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撑作用巨大,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活跃发展的稳定局面。本文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补充作用,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市场内容,其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均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将扶持的重心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目的就是调动中小型企业的灵活特性,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前进提供保障。综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1行为风险。行为风险即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操作员的失误或是对业务的把握不精准,造成业务服务出现纰露,这种纰露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需要提高管理水准来加以防范。
1.2文化差异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服务时,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方向、管理水平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量大、服务内容错综复杂,金融业务容易发生混乱现象。容易造成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发展。
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后,而企业受市场波折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还贷能力,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较难控制的风险。
1.4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规模较小,发展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没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容易造成借贷无法偿还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
2、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物流网络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着,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管理水平,运输网络、物流技术等都不完善,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多家物流网络结构,某一物流仍在单独作战,使得企业的物权控制能力单薄,对于市场的变化应对能力不能在物流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从而造成供应链金融发生市场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
2.2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中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业务结算仅仅依靠票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这种操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就会遭受较多的信用危机。
2.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不足,容易引发较多的发展危机。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更要快速提高。这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但在实际发展中,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往往难在中小企业中扎跟,而自身的资金等财务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来约束,使得财务业务混乱、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沉淀较多。
3、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3.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将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核心技术、管理制度、信用评价等等都要进行评估与考量,从而选择有发展,有能力,有信用、有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3.2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来完成。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战线,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在法制角度完善合作关系外,还要在日常管理上、信用评价上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防范。
3.3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内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内容,从而降低行为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同时将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
3.4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押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押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3.5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薛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2]吴文忠.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1)华夏银行贷款审查层次、程序以及授信业务风险散布情况
一、信贷审批层次
华夏银行履行1级法人、总分支行垂直管理体制。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负责,并与审计委员(监事会负责)会分离。而信贷政策委员会与信贷审批委员会则履行行长负责制。信贷政策委员会负责在中国人民银行相干轨制的允许规模内依据银行本身情况做出适量的调剂,并负责政策轨制的推行以及监督执行等。信贷审批委员会则是负责具体的贷款审查业务,主要由委员会的专职授信审批人员对于授信审查业务部门审查人员报送的资料进行贷款项目的决策。
二、信贷审批程序和授信业务风险散布情况
信贷业务的全进程分成3个阶段:准入―运行―退出
其操作全进程分解为授信调查环节、审查审批环节、放款环节、运行管理环节以及退出环节等5个环节。下列是总行稽核部二00五年《全行授信业务核对综合分析讲演》中对于授信业务风险散布情况的具体分析:
从核对结果看(如图一、图二),授信审查审批问题金额六三.八亿元,排在第1位,占比四五.三%;问题个数六一个,排在第2位,占比三五.三%。运行管理环节的问题金额五一.二亿元,排在第2位,占比三六.五%;问题个数六三个,排在第1位,占比达三六.四%。这两个环节存在“问题多、风险大”的特征。从二00五年新贷不良尽职调查结果看(如图四),审查审批环节的问题也至多。上述数据都显示,审查审批环节问题最为严重,酿成的损失最大,属于风险最凸起的环节。
(2)华夏银行信贷风险节制指标
履约能力,是1个相对于比较全面的审核指标,是不是达标对于授信项目能否审批通过影响较大。华夏银行发展钻研部张亚涛在内刊《华夏金融》中对于这1指标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概括如下:
信誉损失的散布用以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誉风险进行度量,对于于特定债项:信誉损失=PD×LGD×EAD
PD…… 背约几率
LGD…… 特定背约下的损失
EAD…… 背约敞口
背约风险是信誉风险的主要起因,用背约几率(PD)来表示,PD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产生背约的可能性。当背约产生时,其实际的损失是特定背约下的损失(LGD)以及背约敞口(EAD)的组合。其中,LGD是指因债务人背约而预计对于银行造成损失的比率,它与债项特征有关,如贷款是不是有典质品,典质品的类型和银行从背约债务人处取得了债的优先性;EAD也是针对于特定债项而言的,是指背约风险产生时对于交易对于手的求偿权的经济或者市场价值。
除了了对于企业自身信誉等级的评估之外,银行还需要对于贷款的项目总体质量、项目施行胜利性(风险)进行全面评价。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1般企业财务决策中所使用的指标大体相同,主要指标:产品市场供需状态、市场原材料供应、项目净现金流量(NCF)、投资回收期(PI)、净现值(NPV)等。
项目风险的评价在财务管理学中已经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以及体系,症结就在企业或者是银行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如何肯定其中各项目的数值,和对于指标自身标准的制订。
2、调查结果分析――信贷风险节制对于华夏银行总体风险管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信贷风险节制是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命根子。信贷业务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本身的资本数量与质量。而资本是金融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华夏银行信贷业务从准入到退出,从授信审查到授信审批,整个进程的操作与管理法子,能够必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从而使银行总体风险降低。下列是最近几年来华夏银行资本足量率以及不良贷款率的变动情况。
不良贷款率变动表(数据来自华夏银行二00五年、二00七年年报)
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夏银行上市以来,不良贷款率整体呈降落趋势,最为直接的反应了华夏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对于风险节制成效显着。
但是,从资本足量率的情况来看,华夏银行融资的需求还很大,风险节制的请求还很高。
3、几点启示
(1)商业银行应严格防范合同风险,加强担保管理
授信业务风险1般是缭绕合同而产生的,因而,合同是防范以及节制授信业务风险的基础工具。担保是晋升银行资产质量以及客户还款的首要保障,是降低授信业务风险的基本手腕。1要重视保证人有没有担保实力;2要看典质人、出质人是不是真正具有抵质押物的实际处置权;3要看银行是不是在法律上或者实质上节制了抵质押物;4要检查抵质押物是不是足值,特别应关注其市值。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 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美国所有债权式金融资产都由美联储来监管。也许风险可以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
尽管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大量衍生工具的推出不无关系,但这绝非是禁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推动金融创新的理由。事实上,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由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合理运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以次级按揭贷款为例,其证券化程度很高,但由于其从贷款人到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链很长,有多重的委托关系。导致信息极度不对称,促使金融风险产生。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积极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积极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体现在出口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关的26个行业的利润下滑,这些下滑的公司都是银行的重要客户.银行业面临下滑产生的资产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对银行收益产生变化的风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由于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的非对称性,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将对未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预计未来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将会显著下滑。
去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几个方面的风险逐渐暴露。并且部分风险与全球金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类风险特征如下: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明显增大。
首先,在我国众多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能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l8.84%,2002年为l7.53%,20o3年为l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同时,开发商在获取项目后.都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借人数倍于其白有资金的银行资金。房企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其一.房地产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将房地产风险完全转嫁到了银行身上。一旦房地产业发生逆转.银行随时面临危机。其二.一些开发商携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潜逃,也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由于投入的自有资金少,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压力小,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将房价拉高牟取暴利,而高房价所暗含的风险一直是银行界所担忧的。
其次,对于银行来说,由于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项目利润较大,收益有保障,银行乐于为房地产企业贷款,而住房按揭贷款被商业银行视为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业务。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及按揭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商业银行既为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提供贷款,又为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担着来自开发商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双重风险。
转贴于
由于房价上涨过快,且存在大量炒房投机现象。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然产生.尤其在部分大城市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l3.1%。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稳定。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不仅如此.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牵涉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差不多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意味着,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的信贷,因此,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目前各家银行涉及企业风险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出口企业;二是中小企业。
在出口企业风险方面.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经营成本上升是影响出口企业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私营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步伐明显减缓,尤其对中小、民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从目前来看,出El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信贷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但2009年需密切关注2008年以来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有所上升这一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受经济增速回落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停产或倒闭,所有这些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对于中小企业在今年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中小企业受损给银行业带来的实际信用风险相对有限.因为它们历来不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放贷重点。中小企业的放款风险偏高,若银行主要从事中小企业放款,将有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一个经济增长下行周期内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三)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人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的境地,我们对这些风险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投资的产品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且不得投资BBB级以下的证券。但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也可能比较剧烈。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
西方金融市场由于次贷危机深刻体验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教训,中国的金融业也受国外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
(五)创新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在拓展市场、提升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新的风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还非常匮乏,融资与交易手段非常单一,相关制度与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国外多次的金融风暴以及当前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工具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投机行为,无限扩大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积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一)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强烈的警示: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强调执行力度.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
(二)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是房地产信用市场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信用产品,依赖的是有信用的人.依赖的是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因此要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信用监管平台,降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有效进行客户区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
(三)必须不断优化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信用风险。
面对宏观调控,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及时调整策略,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08年宏观调控实行从紧政策,房地产业首当其冲。在当前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风险不断积聚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各银行机构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快收回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尤其是资质、实力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例,以分散风险;对长期经营不善,对银行综合贡献度不高的房地产贷款要尽快回收,逐步退出这些企业;对长期欠账不还的房地产贷款要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要重点支持资金实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利用宏观调控的契机,积极做好房地产客户的结构调整。
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人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授信管理体制,防范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确保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中强调: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管理者可以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来进行防范。而且要改变过去内控制度重复与缺失并存局面,整合全行各业务部门的制度,形成全行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我国商业银行中不乏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的先例,再好的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也跟没有一样。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员工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强对基层行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银行管理链条的末端——基层营业网点的有效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
(五)积极防范市场风险。
重点做好汇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尽量分散币种结构.选择强势货币的投资标的,并充分利用期权、掉期和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究以及对各主要国家利率走势的判断,降低利率风险:认真做好交易对手选择、风险披露、资产保管、纠纷处置等工作.尽量事先准备好相关预案。
(六)关注流动性风险。
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款结构和资金形势变化给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我国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市场情况突然变化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在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优化储备资产结构等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
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信贷业务传统经营模式的盈利空间逐渐缩小,而以债券、基金、理财产品为主的新型金融业务则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态,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手段,但在复杂、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下,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会导致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的风险性增大,对商业银行的风控工作极为不利。
一、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的存在现象与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七种现象:一是内部欺诈;二是外部欺诈;三是工作场所与制度安全;四是客户、产品与业务活动风险;五是实体资产损毁;六是金融业务和信息系统中断;七是交割与执行操作风险。导致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各方职责不明
在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商业银行共同进行财务信息统计审核的体制下,存在责任不明确、监管权利重叠等问题,商业银行无法对控股公司和金融企业进行严格监督,无形中导致银行自身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在多方共同协调监管的制度下,容易出现各自职责不明的问题,例如交叉监督体制下的“踢皮球”、“三不管”问题,不仅浪费了监管资源,而且会带来金融风险。
(二)资本结构披露不准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无法根据资本评价体系和方法对资本进行合理评估,导致在计算资本结构时与实际结果出入较大。为了凸显出资本流通效果,商业银行通常会用资本充足率表示经营状况,但缺乏对准备金与资产减值关系的充分考虑,盲目的将准备金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总资本当中,结果远远超出实际值,导致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与评价失真。
(三)内部风控制度缺乏完整统一体系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过分追求业绩发展,未对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进行严格的内部制度规范,从而导致银行内部风控制度建设缺乏完整与统一,在资金流通过程中缺乏资金控制的标准规程,导致新旧金融业务各项制度并存重复,不利于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上述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且基于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无论是处于何种原因,一旦商业银行发生业务操作风险即会给银行造成损失,但损失大小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无直接关联,例如可能性极高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具体视风险的严重程度而定。
二、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启示
(一)严格遵循管理政策与方法
商业银行要实现对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要严格遵循管理政策,具体如下:一是明确定义业务操作风险;二是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责进行明确操作;三是对操作风险执行明确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缓释的程序;四是严格执行风险报告程序,例如对各种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缘由、责任进行及时、如实上报,并附带各部门的具体风控要求;五是对针对现有以及新推出的重要金融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外部因素以及变量因素需及时进行操作风险评估。具体管理方法包括:对操作风险、内控制度以及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进行详细核查,并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延续性监测,同时审查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评估报告。
(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与风险监管体系
由于每个商业银行成立基础各有差异,因此资金规模与发展理念也各不相同,某些商业银行往往还有独特的风险偏好,以“高风险高收益”为发展理念,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充分反应了其行业地位,因此要对金融业务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确定符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策略,例如中小型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扩张的需求,往往采取更为激进的战略理念,而大型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对业务风险的管控能力更为严格,因此需采取稳健发展的经营策略。此外,从微观角度而言,商业银行需指定专门部分负责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且该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独立性更强,可确保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统一有效,其主要负责拟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规程,识别和评估风险,定期检查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细则,最后向银行高层提交风险报告。从宏观角度而言,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商业银行需采取明确各方职责的审核机制,实行操作风险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在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范围内的金融产品、筹资政策、交易信息等内容,证监会和银监会应给出具体的参数和标准要求,而不应过多的干预商业银行的管理行为。
(三)构建关键风险点指标体系
构建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具体可从业务流程、内部制度、员工管理、信息监管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构建.(四)改进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思路首先,建立操作风险全过程评估机制,以“新品上线、流程变动、实际损失”为触发条件,事前主动进行风险评估;其次,以“关键指标”为核心建立事中风险监测报告制度;最后,以“风险事件库”为主要载体,对业务风险报告和数据进行事后收集整理。
三、结束语
综上,商业银行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传导机构,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把控能力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存在价值。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根据外部金融环境变化选择合适的战略发展理念,而且还需针对内部风险做出清晰认识,正确处理好业务中的利益各方关系,从而减少机构业务操作风险事件。
作者:周炜 单位:中囯工商银行湖北省孝感市分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低收入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 风险管理战略的问题
风险管理战略要服从发展战略,要服从整体发展目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现许多国际银行的选择不取苟同。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银行金融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为短期化就使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发生偏移,既然风险管理发生偏移,陷入危机,发生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
2 关于风险管理的体制问题
从整个这次危机所波及的银行,特别是被收购的银行来看,当决策者、当金融者出现金融非理性化的时候,不管从商业银行的治理架构来讲,还是外部来讲,约束很软,约束效力不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法人治理机制的问题。
3 关于交叉风险的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罪,产品创新是一家银行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关键是对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如何来管理它的风险,这就有一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1 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2 注重防范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业务,成为了大力发展的主要业务。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像美国那样针对信用级别低的客户的次级贷款,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目前存在的个人住房贷款大都在之前发放,此外,个人征信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完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非不存在泡沫。现在房价回调,不少地方就有断供事件发生。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我们大不相同。对它们来说,业务的扩张主要靠按揭证券化来支持,并不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因此,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贷款的一小部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不发放次级贷款,但是假按揭贷款却实实在在存在。假按揭由于根本没有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3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体系
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缺陷,我国银监会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反思金融市场变化对欧美监管带来的经验教训。我国银行业有望利用这一机会审视监管体系,进一步研究探讨金融产品创新、综合经营监管、金融稳定等方面议题,借此机会提高完善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