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和谐 融洽 民主 快乐 激发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功夫、花大力学这门课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了。所以,我注重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例如: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必须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活跃数学教学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共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听下去,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说一个幽默笑话、一则故事,或让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总结,自由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搬课本的例题讲一遍和做一两题练习就算是教学了,要善于利用教学用具、直观教具如图片模型等来进行教学。教具和教师的讲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给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些古今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介绍他们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个没有求知欲、学习不主动、懒于思考、不会问的学生,也就无创新可言。提问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妙,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数学的定义和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定理和公式是怎么得来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还能深层次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个“为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民主和谐的活动,要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让问题进课堂,切实变革发展学生智能的行为方式。

四、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语义分析;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意指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传授给本科生或研究生。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通常有两种途径:(1)经验归纳法,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已经获得的知识集合中选择出若干,认为这些知识应该归属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且将其结构化与系统化。(2)概念演绎法。追问“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确切含义为何,由此联想其涉及的主要方面,概念推演形成的轨迹即是知识体系。两种方法的结论应是一致的。就实际操作而言,前者的主要环节是“选择知识”和“搭建体系”,而“选择什么”和“搭建成何样”就与研究者的偏好相关,常出现观点相左的情形;后者的主要环节是“明确语义”和“语义延伸”,能被称为概念的东西总是成熟的,即已有大量的先前研究,对此人们的分歧较少,而从概念出发的语义延伸又是遵循演绎逻辑的,由此而得的知识体系就易被公认。

本文的研究采用概念演绎法,具体的讨论依层次递进展开,首先明确“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文语义,其次讨论该语义涉及的关键概念之内涵,进而合成这些关键概念的具体内容,继之概括“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最后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2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语义

尽管有逻辑上的先后,“科学”与“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并列的两种人类文化活动。“智能科学与技术”就应被分为“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

智能是某种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表现的行为。这种具有智能的行为主体目前(也许永远)只有两类:生物(其中主要是人类)和机器。若以人类代表生物,智能就有两种表现形态,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后者是对前者的模仿与延展。

科学是为了获得所考察对象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依据某种原理设计制造各种人工系统。由此,“人类智能科学”、“人工智能科学”、“人工智能技术”是无歧义的,而“人类智能技术”就不成立(确切地说,是间接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基于上述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语义由三部分构成,“关于人类智能的科学”、“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学”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根据惯常的教育与研究分工,前者是心理科学领域的重点所在,后二者则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目前国内所开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大多属于理工科本科,其侧重所在自然是“人工智能”。

支撑着“智能科学与技术”及其三部分构成的关键概念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推演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

3 关键概念的剖析

3.1 “智”对应于Intelligence

汉语中的“智”是“知”的后起字,而“知”是“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指认识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知”添加了“曰”即为“智”,再清楚不过,“智,知而道出也”。智,就是人们日常口语中的“知道”。

英语中的Intelligence源于拉丁语的动词intellegere,意思是to understand。而intellegere是inter(interl与legere(to choose)的合成词,故它所表达的是“在推理基础上的理解”。

可见,汉语的“智”关注知识(识,知也。《说文》)及其共享;英文的Intelligence则强调知识及其可靠来源。有所差异并不妨碍将不同文化系统中的这两个概念对应起来。

3.2 “智”的派生词

尽管语义十分贴切,却不可将Intelligence直接汉译为“智”。在现代汉语中,单字形式的名词一般不用于表达抽象概念,因为单音节的高频率使用在言语交流中难以通畅顺口。通常都是采用双字形式的名词。“智”需要再添加一字。处理的办法无非两类,同义重复或附加意义。前者生成的是“智慧”,后者得到的是“智能”和“智力”。

智慧之“慧”,一方面与“智”同义(知或谓之慧。《方言》),另一方面又与佛教名词“般若”(Praina)相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佛是高深至上的,这样,智慧的真理性就毋庸置疑。作为汉语词汇的“智慧”固定下来之后,除了与英文的Intelligence相对应,还与英文的wisdom(wise“聪明的”+dom“性质或状态”)相一致。更重要的是,wisdom就是希腊语的sophy,由此构成了philosophia(英文philosophy)。“智慧”连接着中国的佛教(与中国哲学相通)和西方的哲学。智慧是哲学层面的。

“智能”和“智力”都是“智的能力”的简称。推敲其中的意味饶是有趣。作为物理学概念的“能”和“力”,二者是一种源流关系,因而在汉语的习惯中,“能”更本质,“力”则外显,暗含着有高下之分。这样,智能有“智能人”、“智能机器”、“智能科学”等,智力则是“智力游戏”、“智力玩具”、“智力商数”等。层次的感觉是明显的。智能和智力是科学层面的。

“智”的派生词最常用的有三个:智慧、智能和智力,它们均可英译为Intelligence,但在汉语中分别属于三个层次,即哲学领域、科学领域(较高层次)和科学领域(较低层次)。

3.3 关键概念的文化比较

将与“智”相关的中文概念和与Intelligence相关的英文概念进行对比,可看出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与差异,有助于更深刻明晰地理解“智能”的语义。表1是基于英语概念的文化比较。从中可见,“智能”较高于“智力”在西方文化中表现为对现在分词的偏爱。

表2是基于汉语概念的文化比较。英语的Intelligence可以笼统地表示汉语的“智、智慧、智能、智力”。现限定“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是一项科学研究(即不考虑“智慧”),再用“智能”作为“智能”和“智力”的统称,这样,“智能”就成为将要继续讨论的唯一概念。

3.4 智能之“能”

前已阐明,智能就是“智的能力”。这种能力究竟为何,学者们曾有过大量的讨论。其中一种通俗简洁的表述 被包含于后者之中。在人工智能中将二者分开,缘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针对的是自然界,后者则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推理”是生命体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学只有两个分支:机器感知/发现理论(派生于人的认识论)和机器推理理论(基于人脑推理理论的讨论)。

(4)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第3.6节说明,技术就是应用手段、技能和方法设计与制造人工系统。图4模型所示意要设计与制造的人工系统只有专家系统和机器人。所以,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专家系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

(5)基于现状的人工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调整。前面将“机器感知”和“知识发现”归于科学范畴,其根据就是因为它们均是客观存在。然而,现在的“机器感知”还非常简单,对于诸如表情、语气等稍微复杂的客观现象就无能为力:“知识发现”也主要依赖于基于语法的关键词匹配,而对于如何有效地理解语义特别是语用还差得很远。鉴于如此现状,将“机器感知”和“知识发现”归于技术更合适一些。

(6)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集成上述的观点可得图5所示的知识体系。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辞海》),本身就是知识体系。技术包括手段、技能和方法,也是知识或知识指导下的操作。所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由两个理论和四种技术构成。

图5的表示是粗线条的。正是因为它没有将与“智能”有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全部罗列出来,才有了一个简洁的框架,以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和添加,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图景。

6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将图5所示的知识体系教授给本科生或研究生。学校教育总是以课程方式进行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必须转化为课程体系。基于图5所示模型、兼顾目前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特别是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率先开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的探索性经验,提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一种方案,见表3。

如表3所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应于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见图5),共六门主干课程:

(1)“脑与认知科学”。包括“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2)“机器学习”。推理是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机器学习包含机器推理,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认为二者同义。目前讲授机器学习的大学课程主要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是实现机器学习的一种方法)、“计算智能”。后者包括“模糊计算”、“神经计算”、“进化计算”,讲授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理论与方法。

(3)“机器感知”。包括“机器视觉”模仿人类的视觉、“计算机语音技术”模仿人类的听觉、“自然语言理解”模仿人类对语言与文字的理解。

(4)“知识发现”。包括“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前者在数据库中进行关键字匹配、在万维网上进行关键字匹配、在语义网上进行语义匹配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后者将信息组织到数据仓库中以便寻求信息之间的规律性关联即获得知识。

(5)“专家系统”。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多Agent系统。它们是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的实用型信息产品。

(6)“机器人”。利用机器来获得身心的解放与扩展是人类的梦想和永远的追求。拟人机器的设计与制造涉及诸多学科,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只能讲授一些基础概念。

可以将整个“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看作是一个对知识进行“输入一加工一输出”的结构。由表3可见,与知识输入有关的是“机器感知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与知识加工有关的是“脑科学理论”和“机器推理理论”;与知识输出有关的是“专家系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分工专门研究知识输入、知识加工、知识输出,就构成了其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知识处理、智能理论与方法、智能系统与应用(如表3所示)。

7 结论

(1)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智能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总称。技术的标志是用于设计与制造人工系统,因而“人类智能技术”并不直接存在。

(2)“智能”是“智的能力”的统称。中文的“智”之本义是“知而道出”,与英文的Intelligence(本义“推理基础上的理解”)尽管侧重不同,仍被认为语义相等。现代汉语不习惯单字形式的概念,“智”便有了三个常用派生名词“智慧”、“智能”和“智力”。前者属于哲学概念:后二者属于科学对象,是“智的能力”的两种不同简称,亦有层次高下之分。在科学领域,“智能”通常涵盖“智能”和“智力”。

(3)智能科学是指,认知智能事实、归纳智能规律、总结智能理论。

(4)智能技术是指,设计与制造人工智能系统的手段、技能和方法。

(5)智能(intelligence)应该是“能智”。即能知、能日、能推理、能理解、能应用。

(6)智能是以知识为主线的三个环节的序贯过程。智能表现为知识在知识获取、知识推理、知识应用三类活动中的定向流动和逐级提升。

(7)智能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知识表示。人类智能的知识表示是在文化传承中自然实现的,而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则依赖于专门的人为规定。这样,智能的内容就有四个部分: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推理、知识应用。

(8)智能最简明最本质的定义是:知识+推理。人类智能的特征是,知识用自然语言表示、推理在人脑中进行;人工智能的特征是,知识用机器语言表示、推理用机器实现。

(9)人类智能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感官感知、信息检索、人脑推理、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执行。

(10)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与延伸,其主要内容也相应有五个:机器感知、知识发现、机器推理、专家系统、机器人。

(11)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由两个理论和四种技术构成。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涉及关于人类智能的科学、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具体有脑科学理论、机器推理理论、机器感知技术、知识发现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机器人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技术;信息技术

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经过近20年的坚持进取,我们已经在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有了良好发展。在信息技术中融入数学技术,这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应时代要求,国家和高校应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

一、数学技术

数学技术被欧洲工业数学联合会定义解释为数学模型的技术以及能给出定性和定量回答的技术。之后人们使用数学计算技术替代了这一术语。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对数学技术的应用是关于数学技术较早的记载。他通过应用数学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杠杆原理等,并在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现在的科学领域里,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理论研究之间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确,数学工程技术、工程数学、控制性理论、运筹学理论等的研究界限也越来越少。当今的数学科学正在致力于其技术的形成,并将自身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放到了主要位置。

二、信息技术

1.信息的概念

从哲学层面来看,信息是事物的属性之一,是其运动的方式与所处的状态,它与物质的概念范畴是并列的。从信息论的层面来看,客观世界可以由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

从科学层面上来看,与消息的概念有所不同,信息是消息的内容,是其核心部分;信息也与信号概念不同,它是承载于信号上的内容;信息与数据也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信息可以使用图像或文字来表达,而数据和图像、文字是并列概念,都是信息的一种记录形式。

2.信息技术

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从开始发展到如今,其与数学理论的结合应用已经成为了科研和应用方面的主流。在滤波、解码、编码、信源等方面,都使用数学方法对其概念进行了定量度量和数学描述,由此促使信息技术走入精确定量时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研究信息的处理、分析、存储、传输、获取、产生等为研究方向的信息技术学科。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融合

1.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本质

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融合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学科。计算科学包括对数值计算方法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对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研究。而信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利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获取。在信息利用方面,主要技术是控制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主要技术有计算技术和信息表示方法等;在信息传输方面,信息安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在信息获取方面,主要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与计算科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将侧重于信息表示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目前较为完善的密码技术和遥感技术,都为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未来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上,技术应用的对象或许不再只是流数据或报数据,而是灵感和思维,实现机器与人类思想的对接。所以,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和探究上,人类需要不断拓宽思想、开阔思路、大胆想象、踏实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自动化技术、信息系统工程学、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信息论等相关科学的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在不断进步,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人类、生物、机器的信息的控制、利用、处理、传输、变换和采集等,还包括对各种信息控制设备和信息机器的研制,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人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提升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也提升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前景

上世纪90年代,信息与计算科学被归属到数学专业中,旨在研究应用现代计算工具解决工程与科学问题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对信息进行有意义的挖掘、提炼和分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对信息进行这一系列处理的过程中,需大量应用统计分析、计算数学等方法,亟需在信息处理、加工和传输方面具有专长的人才。

我国在全国大多数高校中都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这方面能够有力反映出我国对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高校中设立该专业,有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数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革命不仅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还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开创了光明前景,信息技术和数学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是刚刚起步的新兴专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得到社会、政府及高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宋广华,刘慧.普通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1):117-118.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ocuments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 of accounting, including naturality, sociality, technicality, science property, system property, information property and behavior property. Yet there isn't the document researching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belongs to which type of technology. The document summarizes the conception of technology, considers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doesn't belong to narrow sense technology, but belongs to broad sense technology. The document analyses the profit directionality of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The document also discriminates between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and the accounting approach.

关键词: 广义技术;会计技术;会计方法

Key words: Broad Sense Technology;Accounting Technology;Accounting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F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45-02

0 引言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乔治·O·梅在《财务会计》中明确指出:“会计是一门艺术(art),而不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的、多种用途的艺术(art)。”[1]①朱培英认为:“新时代的会计概念可以理解为:“会计是商品经济社会里处理财务信息和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经济的技术。”[2]近现代以来,会计的科学性、信息性、系统性等属性日益突出,但会计仍然具有鲜明的技术属性和丰富的技术内容。然而,鲜有论者探讨内涵丰富的技术如何包括会计技术,会计技术的特性及其与会计方法的区别。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明晰技术与会计技术的逻辑关系。

1 从广义技术到会计技术

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总结西方学术界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时指出:“技术的现有解释多种多样,如把技术说成是‘感觉运动技巧’(费布里曼提出)、‘应用科学’(本奇提出)、‘设计’(工程师们自己提出的)、‘效能’(巴文克和斯考利莫斯提出)、‘理性有效行为’(埃卢尔提出)、‘中间方法’(贾斯珀斯提出)、‘以经济为目的的方法’(古特尔—奥特林费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提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贾维尔提出)、‘适应人类需要的环境控制’(卡本特提出)、‘对能的追求’(芒福德和斯潘格勒提出)、‘实现工人格式塔心理的手段’(琼格提出)、‘实现任何超自然自我概念的方式’(奥特加提出)、‘人的解放’(迈希恩和马可费森提出)、‘自发救助’(布里克曼提出)、‘超验形式的发明和具体的实现’(德塞尔提出)、‘迫使自然暴露本质的手段’(黑德格提出)等等,这些解释在字面上都明显不同。但即使把这些都考虑进去,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定义,其中每一种定义──这样假设是合理的──都在技术的普遍含义上揭示了某些真实方面,但却又都是暗中运用有限的几个中心点。因此,关于这些解释的真假常常要看这个狭窄观点的排他性而定。”[3]247米切姆的这一略显累赘的综述也很不全面,至少没有涵盖东方学者对技术的不同见解,以及近几十年来新出现的不同技术定义,也未包括此后米切姆本人所给出的技术定义。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技术概念是对纷繁复杂的技术现象抽象与概括的结果,然而技术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使用混乱的基本概念。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它反映对象的特有或本质属性,由上可知技术的定义众多,这些定义可以大致归入狭义界定和广义界定两大类。

狭义技术界定有多种表现形态,国内 “有代表性的、新一代狭义技术定义,认为技术(Technology)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3]244这一狭义技术定义所给出的技术边界比较明确,即把技术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超出自然界。然而该界定把管理技术、社会调查技术、教育技术、会计技术等众多直接服务于主体精神活动和/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不是人工自然)的众多技术形态排除在技术概念范畴之外,不能反映人们对技术的普遍认识,从而使“会计是技术”成为伪命题。

在诸多广义技术界定中,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述习惯等出发,笔者更认同:“技术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围绕‘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主体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这里的‘序列’是指目的性活动的诸动作、目的、环节等要素,按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行列或样式,以及按时间次序协调动作、依次展开的程序。序列是技术的核心或灵魂,可理解为技术进化论者眼中的‘縻母(memes)’。实体形态的工具、设备等既是目的性活动序列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也是进一步建构新技术系统的预制件。这里的‘主体’限定,把技术与动物本能、自然运动机制等区别开来,体现了技术的属人性特点。”[4]28从其广义技术界定出发,王伯鲁认为除自然技术以外还存在人文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其中“社会技术以集团为中心,重在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转,全面实现社会的多层次需求。”[4]77会计技术以官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家庭等为服务对象,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等,表现为生产、存储、传输、分析、控制和利用相关经济数据信息。从时间上会计技术可分为古代(1494年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出版前)、近代(149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等阶段(郭道扬将会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历史演进分为四个阶段[5]);从工具形态分类可分为手工会计技术和工业会计技术(典型代表是电算化会计技术);现代会计管理系统从技术内容上可分为会计核算技术/方法(一般认为现代会计核算技术/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控制技术/方法、会计检查技术/方法、会计分析技术/方法、会计监督技术/方法、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技术/方法等,这些主要是现代会计技术的流程技术形态。而会计技术的人工物技术形态体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对内报表和对外报表)、储存会计数据的硬盘、软盘等。可见,会计技术是典型的社会技术。

综上所述,可列示图1。

总之,会计技术是以官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家庭等为服务对象,为实现经济效益等目的而形成的生产、存储、传输、分析、控制和利用相关经济数据信息的社会技术。

2 会计技术是一种“经济”技术——利润指向的技术

会计技术与生俱来即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密切相关,在经济行为中产生,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行为,具有鲜明的经济性。会计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发明和创造,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被改进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资金/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利润的追求。显见,所有会计技术均是 “经济”技术,近现代会计技术更体现为利润指向的技术,这是会计技术尤其是近现代会计技术的显著特征。如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杜邦系统分析法(The Du Pont System)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为解决企业集团的经营和投资问题于1919年首创的,该方法在实务界和学术界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末成立的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Stern&Stewart Co.)更是将EVA(Ec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注册为商标,成为EVA■价值管理体系的创造者和商标持有人,也是其最重要的推动者,从而使该体系在中外企业得以迅速推行。可见,企业等经济组织日益成为会计技术的研究者、创造者、推广者、受益者,会计技术的经济性不断增强。

3 会计技术与会计方法

历史地看,会计现象是逐渐从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中分离、发展而来的,相关的技术方法等逐渐拥有了技术的形态。如前所述,会计技术表现为流程技术与人工物技术两种基本形态,前者即会计方法,即“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所运用的技术方法”[6]。后者表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储存会计数据的硬盘、软盘等。会计方法是会计技术的一部分,是会计技术中“软”的部分,主要体现为程序、循环、惯例等;除了会计方法之外,会计技术还包括“硬”的部分,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储存会计数据的硬盘、软盘等。会计技术是属概念/上位概念,会计方法是种概念/下位概念,二者是属种关系。

注释:

①art;technology;skill;technique均可指人类在实践中的技巧,此处应理解为技艺。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杜兴强,章永奎等.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朱培英.会计基础理论与技术[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

[3]转引自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M].知识出版社,1987年.

[4]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M].科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验创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技术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条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材建设滞后。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关键字,在专业图书网站“互动出版网”中搜索,找到了78种,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关教材,大多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编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显然,这些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

(2) 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教学难度大。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这些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而信息安全技术较多涉及数学、物理、电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内容,这给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些理论知识要把握“够用”和“适度”的原则,做到“不求甚解”和“点到为止”,而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原理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内容量大面广,受高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实践难以开展,且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该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重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书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各个方面(见表1),包括可供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各章节都包含相关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的计算环境和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统管理与安全设置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对因特网进行的专题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信息安全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实践;熟悉标准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信息的专业网站,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物理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用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使用和设置Windows XP的安全机制,加深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熟悉Windows的网络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数据备份技术。包括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Windows XP的NTFS文件系统,掌握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文件和磁盘管理知识;熟悉数据备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领会备份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通过案例了解备份技术的学习和获取途径。

第3章:加密与认证技术。包括个人数字证书与CA认证、加密技术与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认证技术与MD5算法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电子签名法》及其关于电子认证服务的相关规定,熟悉CA认证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过程,熟悉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熟悉认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用Visual C++实现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实现过程。

第4章: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及Windows防火墙配置和网络隔离技术与网闸应用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防火墙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在Windows XP中学习配置简易防火墙(IP筛选器)的操作;熟悉网络隔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熟悉隔离网闸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网闸产品及其应用。

第5章:安全检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产品、漏洞检测技术和微软系统漏洞检测工具MBSA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漏洞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学习在Windows环境中安装和使用MBSA软件。

第6章: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与Windows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技术与Windows安全审计功能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学习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的访问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审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应用Windows的审计追踪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审计技术。

第7章:病毒防范技术。包括病毒防范技术与杀病毒软件和解析计算机蠕虫病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查杀和防范措施,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8章: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VPN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与工程和信息灾难恢复规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通过学习某金融单位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数据容灾技术和信息灾难及其恢复计划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灾难恢复规划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电子邮件加密软件PGP、Kerberos认证服务、公钥基础设施PKI、安全通信协议(SSL)与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和反垃圾邮件技术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PGP和MiniPGP软件的使用来实现对邮件、文件等的加密与传输,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认证的概念、认证协议,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内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知识,对案例进行信息安全的规划与设计,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档。

各章节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练习之间的难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3学生的体会与评价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经过多轮学生使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学生们积极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的肯定、对实验内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和体会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