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IT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转移;联想

一、引言

近年来,知识管理的经验证明,组织的学习和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合作伙伴和同一市场的竞争者、销售商、供应商等,而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分享可以极大地影响组织的绩效增长,也有利于组织的创新成长,使组织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如果能够理解和充分利用知识转移的实质过程和一系列影响转移过程的变量,进而将知识管理运用到整个企业运行之中,这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因此,国内企业有必要将组织间知识转移的需求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过程来重视。

国内的大多数中小IT企业在软硬件的开发和系统项目中普遍出现的质量不高、进度延迟、成本透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因此,IT企业需要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实用工具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本文基于IT企业的特点,从知识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浅谈IT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知识管理的模式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其基于活动的知识管理方法(ABKM: Activity BasedKnowledgeManagement)是首先建立起流程体系,针对流程中的每个活动,有效完成这个活动,再找出支撑每个活动有效完成背后的知识,形成知识地图,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二)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知识数量越丰富、知识质量越高、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势能就越高。在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

三、 IT企业的知识管理

(一) IT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因

在IT企业中,项目管理是指将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技术、工具等运用到项目的所有活动中,以实现项目需求。实践证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步骤都会有一定的重复性,这在IT项目的实际运行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向明言知识的转化。IT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转化状态。

近些年来,IT企业快速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的IT 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发展势头,但是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分析这些企业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是有些IT企业从创立之初就没有针对IT企业的特点和特定要求来构建,而是按照一般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这些最初的定位失误就是企业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主要原因。

企业已有知识和技术的组合构成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经济的主导形态逐渐成为知识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变成某种信息过程。推进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有一点就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能否与企业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企业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和利用各种知识。IT企业由于其不同与一般企业的特点,再加之其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使得其技术创新活动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和关键。

在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指导下,现在IT企业的组织者和员工必须高度认识和研究IT 企业的现有特点,根据IT企业各自不同的发展要求进行企业管理流程的改进和知识流程的再造,遵照IT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构建动态变化的组织结构,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和组织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各种知识实现不断整合会形成企业新的学习曲线。

(二)IT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IT企业的基本特征

知识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必定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而IT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要准确了解IT企业的知识管理核心,首先需要非常准确地去理解IT企业的基本特征。

首先,现代的IT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IT人才的竞争上,IT是否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另外,IT企业是一种将高新技术转化成产品、快速形成市场的企业,因此新技术是时时刻刻需要的,并且需要把这些技术最终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专业IT人才。因此,IT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是多种不同知识综合集成的平台。

其次,IT企业内部环境的多变性、信息的高度集成等特点,决定了IT企业是一种具有学习型、创新性的组织。在现代经济模式越来越演化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形势下,学习活动可以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IT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

再次,IT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短,组织成员流动性强。IT企业的产品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导致了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也不断加快。IT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柔性,其内部的成员容易流动,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以及时更新组织的知识体系,储备新知识,另一方面却又容易造成组织既有知识的流失,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IT企业融合了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IT企业出现跨组织合作的趋势。

2.IT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管理动态性。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IT企业中的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相关IT技术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缩短,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也不是很高,员工流动性大。所以,企业要根据当前的科技和市场环境,对知识流程再造和组织的知识结构适时地进行改造,使组织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迁。

(2)管理技术化。IT企业不仅在知识方面高度密集,而且相关技术也维持高水平,对企业的信息化也就成为知识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使员工之间的知识能得到共享,从而在已储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而现今的网络技术不仅能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自由地共享,而且能够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

(3)知识可编码性强。技术创新活动包含知识的产生、创造和产品的产生,知识的产生和创造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难言和明言知识的转化,这便是知识管理的重心。对于IT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说,根据软件工程学规则,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就是一个典型的软件组织知识管理框架。该框架将IT企业的所有过程都视为知识过程,其目的就是把“想法”变成机器可执行的代码,这一过程便是编码过程,这是IT企业知识管理不同与其他企业的突出特征。IT企业使用统一的项目集成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进而降低企业整体的管理成本。

四、IT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建构

根据IT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特征,构建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创建企业知识共享渠道

企业自身不能创造知识,企业成员的知识成为企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企业应该创建员工之间分享知识的便捷渠道,使企业成员个体之间能自由地相互交流,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知识储备。

(二)增加知识的生命周期

知识的生命周期涵盖从知识的产生到消亡的一系列环节。对于IT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短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更加快速,所以更应该快速高效地利用知识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并将知识的创新传递下去。

(三)注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构建、组织流程再造(BPR)和知识流程再造(KPR)

知识的管理来自于个人有效的学习,但是只有个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个人学习能力的简单叠加,需要在企业之中创造人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学习型结构。对于不同人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制定更加细致严谨的规则,约束人们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从企业知识的产生来看,企业的知识流程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不同的流程之间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为了能有效地在企业边界和个人边界之间流动,企业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库的知识,有必要时要重新构建企业的知识流程。联想的知识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上升到知识管理的层次,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引入自组织智能管理模式(SOIMP),它是面向建设项目的一种统一工作平台或系统的工作方法。从管理系统获得、处理项目信息和管理系统动态特征的分析展开思路。选择岗位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并将其作为项目和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过岗位的相关属性进行刻画和表述。在自足者处理完项目相关信息之后,将项目转化为可以量化描述和研究的数学系统。在系统层次上分析管理模式的自组织机理,即对管理系统在对建设项目信息的捕捉和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运动特征和规律的研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IT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难言知识和明言知识的转换,从而统一整合为组织知识。IT企业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相关企业知识管理的特性也区别与其他企业。在现存的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企业中确定恰当的知识管理模式,对于强化企业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自主性,对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慧.联想知识管理――落地成金.电子商务世界,2004(10).

[2]秦鑫.联想:知识管理的践行者.企业研究,2009(12).

[3]赵雪峰.IT项目中隐性知识转移方法及转移绩效的衡量[J].经济论坛,2005(18).

[4]汪应洛.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03).

[5]雷培莉.论IT行业知识型员工管理[J].管理在线,2008(11).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所谓的会计管理就是将会计以及管理进行融合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会计管理就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方法。在会计管理当中应用了一系列的科学的方法,在企业当中进行日常的核算、计量以及分析等,这样能够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非常可靠以及有效的内部信息作为其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现在的管理会计已经不是单纯的管理或者是会计了,他突破了传统会计的模式,增加了有关行为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理论,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管理会计在企业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一个企业当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企业经营决策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地位

在现在,世界上的主流的学派都是人为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获取企业当中的会计信息的时候通常都是需要以货币计量的方式来反应企业整体的历史以及各种信息。这方面的信息在企业中都是财务会计来进行提供的。但是如果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想要获得会计信息,就需要以货币或者是非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企业分支机械或者是企业整体的未来信息。这方面的信息一般是由企业当中的管理会计来进行提供的。所以管理会计并不是独立与财务会计之外的另一个学科,而是财务会计这一学科的进一步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的发展。

(一)同时兼顾全局以及局部

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管理的时候,财务会计通常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资料进行收集以及整理的,这样能够用概括性的资料来对企业进行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包括了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的成果等方面。但是在管理会计方面却不仅仅是通过整体方面来对企业当中的资料进行收集以及管理。管理会计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需要同时的兼顾企业生产经营当中的全部以及局部这两个方面。在管理会计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及计划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从企业的全局进行布置,使各个决策以及计划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协调以及配合,不能每个部分单独进行管理,会导致企业各方面的配合不协调,导致策略的失败。仅从全局方面来做出决策以及计划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计划以及决策进行具体化,将企业的决策以及计划当中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部门,以指标的方式来进行负责,要求每一个部门都要完成自己负责的指标,承担起自己部门在这个计划或者是决策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同时兼顾了企业的局部以及整体这两个方面。

(二)面向未来

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比较的倾向于对现在已经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反应,但是管理会计不是这样,管理会计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服务,就不能只着眼于现在以及历史过去,就必须要勇敢的面向未来。决策以及计划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实现决策以及计划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预见性,需要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做出预测,在做出企业管理的决策或者是计划的时候往往都是需要从很多的可能性当中进行选择,这就需要丰富的资料,能够对这些可能性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大的经济效益有一个科学的预测。管理会计中的面向未来并不是意味着放弃了过去,在管理会计当中既需要使用企业当中的各种历史数据,有需要使用各种科学的预算数据,只有根据历史数据以及科学估算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对企业未来的管理经营制定更加合理试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质意义的计划以及决策。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会计在企业当中的最终目标还是需要服务与管理的,与企业中的财务会计进行比较,现在的管理会计在企业当中能够发挥出更加广泛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任何一个行为或者是一项决策的做出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也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报酬与风险是共同存在的,并且是成正比的,报酬越高的时候往往也就代表着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而且风险如果足够大的话就有可能会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在风险管理当中主要就是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做出决策,所以说必须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管理会计当中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的分散,所谓的投资组合,就是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并不是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单一的金融或者是实物资产当中,这样的投资组合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最优的投资组合,也就是说在一定的风险程度之下通过最有投资组合来获取预期的最大利益。企业进行最有投资组合的选取时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将所有的可能进行选择的投资组合列出来。第二步就是将各个可能的投资组合的期望值以及方差计算出来。第三步就是将各个可能进行的投资组合的加权期望值以及协方差计算出来。第四步就是将上面两步当中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取出最佳投资组合。

(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以及经济信息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对市场动态进行了解,根据市场当中的经济发展动态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措施进行改变,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经济信息作为依据,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出决策。管理会计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提供足够的财务数据以及经济信息,能够满足经营管理者对于这方面信息的要求,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决策。

(三)帮助企业进行人员管理

企业的经营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财物互相配合。现代的管理会计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法方面的信息。随着现在企业的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完善,需要对企业当中的内部管理进行强化。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且能够使得企业当中的内部管理变的更加的合理。

四、结语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第一,绩效管理的定义。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广泛运用的一种以开发人力潜能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它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所规定的职责履行程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将评定结果与分配、晋级、人力选拔挂钩;通过绩效考核指导企业培训计划和下一步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绩效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物,它首先是管理,管理的所有职能它都涵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因此,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管理者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几个重要的构件:目标与计划、辅导与教练、评价与检查、回报与反馈,仅盯住系统的一个构件,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而在实际达成的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期望员工完成的工作目标;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以明确标准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工作绩效如何衡量,即绩效标准是什么;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提前排除或寻求排除的办法。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通过目标、辅导、评价、反馈,重视达成结果的过程。

两大循环过程表明,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在绩效管理中投入的精力应该是最少的!即不能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评价,更不能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件孤立的工作,它不仅反映过去的绩效,也预测未来的绩效;是与管理者日常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与员工发展、绩效改进、组织目标、薪酬管理等工作紧密联系的,对于绩效管理,摩托罗拉有一个观点,就是企业=产品+服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由此可见,绩效管理在摩托罗拉公司的地位的重要性。

摩托罗拉将绩效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管理的层面,给绩效管理下的定义是: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和主管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就下列问题达成一致: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员工所做的工作如何为组织的目标实现做贡献;用具体的内容描述怎样才算把工作做好;员工和主管怎样才能共同努力帮助员工改进绩效;如何衡量绩效;确定影响绩效的障碍并将其克服。

从这个定义里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绩效的提高,而员工绩效的提高又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这同时也将绩效管理的地位提升到了战略性的层面,战略性地看待绩效管理,战略性地制定绩效管理的策略并执行策略。同时定义还特别强调了员工和主管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种改变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而是更深层次的观念创新,给了员工更大的自主和民主,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管理者的思维。

第二,绩效管理的定位。企业的绩效管理不是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方案是管理方案而不是考核方案,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绩效 考核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企业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通过绩效管理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改善,从而推动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绩效考核的目的,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体现薪酬的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用于确定员工的晋升、奖惩和各种 利益的分配。

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指标的产生和绩效的考核监控。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绩效考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绩效管理的全面内容。

第三,绩效管理的管理机构。绩效管理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载体,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中枢,传统的国有企业在组织绩效管理工作时,往往是党政工团和职能部门一起参与,考核内容抽象而片面,导致考核时间冲突,考核内容重叠,考核过程形式化,且政出多门。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绩效指标的信息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处获得,也往往会需要不同的主体进行分析和改善。因而,只有让对该项指标最有发言权的主体对其进行管理,才是最为高效的。指标关系与管理关系保持一致才能够产生高效能。所以,在绩效责任的分解和反馈过程中,需要设定顺畅的管理关系,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第四,绩效管理的流程。设定绩效目标与员工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记录员工的绩效表现形成必要的文档记录年终的绩效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的诊断和提高。

第五,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路线:梳理公司战略定位,明确战略目标;梳理公司主要业务流程、部门职能、关键岗位职责;绩效管理的基本策和管理框架;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目标绩效管理子系统接口;沿主要业务流程和职能职责选取关键岗位KPI,并设计标准和权重;生成绩效考核表和目标任务书;通过培训让各级经理掌握方法;各级经理签订目标任务书,进行实际运用。

第六,部门绩效管理子系统。作为公司和员工之间绩效管理承上启下的关键层面,部门绩效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其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和管理过程。目标体系包括部门定量指标体系和部门定性指标体系。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监控、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四个环节。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改制上市;计划管理

在石油企业上市以后,石油企业的营运模式和经营方式都会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结合,运作也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而是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怎么对自己的管理制度进行改变,如何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石油企业计划管理模式,成为石油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 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铺垫,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前先拟定好的措施和步骤。

1、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经济现在在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深入,让市场上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企业公司,要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动力,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计划的管理,制定科学准确的计划、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然企业会因为缺乏发展目标和动力遭到社会的淘汰。

2、公司发展策略的改变,上市之后公司的股东不会把发展眼光定在短期,而是更加注重长期的发展。所以公司的上市会导致发展目标的改变。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的制订,就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为确保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必须加强中长期计划管理。

3、虽然公司上市后是依据市场规律运作的,但是依然不可以忽略计划的重要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先制定好生产的计划,然后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地依照计划进行生产活动,这样在科学有效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生产活动,才可以让企业保持竞争力,获得发展空间。

二、 建立与改制上市相适应的石油企业管理模式

1、在资源采集开发工作上,油田采集分公司应该把资源作为长期发展计划的目标。石油企业是资源的开发挖掘业,自然维持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就是资源。石油企业对于资源的计划定位应该要用最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加强以资源为目标的跨地区发展计划管理,用最低的成本进行对资源的开采,改革更新勘探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石油企业在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应该要从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进行开发和研究。第一种情况要是企业勘探能力水平不高,但是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外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对地区的勘探开发,共同获取发展的资源,增大企业的实力。第二种情况是当本地区的资源发展前景不乐观,应该要积极地往国内资源发展前景良好的地区进行开拓,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和自身的素质。扩大资源的战场和视野,扩大企业的资源拥有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是充分借助世界全球化的趋势,积极与国外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开发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与他们进行合作的勘探和开发,寻求多方面的发展途径。

2、借助存续公司来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跨行业发展计划管理。在石油企业进行改制上市之后,一定要进行思想的解放。企业要对自己内部进行充分的解体,以行业来划分并且进行重组。存续公司的计划管理重点可转向优化投资结构、优化资产存量,使资金投向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资产作为计划管理的纽带,对部分资源接替难度大、队伍和生产负担大的石油企业进行计划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鼓励企业往新领域探索,寻找新的发展支点和动力,实现减员增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而存续公司在企业运用小部分资金来盘活资产存量的工作中,对所属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对有发展前景、先期投入较大,因资金和技术等影响效益欠佳的厂点,应从长远利益出发,给予适当的资金投入,扩大规模效益。

3、实现以项目为主线条的全程计划管理,石油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特大型的工程项目,所以项目的效益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企业计划管理着眼于项目的效益,严格把好项目立项关和项目设计审查关,真正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搞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除了做好项目前期的设计计划工作以外,在工程的中期企业的监督工作也是不能轻视,企业要根据市场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修正计划的指标,让工程可以达到工期最短、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效益最好的最理想效果。

4、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管理。在重组改制之后,企业中的因素都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上市之后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管理。

第一是对产出投入进行测算。企业传统的先干后算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合改制上市的需要,应该要改成先算后干,要在计划中确保产出大于投入,项目的效益要排在第一位。

第二是对生产经营作出全面的计划管理。全面的计划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计划方式。在纵向管理上,分别是由生产阶段计划管理,拓展为勘探风险计划、资源计划、开采计划、炼油计划、销售计划、财务利润计划管理等这几项管理构成的;横向的管理主要是改变原来的原油单一生产计划,要将其扩展成全面计划管理,包括企业的发展计划、资金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成本计划、市场开拓计划、股票增值计划管理等。

最后企业应该把握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企业要在短期目标的执行之中结合市场的具体要求,不断对公司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调整,确保长期目标能够实现,获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含义

企业风险管理应视为一个持续的执行过程,紧密结合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之中,通过企业的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协作执行,其理念及制度应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为每一名企业员工所熟知和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使一切风险都处于可控状态,为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企业的风险管理通常分为八点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协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其内容包括:

1.内部环境识别。所有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均是以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了企业内部环境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的框架及规则。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的认知,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及经营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展业务活动,并且准确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及时应对。

2.制定经营目标。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时,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任务及预期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设计,从而确保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并切实将相关目标分层分级地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

3.企业风险评估。管理人员在评估企业风险时,应当从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周密考虑,并且结合企业即期的经营战略及经营目标进行具有战略眼光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4.经营事项评估。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多不确定性,这些现阶段结果尚不明确的事项可能会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甚至二者同时并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这些不确定性予以识别和评估,认识到事项的负面影响即是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必须尽早识别和评估,并预先制定出应急措施。

5.风险应对方案。面对风险的发生,风险应对反应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及转移风险四种,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当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反应方案,从而确保将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

6.风险控制措施。当风险应对反应方案开始执行时,制定正确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确保反应方案遵循正确的流程得以有效执行。因此,控制措施应当针对企业的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全面制定和落实,其要素包括规范的应对政策及对政策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操作章程。

7.信息获取及沟通。企业应定期对来自内外部的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并通过固定的格式予以保存和传递,从而帮助企业员工正确执行自身职责,并提供执行结果的参考和评估。此外,还应当保持沟通顺畅,包括企业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纵向沟通,各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信息交换。

8.风险效果监控。企业应当及时对风险管理要素有关内容的合理性和完善性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风险管理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其方式可采取持续性监控和个别要素评估两类。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其内容包括控制目标设计、控制执行、执行评价、目标改进等多个环节,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信息反馈,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当前自身运营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对自身带来的机遇及影响。

企业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及时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补充。而内部控制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执行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完整性进行系统的审核、检验及分析等工作。其作用主要包括:

1.确保企业管理的完善性。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顺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节,以便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一要求便需要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的评估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和漏洞,杜绝营私舞弊,改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目前,审计已经发展到抽样审计的高度,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评估,能够依据评估结果明确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寻求最佳审计方法,使审计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充分发挥审计的重要职能。

3.提供各方决策依据。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公布后,除了企业自身之外,有关部门均能据此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评价,了解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性、运营合法性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下一步的行动决策。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2004年,COSO经过4年的研究之后,在之前《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理论的基础上了《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执行标准和依据,在这一新的理论中,全面风险管理增加了三项内部控制目标,以及相应的管理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趋融合趋向。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