂得取舍,灵活运用,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主线。新课标的引导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教授,教材只是传播知识的一个有效载体,它虽然提供了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形式,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使教材内容得到拓展,除了将教材中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外,还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如在教“用数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相关资源,为学生展示数学应用领域的材料,或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面对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教师要耐心解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落实了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还展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开发第二课堂的动态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教师开发新的教学思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再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好奇是学生的天性,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形式、直观的动画、美观的书写以及清晰的解题步骤,都会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最后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主化和开放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等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环节,变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思维的开掘和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虽然是严谨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地变化,必定会带来教育教学工作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福荣.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学园(教育科研),2013(2).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

传统教学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语文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新课标是倡导自主学习的,而相对之下的传统语文教学则是被动式的。另外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包括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准备等因素。通过实践,我认为现在的教学设计要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做到“三个增加”和“两个变革”。

一、三个增加

(一)增加设计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行为的发生,常常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在每节课上要落实和体现哪些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不断改进教学。理念的设计不能孤立进行,要从实际出发,把体现的理念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位教师在进行《雨点儿》一课的教学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二)增加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由于遗传、后天教育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情况分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新授课的起点,做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入切题,新旧知识有机衔接。

2、了解全班学生学习层次状况,选择各类学生的代表,以便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特别要考虑到中差生的接受情况,做到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推进,整体优化。

3、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预见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4、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本学科特殊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掌握规律、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想得到客观的分析,教师就要通过调查、了解、观察等方式在课前做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做好学情的分析,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在学习中得到满足,获得自信,不断发展。

(三)增加设计意图。

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关注的是环节之间的衔接和流畅性,对这样设计的意图考虑较少。在教学中往往出现盲目性,增加设计意图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确每个环节要达到的目的,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有的放矢,最后达到教学目标。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让学生了解“弯弯的”这个词时,告诉学生“弯弯的月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看谁能画出“弯弯”的样子。学生画好后,又让学生想一想“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是“弯弯的”。教师在这个环节后写明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画画、与生活联系等方式理解“弯弯的”,这样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孩子不仅对词语进行了理解,还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再加上对“弯弯的月儿像什么”的思考,开启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对理解课文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两个变革

(一)变革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清楚,过于偏重知识技能,不重视非智力因素,而且统一划一,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变革。

1、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

改变教学目标中那些空泛、摸不着边际的话,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教学目标描述为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如“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道理。”或“读通课文,做到不掉字、不重复、不加字。”另外,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表述应该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基本的、共同的教学标准,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2、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得到必要的学习能力,掌握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探索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设计目标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必然考虑到如何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定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的。如一年级上册中《四季》一课,教师制定了基本教学目标是:(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四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乚、乙”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完成这个目标并不难,不用蹦就能摘到桃子是满足不了他们要求的,所以,教师在目标中增加了自选目标:(1)学习课文结构,创编描写四季的儿歌。(2)背诵描写四季的其他古诗、儿歌、文章等内容。(3)边加动作边诵读课文,把课文表演出来。(4)画一幅你最喜欢的季节的画,并向大家介绍你的画。实践证明,分层的教学目标是可行的,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标新理念。

(二)变革教学设计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促进者”,选用的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学习交往的技能。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引导学生自我调控。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结论: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变革,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让我们通过教学设计的改革,为每个孩子创设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展现的空间,让课堂变为师生、生生间交流、对话的课堂,变成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杨开城,李文光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 中国电化教育,2001第6期

冯秀琪,徐红彩.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第5期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第1期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