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范文第1篇

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是相互矛盾制约,又相互促进发展的辨证统一体。如何保持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是市场发展面临的难题。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必须注意金融创新的适度性。金融创新须与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市场组织、制度、机制的健全程度,市场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大小等相适应,即市场内外在条件与特质所能承载的容量以及金融创新与其的相容性,是决定金融创新能否进行与能否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动力不足或发展不充分的金融创新将降低市场发展的质量,延缓市场发展的进程:而过度的、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将破坏市场发展的基础,导致市场发展停滞、倒退,甚至崩溃。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长达一年的低迷、调整,已进入基础整固与价值回归时期,面对来自市场内部的制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确保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着创新不均衡与风险监控难等问题。一方面,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等多方面的金融创新,以巩固市场基础、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滞后与失衡,市场交易的低迷萎缩,凸显了市场风险,制约了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首先,金融创新始终应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安全优先、风险可控的审慎原则。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特点,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旺盛需求与金融风险的复杂多变,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较薄弱,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的金融创新,务必防止金融创新的风险失控。对已推出和即将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应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控;对市场发展需要,但自身条件不具备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充分论证,积极培育,择机推出。其次,金融创新应坚持全面、协调推进的原则。金融创新包含多方面内容,虽然在某个时期,金融创新集中于某些领域,但从市场的长远发展看,金融创新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只有全面、协调地推进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创新步入“雷区”,引发系统性风险。

世界金融发展的历史表明,信用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与成熟程度。二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金融市场独占螯头,除了仰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外,很重要的是凭借其良好的信用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庞大的信用体系。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信用制度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允许一些金融机构推出缺乏有坚实信用基础支撑的高风险次贷产品:二是在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与有效防范风险措施的情况下,将具有很大信用风险的次贷产品推及整个金融市场,并延伸至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由此在不断放大金融产品创造财富效应的同时,也为市场发展埋伏了虚假繁荣下的巨大隐患,当维系这些金融产品得以延续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由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风险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经显现,就加速扩散,难以阻挡。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发达成熟的市场,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市场,都面临着不断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样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造成严重的恶果。信用制度的建设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对信用制度的建设决不可掉以轻心、放任懈怠。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约束不严格,信用体系不发达等问题,成为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建立系统、完善、有效的信用制度,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信用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加强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信用制度体系,将市场各方参与者,包括个人与机构都纳入信用体系之内,为管理和评估各方信用提供全面、真实的有效信息,二是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确保信用制度基础的坚实、稳固,三是建立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对各种违反信用制度或破坏信用的机构、个人给予必要的处罚。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监控预警系统,力求做到能随时监测与及时防控信用风险。

市场监管是政府对市场失灵、市场失真进行的必要管制,是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必要补充与完善。美国一向以拥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与严格的市场监管著称于世,然而,这种看似完善的监管体制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1999年,为提高市场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美国颁布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放松了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在允许金融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出现了全新的可从事法律许可的所有具有金融性质活动的金融控股公司,由此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采取了由美联储负责金融控股公司总体安全的分业监管模式。

该模式在强调横向综合性监管与功能性监管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是不同监管机构的不同监管理念、监管目标与监管操作难以协调,在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协调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或监管弱区;二是相对松散的综合监管与多头监管,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容易在履行监管职责时相互争执与相互推委,降低监管效率。而对市场效率的片面追求,则导致部分监管原则的缺失与市场风险的增大。

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十几年发展,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当前,市场监管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由制度转型与市场调整带来的股指下跌与市场震荡,使市场功能减退,市场作用下降。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维护市场的稳定,确保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

要发挥市场监管对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严格监管与持续监管的原则。当前,市场监管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监管机构间的紧密沟通与合作,防止部门风险由小到大,由局部向整体,由非系统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逐步演变与扩散。尽管我们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但在实践中,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间的混业经营已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金融业务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初见端倪,对市场的监管会出现监管过度、监管不足或监管空缺等多种情况,在没有集中统一的综合监管机构,而市场风险又时时存在交叉扩散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建立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以集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与优势,共同应对风险隐患。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一)含义

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s)是当前金融市场中常用的金融工具,其主要的形态包括有互换产品、期权、期货和远期四种,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保证金融主体的相关利益,有关人员及部门必须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以下本文就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特征

金融衍生产品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来的,其主要的分类可以从几方面来看。从原生资产的分类来看,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分为商品、汇率、利率以及股票四种,而从产品的形态来看,金融衍生产品则可以分为期权、期货、远期和互换四种。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集中几个特征:第一,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跨期性。金融衍生产品虽然可以帮助影响交易者的交易意愿,但它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进行片段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把握,然后让交易者决定是否要进行交易。跨期性可以帮助交易者准确把握当前金融办市场的发展形势,但是如果交易者没有把握到位,那么交易者也有可能出现交易盈亏;第二,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联动性。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市场发展中衍生出来的工具,其与其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具有联动关系;第三,零和博弈性,即交易双方的净损益为零;第四,交易对象的虚拟性和杠杆性;第五,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金融衍生产品是以传统金融产品为基础的金融派生物,其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充当着金融工具的作用。可以看出,金融衍生产品也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各金融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更加要重视金融产品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有效进行风险防范。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分析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型分析

金融衍生产品的分先类别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法律风险。从当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出现合约订立不当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等情况,就会出现严重的法律风险,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第二,市场风险。所谓市场风险指的是金融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参考市场的变化情况,如参考市场产品的基础价格是否有出现波动以及出现了怎样的波动等。针对市场的波动情况,交易双方需要采用杠杆交易方式俩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确定。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一直存在的,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市场风险也较为严重;第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针对机构内部而言的,其指的是内部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或者系统的失误,影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数据参考,从而造成的风险。操作性风险与人为因素有关,属于可控范围,但是也是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第四,信用风险。交易双方的信用度是否良好、资产情况以及经营能力如何均有可能造成交易双方没有办法按照约定履行合约或者直接违约,造成场外风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用风险。

(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从内部因素来看,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主要与机构内部的管理不足、风险意识薄弱以及人员管理不善有关。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方法必须要求金融机构内部能够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风险预警机制和金融衍生产品管理机制等,以帮助节约成本,降低风险。但是当前我国不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认识到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其防范,从而导致风险加大,不利于机构的长远发]。而在人员管理中,企业没有指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工作失误较多,造成严重的操作风险;而从外因来看,政府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监管体系尚未健全是导致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针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仍然较少,主要以2004年颁发的系列管理手册和条例为主,加上后来颁发的系列管理指引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建设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及时的完善和创新,导致出现了较多的法律漏洞,加上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结果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

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首先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正常发展奠定扎实的环境和制度基础。首先,政府应该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立法,出台更多完善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其次,对于已经出台的部分法律法规,政府可以根据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面临的风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法律,赋予法律新的生命力,保证金融衍生产品的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还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法律建设,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能够加强监管部门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监管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应该调动各监管部门进行联合监督和管理,保证监管的效率和质量;第二,政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监管的手段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要求政府能够根据金融衍生产品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监管防范,有效约束金融市场的行为;第三,政府还应该要重视国际监管的作用,实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统一。此外,内因是根本,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还需要依靠内部的管理来避免出现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收益。首先,金融主体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认识,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如加大宣传和教育等来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其次,金融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监管体系,提高自我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规范操作行为

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规范。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直接关系到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产生与否,因此要求金融机构能够加强对人员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能力的重视,采用培训、制度激励等形式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为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提供必要的保障。(四)防范信用风险实行实名制管理,成立债权委员会,由债权人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来集体确定对这些企业是增加贷款、稳定贷款还是减少贷款,减少金融产品信用风险。尤其对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无法限制贷款企业经营能力的,可以成立债权人委员会,由大家共同行动来解决企业的困难,形成互动的合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跨期性、联动性、零和博弈性、虚拟性和杠杆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从中可以发现,金融衍生产品虽然是时展的必然产区,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给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主体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要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管理两个角度,即金融机构内部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以及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进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切实保障金融衍生产品的有序发展,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

参考文献:

[1]饶洪琳,叶雄辉.基于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

[2]文伟扬,李芹,程梦蕊.天气衍生产品对我国金融市场创新及农业风险管理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4(08).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范文第3篇

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总数达293家,其中远期市场、外汇掉期市场和货币掉期市场会员总数分别为75家、73家和27家,中化、中石化财务、中石油财务、上汽财务等22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入市交易。2010年,我国外汇市场各类人民币外汇产品累计成交6.81万亿美元,较“十一五”前的2005年增长近18倍。其中,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四类产品累计成交4.36万亿美元,银行对客户市场即期、远期和外汇掉期三类产品累计成交2.45万亿美元。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强调,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在总结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前提条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作用的有效性与其完善程度成正比,而市场作用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健全金融市场是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需要。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清算和支付、细化股权、解决激励机制、提供信息等六个基本功能。因此,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外汇市场发展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条件。外汇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汇率、配置外汇资源、管理汇率风险的基础平台。一个成熟的外汇市场应包括多样化的交易方式、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丰富的交易产品、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有效的市场自律和外部监管等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金融 实体经济 影响 协调 一、引言

当前,国际市场中, 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实体商品交易额,人们拥有的财富中也有大量的虚拟经济比重。这说明,目前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实物商品交易为主体以虚拟资产交易为主要内容。虚拟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抑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入、系统的去协调这两者关系的是至关重要的。

二、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界定

1、虚拟金融

虚拟经济是指依靠金融运作来虚拟资本从而达到以钱生钱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先把钱换成股票、债券,然后再在合适的时候换回钱,直接实现以钱生钱。虚拟经济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资本化的的必然产物,包含了各种所有有价资产以及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

2、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活动,具体体现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就是的货币、商品、生产资本等等。与虚拟经济相对应,实体经济即围绕价值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虚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仅以我国债券市场为例,从表3-1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人们对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认识的不断深入,虚拟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张,其成分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其对我国实体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这影响是双面的,是一把双刃剑。

3-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指标(2001一2007)

1、正面影响

虚拟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张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更优化。信贷、证券、股票等能使社会资金自动流向发展更好的企业,动员全社会管理和监督企业,防止企业内部;(2)循环流通便捷化;(3)高科技企业创新化;(4)实体经济信息透明化;(5)股权私有化。股权激制度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管理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2、负面影响

但同时,虚拟金融也有着一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生产缺失。当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证券、银行等虚拟经济时,其高风险有时会导致血本无归;(2)投机活动频发。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另也加大了投机因素,一些国际金融炒家不断携带巨资袭击金融市场,采取声东击西、谣言惑众等手法牟取暴利。(3)心理因素作祟;(4)政府职能失效。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已经凌驾于各国政府调控范围之上,在各国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的时代,货币比价剧烈波动、变幻莫测。普通公民即使不直接参与商品、货币的经营,但无形中也会在汇率的变化中收益或损失,者极大地影响了公民的心理,造成物价不稳。

四、提高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度的措施

1、推动虚拟金融的适度发展

建立有效的虚拟经济规模扩张程度衡量和监管体系,对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进行实时的动态监管,在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基础上,建立虚拟资本的“适度”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虚拟经济各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维护国际经济安全。最大程度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落实监管机构责任机制,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融资手段,提升金融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2、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对于金融市场监管,可以提高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监管力度,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体制,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维护投资者权力,使投资者预期平稳,加速上市公司治理,改革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与控制权结构落实信息披露责任机制,使信息最大化的透明;随着金融市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金融衍生工具如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进行切实的有效监管。

五、总结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虚拟经济取决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又有反作用。经济政策的实施不能局限于调节实体经济, 必须把虚拟经济纳入经济政策目标和调整领域。正确协调虚拟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才能两者兼顾,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范文第5篇

金融体制银行业改革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首的银行混业经营模式。20世纪 80年代后,我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国银行业逐渐走上了分业经营之路,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措施和手段,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分工更为明确。1995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等,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自 2003年,我国银行业在深化自身改的同时,加强银行业的开放力度,一方面利用扩大的开放力度大量引进外资银行,另一方面致力于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改善了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缩小了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也提高了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1、监管政策不够健全

目前,银监会主要按照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并重的原则,建立现代监管的框架和工作机制,但实际上非现场监管的作用尚未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在非现场监管上忽略了风险分析和判断,仍然着重于收集报表和统计数字的工作。不仅有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力度不够的问题,而且我国相关立法规定在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问题上不够明确,尤其是在银行业监管的规章和各类监管指引,以及治理外资银行公司、资产转移、跨境交易以及母行对在华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

2、区域发展呈现失衡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存在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育滞后,市场参与主体缺位,银行业机构结构单一、数量少,而且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落后地区的银行不仅规模小,而且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相对偏低。这导致我国金融配置资源的整体效率不高,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不能充分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金融服务基础不够扎实,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还存在金融服务的盲点和空白。

3、技术开发应用落后

近年来尽管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仍十分落后,对于创新技术和应用方面也远远落后于西方跨国银行,绝大多数是从国外银行业的创新中借鉴发展,而很少出现真正符合中国市场情况的原创性创新。另外,我国银行业的创新目前多集中于负债类业务,资产类业务方面的创新较少。我国银行业的创新中大量产品是对传统业务的组合和改进,,而真正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模型的创新产品,尤其是衍生产品严重匮乏。

二、中日金融体制的比较

(一)金融监管的比较

在中国,分业监管模式确立之前,我国金融业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保证金融业的稳定且合法的运行。金融监管职能随着分业监管体制的建立而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履行,监管职能从此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金融监管的执行分别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等法律,这些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构成了金融监管的整体依据。在中国,银行、证券、保险有各自的收益和风险特征,拥有比较独特的金融活动,它们存在不同的监管目标。

在日本,1997年开始的金融改革,使日本的金融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金融体制向市场化转变,金融厅成为日本的最高金融监管行政机构。为了促进改革,日本还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法规,作为实施监管的依据,体现了依法监管的精神,金融市场朝着公平、公开、公正方向发展。日本作为世界上拥有最成熟金融体制的国家之一,结合本国的国情,吸收英美先进制度和法律框架,最终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金融监管的体制,并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日本的金融监管目标包括保障维护公众的权益,特别是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全,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顺利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维护金融体系公平而有序的竞争,并在竞争中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金融服务;提高本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主银行制度的比较

在我国,曾经借鉴日本的经验,为了贯彻落实“抓大放小”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试行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是企业与一个或某几个银行之间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双方有主要的经济业务往来。我国的主银行制度在一些试点地区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和企业进行了良好的互动的局面,实现了综合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和利税的快速增长。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主银行制存在很多根本性的毛病,对日本模式的模仿对于解决这些困难难以起到作用,关键问题是要根据本国国情,具体的分析和对待我国的经济情况,这样才能使这一制度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日本二战后为了缓解资金紧张压力,实行了主银行制度,银行不仅是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而且对企业有一定的管理权,银行可以准确地获取资料,了解企业的信贷质量和经营效率,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战后日本经济由于主银行制度带来的益处,出现了飞快的增长,形成了一批以银行为中心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由于金融监管和风险意识的缺失,到了八十年代时期,金融机构助长了泡沫经济的产生,银行为了获利,不计后果的向房地产和股票投资者发放大量贷款,结果助长了金融风险,又制约了经济增长。

三、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战略

(一)调整金融监管

国内、国际金融业发展实践表明,在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促进资金融通和优化资金配置等方面,金融监管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日本的改革经验可以发现,监管体系必须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日本金融业发展进步的一个规律正是“机构监管—市场监管—机构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考虑到日本的经验教训,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避免金融不稳定甚至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的出现。我国的经济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增长,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日益完善,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国际竞争者的加入,就必须逐渐放松限制,在限制竞争性措施放开的同时,必须由限制性的监管转向加强健全性的监管。针对当前国内金融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入世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要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积极改革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适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切实提高监管水平,把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和内部管理纳入监管的范畴,引导这两种力量共同保障监管目标的实现,这样的监管模式更能发挥监管的效用。

(二)完善金融体系

进入21世纪后,信息的全面普及填补了各个金融部门之间的障碍,这对世界金融业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仍未彻底改变,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我国,这使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企业资本的扩张受到影响,也容易造成银行业的低效率和风险积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也日益提高,我国需要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步实行银行的混业经营。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在整顿、改革中逐步规范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加强内部管理,不断积累监管经验,提高政府监督水准,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确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及运作原则,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要积极改革现有的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在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的前提下,逐步使之向混业经营方向过渡。总之,只有迎合改革契机,团结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继续坚持推进中国的银行体系改革,中国才能建设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现代金融体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处置不良资产

在日本金融改革中,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贷风除评估方法,强化内部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从而有效减少不良债权的产生。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过大,成为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不仅压迫了银行的经营,也阻碍了银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并购重组。因此,银行自身应该提高增量贷款盈利,以及通过向社会增资扩股以及增加非贷款资产和中间业务等的收入来化解不良资产。同时,外资也可以参与国内不良资产的处理。政府也应该采取资本再注入或出资注销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从日本银行业改革的实践看,日本的银行通过吸引外资的参与,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经营效率。伴随入世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巨大的金融市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外资金融机构大多都实力雄厚,有处理不良资产的丰富经验。此外,日本近几年加大了对信息的披露程度的做法,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也要通过建立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的建设,保证真实地披露信息,坚定公众对政府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信心。

四、结语

日本地处东亚,与我国在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国经济运行方式和主体价值观的特殊相似性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特别是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情况与日本当初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情况非常相似。我国要结合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特点,把握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速我国银行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