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交通工程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83-02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倡导本科教育要进行双语教学,并于2003年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在教育部的推动和要求下,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双语课。
《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牵涉面广,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涉及到现代高新技术及学科前沿,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该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力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如果实施双语教学效果好,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不仅获得该课程本身的精髓,还能提高英语阅读及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使他们对双语教学及英文资料产生畏惧,所以在进行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时一定要慎重。
1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及相互交流发现,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感觉难度很大,兴趣不高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交通工程学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正是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的特殊时期,面临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讲授会使得他们听不懂看不懂,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六级,即使过了英语六级,由于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的听说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4)这个时期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每天从早到晚课程几乎都是排满的,所以学生课下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再加上课堂上听不懂,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缺乏积极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了;(5)学生认为毕业后能用英语的地方不多,毕竟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国内某个单位工作或继续读研,所面对的工作伙伴和学习环境都是以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真正用英语思维来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兴趣不大。由于以上因素,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1.2 教师力量薄弱
除了学生因素以外,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要想使双语教学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虽然目前从事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都具有博士学历或是教授,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读写能力训练,因此,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
1.3 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提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在该领域进行国际交流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这个目的似乎不能让人信服。正如前面所述,毕业之后真正用到英语的机会甚少,即使用到英语,也应该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中要解决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能实现的,所以,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目标模糊,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及检查,没有起到真正的双语教学目的。
1.4 教材匮乏及教学模式呆板
双语教学一般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内容和背景不适合中国国情,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由于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及专业研究方向不一样,偏重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找到一本好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很不容易。这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模式呆板,比如规定双语授课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将此作为双语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全不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暂且不说老师是否能做到,就学生层面来讲,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不可能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这简直是荒谬之举。为了应付考核,往往是教师在台上努力用英语讲解,而台下的学生好比听天书,一头雾水。这样只会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建议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极力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
2.2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都是美国Roger P.Roess等编写的TRAFFIC ENGINEERING这本教材,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述,由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差异,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
2.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英文讲解,难度大的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让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双语课是不同于专业英语和英语课的,它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在交通工程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先用学生熟悉的英文词汇介绍本门课的意义与内容,加之多媒体动画和国际前沿研究的介绍,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再者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对于交通流理论及通行能力等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宜用中文讲述。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等偏重人文科学、概述为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章节用全英文讲述。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可以采取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时中英文比例也要因地制宜。中英文比例最初采用中文多英文少,慢慢过渡到中英文对半,当学生习惯双语教学环境并对大部分课程专业名词熟悉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另外在英文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是否完全理解或者半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懂,如有必要,可用中文重复讲解一遍,毕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家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外文原版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加上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某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精读,而其他内容泛读了解即可。同时,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比起老师一味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像城市交通系统、ITS等展示交通发展新动态、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比如某些重要名词或生词建议用板书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第三章交通调查,人工调查法尽可能用板书引导学生掌握调查方法、步骤;第四章交通流理论,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中某些公式推导也建议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平时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可以每次下课时指定下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之前,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简洁回答,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多给他们创造外语学习环境,课下引导学生复习,用课后作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通过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方法。
2.5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师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外籍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送出国进修,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6 开设双班,学生自主选择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同时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班和交通工程学汉语班,让学生自主选择。先试点一两年,以后根据情况慢慢调整。
【关键词】轨道交通课程;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安全法;业务素质课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高铁的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的总里程数将高达15万公里,覆盖全国交通网络。目前,在许多大中型城市中,得到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有45个,规模近3,500公里,总投资近3万亿元。自2000年起,山东科技大学就已经开展了有关轨道交通设计的工作,在其技术指导下,青岛的轨道交通总长度超过300公里,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其中,轨道交通课程主要包括线路设计、轨道工程、轨道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和系统设计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因此,强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培养中的作用对提高轨道交通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轨道交通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如“讲练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步疑教学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学生往往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轨道交通人员的新要求,对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仅教学环节相似度很高,教学理念单一,单向思维定式严重,而且很难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轨道交通课程设计环节存在不足。
由于轨道交通课程从属于交通工程专业的某段线路或区间的设计和计算,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大量的设计条件,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去理解操作方案。但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使得教学形式单一,设计周期较短,考核机制松弛,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和钻研。第一,课程设计安排的简化现象比较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课程设计至少包括路基、区间隧道和车站等项目,教师过多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教学内容的真谛。据调查,实践教学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出现的,课程设计简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有的教师会压缩课程设计的实践,有的教师会将设计内容精简,从而降低了设计难度。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将理论公式照搬照抄,忽视了实践中的诸多因素。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设计内容每一届都很相似,因此设计模式和成果也多半是模仿而来,与实际要求的效果相差甚远,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埋下深深的安全隐患。第二,轨道交通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较低。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各学科之间应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容,忽视了其他学科与轨道交通的内在联系,使得各学科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甚至造成思路混乱。第三,轨道交通课程设计考试过于宽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该设计的考核多以提交设计报告为主,设计的环节没有设置任何反馈机制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的设计理念、思路、方法更是得不到清晰的反馈,长此以往,错误的观念得不到纠正,会逐步累积成错误的工作习惯,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
(二)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在开设轨道交通课程的高校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占绝大多数,即将精讲、PPT和图片浏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教学环节相似、手段单一的问题,依旧是课件、讲解满堂灌的旧模式,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中所学知识不如“试验训练”和“课程设计”的环节收获多。因此,实现多角度、多系统开拓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改善教学的主要问题,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突破单向、定向思维,采用启发式、主体式教学法上来。
二、提高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近年来,轨道交通课程中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渐被广大高校认为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其教学方法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进。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教学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
实践是轨道交通教学课程的根本,上海交通大学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在国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所占学时高达40%~45%。因此各大高校也要树立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适时制定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方案。建议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丰富理论教学形式,从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课程设计在轨道交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精讲教学。精讲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板书、演示和测试,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精讲不能以传统的传授方式进行,而要实现教学的多维突破,如教学中存在公式复杂、概念多、构造规定多等情况,这种推导严密的内容让学生往往难以适应,这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轨道建筑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关联性教学。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树立专业课“全科设计”的教学理念,即轨道交通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推行模块化教学。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合理采用多媒体实践手段,用更容易理解、记忆和贴近工程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是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的关键环节,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多模块、多维度的教学理念应被应用到轨道交通的实践教学中来,不断强化课程设计对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作用。在考核机制上要推行随堂考核和成果答辩考核,严把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严谨、务实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会锋,靳露.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内容研究[J].大学教育,2015,9
[2]郭文荣,于丽杰,高宗余.应用型大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与研究[J].办公自动化(学术版),2014,9
[3]刘陕南,石嵘.主动式教学在地下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4,29
[4]车广侠,于慧玲.《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49
[5]彭涌涛.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轨道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6
一、交通规划课程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敏锐、客观、批判性地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品质。[3][4]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该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学习知识与充分发展智力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3][4]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问题和案例常被用于启发学生思考以探求真理。问题驱动是学习和研究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基于问题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有利于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目标,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4]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项目最早倡导问题驱动学习法。[5]该方法是一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针对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虽有大量专业知识却缺乏临床应用能力的缺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尝试解决问题。[6]后来,这种教学策略逐步被推广到商学、教育学、建筑、法律、工程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8]交通规划具有宏观、抽象、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等特点,适合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交通规划课程应用案例主导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事件的陈述或故事的有意截取,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常作为一种工具对学生进行说服和教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有学问的长者,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9]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的交通规划课堂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般是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体系给学生讲解基本原理、模型和方法等。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4]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安排课外大作业,并要求课堂汇报,然而,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任课教师对于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运用还不够自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述事例不够生动、形象,所介绍的案例比较少。另一方面,一些工程实践案例过于复杂,不适合也很难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采用案例主导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为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具备从事相关设计和研究的能力,笔者提出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教学思路。针对核心知识点,利用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弱化庞杂的理论模型和算法。借助交通规划软件,让学生模仿示范案例自己制作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通过实际操作与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具体的模型与算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核心知识点
笔者查阅国内外有关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教材、专著和文献等资料,梳理交通规划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类,并绘制核心知识点结构图。例如,图1为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式,包括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阶段的内涵示意图。 (二)启发式问题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启发式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对问题感兴趣,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这样的启发式问题可能来自现实需求或理论需要,包括知识衔接性问题和现实需求性问题。
知识衔接性问题即衔接已有知识点与未知知识点的那些问题。一方面,在每堂课开始介绍知识点之前,教师可提出与先修课内容或上一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并顺理成章地接受本堂课所要介绍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每堂课讲解知识点之后,提出与下一堂课內容或后续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本堂课所授知识点的作用和价值,并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启发式问题使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已有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入本堂课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出下次课将讲授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开始介绍“绪论”之前,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你熟悉交通吗?”“你经常遇到什么样的交通问题?”“你怎样理解交通?”“你认为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更有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他们回答问题之后做出总结并顺利地引出交通规划在解决交通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当解释交通规划含义时,首先可以问学生“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然后再给出交通和规划的科学定义,最后可以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开始应该科学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职业和生活”。使用问题驱动法在知识点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树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现实需求性问题即由实际交通规划需求所产生的统计、预测、评估、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对交通现象的解释或描述,也可能来源于科研实践中碰到的困难或解决方案等。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寒暑假回家时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你更喜欢哪种交通方式?为什么?”“你认为未来哪种交通方式的发展空间较大?为什么?”当介绍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时,可以提问:“北京市的道路网是什么形式的?有什么特点?”“大连市的道路网又是怎样的形式?为什么不能构建成北京的那种路网形式?”通过这些问题驱使学生理解现实需求与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和思路。
(三)主导式案例
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对该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使用交通规划软件编制虚拟案例,通过虚拟案例增强学生对理论模型和算法的理解与运用。例如,采用一个虚拟案例解释出行生成预测过程中的P-A平衡(即产生量-吸引量平衡)问题。通过该案例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出行生成预测中存在的P-A不平衡问题以及进行P-A平衡的算法。借助专业软件设计的这种虚拟案例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公式、算法的含义和本质,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专业软件,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和使用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介绍交通规划软件中的已有案例或来自工程实践的交通规划案例,通过这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问题及其实际来源,从实际问题中感受理论发展的需要和必要性,以及交通规划理论对工程实践或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例如,图2显示了使用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实现某区域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步骤。通过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需求、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无论是虚拟案例还是实际案例,都可以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以及正确的做法。例如,在TRANSCAD软件使用过程中,初学者经常由于操作不精确导致所划小区个数与设想不符。教师可以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案例所揭示问题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内容设计及实践检验
将核心知识点、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融入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通过启发式问题或主导式案例的引入突出交通规划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经过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形成以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为特色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通过教学实践,对新教学方案进行直接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指的是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考核成绩。间接检验指的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参加各类相关科技竞赛或科研训练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移植能力。
四、结语
为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课题组提出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首先,梳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其次,设计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然后,以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为特色制作交通规划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和完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案。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适用于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特点的交通规划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生动活泼地表达观点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综上,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邵春福.交通规划[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汤天培,徐勋倩,王钰明.任务驱动法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3(6):78-82.
[3] 赵彦如.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26):240.
[4] 付冬梅.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现[J].大学教育, 2014(4):1-3.
[5] Neville AJ. Problem?鄄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J]. 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Kuwait University, 2009(1):1-9.
[6] Barrows H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6(68):3-12.
[7] Gasser KW. Five ideas for 21st century math classrooms [J].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2011(3):108-116.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交通工程学科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获取交通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成为国际化的现代人才。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中,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反映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自愿的学习方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因此,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
2 交通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弊端
交通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的反馈,采用书面式闭卷考试,学生考得60分就算合格。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存在很多弊端:
(1)考试内容单一,多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和速度性的内容为主,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交通工程基本公式,基本概念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缺少基本理论与社会热点和前沿研究相结合的内容。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素质教育。
(2)考核方式呆板,缺少新颖性,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的灵活性。英文版交通工程学教材篇幅多,但是由于该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只有核心知识和整体思路,其他内容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自学,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期末考什么的重复性思维。这样的考核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使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公式、理论,导致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英语单词的理解上,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对交通工程学内容感到枯燥和乏味,并且即使考前背下来了,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的理解,使得考完就忘了,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再者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里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推导,篇幅巨大,使得学生记忆起来很困难,失去学习的信心。
(4)“一卷定分数”的形式会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良好的考风学风的形成,同时也会让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习惯,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坏的影响。
因此,采用传统的期宋考试的方法作为考核手段,难以全面的反映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及目标,对双语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探讨。
3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探讨
由于交通工程学采用双语教学,其特殊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因此其考核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离不开的,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所以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效果,该课程考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考核办法
应把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也就是综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对于平时考核,以学生课堂上参与教学的表现(如学生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形成一个开放、宽松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氛围。通过上课考勤,可以使大家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考查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也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下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平时作业,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查漏补缺,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作业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也可以锻炼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对于结果考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双语学习后所具有的双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试卷语言采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形式。全英文题目、全英文解答的考试模式会造成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对英语的理解上而不是专业知识的应用上。应该根据教学模式对应的采用中英文出题和中英文答题,这样可兼顾到一些专业知识学得比较好、但外语水平不太高的同学,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当然,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大外语出题和答题的比重。
3.2考核形式
结合交通工程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考核形式采用半开卷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即开卷闭卷相结合。闭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类型出现,占整个试题50%的比重。开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允许当场查字典、教材及参考资料,以问答题和计算题等类型出现,也占整个试题50%的比重,一般应用题占30%,综合题占20%。
3.3成绩构成
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因不习惯英语试题从而考试失利,丧失信心,可以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适度提高。目前,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实践中,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考核中,考勤,作业,平时表现各占30%,40%、30%。通过对近两年考试结果分析,这一比例构成基本可行,基本能够比较公正的反映学生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外语水平不同,应该适当的调整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
4 考核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的考核方法能有效实施,教师应加强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的统计,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并认真留意每个同学的上课表现,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同学,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同时,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应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明确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1.理论教学改革
(1)注重与相关专业知识衔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与“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等多门课程相关,应注意与这些课程的有机衔接。例如道路定线中涉及到“测量学”的知识,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测量基础;道路平面交叉、立体交叉设计中通行能力、交通量设计与“交通工程”紧密衔接,学生在进行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时,不仅要熟悉道路横断面构造设计,还应具备一定的交通知识,了解设计道路所在路网的交通流特性、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尤其在分析交叉口的车道数和通行能力时,需要运用车头时距法来分析路段不同方向的通行能力,为道路拓宽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与“路基路面工程”中路面排水构造与布置密切联系,学生对于道路内部排水构造不了解,任课教师需要引入具体的路面排水构造,对于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区分详解,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这反映了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任课教师首先应做到对各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
(2)注重知识点的前后呼应。路线的几何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点,道路的平、纵、横断面设计贯穿始终,无论在单条路线设计中,还是在多条道路平面交叉、立体交叉设计过程中,平面设计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纵断面要素(纵坡、坡长、竖曲线)、横断面(超高)、行车视距验证都是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方法和理论具有共通性,学生前期学习时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在后期遇到路线复杂交叉或不同设计方案时,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行车视距验证知识点较难,而行车视距在平、纵、横断面设计中都需要进行验证,虽然计算的公式不同,但是基本分析方法不变,教学过程中注重原理分析,抓住规律性的知识点加以引导,学生学习时就不再是一堆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中,在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如何利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寻求解决工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例如讲解路线平、纵、横设计的内容,可以结合南疆道路修建具体工程实例学习,对比道路改建与原建过程中线形设计,结合道路平、纵、横施工图,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路线几何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学生对于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的超高设计常出现疑惑,而教材中只给出了超高计算的相关公式,没有具体计算实例,学生在学习时觉得抽象难理解,在毕业设计中也经常出现问题。通过结合阿拉尔-阿克苏公路改建工程弯道平、纵、横设计图纸具体高程值讲解,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超高设计三个过程,从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贯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讲解平面交叉设计中通行能力计算和交叉口视距部分时,可以组织学生在阿拉尔市区主要交叉口路段进行交通量观测,结合具体路段的交通量分析交通流特性,每位学生都参与道路现场交通数据记录与计算分析,这种现场实践教学活动区别于严肃的课堂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的改革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教学除课堂教学外还应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施工实习等辅助教学环节。
(1)改革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设置了为期一周的路面课程设计,要求设计选题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结合城市新建、改建道路实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加深了学生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熟悉并掌握路线平、纵、横断面设计的要点,培养学生熟悉应用道路线形设计规范和自学能力,同时可以提高用计算机绘图CAD技术的应用能力。
(2)补充实习环节。为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2个实践环节,分别设在第六学期末(为期五周)和第七学期初(为期四周)。这两次实习锻炼机会中,学生可以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在道路施工现场结合工程实际学习,进一步深化道路勘测设计的相关理论,同时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如2010届10位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了玉阿新公路旧路改建项目建设,熟悉了施工现场和图纸,动手参与测量路线复测等环节,白天进行路线复测,晚上对所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和复核路线与构筑物的标高,系统地学习了公路工程施工放样技术,学生吃苦耐劳和谦虚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施工现场人员的一致好评,也为全院学生树立了榜样。
(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应系统完成一定里程数的路线三维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及道路工程专题设计,选题应结合工程实际,学生通过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选题严格要求一人一题,每个学生完成至少3公里一级以上的道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共同指导模式,同时建立合理的监控和管理体系,根据毕业设计手册详细分解设计任务(具体到半周),指导教师按时检查设计完成进度,保证毕业设计规范有序进行,取得较好的设计质量和效果,使学生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