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65-02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围绕着老师的“教”、学生的“活动”而进行的,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后者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素质提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

现以个人观点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一)新课标中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学生对新知识能否理解、能否准确快速地理解接受,学生是否有能力的提升。因此以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设计起着定向的作用。在新课标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倡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设计将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素质的中介或桥梁,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设定落在具体的素质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

(2)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不再限于教科书范围。

(3)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学习目标更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下的学习目标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新课标下的学习目标的设计尤为重要,那么在设计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分别是: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三)教学内容注重课内外资源整合

新的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培养素质型的学生,而不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掌握。是由课本知识联系到课外知识、由知识运用能力到课外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时,一方面我给同学们增加了很多课外内容,同时给他们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调查题目是《改革开放以来你身边的变化》,让他们进行访问、观察,最后用数据、事件等总结,写出调查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真正培养素质型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统一

新课标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问题和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拓展思路、纵横相联,促使学生有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掌握一些书本知识。

以八年级上册《》一课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学习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的目的是什么,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2)洋务派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3)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4)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这些问题有基本知识、有能力分析,包括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难易适度,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质疑、释疑。我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这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单单是知识的了解,更是能力的锻炼,老师再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探讨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新课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因此,新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能力发展而进行。我们应该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出新颖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不拘泥课本,善于延伸拓展,这样才做到真正的为学生发展教学。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学内容是学生实现成长的媒介,而不是最终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远古传说和历史故事的联系与区别有真正的理解,我组织了“传话”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了体验与认识。还有在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讲完课后我让学生设计两个不同阶段的政权并立图,使学生在设计中更深地了解当时的时代特点,也对本课较多而且感觉较乱的知识有了清晰的线索,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整理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重视教学流程的安排

教学流程的安排,要有计划性,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比如我在教学中每本书、每单元、每节课都会有一个基本框架,而且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内容分配。特别是每节课的内容,我会把重点内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并不惜花费多些的时间,但不影响整个进程。

(四)根据课标和学情制定授课方式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现代化社会要培养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2.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认识到教学应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问题设计的方法方式

如何设计目标问题的呈现形式?如何设计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常常是数学课堂设计最常遇到的问题,以下的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生活原型。

中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对这些知识,要由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 如: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引入“映射”的概念;列举蝴蝶、人脸、花朵,镜面反射,提供对称图形的原型。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实现“概念性的数学化”。

2.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问题

如:在数列的基础上引入等差数列。

这种当新概念是已知旧概念的一种概念时,常给出一组反映已知概念的事例,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这部分事例所具有的与其他事例不同的共性,从而引入新概念。

另一种引入方式是在概括程度较高的旧概念基础上,加入新的属性,通过逻辑推演,直接引入新概念。

如果在相对具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较高层次的概念,那么常见的方式是提供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分析其共性,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

3.练习式

如: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安排一组习题让学生练习,通过对练习题或解答结果的讨论引申、推广引入课题。

4.设疑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之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而产生迫切了解结果的强烈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入。

5.类比、对比式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联系时,可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引入课题。

如在掌握等差数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很方便地引出等比数列的相应内容。

6.发现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引入课题的方式。

三、课堂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念如下内涵:

1.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作品"。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可以画等号的。我以为这是把教学设计这样丰富的一个概念简单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学之前备课的物化产品,它规定了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有的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这样的教案,是一种封闭的东西,它独立于整个教学过程之外。封闭的东西容易走向僵化。我们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闭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来,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2.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觉醒、校正、丰富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教学设计或者写教案是技术性的东西,与教育哲学没有关系。很多人以为,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话题,与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没有关系。这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是在相应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有时只不过是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该如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又该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巧设计,精设计。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这需要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

其次要有敏锐地洞察力、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尽力去打破学生大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知识,发展智能。为此我主张先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质疑,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教学都德的《曹刿论战》时,我曾让学生们漫谈阅读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思维角度令人惊叹。“曹刿如果这么能干,为什么不早出仕为国效力”?“如果庄公不听从曹刿的建议,他们二人都没有好的收获,为什么还说庄公鄙?”……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对话中不断迸射着,这一场面我至今难忘,同时也牢牢记在了孩子们心里,因为在对话中合成的知识是最令人记忆犹新的。

第三,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其一孩子因为不回答或不提问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其二,过于看重标准答案,有时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觉得与标准答案有差距,所以还是坚持把学生的观点一句一句的“纠正”过来,让他忘记自己的观点,牢记标准答案。慢慢地,学生领悟到一个道理:老师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不论自己持有怎样的的观点,最终都不会被老师采纳的。由此,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我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任务组,一组担任“邓稼先”角色,一组担任“记者”角色。“邓稼先”组阅读课文和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图片,准备接受记者的提问;“记者”组研读课文,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准备一段时间后,开始对话。如“记者”组提出了:“邓老您在担任中国原子弹工程中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是什么支撑着您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工作这么多年?”“您为什么要放弃国外优越的实验条件,而选择回国呢?”等一系列问题。在两组不断的提问和作答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自己设计问题的能力,看到了他们思维闪出的火花,比起教师一个人的思维局限,一个班级内全体学生动员起来,看到的风景将是更多更美的!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第2课时,它是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基础上,介绍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面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因此本节课既是前面知识的巩固升华,又是后面研究线面、面面垂直性质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高中立体几何课程一直以来的目标;同时本节课体现了转化化归、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在整个立体几何里,特别是一些综合题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考中久考不衰的热点。

(二)课程标准。

(1)立体几何初步以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等过程为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观能力。(2)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应用。(3)使学生体会“转化化归”等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借助对图片、实例、实物的观察、类比、抽象、概括二面角的概念、面面垂直的定义、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2)判定定理的应用。

2.难点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形成过程及寻找方法。(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运用。

二、教法分析

(1)设计上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认识过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图片、实例等的观察、分析。(2)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活动。(3)借助多媒体、模型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4)通过范例、练习和教师的点拨引导,讲练结合,师生互动。

三、学情学法

(1)由学生自主建构二面角和面面垂直的概念。(2)高一学生已学过空间线面、面面的平行和线面的垂直关系,对空间线线、线面、面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一定的了解。(3)我班学生活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坝、发射卫星这两个生活中的例子。问题:两平面组成的是什么空间几何图形?举例:如教室的门在打开时与墙面成的一定角度;翻开课本时,两张纸面成一定的角度;实物如文件夹、钱包、笔记本电脑等。目的:通过图片、实物直观感知二面角,形成二面角的轮廓。

(二)新课。

1.二面角的构建

多媒体展示初中所学角的概念。问题:你能类比归纳出二面角的概念吗?并画出图形。

目的:(1)通过实例的直观感知和复习角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类比自己归纳出二面角的定义,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联想、归纳的能力。(2)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这是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的目标,也是高中数学的主线之一。

动手操作活动:用长方形硬纸片制作二面角模型找出它们的棱、半平面并命名,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二面角的形成过程、命名方法,熟悉它的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述,理解二面角的本质属性。(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这也是本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3)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和老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构建

问题:“把门开的大些,让我进来”,是指哪个角大些?目的:直观感知二面角的平面角。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二面角的大小呢?能否用平面角度量二面角呢?

小组活动:拿出制作的二面角模型,观察底部边沿的所成的平面角随着打开幅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情况。

问题:底部边沿所成的平面角有何特点?目的:不仅能创设适宜于学生的问题情境,而且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角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请在二面角模型上做出满足条件的角,这样的平面角有几个?观察平面角的大小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有无关系,这些角是否都相等?

目的:(1)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再现本节的教学目标。(2)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3)突出重点、难点,即二面角平面角的形成过程及它的寻找。

目的:(1)巩固二面角的概念,突破二面角平面角的寻找的难点。(2)引出面面垂直。

3.面面垂直的构建

多媒体展示的线线垂直的定义。问题:面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

目的:由线线垂直归纳类比得出面面垂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能力。

4.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实例:教室的门打开的时候,门轴与地面的关系如何?无论门如何转动,门面地面是否保持互相垂直?

目的:直观感知判定定理;问题:建筑工人是如何测量所砌的墙是否与水平面垂直,这条铅锤线有什么意义?目的:(1)加强学生对判定定理的直观感知。(2)通过生活实例探究,让学生由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得出定理,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定理。(4)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原来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问题:请归纳判定定理的内容并画出图形,利用定理证明面面垂直时,关键是在一个平面内找什么?目的:理解定理,抓住定理的实质。

课本69页例3,我首先提出问题:(1)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方法有哪些?哪个方法更容易证明?(2)利用定理的关键是在一个平面内找什么?都需要哪些条件?(3)已知条件有哪些?目的是: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板书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论证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模式,并提出问题:利用定理证明面面垂直时,关键是在一个平面内找什么,是怎么转化的呢?这体现的是什么数学思想?目的是抓住定理的关键,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着做课本69页的练习。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还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导学式教学法”正是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创新教育。

“导学法”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将“启”(导入),“读”(阅读),“议”(讨论),“结”(总结),“练”(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以下是我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入法”的一点体会。

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入,是教学的开端,犹如戏曲与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入门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机。因此导入时,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适当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更新和变化,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自愿学习的强烈动机。

2.导读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品质,将终生受用无穷,这也是“授人以渔”所阐明的道理。导学式教法中“导读”恰是很好的做法。因为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却不够重视,感到枯燥无味,往往是时间的白白浪费,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到:一要积极创设阅读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高涨热情,让其“乐读”,“乐学”,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品质。二是要讲清阅读重要性的道理。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阅读的权利和时间,四要提出针对性,思考性,趣味性的阅读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

3.导议激疑,启发学生的思维之门

导学式教法中的“导议”是课堂艺术的,正是启发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因此,导议时要做到:一要给予权利,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多提问题,特别是多提一些不同于别人意见的见解,鼓励学生向老师大胆质疑,甚至指出教师讲课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二要欣赏诱导,学会听取,欣赏学生的“奇谈怪想”和“异想天开”,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挖掘,去演示,去识别,三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四要给予时间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解决疑问的时间。五要评价激励,不断地激励学生质疑,探索,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中不成熟或错误的见解要加以引导,不要压制,讽刺和嘲笑,对学生中新颖独特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捕捉思维的火花,激励他们继续创造和进取,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六要掌握情绪,全面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情绪,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反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获。

4.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导结,即课堂小结,是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把未知或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课堂知识的浓缩和提炼。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因此,导结时应注意做到:一要突出一个“活”字,方式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结,如可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可以师生互相完成等,这样可反馈教学的信息,及时捕捉教学的得失。二要突出一个“清”字,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理清学习的思路,为技能提高或后面的学习“清除”知识障碍,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5.导练激励,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