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收征管总结

税收征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税收征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税收征管总结

税收征管总结范文第1篇

一、坚持学习,以过硬的综合素质胜任税管员岗位。

在工作中,我很注重学习,学习应讲“钻”劲。实践使我认识到当前的税务工作对业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在作好繁重的工作任务时,我会结合业务的需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我加强了对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学习,认真做好自学笔记,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坚持学以致用,认真履行职责,在工作中认真核对每一项数据,认真核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坚持以法治税,维护税法的公平正义,针对征管漏洞提出工作建议,做到以查促管、以管促收。我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服务性调研等方面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

二、服务到位,贴近纳税人做好服务工作。

片区内小企业比较多,企业会计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我专门编写了“办税事项操作要点”发给业务底子薄、能力差的会计作参考用;编写了“新办企业税务事项要点”以备作新办企业咨询用,不仅提高了企业会计业务水平,同时减少了企业办税事项的差错。我采取例会宣传、个别辅导的形式,及时为纳税人讲解税收政策和有关涉税事宜,督促纳税人进一步健全财务核算,如实反映经营成果,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今年,我和责任区其他同志一起举行税法解读会8次,及时宣传了税收政策法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依法纳税意识的提高。我还严格要求自己在与纳税人交往中做到自警自律,与纳税人保持正当的融洽的工作关系。多年以来,我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一直深受纳税人好评。

三、管理到户,片区征管质量逐年提高。

税收征管总结范文第2篇

(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2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90.4亿元,增长18.6%。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140.3亿元,比上年负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6亿元,比上年增长4%。财政收入虽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态势,但增幅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回落趋势。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下滑、落实减税轻费政策等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入增幅逐月明显回落。特别是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月,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当月同比出现负增长。但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大力组织收入,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减负政策,除个别市(区)外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算任务,鄞州(含高新园区和东钱湖)、保税区、象山等地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还保持在20%以上。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39.4亿元,增长18.4%。各级财税部门注重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0.3亿元,增长2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亿元,增长32.3%;医疗卫生支出29.1亿元,增长29.2%;环境保护支出6亿元,增长42.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6.3亿元,增长27.6%。

(二)税收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坚持依法治税,坚决不收过头税,地税部门全年共组织各项收入475.3亿元,增长18.6%,其中税收收入314.8亿元,增长16.2%。一是深化税源监控。加强经济税收的联动分析,强化对357户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平台作用,加强纳税人户籍和发票管理,积极探索与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的税源管理模式。江北、余姚、镇海等地对个体工商户参数系数法定额管理进行了调研探索。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加强与国税、工商、保监委等部门配合,加大对委托代征、无证户的管理力度,与国税部门联合评定纳税信用A级企业334户,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江东、海曙等地协税护税工作成效明显。二是强化税种管理。认真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首次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学习贯彻新营业税暂行条例,整顿规范货运市场营业税,北仑、大榭等地积极探索先进的货运税收征管方法。完善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电子申报工作,全市除行政事业单位及核定征收户外,均纳入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系统,并分批寄送个所税完税证明。加快推进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推进土地使用税GIS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年征收土地使用税17.5亿元,增长283.9%。探索构筑车船税信息共享平台,全年实现车船使用税1.7亿元,增长197%。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加强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种及以社保费为重点的非税收入的管理。社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三是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简化纳税人办证、申报纳税等手续,推广网上办税服务,充分发挥12366纳税服务系统平台的作用,推进税务信息公开,减轻了纳税人负担和纳税成本。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全面提高“税易07”系统应用水平。开展以“税收·发展·民生”为主题的税收法制宣传活动,慈溪、鄞州、北仑、东钱湖等地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社会反响良好。四是严格税务稽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税收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全年共入库查补收入7733万元。

(三)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为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要求,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全年为企业减负60亿元,积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共渡时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出台了54条支持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税率调整政策,当年就为全市企业减税分别达20亿元和10亿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政策,全市共评定393户,减免企业所得税3.1亿元,比上年37家、减免0.32亿元净增减免额2.78亿元;落实困难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仅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水利基金减免约6亿元。二是及时实施为企业减费轻负政策。出台了暂停征收15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全年为企业与群众减负约2.4亿元;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即暂停征缴20*年12月企业应承担的五大社会保险费。三是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牵头制定支持和鼓励引进市外大型服务业机构、制造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发展和第四方物流运输市场培育等财税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和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系列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市本级落实3600万元支持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应用及推广、安排4800万元支持重点污染源治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全年完成出口退税285.2亿元,其中免抵调58.7亿元。同时市本级财政安排3亿元对重点商品出口给予专项补助。采取财政贴息等办法,引导金融企业加大对企业的融资,市本级安排3000万元对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利息收入部分给予风险补偿,安排2500万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这些政策为企业雪中送炭,深受企业欢迎。

(四)民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财政分配职能,扎实推进政府“实事工程”,保障各项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转移支付义务教育各类专项资金1.2亿元。从20*年春季起全市62万名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政策,从20*年1月起对农村教师发放任教津贴。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市本级安排2900万元支持6所中职特色专业学校发展和南三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是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增加企业各类养老保险享受标准。实施市级医院使用廉价药物补助办法,推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进行经费补助,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启动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机制,对城镇低保和持“社会扶助证”低收入人群进行物价补贴,市本级支出1435.6万元,受惠2.3万人。全市安排3710万元启动新一轮企业退休人员和参保城镇居民健康体检,全年参加体检人数超过37万人次。全市落实4506万元支持以基本生活补助、康复、抚养为重点的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启动第三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市本级安排资金1.01亿元,用于廉租对象的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三是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博物馆等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予以经费补助和奖励。市本级安排资金1200万元支持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彩虹行动”和“广电低保工程”,为低保户免费赠送电视机。全市安排800万元支持“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共放映电影2.5万场次、演出戏剧1000场次。市本级安排1380万元支持迎奥运火炬接力活动。四是支持强农惠农资金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水利投资40亿元。落实粮食直补、油料作物补贴和农机购置补助、生猪、奶业产业发展等政策性资金,保障物价稳定。落实油价提价补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对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城市出租车给予补贴,全市共发放补贴资金7.7亿元。五是支持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城市建设资金24亿元,制订大项目财政资金管理办法,支持轨道交通和庄桥机场迁建前期等重点项目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支持抗震救灾。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补助资金1500万元,安排农林和民政救灾资金2000万元,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情。全市安排3.39亿元资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帮助地震灾区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同时对援助资金使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财税管理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体系,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稳妥实施全市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改革工作。全面贯彻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宣传培训力度,全市组织纳税辅导会1500场,上门服务企业近4000家。积极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覆盖到82家市级预算单位和10家有条件的基层预算单位,全年累计发生支付业务4.1万笔,累计支付金额41.3亿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金额达80%以上。慈溪、宁海、镇海、北仑等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稳步开展公务卡试点改革,市本级试点预算单位已达61家。海曙等地公务卡改革起步较早,省内外媒体作了专版报道。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强化部门和单位的绩效理念,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市本级有32个项目列入重点绩效评价范围,对一般绩效评价项目参与力度加大。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市本级共制订46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涉及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政府采购109.8亿元,增长32.7%。梳理归并市本级财政资金专户,完善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归并后保留帐户2/3,取消帐户1/3。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切实加强收支计划管理,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监管。奉化、象山作了前瞻性探索。稳步推进财税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清理界定行政许可事项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5项。全面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税收征管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的重要活动内容,本文概述了税务征管的全部流程和技术特点,通过分析税务征管过程中常见的典型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广大税务征管职能部门和税务工作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完善税务征管工作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税务征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税收是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税收征管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的主要职能。税收征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根据国家相关的税务法律法规,对各项税收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征收管理,以便于达到税收工作的有效实施。从职能内容来看,我国的税务征管主要承担了以下几个任务:1)宣传国家相关的税务法律法规,提高国民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保障税收工作的执行力度。2)有效的掌握税收来源的实时动态,完善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3)对纳税单位和企业、个人进行相关的纳税登记,完善纳税的申报环节。4)对纳税过程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保障纳税额度,控制纳税款项。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税收部分也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推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以来,税收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税收征管的乱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依法纳税的意识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可以看到,税收征管改革的正在逐步迈入正轨。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意识到我们的税务征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制约我国税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剖析税务征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深化税务征管的改革力度,才能为税务征管提供更好的进步空间。

一、税务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征管不力,税源管理混乱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纳税企业单位数额庞大,对于纳税税源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纳税检查和发票管理等等技术手段。虽然涵盖面十分的全面,但是实际实施时缺乏足够的力度,目前的税务登记还仅仅是停留在企业营业登记的层面上。对于企业营业内容和税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纳税申报主要是一个检查企业是否按照预定时间点进行纳税,对于纳税质量和税源控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发票管理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税务管理方式,但是这是建立在正常的发票开具环境之下的,因此,对于税源的管理是呈现出一定的混乱的,也是我们税务征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税收审计和监督工作存在漏洞

审计和监督工作是财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税收征管中的审计监督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对税收机关、纳税单位、纳税过程进行税务审计,可以看到,在税务机关内部,税务职能模糊,权利分工不明确,各级税务职能部门功能重叠的现象时有发生。纳税企业中偷税漏税也是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纳税项目、纳税金额、纳税经手人员以及纳税信息的登记改动等等都缺乏足够的审计监督,对乱象缺乏有力的打击力度。

3.税收信息化水平偏低,税收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财政电算化是财政工作中一个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税收工作中一个侧重点。在当前的收税征管中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是在信息化覆盖面、信息化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化税务系统平台的利用效率上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税收手段的发展也使得税收征管变得更加的技巧化,这就需要税务工作人员具有更全面的税务操作技巧,然而这也是我国税务管理人员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完善税收征管的相关措施

通过对税收征管进行一个针对性的分析之后,我们得出了税收征管过程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税收征管进行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全税收征管的管理体制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相关措施和对策:

1.强化税源管理力度,保障税收质量

税务征管的核心应该是对税源的管理,因此,合理的开展税源管理是保障税收征管质量的前提。对纳税对象,应该从财务会计上进行控制管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会计资料内容进行专业化审核,规范税务信息。实时了解纳税对象的支出情况,掌握纳税对象的纳税范围,打击偷税漏税现象,保障税收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对发票开具中的乱开、虚开和假发票现象予以打击,完善发票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税务监督约束,明确税务责任划分

税收征管活动中的审计监督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税收机关内部,要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税收管理人员的职能范围,明确他们在税收征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对于在税收征管中逃离责任、越权操作以及贪污受贿的现象要进行详细的税务审计,依法进行处理。要强化税务监管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税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完善税务信息数据的档案管理,建立信息化的税务监控、税务结算和税务审计的系统平台,大大的提高税务工作的效率,规范税务工作中的技术环节,提高税务工作的服务质量。

3.提升纳税意识,完善税收管理体系

依法纳税是没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在现有的税务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纳税缴税的宣传力度,是提高税务征收效率最有力的措施,只有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增强了,税务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在税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要依法规范税务征管的整个流程,明确责任管理意识,净化税务管理环境,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总结:税收征管是税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税务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税收征管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宋昕.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财税纵横.2012(16).

税收征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 征管 审计 地方税务征管

一、加强税收政策执行工作和税收征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并按年、按季、按月征收,均匀入库,税收面向多税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税制度。首先能从多方面筹集财政收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满足日常的财政支出。其次,税收也是国家跳动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此外,税收还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可靠保证。因此,加强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力度,严格把关税收征管审计工作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努力熟悉税法种类及关于地方税收政策的优惠制度

税收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按照征税对象可以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按照计税依据可以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复合税;按照税收的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等。

对国家税收政策的优惠制度的不熟悉或者误解,甚至可能导致税源流失的现象。税源的流失是政府财政收入不规范的诱因,同时会影响到社会的劳动就业机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会受到不利影响,税收收入的分配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而国家整体经济的信息也会被蒙蔽,做为宏观调控的一只手,国家的干预反而会增加政府与纳税人的矛盾。比如,减免税是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的鼓励和照顾的相关特殊性的规定。制定此项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地方纳税人的特殊困难或者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等。主要包括减税和免税、税收起征点以及免征额等相关政策。地方税务局在进行税收征管和审计工作中,更要熟悉国家税法关于地方税收政策的优惠制度,以防发生多征、误征,进而引起地方税务局与纳税人之间的纠纷,阻碍税收政策的执行以及征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税务部门要研究和制定税收征收和征管审计工作的各项制度

要认真研究并制定税源管理体系、税收管理员制度、岗位责任制以及审计工作中的相关制度、审计人员的管理体系等相关制度,从制度上管人、管事,堵塞工作漏洞。

(二)要不断提高税收工作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

面对地方税收工作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一定水平的职业技能是保证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及其征管审计工作开展的有利保证。仅仅要求工作人员业务处理水平是不够的,税收征管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地方税务政策执行和征管审计工作中,除了严格按要求按政策制度开展工作外,要重视国家税收政策的更新,不断强化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国家最新的税收征管工作。比如,地方税务局工作人和审计工作者,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管理当局也要适应国家相关制度是开展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审计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完善税收执行政策和征管审计工作制度的一部分。

(三)不断完善税收征收和征管审计工作的各项制度

要在坚持税收征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依据我国税收相关法律制度,借鉴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税收管理工作的先见之举,总结工作中的历史经验,发现历来工作中的难题甚至不合实际之处,通过向地方政府部门或者上级部门反应并讨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修改并完善税收执行政策和征管审计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和征管审计工作效率。比如我国的地方税收政策的执行以及征管审计工作的开展,给人一种常规不变居于制度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手段,在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税源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收政策执行的快捷性,完善征管审计工作的高效率。

(四)注重细节

从大的方面,不仅从整体制度或者政策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加强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审计工作,而且从税收征管人员和征管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职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审计工作。具体的,除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要从具体的征管工作中认真思考和分析当前地方税收政策和征管审计工作中的不足,如,具体的业务流程是否满足管控的需求,与地方税务局相关部门的工作是否协调,信息是否融合,税收发票的开办是否合理或者对不法分子有可成之机等,从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和针管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角度,严格制约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四、结束语

审计人员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进程及其效率有着监管和报告的作用,对地方税收政策的执行,不管是从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工作入手,还是从审计人员审查监督入手,都对加强地方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审计工作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

税收征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数据 税收征管模式 建议

一、大数据基本概述

1、定义

“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发表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其在书中写到:第三次浪潮是信息社会,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目前对“大数据”有两种比较权威的定义:一是徐子沛在其著作《大数据》一书中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那些大小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二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中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大数据时代》指出大数据时代到来带来的最大转变就是人们不再注重对因果关系的探求,而是注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不再注重“为什么”,取而代之的是“是什么”,换而言之,就是在海量、无序的数据中总结规律,发现价值。

2、大数据的特点

(1)数据容量大

数据的存储单位依次是B、KB、MB、GB、TB、PB、EB、ZB、YB、DB、NB,数据存储TB级别是典型计算机硬盘的容量,有些大企业的数据存储量已经达到了EB级。世界正在向ZB级别迈进,根据国际互联网络数据中心对此作数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会达到35.2ZB,未来数据容量之大将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2)数据多样性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用数据或统一结构加以表示的结构化数据,如数字、网页浏览所产生的数字化数据;另一类是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结构表示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声音。税收征管系统中不仅应包括征纳信息等结构化数据,还应包含网络、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使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相融合,更好地为税收征管服务。

(3)数据运行速度快

2014年11月11日(天猫“双十一”)根据阿里巴巴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当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支付交易笔数达到1.97亿笔,最高峰时每分钟支付处理交易高达79万笔。可见,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处理速度极快,这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防范税收风险。

二、大数据为税收征管模式转型带来机遇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思维带来了重大的转变,同时也为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机遇。1990年我国废除了税收“管户制”,在税源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管事制”的征、管、查分离模式,由“分户到人”到“分事到人”,扭转了税务人员“一员多责”、“一员多权”式的局面,逐步建立了基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税收业务流程,强化了税收征管上的专业分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征管质效,降低了税务执法风险,成功实现了税收征管模式的第一次转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管事制”的税收征管模式逐渐与现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就推进了税收征管模式的第二次转型――由“管事制”向“管数制”转变。新税收征管模式应表述为: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以税源监控为核心、服务与管理并重,提高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大数据为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推动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技术的不断升级,必将推动税收征管模式的升级,大数据指明了税收征管模式转型的方向与道路。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投入超过2亿美元资金进行研发,并多次更新和改进,目前已建立了负责纳税人主文件、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纳税人非文件的国家级数据处理中心。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的分析师使用高级软件程序connect来识别风险,存储着8亿多个记录。美国联邦政府公布了一个新数据门户网站Date.Gov,可以获取各部门的原始资料。

目前我国已初步将大数据应用于税收征管与税收政策,1994年3月底,金税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以建设50个城市为试点的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即金税一期。2001年7月1日,金税二期四个子系统在全国全面开通,在北京等9省市已投入运行,数据采集率已达到了99.6%,建成了全国增值税发票监控网,通过计算机管理的纳税户超过1000万,80%以上的税款通过计算机征收,拥有3万人左右的信息技术队伍。以“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类系统”为工作总目标的金税三期系统于2015年1月8日正式启用。这些已有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大数据时代对纳税征管和税收政策制定了潜在机遇,并为税收征管向“管数制”模式的转变带了机遇。

三、大数据时代现有税收征管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税收征管理念与大数据思维不相符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税收征管向“信息管税”迈进,明确了税收征管模式第二次转型的革命方向,但现实中在思想观念上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税务人员整体上思想落后,对大数据的理念、技术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认知有限,不清楚大数据对税收征管及税收政策带来哪些重大的影响和转变,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税收征管模式变革的方向和未来。二是税务部门人员对税收征管的地位存在错误认知,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在一定的经济规模下,税收政策制度的设定决定了能形成多大税源;在税源一定的情况下,税收多少又取决于税收征管能力、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社会的协助,税务部门人员通常认为税收收入仅取决于纳税征管能力,而忽视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社会协助两个重要的因素,这与大数据开放的观念是相驳的。

2、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的经营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跨区域经营越来越多,使得税源越来越隐蔽,加大了涉税信息获取的难度,导致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导致税收流失的根本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税务部门获取纳税人信息的渠道单一,主要通过纳税人自行申报以及税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所采集到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利用来自金融、工商等第三方部门的涉税信息,导致纳税人故意隐匿销售收入、资产等,出现避税、逃税的问题,因此带来了税收流失的风险。

3、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金税工程积累的数据较多,但数据质量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息采集要求不高、渠道单一,主要通过纳税人填写税务登记表自行申报,而纳税人通常只填写表格的必填部分,其他大部门多是以空白形式存档,不能获取更多的涉税信息。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涉税信息,从事税收调查相关工作的系统部门众多,被调查企业需要填写来自不同系统部门的多张表格,这些表格中必然存在内容相同但填写要求、格式不同的情况,缺少统一部门对数据指标设置原则、标准、格式进行统筹管理。三是纳税人申报的资料不全,漏填、故意隐瞒涉税信息,税务操作员的操作不当、录入错误、审核不严,导致所获取的数据差错率高、数据不真实,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应用价值。

4、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3万人左右的人才信息技术队伍,但这远远达不到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大数据思维、计算机技术、税务业务的税务人员并不多,再加上税务干部年龄结构老龄化,导致税收创新点少。因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进而导致税务机关面临海量的涉税信息却无从下手,难以有效地整合分析利用现有的信息,对已获取的数据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只停留在对某些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缺乏对税收数据的多角度、多纬度的深层次挖掘以及与宏观经济、市场、社会、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的联动分析。

四、构建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税收征管模式的建议

1、将大数据思维融入税收征管体系中

“大数据”是数据、思维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将大数据思维融入税收征管体系,是实现“信息管税”的必然选择。目前,各级税务机关和干部对大数据思维运用到税收征管中的意义认知有限,这就需在税务系统内深入开展并普及“大数据”的知识,提升税务系统内部各层级人员对大数据思维、战略、技术与税收征管关系的重视程度,培养大数据思维方式,将税收征管模式与大数据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为实现税收大数据时代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2、构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强化涉税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不对称是税收征管面对的最大难题,如果税务机关能够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所有的涉税信息,就能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的风险。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搭建和完善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将金融、工商等所有第三方部门纳入数据平台管理,各部门之间实现高效的数据信息共享。这样纳税人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对数据共享系统中与纳税人有关的所有涉税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后核定应纳税额,并反馈给纳税人,防止漏税、避税,提高纳税人的税收自觉遵从度。完善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明确第三方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涉税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强化涉税信息的安全性,保护纳税人的涉税信息。

3、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是实现“信息管税”的基础,是税收征管模式变革的先行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是任务之首。首先,要进行数据采集操作的规范设定,按照统一的标准录入数据,规范原始数据,设置涉税信息采集专业岗位,专门从事纳税人生产、经营等信息的采集,严把数据录入关。其次,制定数据审核标准,设置数据审计子系统,对已进入税收征管系统的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出现有疑点的数据及时进行纠正、剔除等处理,提高进入系统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实行银行的“零容忍度”管理,对录入等错误从严处理。对纳税人报送的税务数据出现申报资料不全、有意隐瞒涉税信息的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4、培养税收大数据人才,创新纳税服务

税务机关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精通税收业务又掌握法律、统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杂乱无章的涉税数据变成有序、可分析的数据,探寻蕴含在数据中的税收征管规律,及时发现涉税疑点,实施税收风险监控。另外,创新纳税服务,尽可能缩短办税流程。积极推广手机服务,开发税收征管手机APP,扩展24小时网上纳税,纳税人可以随时办理涉税业务。同时,利用APP和税务网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私人定制”服务,不断满足税收征管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税收征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