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纪80、90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
二、基础临床医学
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美国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打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Health)”课程。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小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观念和认知有差别。国内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从而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了,而国外的临床医生更重视通过与基础医学的合作来研究他们的患者,比如在病理科,几乎每天都有临床医生到病理科同病理医生研究他们所经治的病人案例。在国外一些较好的杂志也经常会见一些文章中会有临床和基础医学共同研究解决的病例案例分析。因此无论是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要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脱离和分开的,为了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规划工作。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连续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它已经不能反映当今医学科学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的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以某一器官或者组织系统为基础,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利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对实施以PBL为代表的多样化主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备课组成员为核心,建立课程整改小组课程整改是要把相似、相近、之间又有联系的学科进行融合整改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然后进行讲课传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包括备课的教师,还要有熟悉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人员、课程规划人员。集体备课组由备课组所有课程教师组成,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进而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最后进行实验教学应用并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这种方式结合的团队教室成员能够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利于突破单课程的封闭性,推动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的交流,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学科团队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比如在美国,一些医学院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是由在职的临床医生授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了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关键词】临床 医学遗传学 实验课程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揭示各类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急性传染病和流行病逐渐得到控制,遗传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1]。早在1992年,美国已公认“医学遗传学”为一门医学专业[2]。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完善的针对人类遗传病的临床遗传学科和诊疗服务体系。仅北美地区,就有数百个实验室提供针对数千种遗传病的检测服务[3]。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医院结合计划生育逐步建立起婚前检查门诊和遗传咨询门诊,临床各科的遗传医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4]。尽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遗传学仍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但它涉及到许多临床问题,在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纵横贯通的桥梁,通过它,医学生们才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去领悟更新、更深的分子医学知识;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密切互动,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它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本着服务于临床这一原则,密切结合临床,才能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5];另一方面,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医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去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遗传疾病和遗传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经费的投入不足,开设实验课的空间及时间都受到限制,大部分开设医学遗传学的学校,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未给学生实验、实践的机会。我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历年来医学遗传学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没有安排实验,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作为一所地处桂西南落后地区的高等民族医学院校,除教学科研外,我院还兼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缺乏遗传病诊疗服务的桂西南落后地区而言,进行面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建设,在教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遗传诊疗服务,以提高当地人口遗传素质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对遗传病诊疗服务的需求,开设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势在必行。
前几年,我们学校新办了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在检验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去年开始在五年制本科的其他专业和检验专科中也增设实验课程,实验课内容在各专业之间略有增减,课时控制在18-27学时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课程如何安排是值得思考的的问题。本着面向临床的目标,我们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贴近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开设很多的实验内容,因此就存在有实验内容的选择问题。目前的医学遗传学主要包括群体和家系、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和社区优生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对某个实验的认识,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因此,我们把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加以归类。
1.1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是研究医学遗传学的传统方法。为帮助学生认识遗传规律,我们开设了群体遗传学实验的人类部分遗传性状的检查和系谱分析实验各一次;以苯硫脲尝味实验为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通过绘制系谱图和进行系谱分析,加深学生对单基因病的各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的理解,并初步掌握遗传病发病风险估计的基本要领。
1.2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部分,即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
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是目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核心之一。染色体分析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中的基本技术,国内的教学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遗传学实验室,都是以染色体的诊断为主体,通过采用以染色体分析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来进行遗传疾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本着面向临床这一原则,特别是针对临床检验专业,我们把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细胞遗传学部分。根据我院遗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我们开设的具体内容为:(1)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和G显带核型观察及分析;(2)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3)人类染色体G显带、C显带标本的制备及观察;(4)人类异常染色体核型观察与分析;(5)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通过对以上这些实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熟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了解各号染色体G、C带带型特点;熟悉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训练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染色体的能力;掌握部分人类常见的异常核型的鉴别方法和了解某些罕见和重要染色体病的核型特点。
1.3 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
从临床角度来看,结合上述实验而进行的遗传咨询则是极其重要的实践形式,通过这一形式,可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2 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要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引导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实验教学的水平与实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视频互动网络实验室向学生展示遗传病录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遗传病与遗传性状的存在;用案例教学法构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遗传病病例中,灵活运用遗传学原理解答临床实际问题,增强临床意识,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学习。达到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基础理论的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充分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技能训练。一般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学时,许多实验操作课外完成的步骤多,例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整个过程需要经历采血、培养、加秋水仙素、制片等过程,培养时间需72小时,课堂计划3学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必须在课前进行细胞培养,计划内的3学时仅是学生的制片。如果实验教师事先做细胞培养准备,学生无法参与实验的全程,一旦离开老师的协作仍然无法独立开展类似实验。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总体观念,利用课外时间从实验器械和试剂的准备开始,独立操作,制备自己的染色体标本。在细胞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与医学相关的无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都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完成实验后观察到了自己的染色体标本,都有成就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实室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能。
利用我校附属医院现有的妇科和儿科遗传咨询室,让学生见习各种遗传病症状和体征,现场了解与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使现代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实习化。此外,课余或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和病人需要完善的遗传诊疗服务,因而更加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上述所实施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了遗传病特别是染色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基本的医学遗传学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应用去解决临床上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将遗传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奠定了基础。不足的是,虽然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开设了贴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所限,包括师资水平及仪器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们还无法开设分子水平的实验。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顺应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对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健.医学遗传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 罗会元.从历史的观点谈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出路[J].2008,28(5):417-418.
[3] 赵会全.美国临床遗传学进展[J] .国际遗传学杂志,2007,(10):398—401.
关键词:循证医学;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设计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在借鉴美国临床医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临床医学教学的循证医学模式,并逐渐受到广大医学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如何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能力是带教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循证医学的应用则可以达到优化带教课程设计的效果,促使学生在新兴的课程模式中不断适应和需求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并且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循证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循证医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在实际应用中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并且引导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操作和经验总结中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并关注人性化,其核心就是“证据”。在各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循证医学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对于医务工作者的决策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证据,进而促进临床诊疗的成功率,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临床医学带教工作中,循证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重点内容讲解、实习带教等方面,为临床培养创新型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我国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和带教工作中,循证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成为医学教育追求、遵循并实践的新方向,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二、循证医学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课程的合理、科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实习生向专业医务工作者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胃癌临床诊疗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循证医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课程设计要以临床实践为依据
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带教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循证医学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尽量突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同时,在胃癌临床诊疗课程设计中,带教教师要坚持以研究临床病例为基本导向,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学会主动搜集病历资料,并且通过进行细致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
(2)根据临床实践设计课程中的问题,并引导实习生进行分析
循证医学注重教育中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胃癌临床诊疗的课程设置中,带教教师要通过课程、课时、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使实习生用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分析带教教师提出的研究性问题,并且在不断的搜集、整理资料、文献的过程中,认识到解决胃癌临床诊疗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相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胃癌临床诊疗课程设计中,循证医学应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强实习生对于医学证据真实性、临床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并学会利用统计学方法或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的医学观点。
(3)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要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循证医学理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带教教师则多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的设计中,带教教师一定要从实习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并且结合学生的文化层次、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实现课程设计的不断优化和发展,避免带教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脱节。
三、体会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理念及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在临床中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工作中,临床实习是实习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的关键阶段,也是实习生积累临床经验、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环节。带教教师设计的临床诊疗课程是否合理、实用将客观影响到带教工作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实习生的今后发展和工作能力的形成。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为爱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又有新兴的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中,带教教师要注重循证医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胃癌患者发病部位、身体状况、经济承受能力、对生存的期望值的差异,采用适合每个个体的治疗手段,为每名患者制定出一套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进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不同的患者都得到最科学合理的治疗。
总之,在胃癌临床诊疗带教课程设计中应用循证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带教教师一定要树立和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意识、思维为根本目标,进而引导实习生针对临床问题运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查证、用证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有利于教与学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板书教学速度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有些教学内容如“电子云”、“杂化轨道”、“手性分子和对映体”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表达的更形象、更直观;有些教学内容如讲课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质的结构式的写法,板书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1.2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是后续各种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氢键和范德华力”时,引申出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讲授“羟基酸”时,要求学生掌握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物质的结构,为以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代谢”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讲授“乙酰胆碱”时,引申出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递质”;讲授“生物碱”时,注重与药理学课程中一些药物的联系。通过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医用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也更有动力[2]。如在讲授“蔗糖”时,讲解红糖、白糖、冰糖的知识;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讲解“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讲授“酮体”时,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中为什么会出现烂苹果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医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医疗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常识、医疗知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医用化学实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开设基本操作实验如“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溶液的配置”,开设综合性实验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同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通过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规范操作和各种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检验所需的部分实验内容,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医学学习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
1“SSE”模式的应用
在2008—20092个学年,以动物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家畜内科学和江西农业大学2005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将94名学生随机分成2个班,即试验班和对照班,每班47人,两班授课教师相同,1班采用“SSE”模式,2班采用现行教学模式。两班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教学“SSE”模式的基本过程包括3个方面[4]:①课前印发自学提纲。给出自学内容、参考书目、思考题、病例,并围绕病例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②讲授、讨论与答疑三者结合。讲授内容主要限于重点、难点、国内外研究新进展、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每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答疑。③诊治演习。诊治演习主要以临床病例为靶子,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诊治演习主要在实验课和教学实习时进行。另外一班仍沿用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2“SS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2.1家畜内科学考试成绩
1班和2班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6.7分和80.5分,“SSE”试验班90分以上的10人,60分以下1人。对照班90分以上6人,60分以下的学生3人。“SSE”班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操作上是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2.2课程结束后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赞成新的教学模式,并且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很好的教改措施,87.2%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SSE”模式的教学体会
“SSE”模式在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已实行多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首先在内科学教学中实行了临床教学“SSE”模式,发现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1)临床教学“SSE”模式的特点既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形成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它与“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时,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诊治演习的真实性设计是该模式达到实效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参加临床实践。