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此,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这个思想对我们形成素质教育理论和搞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确立了这个思想观念,就能有效地消除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
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的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能力的教育。过去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也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但更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而今天我们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三、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
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人们带来多次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二是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三是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更要善于学习,善于自我激励。总之,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是面向现代社会的教育,即现代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五、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学生的学而言,不仅要坚持继承性学习,而且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了。
六、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通过市场竞争重新配置物质资源,而且要求重新配置人才资源,要求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人才规格等多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教育要培养既文理相通又学有专长,既有创造和开拓意识又具有应变能力、合作意识及服务意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更是一种个性经济。在市场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一定的表现个性特质的产品是难以打开市场的。人也是如此,必须具有个性特质。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呼唤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七、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一、学生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
未来社会,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人们带来多次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二是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三是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更要善于学习,善于自我激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社会认识较少,作为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认识到具备一定的素质对于将来踏入社会的重要性。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还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是这种面向现代社会的教育,即现代教育。
二、学生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公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的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之上提高一部分人在某些方面的特殊知识、能力的教育。过去,我国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也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但更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而今天我们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环节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可见,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三、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能的教育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此,要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这个思想对我们形成素质教育理论和搞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确立了这个思想观念,就能有效地消除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转贴于 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
五、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还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学生的学而言,不仅要坚持继承性学习,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还要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
六、学生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
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教育要培养既文理相通又学有专长,既有创造和开拓意识又具有应变能力和合作意识及服务意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更是一种个性经济。在市场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一定的表现个性特质的产品是难以打开市场的。人也是如此,必须具有个性特质。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它呼唤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然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未来民族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七、素质教育是使学生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
人的素质的结构化性质决定了素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培养与发展的整合性特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一方面,应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与教育现状,从弥补不足的角度出发,注重加强学科基础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合作与交往素质、精神和心理素质等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另一方面,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合理素质结构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既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合理素质结构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体操教学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操普修学生 美育
1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必须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然而,尽管美育是教育的一重要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人们对它不甚了解,从而经常忽视美育的发展,形成了教育的片面观点,结果是不能很好地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
美育,亦即“育美”,即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陶冶美的情操,育健美的体态,育美好的心灵,育爱美、立美、鉴赏美的能力,育美的气质、美的情操、育正确的审美观点,育美的行为习惯等。从而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好事物的激情与动力。它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而且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人们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愉悦精神的同时,还可以洞察历史,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实施美育,是教育方针的要求。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都离不开教育方针这个宗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德、智、体、美同步发展,不可缺少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体操运动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艺术性,与美育教育关系密切,被称为“健与美”的运动,这个特点决定了体操教学具有美育教育的功能,体操教育的美育功能渗透到体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本文根据体操教学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操专项学生身体训练水平、思维能力、音乐感水平,姿态美和心灵美所产生的影响及原因进行分析,了解我校体操专项教学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存在着的优点和不足,以使美育能在我校体操教学中的得以更好的实施,从而使得学生审美的意识、爱美的情操、创美的能力、艺术美的修养及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体操教学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学生美育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0、2011、2012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向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0、2011、2012级体操普修的学生共发放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是95%。
2.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操教学及美育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近20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2.2.3 数理统计法
收集数据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映。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操教学与身体训练
3.1.1 体操教学中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概念和意义
体操教学中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是指在体操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运用各种练习手段和方法来增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操所需要的各种运动素质和基础能力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对技术、心理、智能的训练水平及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高速度、强爆发力有助于技巧和跳马高难动作的完成;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可以减少慢性操作的发生;力量的增长导致肌肉的发达,使身体形态发生适应性变化;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可见,系统的身体训练是体操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3.1.2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教学对学生身体训练水平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3.1.2.1 体操教学对学生身体训练水平的影响
由调查表1可以看出,通过体操教学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性的训练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只有5,26%和2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耐力和速度依然没有变化。
3.1.2.2 体操课对学生身体训练影响原因的分析
在调查表2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教学中,所有老师都会或多或少的安排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学生课上安排得最多是压腿、劈叉、踢腿、上肢拉伸等练习,而这些练习对于发展学生上下肢的柔韧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安排较多的是倒立和腹背肌练习,这对发展身体的肌肉力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腹背肌和卧推杠铃的快速练习还能促进学生速度和爆发力的发展,而所有这些动作的长时间练习都会使学生训练的耐力水平提高,同时通过跑步还能促进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的进一步提高,但在表中我们看到,在体操课上,学生进行的跑步练习并不多。因此,总的来说,在课上学生进行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提高的较大,是因为他们在课上进行的练习较多,而速度和耐力提高的较小是因为他们课上练习的较少。
3.2 体操教学与思维能力
3.2.1 思维的含义及体操教学中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3.2.1.1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大脑皮层对动作本质进行的理性认识过程。
3.2.1.2 体操教学思维的特点
体操教学中的思维具有多层次、多水平的特点。学生在体操练习过程中是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配合为特点。体操学习中需要生动形象的运动视觉表象,所以,运动技能离不开形象思维,而且在视觉表象的清晰与运动方面要求更高,它要求动作技术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来掌握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就离不开逻辑思维。而体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体操动作的完成,所以也离不开操作思维。
3.2.1.3 思维能力在体操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和任务融入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机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学能力,从而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场地、器械的感觉以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各种形象的能力,把形象思维的方法与过去的经验基础相联系,将理性认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速度、力量、灵敏、节奏、平衡、时间与空间等思维因素,使学生把动作技术原理与身体运动和肌肉感觉联系起来,对动与静、表与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加以对比、分析,反复地感知、理解动作,能减少身体练习的工作量,起到短时高效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2.2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3.2.2.1 体操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表3显示,通过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训练和学习,有52.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的很大,2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较大,只有15.8%的学生认为体操课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影响较小以及2.6%的学生认为对他们思维没有影响。
3.2.2.2 体操教学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原因分析
由表4可看出,在我校体操的教学中,一是教师一般都会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和掌握动作要领。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和语言的启发,就会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动作的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是课上教师通过设疑、提问的手段发展思维,学生在进行体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的回答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部分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教学方法也比较新颖,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才会积极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就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能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式与习惯性框框,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教学内容。
四是有以小部分的教师课上还通常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一般情况下,体操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教师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会有迫切解迷的心理,这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从而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
3.3 体操教学与姿态美
3.3.1 姿态美的含义
姿态是人体处于某种姿势时的形态,姿势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处于静止或活动时身体各部分位置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姿态就是指人体各部分配合所表现出来的静态和动态的美感,即姿态美。通常人们将立、走、坐、卧的姿势视为人的最基本姿势。姿态美要求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协调的,坐立时要优美挺拔,显得精力充沛;行走时,要抬头挺胸。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形成一个人气质风度的重要因素,从一个人的姿态可以反映他的风度和气质。古人云“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无疑就是对生活中姿态美的真实写照。我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旺盛时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接受新事物快,加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学生们都渴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
3.3.2 体操教学中姿态美的要求
体操是一项讲究形体艺术的运动项目,特别注意运动员的姿态,姿态不美就会使运动技术逊色。有的学生在体操教学中因没有重视基本姿态的训练,当其体操运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基本姿态方面的缺陷就会直接影响动作质量的完成。如:支撑动作时膝盖弯曲、缩肩、含胸,做动作过程中出现瞬间屈膝、勾脚,这都影响了动作的质量,尽而影响了最后的考试成绩,教学质量也直接受到了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在体操教学中基本姿势不过关引起的。体操教学对站、立、走、跑、跳等姿态都有其基本要求。如:站立姿势是基本体操教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姿势,它的基本要求是正直、挺拔、抬头、挺胸、沉肩拔背、大腿内收,表现出气度轩昂、富有朝气的良好气质和形态。而在做动作时要求身体团紧而不松懈,下肢的基本动作要符合开跨、直膝、绷脚尖的基本要求。一个具有良好体操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运动员能够时时处处控制自己姿势、韵味,做到一迈步、一举腿、一抬头、一挺胸都能给人以美感。
3.3.3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教学对学生姿态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3.3.3.1 体操普修教学对学生姿态的影响
通过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学生的调查发现(见表5),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身体姿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有5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姿态改善得很大,有2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姿态改善的较大,只有18.4%的认为改善的较小。
3.3.3.2 体操普修教学影响学生姿态改善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学生在体操普修学习之前,只有五名学生对体操姿态要求的意识较深,由此可知学生在入学前对体操姿态的认识并不了解,而学生姿态之所以提高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在做动作时教师对他们姿态教学的要求较高,二是因为教师会课上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专门性的身体姿态练习,在表7中可以看到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老师在课上都会或多或少的让学生进行姿态练习。除以上因素影响学生的姿态外,我校体操课上还存在着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学生姿态美的提高,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影响较小。
3.4 体操教学与心灵美
3.4.1 心灵美的含义及内容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历来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教书育人,就是不仅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心灵方面进行教育。
心灵美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美的教育,它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活动来激荡学生的情感,产生感性的共鸣。人心灵美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等道德品质的美,也包括刻苦、顽强、勇敢、果断、积极、自信心等意志品质的美。
3.4.2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教学对学生心灵美培养的影响
由调查表8可以看出,通过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学习,所有的学生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的较大,除此外,体操教学还使大部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团结互助的能力,甚至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28-02
一、素质的含义和教育的目的
1990年版的《辞海》对素质作了如下定义:“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这种描述过分强调其生物学和心理学特点,并没有明确说明通过教育培养的素质所具有特征。教育理论家顾明远教授认为:“什么叫素质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素质……社会主义公民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我想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总起来说就是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公民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的素质,主要是靠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提高公民素质打基础。”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有这样的说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分析解释。更一般地说,素质应该是代表个人、集团、民族和国家的智慧、能力、才能、性格、文化、教育、发育以及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能力的象征。简单地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素质。个体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它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并且与周围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个侧面,而这些侧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比如,文化素质本身就具有多元性特征,它所含的文学艺术内容,是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所表现的知识性又包含在业务素质范畴内。素质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素质的培养必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变量和参量;变参量间以强耦合、非线性特征的关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或制约,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整个演化系统处于社会经济环境中,并与之紧密联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具有开放动态的特征。
素质概念如此复杂,具有如此丰富的子侧面和层次结构,但它的本质却是简单的。如果我们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将教育系统放入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将两个系统联合起来思考,而不是单单就素质而讨论素质、就教育而讨论教育,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理解素质的意义和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的总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包括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是与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相适应的。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进行和发展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并尽可能让这些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对教育本质的改革,只是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这方面讲,个体素质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个体在将来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富强做出贡献的能力、特别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或方式让个体得到合适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个体具有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应试教育歪曲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教育看起来似乎就是为了教育对象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成绩,而素质教育的概念则突出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高个体的素质,培养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对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必须在包含社会、经济、教育各子系统的大系统中进行,单单局限于孤立的教育子系统,并不能获得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包括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素质教育中素质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但这正是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弄不清楚素质教育的原因。只有用系统理论的观点、以整体论的方法,在合适的系统下思考,才能获得对素质教育提法的真正意义的理解,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正常实施奠定基础。
二、素质的评价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或方式让个体得到合适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个体具有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综合已有的一些讨论,我们认为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以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为目的;(2)加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其他素质,提高他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3)要注重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应尊重个性的发展,不能进行一刀切式的教育,要注意引导;(4)不同教育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特别在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应该提倡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更高级的受教育阶段做好准备;(5)加强教育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7)优化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工作中会涉及到评价问题,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提高,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就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优化。例如发现某教育方式比其他方式能更大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采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主体、特定的客体、特定的方式下进行的,涉及到环境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教师个体因素、协调程度、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过程,不能完全确定其他条件不变而单单讨论教育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即使在不考虑环境影响,学生、教师同质等假设条件下,也会涉及到如何判断学生素质是否增强的问题。
如前所述,素质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很多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侧面,而这些侧面又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相互比较,因此很难量化,所以对整体素质并不能给出一个完全的直接评价指标。通过教育,知识、技能被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良好品质,它无处不在却又是无形的,这种内在的品质只有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未来的发展中才会显现出来,我们无法在现在就预知个体在将来的贡献,不能对学生的素质做出直接的全面评价。我们很难建立一套对素质教育的完备评价机制,但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大致的评价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呢?
对于一个包含多个相互作用的子部分的复杂属性,完全的评价是很难做到的。例如,我们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每个产业中又分诸多部门,生产火柴的厂家、修理汽车的公司、餐馆中的服务人员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整个经济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量,这些变量之间又以非线性方式耦合在一起,构成了经济的复杂系统。因此对于经济完全彻底的直接评价是没有的,只能采取间接方式,用某些可以得到的量生成一个指标,而这个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系统的整体情况或我们关心的问题,这是可以做到的。目前,经济学家一般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另外一个例子是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份额,这个简单系数已被广泛应用于衡量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越富裕。复杂系统的复杂属性一般不能直接衡量,只能采取间接指标的方法。问题是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
考试成绩实际上是这样一种间接评价指标,因此长期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小学还是大学,在国内还是国外,考试都被视做是一种最简单而相当有效的手段,以评价个人的受教育成果,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而这与个体在将来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确实有紧密的联系,并大致为正相关关系。在一些情况下,考试成绩确实能大体上反映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刻意追求考试分数的时候,分数能大致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这实际上也是考试这个手段历经如此长时间仍能存在的理由;但如果在升学和其他利益的驱动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关注如何取得更高的成绩,不进行解题之外的其他训练,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等现象并逐渐普遍化,这种情况下,考试成绩就不再是一个合适的对个体素质的评价指标,而应该寻求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产生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过度强化使用。在我国,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考试成绩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唯一标准。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价用考试成绩,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也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这种评价结果往往直接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利益挂钩,为获得更多的利益,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只好抛弃其他方面,专注于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这就带来了诸如学生“高分低能”和老师搞“应试教育”等弊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素质的唯一评价标准是不合适的。实际上,人们也认识到这种评价机制的缺点,并在其优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综合素质测评在高等学校的推广运用,并且一些中学和小学,也进行了初步尝试,例如某些小发明家和获得一些竞赛奖项的学生,在升学考试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分等。
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优化并贯彻新的评价机制,不能继续单一的考试评价。如果表面上号召培养学生素质,而实际上依然采用分数决定一切的升学就业评价机制,那么在升学和社会就业等利益的驱动下,素质教育最后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2]眭依凡.基础教育转轨与高师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1).
[3]吴言明.感悟: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传统之精髓[J].中国教育学刊,1997(1).
[4]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5]程利国,林彬.皮亚杰建构主义动力学模型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高岩.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J].成人教育,2005(1).
[7]丰捷,杨光,孙献涛,戴自更.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N].光明日报,2002-03-13.
[8]萧宗六.我的治学之道(十三)对“素质教育”质疑[J].中小学管理,2003(2).
一、坚持党系统和团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年来团委坚持学习党的前沿理论知识,认真完成学习笔记,提
高政治素质。同时,团的理论知识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组织团委人员从报纸,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加强学习团的基础理论知识,紧跟时代主旋律,为以后培养适合企业的学生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加强团委常规工作
1、统计在校学生在册团员数量,组建各班级团支部
2、发展新团员,用严格的组织程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3、收缴团费
三、深入开展德育教育
1、12月初校团委按照团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我校本校区千余名学生听取了中华优秀文化讲师团解读弟子规讲座。受益匪浅,感悟颇丰。团委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开创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
2、12月中旬,为了全面贯彻中等职业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的教育方针,将中华优秀文化讲师团走进xx校解读弟子规讲座加以延续,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团委举办了以“孝”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学生踊跃投稿,用心感悟孝的真正含义,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XX年,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前任团委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团委有序开展了各项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团的基层组织还较薄弱、团青工作的层次水平、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等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加强等。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将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理论学习,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广大青年学生服务。XX年团委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持“党建带团建,双建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三、以德育教育为主线,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通过活动,增强共青团员组织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